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涂漆论文-刘云超

塑料涂漆论文-刘云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料涂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塑料涂漆,抗菌性能

塑料涂漆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超[1](2009)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在抗菌塑料涂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塑料的核心成分是抗菌剂,目前用于生产抗菌塑料的无机抗菌剂主要是银离子负载型,随着纳米抗菌剂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成为研究热点。抗菌塑料生产中主要的制备方法为抗菌母粒法,但该法使大量抗菌剂包裹在塑料内部,不能实现抗菌功能。本课题采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作为抗菌剂,通过对抗菌粉体进行有机表面改性,使其在塑料涂漆中有很好的分散性,通过在塑料表面涂覆抗菌薄膜的方法制备抗菌塑料,并研究了抗菌剂加入量和涂膜层数等条件对抗菌效果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采用硬脂酸对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体进行了有机改性,考察了改性剂用量、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pH值以及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工艺条件,对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利用红外谱图(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改性后的抗菌粉体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并检测了粉体的光催化性能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的改性条件为硬脂酸用量为1%、硬脂酸浓度为0.0004mol/L、改性时间为60min、改性pH值为6、改性温度为70℃,粉体的亲油化度值可达到66.3%,改性后的粉体有较好的疏水性能。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以化学键的方式键合在Ag-TiO_2表面。改性后抗菌粉体的分散性能得到了提高,抗菌粉体的抗菌率略有下降,但仍能达到99.77%。有机改性后的抗菌粉体,在不添加任何分散剂的情况下在有机介质中有很好的分散性。抗菌粉体的分散机理为空间位阻效应。采用化学法对塑料表面进行了预处理,并进行了形貌分析。为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以涂膜后的塑料样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和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主要表征指标,考察了抗菌粉体加入量和涂膜层数对抗菌性能和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用SEM对抗菌塑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KMnO_4/浓HCl对塑料表面的处理效果更好,最佳处理时间为60min,最佳处理温度为70℃,处理后塑料表面出现均匀的微观粗糙结构。抗菌粉体在塑料表面的分布较均匀,但存在一定的团聚问题。抗菌粉体的最佳添加量为2%,最佳涂膜层数为1层。涂膜层数大于叁层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抗菌塑料具有良好基底附着强度,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耐化学品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6-30)

W·黑克,刘寿华[2](1990)在《塑料车身外装件的涂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车身外装件的塑料主要是 SMC、PUR-RIM/-RRIM 以及热塑性聚氨酯.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材料.本文介绍用这种材料的模制件的涂饰;进而论述油漆和工艺必须满足罩面漆在线涂饰的各种要求;最后论及无溶剂的水溶性底漆。(本文来源于《国外塑料》期刊1990年03期)

李晓汉[3](1987)在《汽车制造中塑料零件的涂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汽车车身的塑料零件符合下列要求:防止有害物质、大气、紫外线作用和机械损伤(石击、擦伤)、填补表面缺陷、并具有一定颜色或改变其光泽度,因此必须涂漆。另外为适应静电涂漆法的需要,须涂导电底漆。(本文来源于《汽车工艺》期刊1987年04期)

Uerich,Hoffmann,白葆山[4](1986)在《塑料零件生产中涂漆工艺的合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范围汽车结构件中塑料的采用正在不断增加,在汽车车身和车身附件中尤有增加的趋势,诸如发动机罩、后视镜支架、油箱盖、移动式顶棚、保险杠、导流板和轮罩等。这就意味着:在汽车制造业中应当进行涂漆的塑料零件数量也在增加。(本文来源于《国外汽车》期刊1986年05期)

邓舜扬[5](1985)在《涂漆前塑料的表面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塑料极性小,结晶度高,表面张力低,表面光滑,润湿性差,对于许多种类的油漆附着力不良。特别是聚氟乙烯或聚乙烯等塑料,不通过表面处理就难以涂漆。聚苯乙烯、ABS和酚醛树脂等,通过表面处理也可以提高附着力和改进涂层的质量。塑料用涂料可以分为塑料专用涂料和通用涂料两种。塑料专用涂料产量小、成本高,市场上不易买到。塑料经表面处理后,就可能使用通用涂料而不一定用专用涂料,例如使用普通的环氧底漆和醇酸面漆等。在我国,目前专用的塑料用涂料的品种还不多,故塑料的表面处理更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1985年06期)

唐可珂[6](1981)在《塑料涂漆前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图案华美的塑料制品,不是塑料本身“天赋”的,而是通过涂漆和印刷来实现的。一般塑料的结晶度较大,极性较小或无极性,与漆的附着力差,而且塑料通常是不良导体,易沾灰尘,因此涂漆前必须进行表面处理。再则,塑料制品加工成型,一般采(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1981年06期)

[7](1974)在《可剥性塑料在涂漆工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器的铁心,除极面以外都需涂上一层漆,过去我厂在不要涂漆的极面上涂一薄层牛油。但经高温烘烤后,牛油熔化,影响喷漆的质量,同时极面喷上漆经烘干后铲刮困难,难以刮清,还得用零号砂布砂光。为了改变这个落后工艺,在油漆老师傅的努力下,经过多次试验,配制成一种比较好的可剥性塑料,涂在不需涂漆的表面,既不影响喷漆质量又可省去大量辅助工作,铲刮也很轻松,用在电泳涂漆中优点更多,很受工人欢迎,其配方如下:(本文来源于《低压电器技术情报》期刊1974年03期)

塑料涂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于车身外装件的塑料主要是 SMC、PUR-RIM/-RRIM 以及热塑性聚氨酯.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材料.本文介绍用这种材料的模制件的涂饰;进而论述油漆和工艺必须满足罩面漆在线涂饰的各种要求;最后论及无溶剂的水溶性底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料涂漆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云超.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有机改性及在抗菌塑料涂漆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9

[2].W·黑克,刘寿华.塑料车身外装件的涂漆[J].国外塑料.1990

[3].李晓汉.汽车制造中塑料零件的涂漆[J].汽车工艺.1987

[4].Uerich,Hoffmann,白葆山.塑料零件生产中涂漆工艺的合理设计[J].国外汽车.1986

[5].邓舜扬.涂漆前塑料的表面处理[J].涂料工业.1985

[6].唐可珂.塑料涂漆前处理[J].涂料工业.1981

[7]..可剥性塑料在涂漆工艺中的应用[J].低压电器技术情报.1974

标签:;  ;  ;  ;  

塑料涂漆论文-刘云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