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肉鸡论文-刘永祥,刘艳丽,姜东风,朱宽佑

雄性肉鸡论文-刘永祥,刘艳丽,姜东风,朱宽佑

导读:本文包含了雄性肉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轭亚油酸,鱼油,肉仔鸡,肌肉

雄性肉鸡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祥,刘艳丽,姜东风,朱宽佑[1](2015)在《共轭亚油酸和鱼油组合对雄性肉鸡屠体性状、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脂质过氧化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同时添加共轭亚油酸(CLA)和鱼油对雄性肉鸡屠体性状、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脂质过氧化状态的影响。120只21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配到4个组:豆油组(2%)、CLA组(2%)、鱼油组(2%)和混合组(1%CLA+1%鱼油)。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42日龄屠宰取样。试验结果如下:混合组肉仔鸡的胸肌率和腿肌率与CLA组和鱼油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CLA组、鱼油组和混合组肉仔鸡的腹脂率显着低于豆油组(P<0.05)。鱼油组和混合组肉仔鸡胸肌中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CLA组(P<0.05)。CLA组和混合组肉仔鸡的胸肌和腿肌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鱼油组(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鱼油组(P<0.05)。鱼油组和混合组胸肌和腿肌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的含量,特别是C20∶5、C22∶5和C22∶6含量,均极显着高于CLA组(P<0.01)。肉仔鸡胸肌和腿肌中C20∶5、C22∶5和C22∶6的含量在鱼油组和混合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混合组肉仔鸡胸肌和腿肌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均显着低于鱼油组(P<0.05)。结果表明,CLA和鱼油在肉仔鸡胸肌和腿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n-3 PUFA的沉积和脂质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王波,闵芝智,呙于明,袁建敏[2](2015)在《1~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评定1~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试验选取1日龄雄性商品代肉雏鸡,饲喂由玉米-豆粕-棉粕-玉米蛋白粉构成的基础日粮(色氨酸含量为0.170%),添加不同水平L-色氨酸后,测定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血液代谢、肝脏功能指标,21~25日龄肉鸡氨基酸表观粪消化率和表观回肠消化率,计算1~21日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结果表明:日粮色氨酸水平极显着影响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P<0.01),采食量、增重和饲料增重比与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水平呈现二次曲线关系(P<0.01);1~21日龄雄性肉鸡获得最大增重和最小饲料增重比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74%(70.95 mg/d)和0.186%(78.69 mg/d);日粮色氨酸水平与血糖、血清甘油叁酯和尿酸呈现二次曲线关系,日粮色氨酸水平线性提高肝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P<0.05),线性降低肝脏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P<0.05)。结果显示,提高日粮色氨酸水平有助于提高肝脏功能,1~21日龄肉鸡获得最大增重和最小饲料增重比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74%(70.95 mg/d)和0.186%(78.69 mg/d)。(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李凯年[3](2014)在《8~21日龄雄性肉鸡日粮蛋白来源和营养密度对以后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研究了8~21日龄雄性肉鸡的日粮蛋白源和氨基酸以及能量(表观代谢能,AME)水平对以后生长和血液以及胴体特征的影响。将Ross×Ross708雄性肉鸡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成80栏。日粮蛋白源:高比例DDGS(干酒糟及可溶物)或高比例肉骨粉;氨基酸密度:适量或提高10%;能量密度:2998或3100 kcal/kg。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保健》期刊2014年08期)

王波,闵芝智,宁冬,梁恒之,袁建敏[4](2012)在《0~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评定1~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粉料),并探讨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肉鸡营养代谢的影响。选取540只1日龄雄性商品代爱拔益加(AA+)肉雏鸡,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重复9只鸡。试验采用玉米一豆粕一棉粕一玉米蛋白粉型基础饲粮,基础饲粮中色氨酸水平设置为0.170%(鸡饲养标准NY/T33-2004中0~21日龄肉鸡需要量的80%),然后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晶体L-色氨酸(味之素,纯度≥98%)使色氨酸水平分别达到0~21日龄肉鸡需要量的90%、100%、110%、120%和130%。其他营养水平均满足或超过NY/T33-2004肉鸡营养标准,饲料类型为粉料。测定0~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营养代谢和肝功能指标,用TiO_2指示剂法测定21~25日龄肉鸡对基础日粮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根据日粮氨基酸实测值和消化率计算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结果表明:饲粮色氨酸水平显着影响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P<0.05),采食量、增重和料重比与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水平呈现二次曲线关系(P<0.05)。1~21日龄肉鸡获得最大增重和最小料重比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74%(70.95mg/天)和0.186%(78.69mg/天)。提高饲粮色氨酸水平可显着提高1~21日龄肉鸡血糖和肝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P<0.05)。结论:在饲喂粉料的情况下,1~21日龄雄性肉鸡获得最大增重和最小料重比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74%(70.95mg/天)和0.186%(78.69mg/天),提高饲粮色氨酸水平可提高肉鸡血糖及肝脏MDH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9)

