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尊论文-赵东妍,施国春

高自尊论文-赵东妍,施国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自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自尊异质性,脆弱型高自尊,类型,信息加工模型

高自尊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妍,施国春[1](2019)在《高自尊异质性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高自尊者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国内外高自尊异质性的文献梳理,从不同角度对高自尊异质性的类型、特征、信息加工模型及脆弱型高自尊的测量方法进行综合论述。(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娜,代嘉幸,张丽华[2](2019)在《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将攻击性及中性词汇作为靶子(实验1)和线索(实验2)呈现。实验1发现,脆弱型和安全型高自尊组对攻击性信息均存在注意捕获,从而使攻击性信息的返回抑制量降低。实验2发现,脆弱型高自尊组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难,从而使攻击性信息的返回抑制量降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存在过多的注意维持,降低了视觉搜索效率,这可是其好发攻击性行为的潜在认知加工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代嘉幸,李娜,张丽华[3](2018)在《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返回抑制是人类进化而来的重要适应机制,返回抑制的量会受到刺激性质(含义或情绪内容)的影响。为考察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筛选出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和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并完成"线索—靶子"范式。在线索靶子任务中,将攻击性及中性词汇分别作为靶子(实验1)和线索(实验2)呈现,要求被试对靶子进行定位反应。实验1发现,在有效提示条件下,攻击性词汇上的反应时要快于中性词汇(t=-3.95,p<0.01);在返回抑制量上,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小于中性词汇(t=3.48,p<0.01)。这表明脆弱型及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均存在着注意捕获增加,从而使攻击性信息的返回抑制量降低。实验2发现,对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无效提示条件下,在攻击性词汇上的反应时要长于中性词汇(t=3.59,p<0.01);在返回抑制量上,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要大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t=2.06,p<0.05);对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要小于中性词汇(t=3.58,p<0.01),这表明脆弱型高自尊组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难,从而使攻击性信息的返回抑制量降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存在过多的注意维持,降低了视觉搜索效率,这可是其好发攻击性行为的潜在认知加工机制,同时为干预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王建发,刘娟,王芳[4](2018)在《线下受害者到线上欺负者的转化: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及高自尊对此效应的加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欺负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公共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易引发广泛的危害。研究聚焦于被欺负者和欺负者潜在转换的视角,考察有过线下被欺负经历的个体是否实施网络欺负的可能性更高,且是否是道德推脱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而此作用还会受到高自尊的增强。以中学生为对象,间隔六个月时间,在时间1测量了线下受欺负情况、道德推脱和自尊,在时间2测量了在网络上欺负他人的情况。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社会赞许性之后,线下受欺负程度可以显着正向预测网络欺负的程度,且道德推脱在其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此外,这一中介作用还受到自尊的调节,随着自尊的增强,在线下越受欺负的青少年就越会通过道德推脱合理化其攻击行为,从而在网上做出更多对于他人的欺负行为。(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8年05期)

