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本构关系论文-穆锐

动本构关系论文-穆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本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贵阳原状红黏土,应力-应变关系,动力特性,临界动应力

动本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穆锐[1](2019)在《贵阳地区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黏土作为特殊土中较为典型的一类,表现出高含水率、高塑性、高孔隙比、低密度、压实性较差等特殊性,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广西、云南以及湖南等省份,工程应用十分广泛,其力学性质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有较大的影响。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贵阳地区原状红黏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区域性和特殊性,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贵阳地区原状红黏土的基本物理指标、静力特性和动力特性、疲劳特性、原状结构红黏土临界动应力的确定和动本构关系式等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室内常规的土工试验,对原状红黏土试样进行基本物理指标试验、固结试验以及CU叁轴试验,得到了原状红黏土试样的含水比、天然密度、比重、液塑限、孔隙比、压缩模量以及压缩系数等基本物理指标。根据CU叁轴试验结果,分析了原状结构红黏土试样的破坏形态、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轴向应变关系曲线以及不同含水比和不同围压下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2)通过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动叁轴试验,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贵阳原状红黏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变化规律,得到了原状红黏土的?_d~?_d关系曲线、G/G_(max)~?_d以及?~?_d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采用Hardin-Drnevich双曲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贵阳原状红黏土的G/G_(max)~?_d和?~?_d经验关系曲线,对动剪切模量、阻尼比试验参数以及最大动模量G_(max)和最大阻尼比?_(max)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3)通过疲劳动叁轴试验,得到了贵阳原状红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_p与疲劳荷载振动次数N的关系曲线,其变化规律表现为非线性。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随动应力加载级数的增加,?_p~lgN关系曲线类型依次表现为“稳定型”、“临界型”、“破坏型”叁种;同时得到了在围压为35 kPa、45 kPa、55 kPa试验条件下贵阳原状红黏土临界动应力?_(dc)的变化范围及平均取值;通过分析?_p~lg N关系曲线及临界动应力的变化规律,可为红黏土动力稳定性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结合疲劳试验结果,基于?_p~logN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从弹性、黏性等基本力学元件出发,引入分数阶微积分函数对Maxwell模型和Abel黏壶进行改进,理论推导了两种能描述原状红黏土疲劳动本构关系的理论表达式。在考虑表达式参数的影响下,根据试验数据对改进的Abel黏壶动本构关系式进行合理性验证,且给出了模型的相关参数并讨论其适用性。研究工作可为贵州地区原状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动本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下一步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试验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园园[2](2019)在《珠叁角软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实验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的动力特性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是地震工程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领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两个参数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由于几乎所有的覆盖软土的场地都没有实际的强震动观测数据,这就使得这些地区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存在潜在的问题。针对软土动力特性以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了理论、试验加数值模拟的方法,围绕循环荷载下不同因素下的动力特性、动本构模型的选取以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等问题。目标是试图弄清楚不同因素对于动力特性影响的规律,粘弹性模型对于软土的适用性以及合理的估算地震动效应问题,为我国该地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珠江软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在测定了土的相关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展开动叁轴试验,分析围压、固结应力比、动荷载频率、干密度等不同因素对珠叁角软土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2.选取粘弹性模型,对动叁轴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最大动剪切模量G_(max)、剪切模量比-动应变曲线、阻尼比-动应变曲线,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并给出八组经典的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值。3.编制时域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并探讨该方法与等效线性分析方法的差别。(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婧,刘大鹏,杨晓华[3](2017)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砾类土动本构关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砾类土是新疆绿洲-荒漠区常用的一种路基填料,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本构关系。通过动叁轴研究了不同工况时砾类土的动本构关系,发现可以采用R.L.Kondner双曲线模型对砾类土的动本构关系进行描述,并得出了不同工况时模型参数。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含水率、围压、压实度、初始静偏应力和循环荷载作用频率等因素对砾类土动本构关系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含水率和最佳含水率越接近,围压越大、压实度越高,砾类土动本构关系曲线越接近应力轴,初始静偏应力为0 k Pa和10 k Pa的动本构关系曲线较接近,动荷载作用频率为1 Hz和2Hz的动本构关系曲线也较接近。研究成果对新疆绿洲-荒漠区砾类土路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齐晋阳[4](2016)在《西安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对抗震具有重要意义,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抗震分析和设计的重要参数,动本构关系是土体动力分析的基本条件,目前关于非饱和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通过动叁轴试验分析不同含水率、干密度、动荷载频率、固结应力比和围压对西安非饱和黄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等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曲线呈双曲线型;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黄土的含水率越小,试样产生相同应变所需的动应力越大,干密度、动荷载频率、固结应力比和围压越小,试样产生相同应变所需的动应力越小;随着动剪应变的增大,动剪切模量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含水率越小,黄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越大,干密度、动荷载频率、固结应力比和围压越小,黄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越小;随着动剪应变的增大黄土的阻尼比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一般在0.1~0.32范围内;当剪应变在0~0.3%时,随着频率的增大,阻尼比的增长速率显着提高。本文在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反叁角函数建立了黄土的动本构模型,并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分析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验证了模型对西安非饱和黄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应变在0~1%范围时,本文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曲线。(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志佳,张建经,闫孔明,吴金标,邓小宁[5](2015)在《考虑动本构关系相似的模型土设计及相似判定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型土的设计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振动台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振动台试验模型土的设计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当前设计方法的不足。基于土体动应力-动应变关系的骨干曲线方程推导出控制原型土与模型土动力特性相似关系的指标,提出利用土体的剪切模量比maxG/G随剪应变?的变化关系曲线和参考应变r?的相似比作为模型土设计的控制因素。开展模型土的动叁轴试验,得到了模型土maxG/G-?关系曲线和r?值,对模型土与原型土maxG/G-?关系和r?值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并建议将曲线相关系数、曲线不均匀系数和曲线的曲率系数作为原型土和模型土maxG/G-?曲线相似度高低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对于振动台试验中模型土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5期)

