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臭氧论文-马克·萨瑟

光化学臭氧论文-马克·萨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化学臭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臭氧,光化学,大气污染防治,大气二次污染物,前体物,监测计划,空气污染,浓度限值,技术指南,有机物

光化学臭氧论文文献综述

马克·萨瑟[1](2019)在《建立光化学评估监测网络应对臭氧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深受空气污染困扰,为此,政府推动建立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其中,最为着名的是七十年代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的重要参考。随着美国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推进,《清洁空气法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07-09)

耿庆伟,邢浩,翟衡,蒋恩顺,杜远鹏[2](2019)在《臭氧胁迫下不同光强与温度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然界中臭氧与强光和高温逆境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探讨光强和温度及臭氧的交叉胁迫对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为生产上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缓解臭氧对葡萄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盆栽‘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120±20)nL·L~(-1)的臭氧浓度下,不同光强(800、1 600μmol·m~(-2)·s~(-1))与温度(26℃、40℃)处理对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臭氧胁迫下40℃的高温和1 600μmol·m~(-2)·s~(-1)的强光均可以显着降低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同时降低了光系统I激发能分配系数(α),增大了光系统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导致两个光系统之间的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造成了光系统Ⅱ的伤害,1 600μmol·m~(-2)·s~(-1)的强光影响大于40℃的高温影响,强光、高温与臭氧复合胁迫对葡萄叶片影响最为严重。其中臭氧、适光、高温(T2)和臭氧、强光、适温(T3)处理后的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值分别比臭氧、适光、适温处理(T1)降低了10.3%和38.8%,臭氧、强光、高温(T4)处理后F_v/F_m降幅最大,达到54.8%。T2、T3和T4处理后叶片PSⅡ的潜在活性F_v/Fo分别比T1降低了30.4%、69.6%和80.3%。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单位面积内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值分别降低了26.8%、68.4%和70.2%,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Ψo值分别比T1降低了11.2%、21.6%、40.8%。T2、T3及T4处理葡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值分别比T1降低了7.9%、22.1%和42.3%;同时,各处理显着降低了植物叶片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T4处理降幅最大,比T1降低了62.5%,T2和T3处理分别降低了17.6%和37.5%。T2、T3和T4的叶片光化学淬灭q_P值分别比T1降低了10.7%和19.8%和39.5%。T2、T3和T4处理后葡萄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比T1处理降低18.8%和38.8%和62.0%。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比例均增加,增幅分别为15.9%、36.2%和60.5%,同时,过剩光能分别增加12.5%、19.1%和25.2%。不同处理显着降低了叶片PSI激发能分配系数(α),与T1相比,T2、T3和T4分别下降了6.6%和12.8%和25.1%;同时,不同处理后叶片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均显着上升,T2、T3、T4分别比T1升高了4.5%、8.7%、17.1%。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变化趋势与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一致,T2、T3处理的β/α–1分别比T1升高37.7%和78.3%,T4升高幅度最大,达到187.8%。【结论】温度、光照逆境增加了PSⅡ活性对臭氧胁迫的敏感性,以强光胁迫的作用效果更显着,而高温、强光胁迫下臭氧对PSⅡ活性抑制程度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3](2017)在《“环境空气臭氧前驱体及光化学烟雾在线监测仪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空气臭氧前驱体及光化学烟雾在线监测仪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是由先河环保公司牵头,聚光科技、北京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参与单位。项目针对臭氧前驱体和光化学烟雾监测难题,攻克二次聚焦浓缩、耦合精准控温、光腔衰荡相移光谱、大容量催化转化、化学发光法等关键技术,研制大气臭氧前驱体、过氧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和臭氧等5款在线监(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2017年06期)

史建武,米雪峰,邓昊,刘寅,宁平[4](2017)在《高原地区高速路-森林接触带光化学臭氧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气氮氧化物(NO和NO_2)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在太阳辐射条件下生成大气臭氧(O_3)这一反应原理,选取云贵高原地区高速路-森林接触带生态系统开展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并以昆明城区大气臭氧污染特征为对照,采集大气臭氧、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分析高速路-森林接触带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高速路-森林接触带存在强烈的大气光化学反应,臭氧质量浓度为91.83μg/m~3,高于其他季节,气温及太阳紫外指数与其浓度变化显着正相关;高速路-森林接触带大气O_3生成对周边NO_2浓度变化最为敏感,说明减少机动车尾气中NO_x排放将有利于此区域臭氧污染的控制.(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丁艳,谭景祥,曲伟[5](2017)在《浅谈青岛市光化学烟雾和臭氧污染产生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2013—2015年青岛市区的臭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介绍了臭氧污染总体特征。阐述了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对光化学烟雾和臭氧污染生成的影响;VOCs组分中烯烃类对臭氧的生成贡献能力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01期)

