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表皮论文-罗卫,陈杰,徐劲,徐印祥

工程表皮论文-罗卫,陈杰,徐劲,徐印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程表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癜风,自体组织工程表皮,移植疗效

工程表皮论文文献综述

罗卫,陈杰,徐劲,徐印祥[1](2019)在《自体组织工程表皮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的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体组织工程表皮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白癜风患者腹股沟区手术取皮获取自体皮肤细胞,应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含黑素细胞的自体组织工程表皮,打磨白斑区表皮至出现"针尖"样出血点,覆盖培养的组织工程表皮,随访观察1~6个月的疗效。结果共有109块白癜风皮损进行了含黑素细胞的组织工程表皮移植,移植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32%,无明显的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含黑素细胞的自体组织工程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较传统的移植方法相比具有移植后临床复色效果好,移植面积明显增大,且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崔泽龙[2](2019)在《烧伤瘢痕表皮结合组织工程真皮治疗瘢痕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和背景:通过对我院烧伤瘢痕整形病例分别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植入式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Gunze Limited,Japan))两种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与传统的自体中厚皮移植进行疗效比较,探讨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整形修复中利用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取代自体中厚皮移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整形提供可靠的皮肤移植来源。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治疗的烧伤瘢痕患者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组(A组)、植入式人工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组(B组)、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半年后对每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叁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比评价瘢痕情况;参照ADL分级标准评定患者关节功能;同时切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对比观察瘢痕形态学改变。研究结果:1.创面愈合时间:A组(12.07±2.01)天,B组(22.23±1.76)天,C组(11.33±2.05)天。A、B组和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较A、C组长;2.随访时瘢痕VSS评分:A组(4.10±1.67)分,B组(4.40±1.94)分,C组(5.07±2.35)分。各组间瘢痕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叁组患者入院时以及随访时瘢痕VSS评分结果,均显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时ADL关节功能评定:A组(优5例,良12例,中10例,差3例),B组(优4例,良11例,中10例,差5例),C组(优7例,良14例,中6例,差3例)。各组间ADL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叁组患者入院时以及随访时ADL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均显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瘢痕组织病理活检:A组10例,B组9例,C组10例,叁组标本组织学形态相似:均显示真皮层炎细胞消失,血管减少,胶原纤维轻至中度增生,均未形成瘢痕疙瘩。研究结论及意义:1.植入式人工真皮(皮耐克)联合瘢痕表皮移植组创面愈合时间较长,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和自体中厚皮移植两种治疗方法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2.叁种方法对于瘢痕修复及关节功能恢复均有显着疗效,各组间疗效无显着差异;3.对于大面积烧伤瘢痕需要整形的患者如自体中厚皮不足可选择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或植入式人工真皮(皮耐克)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既可避免供皮区新的瘢痕,又可以达到和自体中厚皮同样的治疗效果。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还可以缩短治疗周期。(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黎岩[3](2019)在《模数体系下的航站楼表皮设计——以上海浦东机场卫星厅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大型机场航站楼改造的案例和现状,并以上海浦东机场卫星厅工程为例,具体分析了航站楼表皮设计中模数体系运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刘煜凡[4](2017)在《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的微结构对组织工程表皮中干细胞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皮肤是机体最大的器官,因烧、创伤导致的皮肤大面积损伤会造成机体局部畸形、皮肤功能失调,内环境稳态失衡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针对创伤后皮肤的修复再生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组织工程技术制成的皮肤替代物一度成为有效的修复途径,但这种皮肤替代物缺少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无法恢复正常皮肤的生理功能。目前,针对皮脂腺、毛囊的再生研究已相对成熟,但针对汗腺再生的研究进展缓慢,有功能的再生汗腺有助于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恢复排汗功能。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发育的祖细胞,在分化为皮肤和皮肤附属器时有显着的优势,是汗腺再生研究中首选的干细胞类型。本团队在前期已证实3D微结构可诱导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汗腺细胞,但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在诱导效应上有差别,这为后续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的汗腺再生研究在结构选择上造成了的困难。因此探索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对表皮干细胞行为的影响并建立稳定且具良好诱导效应的3D微结构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目的: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探索不同构架的微结构对表皮干细胞行为学变化的影响并建立稳定且具良好诱导效应的3D微结构,为创伤后皮肤的修复与再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表皮干细胞的提取:胚胎期12.5天的GFP-C57BL/6小鼠,剪取其背部皮肤后,采用已成熟的表皮干细胞培养方法进行培养。2、足趾部真皮基质匀浆:选择出生后0.5天的野生型C57BL/6小鼠,剪取其足趾部研磨成真皮基质匀浆(PD)。3、3D生物打印:选择3种不同直径的打印喷头(210μm、340μm和420μm)构建微结构。4、表皮干细胞行为学检测:荧光显微镜和活/死细胞染色技术用于展示3D微结构中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用于检测3D微结构中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汗腺细胞的能力。5、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叁种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均可促进小鼠表皮干细胞的有效增殖。2、在各个观察时间点上,210μm组3D微结构中的表皮干细胞活性最低,420μm组的细胞活性最高,细胞活性与剪切应力呈反比。3、叁种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均可诱导小鼠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汗腺细胞。4、340μm组3D微结构中表皮干细胞可聚集形成类腺样球形结构。结论:本次研究构建的340μm组3D微结构具有最佳的诱导效应。这为后续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的汗腺再生研究以及进一步构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表皮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费保进,雷韬,姜晓,李小娇,沈虎[5](2016)在《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CHO工程细胞株的构建、筛选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HO工程细胞株,并进行筛选及表达。方法将抗HER2抗体重链基因Fd及轻链基因VL分别克隆至同一质粒p RH上,将构建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 HER2。通过脂质体法将p HER2转染至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缺陷型CHO细胞(CHO-DG44)中,筛选稳定表达的工程细胞株,进行ELISA及SDS-PAGE检测。同时对抗HER2抗体高表达细胞株进行batch模拟试验。结果从近10 000株克隆中筛选获得3株备选细胞株,命名为H6、H7和H9。细胞株培养上清表达的抗体仅能与重组HER2发生特异性结合;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于相对分子质量50 000和25 000处可见重链和轻链的目的蛋白条带。H6、H7和H9细胞株在简单的batch悬浮培养条件下周期约为1周,抗体水平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H9细胞株表达水平最高,为0.52 mg/ml。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工程细胞株H9具有较高的抗HER2单克隆抗体水平,为靶向治疗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和胃癌等恶性肿瘤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袁敬东[6](2016)在《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方法,并分析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对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毛囊角质细胞,并制备体外构建表皮膜片,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修复处理,采用制备的毛囊干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裸鼠创面进行覆盖,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处理,仅采用壳聚糖明胶膜片覆盖固定,比较其效果。结果:术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干燥并可见新生上皮,而空白材料对照组大鼠创面仍未愈合;回植后1个月,修复组大鼠无显着收缩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修复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可见新生上皮,且表皮分化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大鼠经HE染色检测显示均有复层表皮结构,但修复组大鼠创面表皮层层次较多,且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有利于促进皮肤缺损恢复,临床价值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14期)