代嘉幸[5](2018)在《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纵观国内外,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暴力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对于攻击的影响因素与内部机制的探讨是核心问题。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由于不具有真正的高自尊,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而表现出更多的防御性,主要表现出攻击性。在认知层面,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到攻击性信息上,因此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返回抑制作为一种很强的适应机制,是抑制注意再次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结合注意偏向和返回抑制,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是否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难及注意捕获,进而导致在攻击性信息上返回抑制量降低。意图探究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以丰富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注意偏向机制的理论研究,为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认知及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筛选出得分前27%的被试进入自尊内隐联想测验,依据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将被试分为安全型高自尊与脆弱型高自尊,之后进入线索靶子任务。在线索靶子任务中使用攻击性和中性词汇为材料,让被试对靶子进行定位反应,在研究一中,攻击性或中性词汇呈现在线索位置,在研究二中,攻击性或中性词汇呈现在靶子位置。结果:⑴实验一研究发现,对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无效提示条件下,在攻击性词汇上的反应时要长于中性词汇(t=3.59,p<0.01)。在返回抑制量上,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要大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t=2.06,p<0.05);对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要小于中性词汇(t=3.58,p<0.01)。⑵实验二研究发现,在有效提示条件下,攻击性词汇上的反应时要快于中性词汇(t=-3.95,p<0.01)。在返回抑制量上,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小于中性词汇(t=3.48,p<0.01)。结论:⑴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难,与中性词汇相比,在攻击性词汇上返回抑制量降低,且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相比,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攻击性词汇上的返回抑制量要小。⑵脆弱型及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均存在着注意捕获增加,与中性词汇相比,两组在攻击性词汇上返回抑制量降低,且两组无差异。(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荆丽颖[6](2018)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及其注意加工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两种类型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特点,验证不同类型脆弱型高自尊个体与攻击性是否都存在高相关,同时验证其是否对攻击性线索存在注意偏好,若存在注意偏向,其成分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脆弱型高自尊个体攻击性与其对攻击性线索注意偏向成分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外显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倚性自尊量表筛选两种不同类型的脆弱型高自尊和安全型高自尊被试,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国修订版被用来考察被试攻击性行为特点。通过情绪Stroop范式和空间线索范式考察被试对攻击性线索的注意偏向及成分。在此基础上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及特点,并探索这种行为倾向与其对攻击性线索的注意加工偏好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一:1.相倚型高自尊与攻击性总分(r=0.267,p<0.01)、身体攻击(r=0.124,p<0.01)、愤怒(r=0.186,p<0.05)、敌意(r=0.404,p<0.01)和间接攻击(r=0.245,p<0.01)呈显着相关,不一致型高自尊与攻击性总分(r=0.261,p<0.01)、身体攻击(r=0.305,p<0.01)、愤怒(r=0.238,p<0.01)、间接攻击(r=0.166,p<0.01)呈显着的相关;2.相倚型高自尊与真正的高自尊两组大学生在攻击性总分(T=2.240,p=0.026)、敌意(T=3.396,p=0.001)、间接攻击(T=2.127,p=0.035)上呈现出显着差异;不一致型高自尊与一致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攻击性总分(T=2.880,p=0.005)、愤怒(T=3.421,p=0.001)、间接攻击(T=2.083,p=0.039)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二:同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相比,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长于对中性词的反应时(T=2.206,P=0.031),词汇和自尊类型交互作用显着(F=4.834,p=0.029)。研究叁:1.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不同的词汇和线索类型条件下的反应时有差异,其中线索类型主效应显着(F=56.865,p=0.000);词汇类型和自尊类型交互作用显着(F=5.613,p=0.019),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词汇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好;词汇、线索和自尊类型叁因素交互作用显着(F=5.243,p=0.023),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不一致线索提示下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显着长于中性词的反应时(T=2.952,p=0.004)。2.不一致线索提示下攻击词的反应时与中性词的反应时之差(解脱困难)与攻击性问卷中的间接攻击维度呈显着相关(r=0.281,p<0.05)。结论:1.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比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攻击性行为倾向。2.不同类型脆弱型高自尊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不同。其中,相倚型高自尊个体倾向于产生敌意和间接攻击行为;不一致型高自尊个体倾向于体验更多的愤怒情绪和间接攻击性。3.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词汇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4.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线索的注意偏向表现为存在解脱困难。5.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其对攻击性线索注意解脱困难有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张丽华,曹杏田[7](2017)在《脆弱型高自尊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异质性自尊是近年来自尊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进一步探索自尊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脆弱型高自尊是"矛盾型高自尊"和"权变型高自尊"的综合反映形式,它作为异质性高自尊的一种重要类别备受研究者关注。脆弱型高自尊具有叁个本质特征:(1)不一致性,即测量水平上高外显、低内隐;(2)权变性,即随情境发生变化且易复原;(3)不稳定性,即时间维度上表现出前后不一致性。通过梳理既往研究发现,对脆弱型高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特征分析、认知加工倾向及行为方式等领域。