领导行为类型论文-张银普,石伟,骆南峰

领导行为类型论文-张银普,石伟,骆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领导行为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角色,关系,权力,以人为中心

领导行为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银普,石伟,骆南峰[1](2016)在《领导关系角色的类型——基于权力来源和行为对象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已是广大学者的共识,其"关系"文化是管理学研究者不容忽视的管理要素。领导与员工的关系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关系,识别领导的关系角色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通过对传统领导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识别了这些理论背后的基本思想,发现权力作为领导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形成组织中领导关系角色的关键要素之一,却尚未被纳入到领导理论类型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根据领导行为背后的两大关键要素:权力来源和领导的行为对象,提出把领导关系角色分为四种类型:理想型、支持型、工具型和无为而治型,以待后期对该分类类型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6年03期)

刘博[2](2015)在《刑法中“组织、领导”行为类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领导行为作为我国刑法所规范涉罪行为类型中少有的集实行性与非实行性于一身的特殊行为样态,不仅关系着总则中特殊共犯类型主体的身份界定、刑事责任承担,更是决定着分则中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其丰富的内涵及复杂多变的存在状态须得到系统关注。通过对我国刑法分则452个罪名的整合梳理,在尚不涵盖评价聚众犯罪中首要分子行为手段的前提下,单以组织、领导特定行为为模式的成罪罪名即达十几项之多,基础行为概念已然不能满足对上述所规范组织、领导行为的认知,具体行为内涵应作更为清晰、深刻的区分阐释。组织、领导行为的独立归罪颠覆了其身居幕后的"传统"属性,因此立法的选择使我们必须尤为注意成罪的正当根据,即在把握入罪同异规律的同时考量国家阶段性刑事政策精神的变迁进程。实践中应正视双罚组织、领导行为入罪评价的必要性,合理丈量人权保障的基点,避免刑罚过剩。(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李津蓉[3](2011)在《大学学生会中的领导行为类型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大学生干部、大学和学生会的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界定和分析。依据领导行为理论,简单界定了五种领导者的行为类型。对超凡魅力型领导多存在于学生社团而非学生会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沈黎军[4](2007)在《“80后”大学生偏好领导行为类型在其职业价值观上的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80后”生长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时期,他们接受的思想文化与物质享受都比前几代人都更加开放和充足。而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这一人群相对于前几代人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使得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这一代人身上并不十分有效。当他们进入职场时,企业应该如何来对待这群人、这一代人与上一代在价值观与工作观上有何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期望有何不同、导致这些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成为了既现实又紧迫的问题。基于这一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对“80后”大学生偏好领导行为类型与其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性别、教育程度、公司性质以及父母背景变量分别在偏好领导行为类型和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500份,最后回收问卷466份,其中有效问卷395份。本研究对不同项目分别使用了T检验,ANOVA方差分析和Correlate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在偏好领导行为类型方面,“80后”大学生最偏好变革型领导风格;性别、公司性质和父母的教育程度使“80后”偏好领导行为类型产生差异;而自身教育程度和父母的职业并没有使“80后”大学生在偏好领导行为类型上产生差异。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方面,“80后”的重视程度依次为:内在追求、名利地位、利他主义。而工具性价值观方面,“80后”的重视程度依次为:能力品质、待人处世。性别、教育程度、父母的背景等都会使“80后”在职业价值观上产生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职业价值观各变项与叁种领导行为类型大部分存在着显着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实现了偏好领导行为类型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归因,同时也为企业在管理“80后”大学生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来源。(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7-11-01)

王登峰,崔红[5](2005)在《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及其与行为风格的关系。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对1237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和419名对照组被试的人格特点所作比较表明,党政领导干部比对照组更外向、更善良、行事更严谨和自我克制、对人更热情,而且更注重成功和成就,但同时也更加爽直、更优柔寡断,对工作的坚定、认真程度也低于对照组,而且党政领导干部中女性化人数的比例远远高于对照组。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风格与人格特点之间也存在显着的相关。文中还对这一结果的含义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05年03期)

陈树悦,黄建文[6](2002)在《浅谈教练员领导行为、类型及其改进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教练员领导行为及类型 ,并提出其改进措施 ,为提高教练员领导水平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唐京,程正方,应小平[7](1999)在《校长领导行为与校长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800名中小学教师和200名校长进行问卷施测,考察校长工作角色五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校长领导行为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个类型。四种类型校长所在学校的组织气氛和学校效能感均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1999年03期)

