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ことば”

各种“ことば”

一、各种各样的“ことば”(论文文献综述)

廖春丽[1](2021)在《《赠答与日本文化》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刘安琪[2](2021)在《《交谈的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地紧密,我们也相应的处于不同的关系网之中。但无论什么关系网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沟通交流。有效的沟通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提高效率,加强感情。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对话能力,交谈成为当今热门话题。译者以日本着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着的启发类书籍《交谈的人》为对象,进行了翻译实践。作者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针对人生中的烦恼、困惑进行分析。亲与子,男与女,日本人与外国人,疾病与治愈,梦想与现实等,对处于这些关系中的人们的困惑,通过直达心灵的对话,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该书启发性强,又具有实用性,满足了很多读者的需要,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以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理论为基础进行翻译分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选材背景、文本特点及翻译意义;二、记录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理论依据和具体翻译流程;三、案例分析。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技巧及解决策略;四、翻译实践总结。包括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次翻译实践,译者收获颇多。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交谈的重要性,深受启发,同时也掌握了此类书籍的翻译技巧。希望通过本次实践为相关类型书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郅[3](2020)在《近代日本早期美术馆发展研究(1869-1926)》文中研究说明中、日两国早期美术馆发展因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将以上述相关历史资料为基础,探讨日本美术馆诞生之前的众多准美术馆及其形态、价值与社会地位的转变,从而总结出改变美术馆的三次定义。通过不同的思考,提出“何为美术馆”的命题。并结合当下中国实际情况,思考当代语境下美术馆发展之路与其相关资源转化问题。日本美术馆的早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美术馆雏形与早期美术馆的建设与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日本的影响,如南洋劝业博览会参考了日本内国劝业博览会,又如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之初,其馆长严智开曾前往日本考察等。然而这些也仅仅是此研究的一个侧面。虽然近代以来中国就已经开始建设博物馆与美术馆,但是其中因为各种原因,致使我国美术馆建设始终落后于国际水平。通过研究早期日本美术馆对早期中国美术馆建设的影响,包括其对文化创意、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探索,以求未来或能以中国主导世界文化体系下,给当代美术馆的艺术生态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与借鉴。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以田野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为主,以日本美术馆的前期形态为主要对象。笔者以1869年至1926年为界限(明治2年至昭和元年),阐述了在量变的前提下各种大型展览会是如何进化为美术馆的。开始沿着时间上的顺序,对日本大正时期美术馆新潮运动的探索进行梳理,进而完成对现代美术馆转变定位的三次定义。即:博览会的临时手工艺、奇玩与绘画等艺术品的展览馆;独立展示手工艺、奇玩与绘画等艺术品的综合展示场所;只用来展示当代意义“美术品”的永久展览馆。其本质是美术馆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需求而不断产生迭代更新的结果。在这三次定义背后,体现的是美术馆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需求和变化而不断产生变迁的道路,是通过展览、艺术家与社会活动三种模式共同作用下体现出来的结果。笔者通过这三次定义升级,总结出未来美术馆发展方向的三条经验,1.通过展览,寻找最适合当下环境中,艺术家与观众对展览语言的认知与诉求。2.通过艺术家对作品与展览场所更高的追求与理念,发展出顺应时代的新对应方式。3.在艺术表现手段与表现空间不断扩展的时代,通过与社会、政府,乃至商业活动的结合,摸索出美术馆的新规律。近代日本早期美术馆的每一次进化都是对文化竞争力发展的跃进。美术馆作为艺术资源转化的一个平台,在未来会充满更多的机遇。以上三条经验,一定会为今后的作为艺术资源转化平台的美术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同时,我国需要利用东方语境下美术馆定义的再次更新,结合美术展览、艺术家影响力与社会活动,乃至商业、多媒体发展的方向。在未来让美术馆成为强而有力的传播平台与媒介,对当下艺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转化。

