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观测论文-李婧文,吴兴辉,段远源,杨震

可视化观测论文-李婧文,吴兴辉,段远源,杨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视化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共沸混合物,高速摄像,液滴撞击,沸腾

可视化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文,吴兴辉,段远源,杨震[1](2019)在《水-乙醇液滴撞击加热面过程的可视化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摄像仪对水-乙醇混合物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的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探讨了流体物性、加热面温度、液滴撞击速度对该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液滴的形态变化以及在加热面铺展和沸腾的特征。结果表明液体的惯性力、黏性力和表面张力共同决定了液滴的铺展特性,实验中观测到了混合物液滴的回缩滞后和液滴在高温下的核态沸腾现象,发现黏性力、表面张力和组分分布共同影响液滴边缘液膜的回缩过程,温度的改变会影响液滴的相变特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陈静[2](2019)在《基于Android的地震观测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类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化,对地震数据服务的可视化和便捷性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数据服务多依赖于电脑环境,直观性与通用性有所欠缺。利用天地图、Highcharts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Android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丰富、直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展示河南省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概况、地震目录及测震波形等信息,提供观测数据查询下载、可视化动态浏览,同时具备震情速递、地震科普宣传功能。利用该平台将建立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地震科学数据传输渠道,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地震科学数据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实现数据服务与防震减灾的有机融合。(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金文[3](2018)在《WebGIS叁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中数据展示采用的是二维可视化技术,导致展示效果难以满足对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产品日益增长的用户体验需求。为了更好地体现智慧气象的内涵,结合当前气象业务和服务领域对可视化的更高需求,以及目前叁维可视化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论文在较全面研究基于WebGIS的叁维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的需求,较系统地研究实现了基于WebGIS的叁维可视化技术在开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中气象要素标量数据、气象要素等值线和色斑图的叁维展示的模型、关键技术和叁维数据的实现。所研发的具有叁维可视化效果的系统能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提供直观立体的数据表现,可以帮助气象人员分析数据时提高工作效率,能很好地满足气象业务和广大使用气象产品的用户的可视化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叁维可视化技术的分析研究。较全面分析研究了基于WebGIS的叁维可视化实现方案和实现技术。2)气象要素叁维可视化模型的研究。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离散分布和具有时空特性,以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中数据叁维需要,论文基于WebGIS的叁维可视化技术研究了在叁维地图上实现气象要素标量数据的叁维可视化展示模型、气象要素等值线叁维展示模型和气象要素色斑图叁维展示模型。3)气象要素叁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基于所构建的气象要素叁维可视化模型,论文较详细研究了采用WebGIS叁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气象要素标量数据、气象要素等值线和气象要素色斑图叁维可视化效果的方法。4)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中数据叁维可视化实现。针对江西省91个国家地面观测站的数据的分析和服务需要,论文在开发这个系统中对该系统的数据除了以传统方式进行展示外,还基于所研究的气象要素叁维可视化关键技术实现了系统中的查询或统计结果数据的叁维可视化展示。5)初步研究和实现气象要素叁维可视化的动态展示。为了能更直观和形象地表示气象要素的动态变化,论文在实现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点、线、面的形式的叁维可视化基础之上,针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中的时间序列数据,整合了前面的研究基础,设计实现了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动态叁维可视化的解决流程,经过在应用系统中实现和测试,能较好的反应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特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能有效地对江西省温度、风、降水等影响全省的灾害性天气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结果以叁维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示,以丰富直观的效果进行表达,这为气象专业人员分析统计,为气象产品服务社会和智慧气象提供有益的基础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2)