陈丹丹,李彦红,梁怿,李明萱,徐金华[7](2014)在《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的制备和组织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种新型的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进行组织学观察。方法取自人的一小块正常皮肤经体外培养扩增后,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表皮细胞进行特异性染色,用多巴染色法进行黑色素细胞的特异性染色。结果本试验中制备的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确认了表皮角质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的特异性。接近于正常皮肤组织的细胞比例。结论本实验中进行的组织学观察证明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符合组织学要求。(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张博学[8](2014)在《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的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70年代至今,芽孢杆菌作为表达系统在应用中取得很多成果,通过它克隆表达了许多原核和真核基因。但由于对芽孢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等已经商业化成熟的表达系统,而且芽孢杆菌表达系统还存在胞外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降解和基因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不佳等瓶颈,将芽孢杆菌用于生产生物蛋白产品的技术仍然集中于少数公司和个人,因此关于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强有力的细胞分裂促进因子,它不仅在上皮细胞,而且在间皮和内皮细胞发挥其生物效应,可在体内刺激皮肤组织、角膜、肺、气管上皮组织的生长繁殖、加速角膜创伤的修复、加速胃溃疡的治疗和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强表皮细胞的蛋白质、RNA的合成和细胞代谢、诱导新生眼睑的打开、对某些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等。此外,作为生物活性添加剂,表皮生长因子可用于组织培养,同时也是化妆品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随着相关功能和安全方面研究的深入,使得它在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短短芽孢杆菌系统来表达人源表皮生长因子基因。本文设计合成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序列,构建使用Pgrac启动子配合枯草杆菌果聚糖蔗糖酶信号肽调控表达的枯草杆菌表达载体p05-gE和利用短短芽孢杆菌细胞壁蛋白多启动子及其信号肽调控表达的短短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NY-cwpE,分别转化枯草杆菌SCK6和短短芽孢杆菌HPD31-SP3对目的蛋白进行表达。经过摇瓶实验和SDS-PAGE电泳,在两株重组菌的培养液上清中均检测到了表达结果。本文还对短短芽孢杆菌的工程菌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摸索,以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以蛋白胨和酵母粉为氮源补料成分,在40L规模的发酵罐中经过48h的发酵周期,最终菌体湿重可达到80g/L,目的蛋白表达量约为200mg/L。此后本文又利用CM Sepharose F.F凝胶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含有目的蛋白的发酵产物进行一步纯化,并检测了纯化的表达产物对Balb/c3T3细胞的增殖活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12-01)

