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像叙事论文-吕佳

当代影像叙事论文-吕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影像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文化,电影,小说,影像化手法

当代影像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吕佳[1](2019)在《“出位之思”——论当代小说影像化叙事的视觉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电影艺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视听化的视觉盛宴,电影中色彩、画面、光影、声音等艺术手法深深吸引着观众的视线,作家的创作思维也受到电影视听化思维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主动融入电影元素,使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影像化叙事特征,拓展出小说叙事形式新的空间化特征。影像化叙事为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对文学和电影的繁荣来说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9期)

吕佳[2](2019)在《论当代小说影像化叙事的听觉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电影艺术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其鲜明的影像特征得到受众的喜爱与追捧,同时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主动借鉴电影思维及觉听化技巧,使现当代小说在叙事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影像化叙事特征。这种新的叙事手法通过笔法简洁、物象具体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时没有被文字阻隔感觉,反而为其带来了新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并进一步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及生存领域。(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4期)

陈刚,刘轼颖[3](2019)在《类型演进、形象重塑和影像叙事——当代英国特工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政治由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向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过渡,英国特工电影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特工形象中阳刚的男性气概被弱化,价值观和自我认同的方式呈现出撕裂的状态。影像叙事和视听表达方式更加跳跃、无序和碎片化,符合当下主流观众的视听思维方式和影像阅读经验。(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陈佑松[4](2017)在《影像生产与自我认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下中国当代电影的建国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历史主义诗学家的"文化诗学"(格林布拉特)或"历史诗学"(海登怀特)看,中国当代电影建国叙事的分析并不是要重新复原客观的历史事件。"历史的文本性"告诉我们,文本并非历史的直接反映,历史本身已经消失,批评只能通过文本分析来考察塑造文本各种书写特性背后的权力网络。需要考察的不是《东方红》(1965年)、《开国大典》(1989年)和《建国大业》(2009)所反映的建国过程,而是这些书写文本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7年02期)

吴维忆[5](2017)在《当代情爱的伦理和主体问题:影像叙事的推演与生产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早些时候,《一位社会学博士的"老人买春"调查》一文曾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买春老爹和卖淫大姐在各自的婚姻及家庭关系中均处于"关爱及温暖丧失"的地位,而至少对于老爹们而言,这些性交易实际已经构成了对"关爱及温暖"的购买。如果性可以作为服务而商品化,爱可以吗?将属于主体的以及主体间的情爱借由虚拟交互的方式实现并流通,其技术难度和本质困境在哪里?(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7年23期)

李蕊[6](2017)在《当代中国电影导演影像叙事的代际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创作,逐渐从第叁代发展到了第六代。中国当代电影在影像叙事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变迁,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国电影导演影像叙事的代际演变。第叁代电影导演的创作主要基于某种现实主义创作,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的诗意叙事,第五代导演开始表现出影像至上与文化诉求相结合的特点,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则表现得更为散乱,它表现出了某种"存在论使命"。(本文来源于《中外文论》期刊2017年01期)

冯勤[7](2017)在《从媒介交互性看当代小说叙事的“影像化”热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星电视、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视觉影像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中国也终于迎来了视觉文化的新时代——"读图"时代。相应地,文学领域尤其是小说界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影像化"热潮,不仅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影像"化叙事也俨然已经成为当下小说创作中一种主导性的叙事方式。在探讨这一叙事方式前,为免产生歧义,有必要先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7年02期)

孙晓宇[8](2017)在《试探中国当代影像中意境对叙事的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通过古人的美学理论被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准则,即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瑰宝,同时也包含着当代人对于古典的传承、批判、反省。“意境”既是一个文化的、历史的概念,也同时在时代的变迁和影响下进行着动态的衍生,本文从对意境的理解和探索,结合当代影像艺术的叙事创作方式,试探意境对影像叙事的营造是否成立。“意境”对于影像叙事的创构是基于中国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像观,将属于审美范畴的“意境”学说与中国当代影像叙事进行融合,并构建属于中国当代影像美学思维逻辑的探索。发掘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发展的本土化的生存方式,使中国古典美学在当代艺术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增强中国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文化自信,对创构中国式影像叙事方式,并对如何形成中国式独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国山水文人画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说”理论,包含游观式的超越精神,把山水的艺术境界推向美学的深度思考,进而达成了情景交融的创作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内在修行,反观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文人泼墨寄情山水间,那影像艺术应该如何找到“寄情”的出口?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到底走到什么地方去?他人在摸索,而我们在模仿;摸索者或许已感到空虚,模仿者也应该感到些许迷惘,而我们或许应该放下“传统”“当代”这类的硬壳子招牌,去了解何为当代,何为文化。艺术家应该留下一片虚灵之地,“罗万象于胸中”,发现“心源”,让自己作品能出自此种根源,则天机舒卷,意境自深。(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7-06-30)

黄海光[9](2017)在《剧本化、影像化的当代小说叙事视觉及其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小说特别是网络小说被挖掘出来并改编成影视作品,一部小说因为拍成电视剧而走红或因为改编成电影而为大众所知的情形不在少数,数字时代里网络影视、影像作品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写作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小说写作者不由自主地向影视语言靠拢,打破传统的文学叙事模式,虽然保留着小说创作的审美需求和文字文本对内容的呈现,剧本化和影像化结合的叙事视觉让读者带来阅读刺激和丰富影视创作素材的同时,也对小说创作带来考验。(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3期)

张陶[10](2016)在《影像中的德国式后青春——当代德国青年电影导演的青春叙事及其社会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春片俨然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商业类型,并获得观影群体和文化评论界广泛关注的同时,远在欧洲的德国青年电影导演们,也正用他们的方式对青春进行着别样的叙述。不同于我国青春片的怀旧情怀,这些德国影片的青年主人公正在经历着一种滞后于生理成年的、处在心灵成年的"后青春"过程。青春在这里不是作为已经逝去的怀想对象,而是当下仍在经历的既孕育希望,又包含疼痛的过程。本文将对当代德国青年导演这种特殊的后青春叙事进行梳理,试图回答如下的问题:德国当代青年导演的青春叙事有何内容及美学上的特点?这些影片与德国电影传统有着怎样的关联?新时期德国电影中的青春叙事与德国当下的社会语境又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6年07期)

当代影像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电影艺术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地位,其鲜明的影像特征得到受众的喜爱与追捧,同时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主动借鉴电影思维及觉听化技巧,使现当代小说在叙事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影像化叙事特征。这种新的叙事手法通过笔法简洁、物象具体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时没有被文字阻隔感觉,反而为其带来了新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并进一步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及生存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影像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吕佳.“出位之思”——论当代小说影像化叙事的视觉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

[2].吕佳.论当代小说影像化叙事的听觉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

[3].陈刚,刘轼颖.类型演进、形象重塑和影像叙事——当代英国特工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9

[4].陈佑松.影像生产与自我认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下中国当代电影的建国叙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

[5].吴维忆.当代情爱的伦理和主体问题:影像叙事的推演与生产视角的分析[J].东方艺术.2017

[6].李蕊.当代中国电影导演影像叙事的代际演变[J].中外文论.2017

[7].冯勤.从媒介交互性看当代小说叙事的“影像化”热潮[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

[8].孙晓宇.试探中国当代影像中意境对叙事的营造[D].中国美术学院.2017

[9].黄海光.剧本化、影像化的当代小说叙事视觉及其思考[J].明日风尚.2017

[10].张陶.影像中的德国式后青春——当代德国青年电影导演的青春叙事及其社会语境[J].当代电影.2016

标签:;  ;  ;  ;  

当代影像叙事论文-吕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