王波,闵芝智,彭运智,梁恒之,袁建敏[5](2012)在《21~42日龄雌、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评定笼养、饲喂颗粒料21~42日龄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并探讨饲粮色氨酸水平对肉鸡肉品质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1日龄雌、雄商品代科宝(Cobb 500)肉雏鸡各616只,采用笼养饲喂相同颗粒饲粮,饲粮营养水平满足NY/T33—2004。21日龄时,挑选体重均匀的雌、雄肉鸡各504.只,各分成7个处理组,每处理8个重复,每重复9只鸡。采用含0.144%色氨酸的玉米一豆粕一玉米蛋白粉型基础饲粮,分别添加晶体L-色氨酸,使色氨酸水平分别达到NY/T33—2004中21~42日龄肉鸡色氨酸需要量的80%、90%、100%、110%、120%、130%和140%,即0.144%、0.162%、0.180%、0.198%、0.216%、0.234%和0.252%。测定日粮色氨酸实际含量,21~42日龄肉鸡生产性能,42~46日龄肉鸡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及胸肌肉品质、脂肪沉积指标。结果表明:饲粮色氨酸水平显着影响21~42日龄雄性肉鸡生产性能(P<0.05),采食量及增重与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水平呈现二次曲线关系(P<0.05)。21~42日龄雄性肉鸡获得最大增重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水平为0.150%,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摄入量为237.61 mg/天。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色氨酸水平对21~42日龄雌性肉鸡生产性能无影响(P>0.05)。此外,雄性肉鸡腹脂比重随饲粮色氨酸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升高(P<0.05),0.162%色氨酸组雄性肉鸡胸肌比重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当饲粮色氨酸含量为0.234%和0.252%时雄性肉鸡胸肌比重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粮色氨酸含量为0.252%为雄性肉鸡屠宰24h后胸肌pH值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粮0.180%色氨酸组雌性肉鸡腹脂比重最大,饲粮色氨酸水平高于0.216%时会显着降低雌雄肉鸡腹脂比重(P<0.05),饲粮0.162%色氨酸组雌性肉鸡胸肌比重最大,饲粮色氨酸水平高于0.234%时会显着降低雌性肉鸡胸肌比重(P<0.05),饲粮0.162%色氨酸组雌性肉鸡胸肌滴水损失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饲喂颗粒料的21~42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为0.150%(237.61mg/天),21~42日龄雌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低于0.110%;适量饲粮色氨酸有助于提高肉鸡胸肌比重,可促进腹脂沉积,过量则不利于胸肌生长;提高色氨酸水平可降低肉鸡屠宰后肌肉酸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9)