董燕,苗丹民,皇甫恩[8](1997)在《初级指挥官人格类型与PM领导行为类型有效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陆军初级指挥官人格心理类型与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心理学研究 ,探讨个人的领导潜能、人格心理类型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方差分析表明 ,具有不同领导行为的指挥官在人格维度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提示了指挥官的领导行为取向与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2卡方分析结果也表明 ,PM型行为的军官在其人格特征上具有“ESTJ”组合特征 ,而 pm型的军官则正好相反 ;另外 ,pm型的军官在成就动机上获得高分的人数最少。3系统聚类分析显示 ,“成就动机”、“感觉”和“判断”叁种人格因素与军事指挥官完成整体领导职能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1997年01期)

张学荣,亓名杰[9](1996)在《领导决策行为类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决策是企业领导在管理实践中的一件头等大事。一个好的决策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而决策失误则完全有可能葬送一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举不胜举。本文试图借助图解对领导决策行为和类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企业领导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决策行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经专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董燕,苗丹民,段建平[10](1996)在《军队初级指挥官PM领导行为类型的研究——与中、日企业领导行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日本叁隅二不二教授的PM领导行为理论 ,用中国修订版的PM量表对 2 64名初级军官的领导行为类型进行了评定 ,并与对中、日企业界的有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目的是研究初级军官所特有的领导行为特征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情境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①在军事组织中 ,PM型是较理想的领导类型 ,其次为P型。这与中、日企业的结果有所不同。②方差分析结果表示 ,在与领导行为类型相关的八项情境因素中 ,初级军官在工作激励、连队满意度、团队精神和会议成效等因子上高于中、日企业界 ;但在心理卫生、对待遇满意度、信息沟通和绩效规范等因子上均低于中国企业界。③ χ2 分析结果显示 ,叁种组织与四种PM行为类型之间在六项情境因素上的差异显着 ,提示叁种组织在领导行为和情境因素上各有其特点 ;另外 ,与军事指挥官领导行为类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工作激励因素和团队精神 ,这是军事集团突出的特征之一。④中、日企业界在会议成效和信息沟通两因素上的差异较大 ,反映了两国在企业管理方面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1996年01期)

领导行为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组织、领导行为作为我国刑法所规范涉罪行为类型中少有的集实行性与非实行性于一身的特殊行为样态,不仅关系着总则中特殊共犯类型主体的身份界定、刑事责任承担,更是决定着分则中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其丰富的内涵及复杂多变的存在状态须得到系统关注。通过对我国刑法分则452个罪名的整合梳理,在尚不涵盖评价聚众犯罪中首要分子行为手段的前提下,单以组织、领导特定行为为模式的成罪罪名即达十几项之多,基础行为概念已然不能满足对上述所规范组织、领导行为的认知,具体行为内涵应作更为清晰、深刻的区分阐释。组织、领导行为的独立归罪颠覆了其身居幕后的"传统"属性,因此立法的选择使我们必须尤为注意成罪的正当根据,即在把握入罪同异规律的同时考量国家阶段性刑事政策精神的变迁进程。实践中应正视双罚组织、领导行为入罪评价的必要性,合理丈量人权保障的基点,避免刑罚过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领导行为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银普,石伟,骆南峰.领导关系角色的类型——基于权力来源和行为对象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

[2].刘博.刑法中“组织、领导”行为类型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李津蓉.大学学生会中的领导行为类型偏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4].沈黎军.“80后”大学生偏好领导行为类型在其职业价值观上的归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王登峰,崔红.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J].应用心理学.2005

[6].陈树悦,黄建文.浅谈教练员领导行为、类型及其改进措施[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7].唐京,程正方,应小平.校长领导行为与校长类型[J].心理学探新.1999

[8].董燕,苗丹民,皇甫恩.初级指挥官人格类型与PM领导行为类型有效性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1997

[9].张学荣,亓名杰.领导决策行为类型探讨[J].浙江经专学报.1996

[10].董燕,苗丹民,段建平.军队初级指挥官PM领导行为类型的研究——与中、日企业领导行为的比较[J].应用心理学.1996

标签:;  ;  ;  ;  

领导行为类型论文-张银普,石伟,骆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