蔡新,宋小波,明宇,杨杰,傅华[6](2013)在《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动叁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不同胶凝含量下胶凝堆石料的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仍可用Kondner R L双曲线模型进行描述,围压、胶凝含量对动本构关系均有影响,但围压对其影响较大;胶凝堆石料动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且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同等条件下动模量随围压和胶凝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动模量衰减曲线,提出了动模量衰减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胶凝堆石料动模量衰减模型参数表达式,为胶凝堆石坝的动力分析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蔡新,宋小波,明宇,杨杰,傅华[7](2013)在《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动叁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不同胶凝含量下胶凝堆石料的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仍可用R.L.Kondner双曲线模型进行描述;围压、胶凝含量对动本构关系有影响。动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同等条件下,动模量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胶凝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动模量衰减曲线,提出了动模量衰减模型。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法,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胶凝堆石料双曲线模型参数、动模量衰减模型参数,可为胶凝堆石坝的动力分析提供新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期刊2013-09-21)

王峻,王谦,王平,钟秀梅,柴少峰[8](2013)在《粉煤灰掺入量对改性黄土动本构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重塑非饱和试件的动叁轴试验,开展了粉煤灰改性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探讨了动荷载作用下粉煤灰改性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考察了粉煤灰掺入量对改性黄土动本构关系、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不同粉煤灰掺入量的改性黄土其动本构关系均服从双曲线模型,但试验参数a、b均随粉煤灰掺入量的增大而减小。动弹性模量随着粉煤灰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阻尼比明显减小。粉煤灰改性黄土的最佳粉煤灰含量在15%~20%之间。(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1期)

胡飞[9](2012)在《基于叁剪统一强度理论的岩土类材料动强度及动本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将叁剪统一强度理论与土的动强度极限平衡概念相结合,对叁剪统一强度准则公式进行转化,并考虑到材料的循环强度衰减特性,加入动荷载强度折减修正系数,推导出了适合计算一般岩土类材料的动强度公式。再将公式计算结果与大连理工大学利用多功能混凝土动真叁轴仪完成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利用叁剪统一强度理论动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精度,且优于莫尔库伦准则。在叁剪统一强度理论的理想静弹塑性本构模型基础上考虑了等向硬化和随动硬化,推导出了适合一般岩土材料的动本构关系,该本构关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适合大多数岩土材料。文中进一步考虑土的动力特性,结合适合粘土的边界面理论,在假定边界面不动、加载面将随着每次加载次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前提下,推导出了适合饱和粘土固结不排水动条件的动本构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土的初始循环硬化及随后的循环软化特性,且由于只有一个加载面和一个边界面,因此模型较为简单。该模型能为日后动真叁轴情况的动本构模型推导提供借鉴及为将来动真叁轴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12-12)

刘晓红,杨果林,方薇[10](2011)在《红粘土动本构关系与动模量衰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交通循环荷载下红粘土路堑基床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基于大量室内动叁轴试验,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原状结构红粘土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规律。试验成果表明:原状结构红粘土动本构关系仍可用R.L.Kondner双曲线模型描述;动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非线性减小,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围压、固结比、含水比对红粘土动本构特征及动模量衰减规律均有明显影响。不考虑其它因素,随围压或固结比的增大,动本构曲线逐渐偏向应力轴,随含水比的增大,动本构曲线逐渐偏离应力轴。同等条件下,动模量随围压、固结比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比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回归分析,给出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原状结构红粘土双曲线模型参数、动模量衰减经验公式及其拟合参数。(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动本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软土的动力特性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是地震工程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领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两个参数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由于几乎所有的覆盖软土的场地都没有实际的强震动观测数据,这就使得这些地区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存在潜在的问题。针对软土动力特性以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了理论、试验加数值模拟的方法,围绕循环荷载下不同因素下的动力特性、动本构模型的选取以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等问题。目标是试图弄清楚不同因素对于动力特性影响的规律,粘弹性模型对于软土的适用性以及合理的估算地震动效应问题,为我国该地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珠江软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在测定了土的相关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展开动叁轴试验,分析围压、固结应力比、动荷载频率、干密度等不同因素对珠叁角软土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2.选取粘弹性模型,对动叁轴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最大动剪切模量G_(max)、剪切模量比-动应变曲线、阻尼比-动应变曲线,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并给出八组经典的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值。3.编制时域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建立分析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并探讨该方法与等效线性分析方法的差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本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穆锐.贵阳地区红黏土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9

[2].刘园园.珠叁角软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实验及其动本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9

[3].王婧,刘大鹏,杨晓华.交通荷载作用下砾类土动本构关系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齐晋阳.西安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动本构关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5].王志佳,张建经,闫孔明,吴金标,邓小宁.考虑动本构关系相似的模型土设计及相似判定体系研究[J].岩土力学.2015

[6].蔡新,宋小波,明宇,杨杰,傅华.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2013

[7].蔡新,宋小波,明宇,杨杰,傅华.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模型[C].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2013

[8].王峻,王谦,王平,钟秀梅,柴少峰.粉煤灰掺入量对改性黄土动本构关系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3

[9].胡飞.基于叁剪统一强度理论的岩土类材料动强度及动本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2

[10].刘晓红,杨果林,方薇.红粘土动本构关系与动模量衰减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标签:;  ;  ;  ;  

动本构关系论文-穆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