姜旭[6](2008)在《美洲大蠊对雄性肉鸡生产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洲大蠊为研究对象,研究美洲大蠊对雄性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肠道抗菌能力和肉质性状的影响,以待能为美洲大蠊作为昆虫饲料原料或功能性添加剂在肉鸡配合饲料中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495只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3只。处理Ⅰ、处理Ⅱ为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对照组,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Ⅴ分别用2.0%、1.0%、0.5%的美洲大蠊虫粉替代基础日粮中秘鲁鱼粉,比较各处理肉鸡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肠道抗菌能力和肉质性状。试验全程按肉鸡营养需求分为0~3周龄和4~10周龄两个阶段饲养。试验结果:①生产性能:10周龄,叁个美洲大蠊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料重比分别降低了8.06%(P<0.01)、6.05%(P<0.01)、5.24%(P<0.05),与抗生素组比较,分别降低了4.60(P<0.05)、2.51%(P>0.05)、1.67%(P>0.05);处理Ⅲ的体增重最高,死亡率最低,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提高3.45%(P>0.05)、1.87%(P>0.05),降低41.67%(P>0.05)、28.59(P>0.05);叁个美洲大蠊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尿素氮和尿酸含量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②免疫功能:6、10周龄脾脏、胸腺、法氏囊指数以处理Ⅲ最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显着(P<0.05);10周龄的叁个美洲大蠊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有提高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③抗氧化功能:4、6、8、10周龄的血清中T-AOC值均以处理Ⅲ最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显着(P<0.05);4、6、8、10周龄的SOD值均以处理Ⅲ最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显着(P<0.05);4、6、8、10周龄的MDA值均以处理Ⅲ最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显着(P<0.05)。④肠道抗菌能力:10周龄盲肠中大肠杆菌数,美洲大蠊处理组Ⅲ、Ⅳ、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以处理组Ⅲ最好(P<0.01)。⑤肉质性状:10周龄,处理Ⅲ、Ⅳ、Ⅴ的肌肉pH值、滴水损失率、肌肉剪切力、熟肉率与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不显着(P>0.05);10周龄,对处理组Ⅲ肉鸡无公害检测结果表明:处理Ⅲ(2.0%虫粉组)的鸡肉重金属元素、微生物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结论:1.美洲大蠊作为昆虫饲料原料在雄性肉鸡配合饲料中可替代鱼粉,且有提高雄性肉鸡生产性能的作用。2.美洲大蠊能显着提高雄性肉鸡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和肠道抗菌能力,具有促生长和提高抗病力的功能。3.美洲大蠊的作用效果与添加剂量存在正比关系。4.用美洲大蠊饲喂雄性肉鸡,不影响肉鸡的肉质性状,鸡肉可达到无公害标准。(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张劳[7](1993)在《雄性肉鸡跗关节间外翻—内翻畸形的相关因素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0个家系488只白羽科尼什肉鸡雄性后代1~6周龄生长的观测,跗关节间变形和趾变形均有发生。表现为大跖骨与胫骨之间呈外翻和内翻,趾在自然松弛时扭曲。在6周龄关节变形的鸡中,双腿均外翻占66.2%,右腿、左腿变形分别占16.2%和12.1%,双腿内翻仅占5.5%。4周龄和6周龄关节变形相关系数为0.478(P<0.01)。趾变形与关节变形无相关。2,4,6周龄趾、关节变形鸡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健康鸡体重。本研究发现,小圈环境、增重速度均影响发病率,家系遗传效应在趾变形中明显,对跗关节间变形的影响亦不能排除,因此建议在肉鸡育种中应加强对骨骼结实性的重视,严格饲养管理程序以减少关节,趾病发生。(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雄性肉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评定1~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试验选取1日龄雄性商品代肉雏鸡,饲喂由玉米-豆粕-棉粕-玉米蛋白粉构成的基础日粮(色氨酸含量为0.170%),添加不同水平L-色氨酸后,测定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血液代谢、肝脏功能指标,21~25日龄肉鸡氨基酸表观粪消化率和表观回肠消化率,计算1~21日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结果表明:日粮色氨酸水平极显着影响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P<0.01),采食量、增重和饲料增重比与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水平呈现二次曲线关系(P<0.01);1~21日龄雄性肉鸡获得最大增重和最小饲料增重比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74%(70.95 mg/d)和0.186%(78.69 mg/d);日粮色氨酸水平与血糖、血清甘油叁酯和尿酸呈现二次曲线关系,日粮色氨酸水平线性提高肝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P<0.05),线性降低肝脏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P<0.05)。结果显示,提高日粮色氨酸水平有助于提高肝脏功能,1~21日龄肉鸡获得最大增重和最小饲料增重比的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74%(70.95 mg/d)和0.186%(78.69 mg/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雄性肉鸡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祥,刘艳丽,姜东风,朱宽佑.共轭亚油酸和鱼油组合对雄性肉鸡屠体性状、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脂质过氧化状态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

[2].王波,闵芝智,呙于明,袁建敏.1~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5

[3].李凯年.8~21日龄雄性肉鸡日粮蛋白来源和营养密度对以后生长的影响[J].中国动物保健.2014

[4].王波,闵芝智,宁冬,梁恒之,袁建敏.0~21日龄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评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5].王波,闵芝智,彭运智,梁恒之,袁建敏.21~42日龄雌、雄性肉鸡表观回肠可消化色氨酸需要量评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姜旭.美洲大蠊对雄性肉鸡生产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7].张劳.雄性肉鸡跗关节间外翻—内翻畸形的相关因素剖析[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

标签:;  ;  ;  ;  

雄性肉鸡论文-刘永祥,刘艳丽,姜东风,朱宽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