吴巍,段惠川,张文杰,曹谊林[9](2014)在《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电纺膜在表皮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明胶/聚己内酯(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应用于表皮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测定HaCaT细胞(人类表皮细胞系)与电纺膜的生物相容性,并对于接种细胞前后该膜片的机械性能进行评价。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体内研究检测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表皮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结果 HaCaT细胞能够在膜片上很好地附着和增殖,该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测试显示,该膜片具有足够的力学特性以用于移植。体内研究表明,应用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表皮能够修复裸鼠的皮肤缺损。结论 GT/PCL纳米纤维电纺膜是一种适合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的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黄国锋[10](2013)在《组织工程化羊膜促进表皮细胞扩增和真皮重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真皮替代物的研究一直是皮肤组织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复合型皮肤替代物发展的基础。真皮替代物作为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支架结构,不仅能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调节基底膜的形成,而且能引导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浸润增殖,沉积新的胶原和形成新的血管,从而实现真皮结构重建。迄今为止一系列的真皮替代物已经被成功研制出来,包括自然来源的材料,如异体或异种脱细胞真皮、胶原和透明质酸等,以及人工合成材料,包括一些聚合体生物材料和其他纳米材料等。另外的一些新型真皮替代物材料也正在被研制之中。在这些真皮替代物中,Integra和Tegaderm等已经被商品化并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大部分的真皮替代物都能很好地模拟正常真皮的组织结构特点,但是除了脱细胞真皮外,普遍都缺乏基底膜结构成分。而且即使是脱细胞真皮,为了去除表皮细胞层和真皮中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一般需要很强的细胞清除剂处理,而后者会对真皮的基底膜成分产生严重的破坏。基底膜成分是正常皮肤中重要的成分,位于是表皮和真皮连接处,对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常皮肤中的表皮干细胞主要位于基底层,通过半桥粒结构紧密连接在基底膜表面;后者可以调节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体外分离培养的表皮干细胞由于失去了基底膜的支撑和调节作用,逐渐丧失了增殖的能力,分化成角质形成细胞。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工合成的真皮支架表面添加自然来源或者人工合成的基底膜成分如IV型胶原和纤维弹性蛋白等,可以有效地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改善所形成的表皮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人羊膜基质(amniotic membrane, AM)可能是一种良好的真皮替代物材料。它来源于胎盘的最内层,可在分娩时获得,主要由叁部分结构组成:单层立方状表皮细胞,富含细胞生长因子的厚基底膜,以及成纤维细胞散在其中的疏松网状纤维基质。羊膜基质含有I型胶原、IV型胶原、VII型胶原、弹性蛋白和糖胺聚糖等成分,类似于人体的真皮。羊膜的基底膜主要成分为层粘连蛋白、IV型和VII型胶原,与皮肤和角膜的基底膜成分相似,是人体内最厚的基底膜。羊膜还具有促进上皮化、抑制瘢痕增生、抗炎症、抗血管生成、抗菌和抗病毒等生物特性,且免疫原性极低,因而被广泛用作外科手术材料和创面覆盖物,尤其是用于眼科角膜重建治疗。近年来更有研究者更是将羊膜作为角膜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其他体细胞扩增和移植的载体,用于修复各种组织缺损。羊膜使用时既可以保留失活的表皮细胞,也可以完全去除表皮细胞。完整羊膜含有大量的细胞生长因子,有利于细胞培育过程中干细胞特性的维持;而脱细胞羊膜(accelullar amniotic membrane, AAM)借助于良好的基质和基底膜成分,能促进培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部分体细胞在脱细胞羊膜上的扩增速度要明显快于完整羊膜。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反复冻融和DNase消化的方法消化处理人新鲜羊膜,获得保留完整基底膜结构的羊膜基质;随后又利用水溶性碳二亚胺对脱细胞羊膜进行适当的交联处理,以改善脱细胞羊膜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稳定性。得到的交联脱细胞羊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抗酶降解能力,作为培养基质可以促进表皮细胞的体外增殖速度,而且保持了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将表皮细胞培养在交联脱细胞羊膜表面形成复合型表皮-真皮替代物,并将其用于移植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结果发现这种复合皮肤替代物可以明显促进创面愈合速度,改善新生表皮的厚度和功能,促进真皮结构重建,减轻创面收缩。实验方法:一、将新鲜羊膜根据脱细胞方法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组:Dispase II消化+细胞刷处理组、Freeze-thaw+DNase消化组和完整羊膜对照组。通过下面的几种检测方法观察不同组的脱细胞方法效果。(一)H&E表面和切片染色;(二)Hoechst细胞核染色;(叁)免疫组织化学抗IV型胶原、VI型胶原、VII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aminin)、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MHC-I)、MHC-II和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四)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二、利用水溶性碳二亚胺(EDC,0.05mmol/mgAAM)分别交联脱细胞羊膜5min,30min和6h,得到不同交联程度的脱细胞羊膜;然后通过人表皮细胞经浸提液培养和直接接触培养的方法观察交联脱细胞羊膜的细胞毒性效应;最后将交联脱细胞羊膜皮下埋置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大鼠以观察其体内组织相容性。