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流程序论文-郭国潇,陈世江

颗粒流程序论文-郭国潇,陈世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流程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轴抗压强度,颗粒离散元,尺寸效应,数值模拟

颗粒流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郭国潇,陈世江[1](2019)在《基于颗粒流程序花岗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岩石存在尺寸效应特征。为了研究不同尺寸花岗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与所研究花岗岩组分含量一致的六组颗粒流程序(PFC)数值模型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每组模型尺寸分别80 mm×160 mm、70 mm×140 mm、60 mm×120 mm、50 mm×100 mm、40 mm×80 mm、30 mm×60 mm。试验结果表明:①六组数值模型总体的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尺寸效应特征明显,随模型尺寸的减小,两参数值总体呈增大趋势;②六组数值模型的破坏模式较为一致,表现为竖向劈裂破坏,但不同数值模型形成宏观大裂缝的位置都有所区别;③随着数值模型尺寸的减小,模型中的云母含量在下降,模型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云母含量越多,模型的物理力学性质越差,即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质的大小受其物理力学性质最弱组分的含量所控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王俊光,杨鹏锦,梁冰,金峤[2](2019)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不同加卸载条件下泥岩蠕变破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平顶山12矿泥岩在不同加卸载围压速率下的蠕变破裂规律,在Bugers蠕变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线性黏塑性体(NVPB)串联构成Bugers-NVPB模型,基于颗粒流理论建立颗粒间力与位移的数值积分方案,二次开发出适用于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且具有加速蠕变特性的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建立PFC~(2D)模型,并进行单轴压缩和叁轴分级加载蠕变的模拟,通过与室内试验对比,验证了Bugers-NVPB模型对于蠕变试验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轴压缩和不同加卸载围压速率下蠕变试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试样的破裂形态、微裂纹数量和破裂机制。结果表明:在加卸载围压条件下,泥岩蠕变破裂形态比单轴压缩条件下更为复杂,且微裂纹总数更多;随着加卸载速率的增加,泥岩蠕变破裂形式由以剪切破坏为主,向张拉破坏为主过渡,微裂纹发育的局部化效应更加显着,微裂纹总数有所减少;在蠕变破裂阶段,试样均产生大量的张拉裂纹,且随着加卸载速率的减少,试件中较少的剪切裂纹对宏观破裂形态的影响愈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晨曦,文彦,郭凯伦,陈荣华,巫英伟[3](2018)在《基于FOCUS程序的ADS颗粒流靶熔化事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ADS颗粒流靶熔化事故,采用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开发的FOCUS程序模拟了颗粒靶在靶区出口堵塞时的流动、传热过程和熔融物的迁徙过程。结果表明,颗粒靶尺寸越小,整个系统的换热能力越强,颗粒熔化的速率越快。在颗粒的传热方式中,颗粒接触导热的作用最为显着,是颗粒间主要的换热过程。(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吴平[4](2016)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ATB-30下面层细观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颗粒流程序建立了ATB-30下面层细观模型,模拟了施工时车辆荷载作用下ATB-30下面层的受力特性,追踪了标准轴载作用下ATB-30颗粒间接触力的演化及不同位置处颗粒的位移,比较了ATB-30与AC-20颗粒间接触力细观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颗粒间接触力的大小、延伸方向各异,较大的接触力出现在大颗粒间,施加荷载前颗粒间最大接触力为7.051×104N;荷载作用后最大接触力为1.393×105N,与未施加荷载相比增加约1.98倍,在轮胎下方接触力分布较密集,接触力较大;沿竖直方向颗粒位移逐渐减小,且轮隙处颗粒位移小于轮胎正下方颗粒,左右轮下方颗粒产生的位移最大差异出现在深度为0.04 cm处,两者相差0.28 mm.(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小汝,覃才友,李兴慧[5](2016)在《粉粒体斜面慢速流的叁维颗粒流程序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粉粒体斜面慢速流的机理,在分析粉体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颗粒离散元法叁维颗粒流程序建立斜槽仿真模型并进行叁维流动过程模拟,观察颗粒在斜槽内的流动情况及单个颗粒在流动过程中的受力、位移和速度,测量颗粒内部力场和颗粒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斜槽倾角的增大,粉粒流的速度呈连续、不均匀增大,堆积颗粒之间的接触力与不平衡力显着增大,并对流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吴平[6](2015)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ATB-30下面层细观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TB-30下面层在荷载作用下的细观响应,利用颗粒流程序生成ATB-30下面层的细观模型,在施加标准轴载后,追踪了细观模型颗粒间接触力的演化、不同位置处颗粒的位移。模拟结果表明:颗粒间接触力的大小不同、延伸方向各异,较大的颗粒间形成较大的接触力,施加荷载前模型的最大接触力为7.051×104 N;荷载作用后,ATB-30细观模型的最大接触力为1.393×105 N,比未施加荷载时增加了约1.98倍,接触力的分布在轮胎下方较密集,且接触力较大;沿深度方向颗粒的位移逐渐减小,两轮轮隙处颗粒的位移明显小于左右轮中间处的颗粒,并且左右轮中间处颗粒产生的位移相差不大,最大差异出现在深度为0.04cm处,两者仅相差0.28mm。(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S2期)