梁爽[4](2020)在《《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六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在翻译了日本人类文化学家小长谷有纪教授所着的《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六章——“婚礼”的基础上得以完成的。在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同样遇到了诸多翻译难点。例如原文中复杂的长句翻译,以及针对使用日语文字表记的蒙语词汇的翻译问题。除此之外,文本中蒙古文化特征之一的祝词以及交涉应答歌的翻译也成为了一大难点。故笔者尝试在正确通顺的基础上稍加诗歌之感进行翻译。翻译期间笔者在查找资料、分析现有理论之后,最终拟定以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为基础,结合加译、减译、分译、合译等技巧进行翻译的方案,力图确切传达作者意图,并增强文章可读性。借此次翻译实践,身为汉族人的笔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当时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各类仪礼习俗。另一方面,将《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翻译为中文的这一过程,令笔者在对所遇翻译难点逐一解决的同时,也为提升自身翻译水平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希望本次实践报告可以对有志从事草原文化研究之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曾亮程[5](2020)在《浅谈日语长句分类及翻译技巧 ——以《聴覚思考》为中心》文中认为汉语与日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加之文化上的差异,长句翻译是在日汉翻译过程中长期困扰译者的难题。所谓长句不单纯按句子长度进行划分,复杂的语法结构、长修饰成分、多层次复合句都是形成长句的因素。相关先行研究就日语长句分类及翻译方法已做出一定总结,笔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结合源文本中的具体实例,对长句做进一步细分,及探讨长句的翻译方法。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外山滋比古撰写的《聴覚思考》作为源文本展开翻译研究。作者在文中针对日本在明治初期效仿欧美国家开展读写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视觉优于听觉”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由近代教育带来的弊端,是崇洋媚外的表现。由此展开关于听觉思考的相关讨论。该书长句数量多且句法结构复杂,一句完整的长句中往往包含如修饰、补充、大小主语、隐藏等成分,初见之下不易读懂。此特点使得该书成为了适用于研究日语长句的丰富素材库。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归类分析法,对源文本特点进行把握,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将源文本长句类型归类为(1)含并列、中顿的长句;(2)含因果、递进、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的长句;(3)句中套句;(4)长修饰句;(5)多层次复合句。并总结了适用于长句翻译的6种翻译方法(1)句子成分整理;(2)换位;(3)拆分;(4)合并;(5)增添;(6)转换。本报告由6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源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信息,并对文本特点进行了分析把握。第三章是对源文本翻译过程的整体概述。第四章介绍了长句的定义、成因,并结合源文本对长句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分。第五章中对本次源文本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了归类和总结。最后一章论述了本次翻译过程的实践方法、心得体会及不足。

孔雅[6](2020)在《《素食主义盛典》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践报告是一篇以宫泽贤治的童话《ビジテリアン大祭》(笔者译:《素食主义盛典》)为实践对象,基于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作品发表于作者逝世后的第二年,主要讲述了身为素食主义者的主人公“我”作为日本信者的代表,来参加纽芬兰岛一个小山村里举行的素食主义盛典,和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围绕素食主义和反素食主义展开辩论。作者通过描写纽芬兰岛的美景,来参加盛典的各式各样的人群,以及辩论者们无休无止的激烈的辩论过程,从而展现出一场栩栩如生的素食主义盛典。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尚未发现该作品的中文译本,故此,本次翻译实践可以说是一次有意义且有价值的尝试。所谓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在翻译时忠实于原文,还要译出文学作品语句中的美感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在翻译时,为了再现原文的魅力,有必要选择一种具有较强指导性的翻译理论。笔者运用柯平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以陈宏薇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作为判断译文质量的基准,从语义关系、符号句法关系、语用关系这三种符号关系分别对应的三种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的传递来尝试探究如何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对等,从而完成本篇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和先行研究。第二章主要从贤治童话的特征,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内容,译文的翻译过程这三方面来介绍事前准备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的概念,翻译标准以及其指导意义。第四章则例举出实例,从“指称意义”的传递,“言内意义”的传递和“语用意义”的传递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分析翻译过程,提出翻译策略。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总结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翻译经验,提出本实践报告的不足之处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陈祚[7](2020)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学生“被”字句习得难度等级与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被”字句是日本汉语学习者难以掌握的句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和日语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诸多不同。汉语“被”字句中动词可由及物动词充当,此特征与日语“受身文”相同。但是,汉语“被”字句只能与少量不及物动词搭配,而日语“受身文”却在这一方面限制较少。正是因为汉语和日语语法的不完全对等,遂导致日本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被”字句时自然会受到母语“受身文”语法的负迁移从而影响汉语正确习得。此一偏误不仅会出现于日本初级学习者身上,即使汉语高级学习者也常难于避免。为让母语为日语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正确习得掌握汉语“被”字句,本论文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日本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为重点,提出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学实践策略。