通过以下的方法检测交联脱细胞羊膜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稳定性,以及细胞毒性效应和体内外生物组织相容性。(一)茚叁酮法测定脱细胞羊膜的交联程度--交联指数;(二)单轴张力计测定脱细胞羊膜交联前后的最大张力和最大拉伸长度;(叁)交联前后脱细胞羊膜的体外胶原酶降解速度测定;(四)CCK-8法和Live/Dead染色观察表皮细胞的增殖活性;(五)H&E染色,Masson叁色叁胶原染色观察交联脱细胞羊膜体内埋置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和支架降解情况;(六)免疫组织化学抗CD31, CD11b, CD4, CD8, CD68和Vimenin染色观察支架埋置后浸润细胞的类型,评估炎症反应。叁、以交联脱细胞羊膜为载体体外扩增人表皮细胞,并与常规细胞培养皿相比较;构建表皮细胞-交联脱细胞羊膜的复合型皮肤替代物,并将其用于移植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单纯表皮膜片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通过以下的方法检测表皮细胞的体外扩增速度和复合皮肤替代物移植后的创面愈合及真皮重建情况。(一)CCK-8法和Hoechst细胞核染色观察两组表皮细胞的扩增速度;(二)免疫组织化学抗P63染色观察表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叁)H&E染色观察复合皮肤替代物的形态;(四)观察移植创面愈合过程的大体形态;(五)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抗laminin染色观察愈合创面的组织结构。实验结果:一、反复液氮冻融+DNase消化处理可以完全清除羊膜的上皮细胞层和间质细胞,而Dispase II消化+细胞刷法处理后的脱细胞羊膜仍有少量上皮细胞残留,间质细胞则基本不能清除。两种方法处理后的脱细胞羊膜DNA总量均显着降低,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反复液氮冻融+DNase消化处理的脱细胞羊膜保留的总蛋白量明显高于DispaseII消化+细胞刷处理的脱细胞羊膜(77.2±4.72%VS48.5±4.16%,p<0.05)。反复液氮冻融+DNase消化处理的脱细胞羊膜的基底膜成分(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VI型胶原和VII型胶原)基本保留,且对基质纤维结构无明显影响;而Dispase II消化+细胞刷法处理的脱细胞羊膜基底膜被严重破坏,蛋白成分丢失明显,且基质胶原纤维变得疏松,排列紊乱。正常羊膜中的表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表达MHC-I抗原,不表达MHC-II抗原,其中间质细胞还表达Vimentin,而在反复液氮冻融+DNase消化处理的脱细胞羊膜中几乎未检测到MHC-I抗原和Vimentin的存在。二、脱细胞羊膜的形态极其柔软和光滑,经过EDC交联5min后依然平整,并具有一定的硬度,而交联30min和6h后逐渐变得卷曲和僵硬。随交联时间的增加,脱细胞羊膜的机械强度显着增强,体外胶原酶完全降解时间也明显延长,并与交联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交联程度的脱细胞羊膜的浸提液培养7天对人表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无不良影响。交联5min的脱细胞羊膜直接负载人表皮细胞培养7天后细胞增殖活性良好,与未交联脱细胞羊膜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交联30min和6h的脱细胞羊膜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受损,两组细胞在培养7天后的凋亡或死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27±0.30%和10.02±1.43%,明显高于未交联和交联5min脱细胞羊膜组的0.42±0.14%和0.44±0.18%(p均<0.05)。皮下埋置后的组织相容性检测结果显示交联5min的脱细胞羊膜在体内的完全降解时间约为4个月,降解后形成一层厚的皮下组织,胶原沉积和血管化良好,并无明显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发生。叁、表皮细胞在交联5min的脱细胞羊膜表面种植培养7和14天后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367±33%和631±43%,显着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常规培养皿组(294±30%和503±41%, p均<0.05)。培养14天后表皮细胞在交联脱细胞羊膜表面形成一个2-3层的复层表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交联脱细胞羊膜上P63阳性表皮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的常规培养皿组(54.32±4.27%VS33.32±3.18%, p<0.05)。将培养形成的表皮细胞-交联脱细胞羊膜复合皮肤替代物移植于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表皮细胞成活良好并完全封闭创面,形成类似正常皮肤的表皮。复合皮肤替代物移植组的创面修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表皮膜片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收缩明显改善。创面组织学观察结果提示复合皮肤替代物移植后创面的真皮结构重建良好,新生基底膜厚而完整。实验结论:一、反复液氮冻融+DNase消化的脱细胞方法能有效去除羊膜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优于传统的Dispase II消化+细胞刷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能有效保留羊膜的基质成分,尤其是基底膜结构,且脱细胞后羊膜的免疫原性极低。二、EDC(0.05mmol/mg AAM)交联5min的脱细胞羊膜,不仅具备改善了的机械强度和抗酶降解能力,而且无明显细胞毒性效应,能有效负载表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皮下埋置实验结果显示该交联脱细胞羊膜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组织相容性和降解特性。叁、交联脱细胞羊膜作为真皮替代物在体外可以负载并促进表皮细胞的快速扩增,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增殖能力。用交联脱细胞羊膜构建复合型皮肤替代物并移植可以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真皮结构和基底膜重建,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因而是理想的真皮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3-01)