未来应加强对脆弱型高自尊的行为机制、应用及跨文化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林,张向葵,谭群[8](2017)在《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受威胁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认知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同中选异和模糊故事范式探讨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自我受到威胁的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注意和解释特点。结果发现:(1)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的特点,而安全型高自尊个体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维持的特点;(2)相比于安全型高自尊个体而言,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模糊性社交情境更易于进行威胁性解释。这表明在自我受到威胁的情境下,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负性线索更容易表现出注意偏向和威胁性解释。(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丽华,殷怡媛[9](2017)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自尊研究的焦点。有研究者认为低自尊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暴力侵犯行为,但有研究者则发现高自尊者同样会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为此研究者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这一矛盾,其中"高自尊异质性假说"最为大家所认可。该假说认为,表现出高攻击性的那部分高自尊个体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自尊,这类高自尊被称为脆弱型高自尊。脆弱型高自尊者对外表现出高自我评价,实则对自我持否定态度。为了维持表面的积极评价,他们会对威胁刺激做出防御,即表现出高攻击行为。近年来对脆弱型高自尊者攻击性的认知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多集中于注意、记忆等认知加工阶段。以往研究表明攻击性与抑制控制间关系密切,且呈显着负相关。因此本研究将攻击性与抑制控制相结合,依次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特点、抑制控制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将被试分为脆弱型高自尊组和安全型高自尊组。实验一使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测量被试的外显攻击性,比较两类高自尊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差异。实验二使用STOP-IT程序测量被试的抑制控制能力,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是否存在缺陷。实验叁以攻击性词和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反眼跳任务,记录被试在反向与正向眼跳实验任务中对两类词的首次眼跳反应时和眼跳错误次数,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抑制控制的认知加工特点。本研究结论如下:(1)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敌意情绪显着高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2)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显着差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反应抑制能力显着低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且冲动性显着高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3)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存在对攻击性信息的抑制控制困难,表现为抑制优势反应能力显着不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代嘉幸,李娜,张丽华[10](2017)在《攻击性线索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返回抑制和注意偏向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两种重要适应机制。为探索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soa=500ms条件下攻击性线索是否对返回抑制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筛选出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和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各30名,并完成"线索—靶子"范式的行为学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ERP)。在线索呈现消失之后,要求被试对靶子的呈现位置进行反应,从而考察不同情绪效价的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情况。行为学结果显示,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在无效提示条件下,对攻击性线索反应时要慢;对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不同情绪效价的线索对返回抑制能力具有调节作用,在中性线索条件下出现返回抑制,在攻击性线索条件下返回抑制消失。ERP显示,无效提示条件下的P1波幅大于有效提示;无效提示条件下的N1波幅大于有效提示;脆弱型高自尊组在攻击性线索条件下,有效提示条件下的P3波幅大于无效提示,在中性线索条件下,有效提示条件下的P3波幅小于无效提示。结论:返回抑制虽然是一种"视觉搜索加速器",但它会受到线索情绪效价的调节作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线索存在注意解除困难,并对攻击性线索存在返回抑制能力不足,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这种对攻击性线索抑制能力的缺失可能是其好发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高自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考察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将攻击性及中性词汇作为靶子(实验1)和线索(实验2)呈现。实验1发现,脆弱型和安全型高自尊组对攻击性信息均存在注意捕获,从而使攻击性信息的返回抑制量降低。实验2发现,脆弱型高自尊组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难,从而使攻击性信息的返回抑制量降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存在过多的注意维持,降低了视觉搜索效率,这可是其好发攻击性行为的潜在认知加工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自尊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东妍,施国春.高自尊异质性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2019

[2].李娜,代嘉幸,张丽华.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J].心理科学.2019

[3].代嘉幸,李娜,张丽华.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机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王建发,刘娟,王芳.线下受害者到线上欺负者的转化: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及高自尊对此效应的加强[J].心理学探新.2018

[5].代嘉幸.攻击性信息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8

[6].荆丽颖.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及其注意加工偏向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

[7].张丽华,曹杏田.脆弱型高自尊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张林,张向葵,谭群.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受威胁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认知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张丽华,殷怡媛.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10].代嘉幸,李娜,张丽华.攻击性线索对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标签:;  ;  ;  ;  

高自尊论文-赵东妍,施国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