陈皓,王雪松,沈劲,陆克定,张远航[6](2015)在《珠江叁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叁角洲地区(简称珠叁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叁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μL/m3),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叁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叁角的中部和西部,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叁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但珠叁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珠叁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红丽[7](2015)在《上海市光化学污染期间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化学污染导致的高浓度臭氧(O3)是上海面临的重要大气污染问题.本研究分别选取了市区(徐汇)、城郊(青浦)和郊区(南汇)3个典型地区在夏季光化学污染易发季节开展了O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观测,结合光化学箱模型研究探讨了O3生成的主控污染物.研究表明,不同地区O3污染呈现较强的同步性,日最大浓度也比较接近;但南汇郊区由于受机动车排放影响较小,NOx浓度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地区,导致该地区O3浓度日变化曲线相对平缓,夜间O3浓度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大气VOCs浓度较高时,往往伴随高浓度的O3;3个地区VOCs浓度和组成差异明显,就VOCs浓度而言,徐汇>青浦>南汇;浓度贡献最主要的物种为甲苯、C2~C3的烷烃和烯烃、丙酮以及辛烷;而C7~C10芳香烃、C3~C4的烯烃、异戊二烯以及乙醛是上海大气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VOCs类物质.3个地区O3的生成主要受人为排放的二甲苯类和C3~C4烯烃类物质控制;对于徐汇,只控制NOx会导致O3浓度升高,而南汇郊区O3的生成对NOx排放不敏感.(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金欢,耿庆伟,孙永江,王杨,翟衡[8](2015)在《臭氧胁迫对3个葡萄品种叶片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5BB、赤霞珠、Frontenac(福克)为试材,用321μg/m3浓度的臭氧进行胁迫处理3 h后,采用连续激发式荧光仪测定并分析了葡萄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参数的变化,以期探究臭氧胁迫对葡萄叶片光合原初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经过胁迫以后,3个品种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ABS、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m、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QA以后的其它电子受体的比率ψO显着降低,2 ms时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Vj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显着增大,且福克变化幅度最大,赤霞珠次之,5BB最小。说明臭氧胁迫对葡萄光合原初反应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为可减少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抑制电子从QA向下的电子传递和减少单位面积内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数量;在3个供试品种中,福克对臭氧胁迫最敏感,赤霞珠次之,5BB敏感性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5年02期)

李浩[9](2015)在《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叁角地区大气臭氧的污染来源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工业门类的不断涌现使得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O3为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气体,适量浓度的O3对环境和人类都是有益的。但对流层高浓度O3为光化学污染期间的首要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O3与其前体物NOx和VOCs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加上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传输与扩散等的化学物理过程,使得研究O3的来源与主控因素变得极为复杂。多种多样的污染源不加规划与控制的向大气中排放一次污染物,严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严格控制大气一次污染物排放、探究大气污染物生成与传输规律和制定大气污染物控制策略已成为我国当下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和非常严肃的学术问题。本文主要以中国长叁角地区城市群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化学污染在线监测数据筛选2013年夏季典型O3重污染月7月份为研究时段;并在基于活动水平数据更新建立的2013年长叁角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础之上;采用WRF-CAMx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重现了O3此次重污染过程,并采用模型中耦合的O3来源识别技术(OSAT),通过物种示踪的方法研究了长叁角5个重点城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上海淀山湖和上海城区)近地面O3的污染来源进行解析,探讨了5个源区域(上海、浙江、江苏、其他地区和外围远距离距离输送)、9类排放源(农业源、工业锅炉和窑炉源、生产工艺过程源、电厂源源、天然源、生活源、移动源、挥发源和天然源)对长叁角5个重点城市O3的浓度贡献。依据2013年长叁角地区排放清单更新的结果可以看出,总量上各种污染物排放的总趋势高度一致,排放量从大到小其依次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其中上海市污染物排放量绝对数值小,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叁省上海市在区域面积、人口和GDP叁项指标都是最小的。2013年长叁角叁省一市SO2、NOx、PM2.5、VOCs和NH3的排放总量分别为278.03、335.14、209.09、394.18和166.96万吨。从污染物的排放空间分布来看,北到南京地区,南到杭州、绍兴一线污染物排放十分密集,排放强度较高,在气象扩散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极易照成造成区域性大气污染。使用OSAT方法对受点O3区域来源贡献解析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从南部到北部浙江地区对各受点的区域贡献影响越来越小,而江苏地区的对各个受点的地区贡献影响则越来越大;从西部到东部,其他地区(安徽地区)的区域贡献作用越来越小。从区域贡献时间序列解析结果可以看出,夜间来自外围的远距离传输贡献是夜间O3的主要来源,日间则主要是由于模拟区域内区域贡献为主,但各个受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总体上区域贡献的大小和7月份的盛行风向的相关性较高。两次O3高浓度污染研究表明,在高值时刻,本地区的区域贡献相比于全天或日间8小时明显增加,说明控制本地区污染物源排放对于O3高值的控制会有明显效果。长叁角地区O3源贡献解析空间分布结果显示7月日间8小时和最大小时O3浓度来源没有明显的区别,各受点的污染源来源主要为外围远距离传输、生产工艺过程源、工业锅炉和窑炉源、移动源和天然源。不同时间段O3污染的源贡献在不同的受点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两次高污染时段源解析表明,日间O3的来源主要为模拟区域内源类的贡献,受点所在本区域污染源的贡献对O3高浓度值贡献更加明显,所以控制本地源的排放是削减O3高值浓度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01-01)