工程表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和背景:通过对我院烧伤瘢痕整形病例分别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植入式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Gunze Limited,Japan))两种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与传统的自体中厚皮移植进行疗效比较,探讨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整形修复中利用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取代自体中厚皮移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整形提供可靠的皮肤移植来源。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治疗的烧伤瘢痕患者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组(A组)、植入式人工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组(B组)、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半年后对每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叁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比评价瘢痕情况;参照ADL分级标准评定患者关节功能;同时切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对比观察瘢痕形态学改变。研究结果:1.创面愈合时间:A组(12.07±2.01)天,B组(22.23±1.76)天,C组(11.33±2.05)天。A、B组和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较A、C组长;2.随访时瘢痕VSS评分:A组(4.10±1.67)分,B组(4.40±1.94)分,C组(5.07±2.35)分。各组间瘢痕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叁组患者入院时以及随访时瘢痕VSS评分结果,均显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时ADL关节功能评定:A组(优5例,良12例,中10例,差3例),B组(优4例,良11例,中10例,差5例),C组(优7例,良14例,中6例,差3例)。各组间ADL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叁组患者入院时以及随访时ADL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均显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瘢痕组织病理活检:A组10例,B组9例,C组10例,叁组标本组织学形态相似:均显示真皮层炎细胞消失,血管减少,胶原纤维轻至中度增生,均未形成瘢痕疙瘩。研究结论及意义:1.植入式人工真皮(皮耐克)联合瘢痕表皮移植组创面愈合时间较长,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和自体中厚皮移植两种治疗方法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2.叁种方法对于瘢痕修复及关节功能恢复均有显着疗效,各组间疗效无显着差异;3.对于大面积烧伤瘢痕需要整形的患者如自体中厚皮不足可选择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或植入式人工真皮(皮耐克)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既可避免供皮区新的瘢痕,又可以达到和自体中厚皮同样的治疗效果。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还可以缩短治疗周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程表皮论文参考文献

[1].罗卫,陈杰,徐劲,徐印祥.自体组织工程表皮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的观察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9

[2].崔泽龙.烧伤瘢痕表皮结合组织工程真皮治疗瘢痕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3].黎岩.模数体系下的航站楼表皮设计——以上海浦东机场卫星厅工程为例[J].中外建筑.2019

[4].刘煜凡.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的微结构对组织工程表皮中干细胞行为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7

[5].费保进,雷韬,姜晓,李小娇,沈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CHO工程细胞株的构建、筛选及表达[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

[6].袁敬东.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

[7].陈丹丹,李彦红,梁怿,李明萱,徐金华.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的制备和组织学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

[8].张博学.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的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4

[9].吴巍,段惠川,张文杰,曹谊林.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电纺膜在表皮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4

[10].黄国锋.组织工程化羊膜促进表皮细胞扩增和真皮重建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标签:;  ;  ;  

工程表皮论文-罗卫,陈杰,徐劲,徐印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