金爱兵,王凯,张秀凤,孟新秋,杨振伟[7](2015)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广义Kelvin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具有流变特性的由一个Maxwell体和任意个Kelvin体串联组成的广义Kelvin模型,并对其本构关系进行推导。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平台上采用C++语言编译模型的头文件和源文件,开发出广义Kelvin模型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中对DLL文件进行加载调用,实现对广义Kelvin模型的开发。对含不同数量Kelvin体的广义Kelvin模型进行应力松弛模拟试验,得到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与理论解对比,验证了开发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以某露天煤矿的含粉质黏土边坡为工程实例,利用开发的广义Kelvin模型对其失稳过程进行模拟,所得结果与边坡现场特殊的帽檐形破坏模式相符,而与采用普通线弹性模型模拟得到的边坡失稳形态为"圆弧滑动"不一致,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此类含粉质黏土边坡失稳的破坏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该类含具有流变特性的粉质黏土边坡的处治建议,研究结论可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9期)

杨振伟,金爱兵,王凯,孟新秋,高玉娟[8](2015)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研究西原体模型黏弹塑性特征的基础上,推导出不同塑性条件下的流变特性方程,并将其推广到离散单元法中,研究了颗粒间力与位移关系的数值积分方案,总结出颗粒流程序中接触本构模型开发方法,并基于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开发出具有黏弹塑性特征的西原体接触本构模型。通过两个互相接触的固定球体之间的应力松弛试验,分3种情况验证了模型编制的准确性。利用取自张家洼铁矿巷道内的岩石试样,通过单轴和叁轴压缩试验获取计算参数,并进行了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的模拟,通过与室内蠕变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PFC2D中自定义西原体模型用于岩石流变特性研究的可行性。利用西原体模型与线弹性模型对D型深埋巷道进行分析计算和破坏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西原体模型预测结果与Hoek-Brown准则理论结果更为接近。在围岩蠕变作用下,巷道两帮变形量大于顶板和底板,破坏程度更为严重,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吻合。根据巷道长期稳定性的要求,提出着重支护两帮的治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9期)

杨振伟,金爱兵,高永涛,王凯,孙浩[9](2015)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非定常西原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岩石试样蠕变全过程的准确模拟,并从细观角度探究蠕变过程中微裂隙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中开发出具有黏弹塑性特征的西原体流变接触本构模型,进一步提出包含两种非定常元件的非定常西原体模型,推导了模型本构关系和蠕变方程.在PFC2D中调用自定义西原体流变模型,通过参数调试,获得与真实试样具有相同强度特性的数值试样.以室内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数据为基础,在Matlab中对模型非定常参数进行拟合反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的模拟,计算过程中分别采用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模型,并对微裂隙进行监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定常模型仅适用于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非定常模型也可用于描述加速蠕变阶段,从而准确模拟蠕变全过程;加速蠕变阶段主要是由微裂隙的加速发展而产生,加速蠕变将导致试样剪切破坏.(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于大超[10](2015)在《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的颗粒流程序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细观角度模拟分析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开裂行为,选取了4种集料类型、4种矿料级配类型,运用颗粒流程序PFC2D内置"Fish"语言,重构了包含沥青砂浆和粗集料在内的沥青混合料细观数字试件,采用离散元方法实施了虚拟劈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离散元模拟得到的劈裂抗拉强度与室内试验结果的匹配程度较好;试件在加载至峰值荷载前,内部已萌生一定数量微观裂纹,极值点荷载后微观裂纹数量大幅增加;高强度集料组成的混合料基本沿着集料与砂浆的界面发生破坏,低强度集料则部分会被裂纹贯穿;基于颗粒流程序的虚拟劈裂试验可以作为研究沥青混合料断裂特征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颗粒流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平顶山12矿泥岩在不同加卸载围压速率下的蠕变破裂规律,在Bugers蠕变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线性黏塑性体(NVPB)串联构成Bugers-NVPB模型,基于颗粒流理论建立颗粒间力与位移的数值积分方案,二次开发出适用于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且具有加速蠕变特性的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建立PFC~(2D)模型,并进行单轴压缩和叁轴分级加载蠕变的模拟,通过与室内试验对比,验证了Bugers-NVPB模型对于蠕变试验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轴压缩和不同加卸载围压速率下蠕变试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试样的破裂形态、微裂纹数量和破裂机制。结果表明:在加卸载围压条件下,泥岩蠕变破裂形态比单轴压缩条件下更为复杂,且微裂纹总数更多;随着加卸载速率的增加,泥岩蠕变破裂形式由以剪切破坏为主,向张拉破坏为主过渡,微裂纹发育的局部化效应更加显着,微裂纹总数有所减少;在蠕变破裂阶段,试样均产生大量的张拉裂纹,且随着加卸载速率的减少,试件中较少的剪切裂纹对宏观破裂形态的影响愈加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流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1].郭国潇,陈世江.基于颗粒流程序花岗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王俊光,杨鹏锦,梁冰,金峤.基于颗粒流程序的不同加卸载条件下泥岩蠕变破裂规律研究[J].实验力学.2019

[3].李晨曦,文彦,郭凯伦,陈荣华,巫英伟.基于FOCUS程序的ADS颗粒流靶熔化事故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4].吴平.基于颗粒流程序的ATB-30下面层细观响应[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李小汝,覃才友,李兴慧.粉粒体斜面慢速流的叁维颗粒流程序仿真[J].中国粉体技术.2016

[6].吴平.基于颗粒流程序的ATB-30下面层细观响应研究[J].材料导报.2015

[7].金爱兵,王凯,张秀凤,孟新秋,杨振伟.基于颗粒流程序的广义Kelvin模型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5

[8].杨振伟,金爱兵,王凯,孟新秋,高玉娟.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开发与应用[J].岩土力学.2015

[9].杨振伟,金爱兵,高永涛,王凯,孙浩.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非定常西原体模型[J].工程科学学报.2015

[10].于大超.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的颗粒流程序模拟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5

标签:;  ;  ;  ;  

颗粒流程序论文-郭国潇,陈世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