康小梅[8](2020)在《《やさしい日本语》(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日两国同属于亚洲儒教文化圈,日本思想观念的变动信息对于中日文化对比研究至关重要。为顺利推动中日文化对比研究的发展,有必要把日本思想观念的发展信息传递给我国。2016年,日本岩波新书出版了一本名为《简单日语》的书。《简单日语》是关于日本人和接纳移民的问题。从日语学和日语教育的立场出发,探讨了接纳移民和实现多文化共生社会的问题。根据奈达的“功能等价”翻译理论,从词汇、语法、文本三个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探讨论述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共分为五章。第1章是本实践报告的动机和目标、内容构成、文本的创作背景、特征、作者的生平介绍。第2章介绍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和加译、直译和意译这三种翻译方法。第3章是翻译前的分析、理论准备、翻译的手段和翻译后的校正。第4章是翻译事例的分析。第5章说明翻译实践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日语》属于论说文。本次翻译实践目标如下:第一,理解并把握论说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注意事项;第二,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所学翻译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尽可能的保证译文质量,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作品语意以及作者的观点立场,并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获得新的翻译经验。图0幅;表0个;参43篇

马美军[9](2019)在《《说话的艺术》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说话的艺术》的序言和第一章作为日汉翻译文本进行的。《说话的艺术》是由齐藤美津子编着于1968年出版的。《说话的艺术》这本书主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讲述了有关科学交流的知识。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能够加深对交流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应用方面积累经验。本实践报告是由翻译实践的概要、理论框架、翻译实践的过程、案例分析、翻译实践的难点和对策共五部分构成。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对翻译实践的目标和文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地说明,之后总结了翻译理论和翻译的过程,最后运用第二章中所介绍的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结尾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对策。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运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事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运用尤金·A·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使用音译、顺译、分译、增译、反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从名词、句子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本次翻译实践得出如下结论。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从含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再现原文。含义和形式无法同时在译文中呈现,可以舍弃形式,用最自然的语言将原文的含义翻译出来。图1幅;表0个;参41篇。

杨珂[10](2018)在《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 ——《篇章·话语结构》(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关于篇章语言学《篇章·话语结构》的翻译报告,该作品由佐久间まゆみ、杉户清树、半泽干一编着,1997年由『おうふう』出版社出版,所选原文来自作品第一章的前两节和第二章的前两节,选定章节主要讲述了篇章、话语的特点和结构。本翻译报告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和结构。第二部分为原作描述与分析,包括原文编者、原文内容的描述与分析。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分析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并展示了译者采用的解决方法,并对此提出解决对策。第四部分是对此次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总结经验与启示,期待今后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各种各样的“こと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各样的“ことば”(论文提纲范文)

