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构成论文-覃丽萍,余功明,张艳,莫贱友,苏琴

菌种构成论文-覃丽萍,余功明,张艳,莫贱友,苏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种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杧果,炭疽菌,多基因,种类

菌种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覃丽萍,余功明,张艳,莫贱友,苏琴[1](2018)在《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种类的构成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多基因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重新确定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并统计分析各种类病菌的分布,了解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种类和优势群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杧果炭疽菌及其病害的诊断、防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南宁市、钦州市等杧果产地采集杧果不同部位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所得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证明为杧果炭疽病菌。对病菌的ITS和ACT、GPDH、TUB2、CAL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各基因序列按ITS、GPDH、ACT、TUB2、CAL的顺序相连接形成复合序列,采用MEGA 6.06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统计各种类病菌的总分离率及其在不同地区、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离率。【结果】获得50株杧果炭疽病菌菌株,分别属于3个种:Colletotrichum 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其中36株为C.asianum、12株为C.fructicola、2株为C.siamense。C.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的总分离率分别为72%、24%、4%;C.asianum在所有检测地区、植株部位均能分离到,且分离率均最高,超过57.1%;C.fructicola能从所有检测地区、枝条以外的植株部位分离到,其中花梗上的分离率最高,为42.9%;C.siamense仅从百色市的果实上分离到,分离率为13.3%。【结论】广西杧果炭疽病菌主要有C.asianum、C.fructicola和C.siamense 3个种,均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其中C.asianum为优势种,C.fructicola是我国杧果炭疽病菌的新记录种;病菌的种类与地理来源、侵染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清,朱坚[2](2017)在《细菌性腹水266例腹水菌种构成及其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腹水是腹腔感染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发生在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后及腹腔透析患者等。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细菌的耐药机制日渐复杂~([1]),给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通过分析266株致病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7年11期)

崔凡,马虎,王有为,杨戈,林昭春[3](2017)在《四川地区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快速鉴定和菌种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快速诊断、鉴定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体的方法,并分析四川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种构成情况。方法直接从阴道炎患者宫颈分泌物中提取真菌DNA,扩增ITS1-2区,与培养法比较检出阳性率。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致病菌种构成特点;比较VVC患者与RVVC患者以及不同年龄段阴道炎患者菌种分布特点。结果对阴道分泌物的快速分子检测无论敏感性还是时效性都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法;白念珠菌是引起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优势致病菌。非白念珠菌在RVVC患者以及40岁以上患者感染比例增高。结论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鉴定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菌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制订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谢艳华,陈力力,谢靓,李梦丹,李跑[4](2017)在《不同菌种发酵对豆豉游离脂肪酸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熟化黄豆分别接种毛霉(总状毛霉)、细菌(纳豆芽孢杆菌)和曲霉(米曲霉),经不同发酵工艺形成叁种不同类型的豆豉,研究叁种不同菌种接种发酵处理对豆豉中游离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熟化黄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曲霉型豆豉分别鉴定出9种、11种、9种、8种游离脂肪酸;四种样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毛霉型豆豉(3 736.3 mg/100 g)>熟化黄豆(1 911.16 mg/100 g)>细菌型豆豉(1 421.02 mg/100 g)>曲霉型豆豉(924.55 mg/100 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毛霉型豆豉(2 087.51 mg/100 g)>熟化黄豆(1 065.53 mg/100 g)>细菌型豆豉(731.17 mg/100 g)>曲霉型豆豉(478.64 mg/100 g)。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菌种发酵的豆豉游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7年03期)

徐鸣皋,丁进亚,徐娟,孙洁[5](2016)在《血流感染假丝酵母菌菌种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某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构成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该院临床科室送检血标本中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并对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42例患者血标本分离假丝酵母菌42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0株,47.62%),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16株,38.10%)、热带假丝酵母菌(4株,9.52%)、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4.76%)。来源科室主要为:急诊监护病房(EICU,11株)、泌尿外科(9株)、心胸外科(8株)等。37例(占88.10%)患者静脉导管与血标本培养出相同的假丝酵母菌,留置静脉导管至血培养阳性和导管培养阳性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1.47 d和33.18 d;导管和血培养阳性比例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为75.00%~100.00%,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而不同菌种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存在较大差异(0~87.50%)。结论该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且与静脉导管的使用有关,其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毕晟,徐凯进,盛吉芳[6](2015)在《浙江地区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分枝杆菌标本中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抗酸染色阳性的分枝杆菌,在近几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世界各地区的研究发现,NTM的发病率在普遍上升;而且作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细菌,NTM可以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累及肺部,皮肤,软组织,骨髓等部位,并常常被误诊为结核病。目的为了调查从疑似肺结核患者痰培养标本中分离得到的抗酸染色阳性的分枝杆菌中的NTM的菌种(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5-30)