何大林,孙高文,韩伟[4](2017)在《转发式测定轨系统卫星地面站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可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转发式的卫星测定轨系统中,卫星地面观测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不间断产生大量高精度测距数据、气象数据、时间同步等测量数据,这些数据是实现卫星精密测定轨的基础。因此,地面观测站的数据质量及其可视化显得尤其重要,基于此目的,采用Unix时间戳算法及vector迭代器技术,利用C++Builder开发一套对卫星地面站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其可视化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明:此套系统能有效统计、初步筛选数据,发现在观测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验证数据记录时存在的问题,更直观地反应各个天线系统的运行情况,提高了观测系统及设备故障排除和维护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时间频率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胡传博[5](2017)在《耦合动态观测数据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建模与可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汇聚,与此同时,城市面临的隐患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隐患随时可以转化为灾害或者事故,并在城市范围内造成大范围的经济损耗和群众伤亡。这些城市灾害往往是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如果城市应急管理者无法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估与科学合理的决策,很可能会引发更为惨重的损失。因此,针对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的特点,突显出灾害快速有效风险评估与智慧决策的重要性。面对城市灾害的复杂性和海量信息资源分散性,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管理,并根据城市风险评估需求高效的聚集分布式的信息资源服务,实现城市灾害的蔓延趋势的快速全面风险评估与分析,提供高效可共享的决策支持已经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针对风险评估方法与过程共享管理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开展了元模型建模理论的相关研究,调研了相关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重点研究面对复杂城市灾害问题的即时服务方法。总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构建一种针对城市灾害的风险评估过程的可共享信息描述模型与城市灾害发生时的风险评估即时信息服务机制。首先,本文阐述了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的共享管理需求,归纳了多种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的各自特征与相应的评价标准。基于元对象设施(MOF)元模型建模四层架构,形成了十元组过程通用信息描述结构,提出了统一时空框架下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的元模型建模架构。此外,通过采用开放地理信息联盟(OGC)中传感器建模语言(SensorML)的相关标准进行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表达。并且将风险评估过程与具体的评估信息需求设计成抽象的风险评估过程服务链,以此来为城市灾害的风险评估过程共享管理提供标准化信息模型基础。然后,基于统一时空框架下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的元模型建模架构,本文提出了面向风险评估过程的即时信息服务方法。主要设计了风险评估过程聚焦服务框架,形成了面向不同用户的风险评估过程聚焦服务模型,构建了风险评估过程服务机制,实现了基于六个步骤的风险评估过程服务链的聚焦服务流程,以此来进行城市灾害发生时面向风险评估任务的信息资源高效聚焦与即时的风险评估过程个性化信息服务。随后,为了将城市灾害场景中的实时信息进行动态、直观的展示,本文分析了城市灾害场景动态传感器数据可视化需求与燃气泄漏事件动态可视化需求,设计了城市叁维模型与动态数据关联方法,形成了针对燃气泄漏事件特征场景的信息动态可视化方法,实现了动态传感器数据的静态可视化方法与燃气泄漏事件场景下的实时事件信息动态模拟,以此来为风险评估过程的阶段性服务提供直观、动态的可视化应用场景。最后,本文设计了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管理原型系统(RAPM),以此来实现风险评估过程建模、注册、执行和可视化等一系列功能。并通过模拟太原市燃气泄漏事件这一应用案例,实现了基于该事件特定的即时风险评估过程信息服务,并将风险评估阶段性的结果进行注册与可视化,提供面向不同用户的即时信息服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来的耦合动态观测数据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建模方法可以通过高效的汇聚城市传感器、数据和模型服务资源来实现即时的风险评估与分析,为城市灾害管理者提供高效风险评估基础与智能化决策支持服务。(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周鑫磊[6](2017)在《MUSER实时观测与科学数据可视化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MUSER)观测数据可视化实时展现研究为背景,对MUSER观测数据的可视化实时展现需求进行了分析。针对MUSER对观测数据的可视化需求,展开了以下研究:1、调研当今天文领域主流的一些天文可视化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特点。细致地分析了 MUSER观测数据的可视化需求,针对MUSER观测数据的可视化需求,提出MUSER观测数据可视化处理的关键技术。2、针对MUSER观测数据现场可视化需求,对多屏可视化实时展现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MUSER观测数据多屏可视化实时展现的原型系统。通过采用多线程技术、多屏编程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以及基于Qt的快速成像技术等,实现了 Linux下MUSER实时数据可见度幅度图的快速合成与显示,并且能以多屏的形式实时地展现。3、针对北京、昆明等远端对现场观测数据实时监控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MUSER观测数据远程可视化实时展现的原型系统。通过采用WebSocket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多线程快速成像技术、JavaScript技术等,实现了 MUSER观测数据的频谱图和可见度幅度图的远端实时显示。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将原型系统投入到MUSER观测站进行实际运行,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原型系统能在5s以内实现MUSER-I 一帧观测数据可视化展现,满足MUSER观测数据可视化展现的实时性要求。整体来看,本文初步实现了 MUSER观测数据可视化实时展现。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射电天文领域和其它科学领域的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董迎朝[7](2017)在《基于t-SNE算法的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降维及可视化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有效研究人脑功能和结构的非介入技术手段,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重构的脑功能网络为研究人脑动态属性和特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深入研究脑网络的动态特征,以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时间序列为对象展开了脑区相关性分析并构建了全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但其维数非常高,这给脑网络动态特征的辨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研究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的降维问题是深入研究脑网络动态特征的基础。本文主要以静息态磁共振采集得到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时间序列所构建的全脑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为对象,对其在低维空间内的嵌入和可视化为目标展开研究。针对使用主成分分析、等距映射、局部线性嵌入等主流降维算法得到结果较差的问题,对其数据特征展开研究和分析,给出了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领域嵌入算法的高维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降维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降维算法,使用该算法可以对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达到更好的降维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基于Python的降维算法及可视化平台,并完成了该平台与现有脑数据处理功能和技术平台的整合,从而为脑网络动态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李逢春,王润秋,蒋先艺,杨剑[8](2016)在《起伏地表地震叁维观测系统的实时可视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起伏地形的大规模叁维观测系统数据实时可视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细节层次地形模型与精细炮检点符号模型相结合的地震观测系统实时显示方法。利用图形硬件将每帧地形数据渲染到深度纹理,运用GPU着色器并行内插出炮检点实际显示高程,从而避免了炮检点立体符号与起伏地形高程的显示偏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成果能够实现起伏地形大规模叁维观测系统数据的逼真和高效可视化,能有效提高地震采集软件在复杂勘探区的采集设计能力。(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6年05期)