(2)《交谈的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一、翻译项目介绍
    (一)选材背景
    (二)文本特点
    (三)翻译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二、翻译过程
    (一)译前准备
        1.文本理解
        2.理论准备
        3.翻译工具
    (二)翻译实践
        1.初译
        2.译后校对
三、案例分析
    (一)词汇的翻译
        1.汉字词的翻译
        2.多义词的翻译
    (二)小标题的翻译
    (三)句子的翻译
四、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经验归纳
    (二)翻译实践的不足
    (三)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3)近代日本早期美术馆发展研究(1869-192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内容概念界定
    四、前期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本论文的问题点、创新点
第一章 日本美术馆的诞生前夜
    第一节 日本人渴求的“美术馆”
    第二节 类似美术馆活动
    第三节 从“开龛”到“美术馆”
第二章 博览会对“美术馆”的界说
    第一节 来自西欧的文化冲击
    第二节 临时的“美术馆”
    第三节 劝业会美术馆的示范效应
第三章 文化精英对“美术馆”的修正
    第一节 高桥由一的美术馆蓝图
    第二节 螺旋展画阁对展览认知的创新
    第三节 展览运动对美术馆意识的传播
第四章 社会运动对“美术馆”的再构筑
    第一节 永驻的“美术馆”
    第二节 独立派对展品的限定
    第三节 政府主导的美术馆新态
第五章 日本早期美术馆经验对中国近代美术馆的影响
    第一节 劝业会模式的在地重现
    第二节 作为“新美术”事业的日本考察
    第三节 市立美术馆的首次建立
第六章 日本美术馆早期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 从美术馆定义升级到文化竞争力
    第二节 文化空间拓展下的美术馆新定义
    第三节 文化竞争力与艺术资源转化
结论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文献选录
    三、早期日本美术馆相关年表(1869~1926)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六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一、翻訳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1.1 原文の绍介
    1.2 着者の绍介
二、訳前准备
    2.1 関连知识の検索
    2.2 翻訳理论の习得
    2.3 翻訳技法の応用
三、翻訳実例分析
    3.1 语汇の翻訳
    3.2 长文の翻訳
    3.3 祝词?问答応酬歌の翻訳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1:日本语原文
付録2:中国语訳文

(5)浅谈日语长句分类及翻译技巧 ——以《聴覚思考》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第二章 翻译对象简介
    2.1 《聴覚思考》简介
    2.2 作者简介
    2.3 文本特点分析
第三章 翻译过程概述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难点及解决方法
第四章 长句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4.1 长句的定义
    4.2 长句的成因
    4.3 长句的分类
        4.3.1 含并列、中顿的长句
        4.3.2 含因果、递进、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的长句
        4.3.3 句中套句
        4.3.4 长修饰句
        4.3.5 多层次复合句
第五章 长句的翻译技巧
    5.1 句子成分整理
    5.2 换位
    5.3 合并
    5.4 增添
    5.5 转换
第六章 总结
    6.1 翻译实践总结
    6.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译文
附录二 原文

(6)《素食主义盛典》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はじめに
    1.1 研究の目的
    1.2 先行研究
    1.3 翻訳実践报告の构成
第二章 翻訳の过程
    2.1 事前准备
        2.1.1 作者宫沢贤治に関する绍介
        2.1.2 『ビジテリアン大祭』の创作背景と概要
    2.2 訳文构筑
第三章 社会记号学に基づく翻訳方法とその基准
    3.1 社会记号学の形成と翻訳における応用
    3.2 社会记号学の翻訳方法と基准
第四章 翻訳実践による分析
    4.1 「指称意味」の伝达
        4.1.1 普通名词と连语の翻訳
        4.1.2 オノマトペの翻訳
    4.2 「言内意味」の伝达
        4.2.1 构文に见られる意味伝达
        4.2.2 语顺に见られる意味伝达
    4.3 「语用意味」の伝达
        4.3.1 会话文の翻訳
第五章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谢辞
附件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学生“被”字句习得难度等级与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语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被”字句和“受身文”对比分析
    一、结构对比
    二、搭配对比
    三、语义对比
    四、小结
第二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被”字句习得难度等级分析
    一、对比等级和难度等级
    二、日本学生习得“被”字句难易顺序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被”字句和“受身文”的偏误分析
    一、误用的种类
    二、误用的原因
第四章 日本留学生“被字句”习得规律分析
    一、初级学习者—汉语学习蜜月阶段
    二、中级学习者—汉语学习倦怠阶段
    三、高级学习者—汉语学习爆发阶段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やさしい日本语》(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第1章 翻訳实践の概况
    1.1 翻訳实践の目标
    1.2 翻訳实践の内容
    1.3 テキストの着者
    1.4 テキストの绍介
    1.5 テキストの特徴
第2章 翻訳理论と翻訳方法
    2.1 机能対等理论
    2.2 加訳翻訳方法
    2.3 直訳と意訳翻訳方法
第3章 翻訳实践のプロセス
    3.1 翻訳实践作品の选定
    3.2 翻訳理论の准备
    3.3 翻訳の手顺
    3.4 翻訳の手段
第4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4.1 机能対等翻訳の事例分析
    4.2 加訳翻訳方法の事例分析
    4.3 直訳と意訳翻訳方法の事例分析
第5章 翻訳实践の难点と対策
    5.1 翻訳实践の难点
        5.1.1 长いセンテンスの问题
        5.1.2 省略の问题
        5.1.3 日本文化の认识と専门知识の不足
    5.2 问题点の対策
        5.2.1 长いセンテンスの対策
        5.2.2 省略の対策
        5.2.3 日本文化の认识と専门知识不足の対策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A 原文
付録B 訳文
谢辞
指导教官绍介
作者绍介
修士论文データ