沈莉[7](2015)在《男性生殖道真菌感染菌种构成及耐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男性生殖道真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367份男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立即送检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进行菌种鉴定以及ATB FUNGUS3真菌药敏试剂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 367例男性生殖道炎症患者中,共检出真菌410例,检出率为17.32%,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3株,占73.9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5株,占18.29%;热带假丝酵母菌16株,占3.90%;4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100.00%;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依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1.65%、1.32%、7.59%和12.50%、12.50%、18.75%。结论假丝酵母菌在男性生殖道感染中占有一定比例;菌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次之。因为它们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所以临床应加强假丝酵母菌的检测和药敏分析,合理选用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刘伟军[8](2014)在《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的分枝杆菌的菌种构成与分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分枝杆菌的菌种和构成比。检测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率,并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毒力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枝杆菌通用引物对细菌DNA保守序列hsp65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使用巢式PCR对HIV/AIDS患者结核菌inhA、rpoB、katG、embB、rpsL、rrs和pncA这7个一线抗结核药物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测序,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突变率;通过RD105(regions of difference105)缺失鉴定技术来分析结核菌株中“北京型”的比例,由此来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毒力的分析。结果326例HIV/AIDS患者分离出的分枝杆菌DNA标本中有阳性结果标本数为244例,阴性结果标本数为82例。阳性结果中结核杆菌167株,占68.4%;非结核分枝杆菌77株,占31.6%。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戈登分枝杆菌39株,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18株,堪萨斯分枝杆菌12株,脓肿分枝杆菌3株,偶遇分枝杆菌2株,马赛分枝杆菌2株,蟾分枝杆菌1株。除inhA无突变以外,其余6个基因均有突变,rpoB、katG、embB、rpsL、rrs和pncA这6个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11.9%、7.7%、3.8%、12.7%、4.8%、6.1%。82株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结核杆菌中,“北京型”63株,占76.8%;“非北京型”19株,占23.1%。结论分枝杆菌感染是HIV/AID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结核分枝杆菌、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和堪萨斯分枝杆菌又为HIV/AIDS患者分枝杆菌感染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四种菌种。HIV/AIDS患者结核菌的rpoB、katG、embB、rpsL、rrs和pncA这6个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率。“北京型”菌株是结核杆菌中的毒力较强菌株,而艾滋病患者分离出的结核杆菌中“北京型”占大多数。(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5-01)

张浩,熊心猜,冉玉平,刘婷,陈玉娟[9](2014)在《东南亚青年人群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部分东南亚国家青年人群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方法采集285名青年人(分别来源于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面部正常皮肤及皮损区标本,接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后进行培养分离,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结果共分离出8个菌种,共计501株马拉色菌,以球形马拉色菌为主,占40.5%(203/501),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19.0%(95/501)、糠秕马拉色菌16.0%(80/501)、限制马拉色菌11.0%(55/501)、斯洛菲马拉色菌6.2%(31/501)等。各国家间未见明显的地理学差异。结论东南亚地区青年正常人群及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患者中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郑跃,席云,赖维,赵越,夏悦[10](2014)在《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检标本共366例,分离出404株致病菌,共18种。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2%),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4.81%)、溶血葡萄球菌(10.37%)、铜绿假单胞菌(5.98%)及粪肠球菌(3.33%),其他的菌种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微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等;5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菌种构成基本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啉敏感性高;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高。结论: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种构成稳定,以G+球菌为主。在感染早期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的一线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考虑选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有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本文来源于《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菌种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菌性腹水是腹腔感染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发生在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后及腹腔透析患者等。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细菌的耐药机制日渐复杂~([1]),给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通过分析266株致病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种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1].覃丽萍,余功明,张艳,莫贱友,苏琴.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种类的构成与分布[J].果树学报.2018

[2].周清,朱坚.细菌性腹水266例腹水菌种构成及其耐药性分析[J].武警医学.2017

[3].崔凡,马虎,王有为,杨戈,林昭春.四川地区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快速鉴定和菌种构成研究[J].四川医学.2017

[4].谢艳华,陈力力,谢靓,李梦丹,李跑.不同菌种发酵对豆豉游离脂肪酸构成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7

[5].徐鸣皋,丁进亚,徐娟,孙洁.血流感染假丝酵母菌菌种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

[6].毕晟,徐凯进,盛吉芳.浙江地区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分枝杆菌标本中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构成研究[C].浙江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7].沈莉.男性生殖道真菌感染菌种构成及耐药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

[8].刘伟军.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的分枝杆菌的菌种构成与分子特征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9].张浩,熊心猜,冉玉平,刘婷,陈玉娟.东南亚青年人群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

[10].郑跃,席云,赖维,赵越,夏悦.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

标签:;  ;  ;  ;  

菌种构成论文-覃丽萍,余功明,张艳,莫贱友,苏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