吴清松,王琪,应剑云,谢鸣[9](2016)在《基于Matlab的DGPS数据实时可视化与走航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atlab设备控制工具箱,实现DGPS数据的导入与实时可视化,并用于ADCP断面走航观测。根据在舟山海域连续28h的现场ADCP断面走航观测,该系统实时性较好,每秒钟更新1次航迹、当前船速与航向等信息,可满足实时可视化的要求。本系统的工作只需要准备1张导航底图,且操作简单、信号稳定,连续工作28h均没有出现DGPS信号中断的情况。(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吕文磊,李智生,夏光辉[10](2016)在《水下作业观测系统布局可视化仿真软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Windows平台的全参数化特征造型软件SolidWorks绘制水下作业平台及水下实况观测设备、水下观测目标的叁维立体模型,利用Deep Exploration专业图形格式转换软件将3D模型转换成Open GL库函数可读取的数据列表格式,在OpenGL图形开发环境中进行了3D模型材质颜色设计、水下观测设备视场设计和3D场景的光照、漫游、缩放、旋转等功能设计,并在基于VC++2010的MFC软件开发平台下构建软件程序框架,设计出一套水下作业观测记录系统布局人机交互的可视化仿真软件,软件实现了布局场景显示及视角变换、设备布局调整及视场覆盖效果显示、观测目标显示及位置调整、观测设备布局效果图及安装布局参数保存等功能。(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可视化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各类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化,对地震数据服务的可视化和便捷性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数据服务多依赖于电脑环境,直观性与通用性有所欠缺。利用天地图、Highcharts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Android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丰富、直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展示河南省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概况、地震目录及测震波形等信息,提供观测数据查询下载、可视化动态浏览,同时具备震情速递、地震科普宣传功能。利用该平台将建立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地震科学数据传输渠道,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地震科学数据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实现数据服务与防震减灾的有机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视化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婧文,吴兴辉,段远源,杨震.水-乙醇液滴撞击加热面过程的可视化观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陈静.基于Android的地震观测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研发[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3].金文.WebGIS叁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8

[4].何大林,孙高文,韩伟.转发式测定轨系统卫星地面站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可视化[J].时间频率学报.2017

[5].胡传博.耦合动态观测数据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过程建模与可视化[D].武汉大学.2017

[6].周鑫磊.MUSER实时观测与科学数据可视化研究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17

[7].董迎朝.基于t-SNE算法的脑网络状态观测矩阵降维及可视化平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8].李逢春,王润秋,蒋先艺,杨剑.起伏地表地震叁维观测系统的实时可视化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6

[9].吴清松,王琪,应剑云,谢鸣.基于Matlab的DGPS数据实时可视化与走航观测[J].海洋学研究.2016

[10].吕文磊,李智生,夏光辉.水下作业观测系统布局可视化仿真软件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标签:;  ;  ;  ;  

可视化观测论文-李婧文,吴兴辉,段远源,杨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