(9)《说话的艺术》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第1章 翻訳実践の概况
    1.1 翻訳実践の目标
    1.2 テキストの内容
    1.3 テキストの着者
    1.4 テキストの背景
    1.5 テキストの特徴
        1.5.1 テキストのスタイル
        1.5.2 テキスト言语の特徴
第2章 理论的枠组み
    2.1 ナイダの「机能的等価理论」
        2.1.1 翻訳の影响要因
        2.1.2 形式的等価と动的等価
        2.1.3 四つの法则と三つの基准
    2.2 翻訳テクニック
        2.2.1 音訳
        2.2.2 逆訳
        2.2.3 顺送り訳
        2.2.4 分訳
        2.2.5 加訳
        2.2.6 减訳
        2.2.7 反訳
        2.2.8 意訳
第3章 翻訳実践のプロセス
    3.1 翻訳前の准备段阶
    3.2 翻訳段阶
    3.3 校正段阶
第4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4.1 名词の翻訳
        4.1.1 固有名词の翻訳
        4.1.2 普通名词の翻訳
    4.2 センテンスの翻訳
        4.2.1 长いセンテンスの翻訳
        4.2.1.1 复合文の翻訳
        4.2.1.2 长い修饰语の翻訳
        4.2.2 婉曲的な表现の翻訳
        4.2.2.1 推测表现の翻訳
        4.2.2.2 否定表现の翻訳
        4.2.3 省略文の翻訳
        4.2.4 惯用语の翻訳
第5章 翻訳実践の难点と対策
    5.1 翻訳実践の难点
    5.2 难点の対策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附録A 原文
附録B 訳文
谢辞
指导教官绍介
作者绍介
修士论文データ

(10)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 ——《篇章·话语结构》(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要旨
摘要
原文
译文
翻译报告
    1 前言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翻译报告的研究目的及项目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关于长句翻译的先行研究
        1.5 本文运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2 原文本的背景
        2.1 作者及作品的简介
        2.2 文本内容分析
    3 翻译实践分析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难点
        3.3 翻译方法探讨
        3.3.1 顺译
        3.3.2 倒译
        3.3.3 转译
        3.3.4 分译
        3.3.5 合译
        3.3.6 加译
        3.3.7 减译
        3.3.8 反译
    4 总结
参考文献

四、各种各样的“ことば”(论文参考文献)

  • [1]《赠答与日本文化》翻译实践报告[D]. 廖春丽.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交谈的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安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近代日本早期美术馆发展研究(1869-1926)[D]. 王郅. 上海大学, 2020(03)
  • [4]《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六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梁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浅谈日语长句分类及翻译技巧 ——以《聴覚思考》为中心[D]. 曾亮程.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素食主义盛典》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孔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学生“被”字句习得难度等级与规律研究[D]. 陈祚.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やさしい日本语》(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康小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说话的艺术》翻译实践报告[D]. 马美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 ——《篇章·话语结构》(节选)翻译报告[D]. 杨珂. 河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各种“こと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