王冰,邱彤,陈丙珍[10](2014)在《大气臭氧生成与光化学过程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ir pollution in modern city and industrial zone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concern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Significance of air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y design is increasing. Most studies in China focus on particulate matter(PM), especially PM2.5, while few account for photochemical secondary air pollutions represented by ozone(O3). In this paper, a procedure for air quality simul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model with extensions(CAMx) is demonstrated for studying the photochemical process and ozone generation in the troposphere. As a case study, the CAMx photochemical grid model is used to model ozone over southern part of Beijing city in winter, 2011. The input parameters to CAMx include emission sources, meteorology field data, terrain definition, photolysis status,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ozone generation tendency. The simulated variation tendency of domain-wide average value of hourly ozone concentration coincides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process,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dure. An integrated model system that cooperates with CAMx will be established in our future work.(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4年06期)

光化学臭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自然界中臭氧与强光和高温逆境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探讨光强和温度及臭氧的交叉胁迫对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为生产上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缓解臭氧对葡萄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盆栽‘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120±20)nL·L~(-1)的臭氧浓度下,不同光强(800、1 600μmol·m~(-2)·s~(-1))与温度(26℃、40℃)处理对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臭氧胁迫下40℃的高温和1 600μmol·m~(-2)·s~(-1)的强光均可以显着降低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同时降低了光系统I激发能分配系数(α),增大了光系统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导致两个光系统之间的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造成了光系统Ⅱ的伤害,1 600μmol·m~(-2)·s~(-1)的强光影响大于40℃的高温影响,强光、高温与臭氧复合胁迫对葡萄叶片影响最为严重。其中臭氧、适光、高温(T2)和臭氧、强光、适温(T3)处理后的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值分别比臭氧、适光、适温处理(T1)降低了10.3%和38.8%,臭氧、强光、高温(T4)处理后F_v/F_m降幅最大,达到54.8%。T2、T3和T4处理后叶片PSⅡ的潜在活性F_v/Fo分别比T1降低了30.4%、69.6%和80.3%。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单位面积内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值分别降低了26.8%、68.4%和70.2%,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Ψo值分别比T1降低了11.2%、21.6%、40.8%。T2、T3及T4处理葡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值分别比T1降低了7.9%、22.1%和42.3%;同时,各处理显着降低了植物叶片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T4处理降幅最大,比T1降低了62.5%,T2和T3处理分别降低了17.6%和37.5%。T2、T3和T4的叶片光化学淬灭q_P值分别比T1降低了10.7%和19.8%和39.5%。T2、T3和T4处理后葡萄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比T1处理降低18.8%和38.8%和62.0%。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比例均增加,增幅分别为15.9%、36.2%和60.5%,同时,过剩光能分别增加12.5%、19.1%和25.2%。不同处理显着降低了叶片PSI激发能分配系数(α),与T1相比,T2、T3和T4分别下降了6.6%和12.8%和25.1%;同时,不同处理后叶片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均显着上升,T2、T3、T4分别比T1升高了4.5%、8.7%、17.1%。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变化趋势与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一致,T2、T3处理的β/α–1分别比T1升高37.7%和78.3%,T4升高幅度最大,达到187.8%。【结论】温度、光照逆境增加了PSⅡ活性对臭氧胁迫的敏感性,以强光胁迫的作用效果更显着,而高温、强光胁迫下臭氧对PSⅡ活性抑制程度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化学臭氧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萨瑟.建立光化学评估监测网络应对臭氧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9

[2].耿庆伟,邢浩,翟衡,蒋恩顺,杜远鹏.臭氧胁迫下不同光强与温度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环境空气臭氧前驱体及光化学烟雾在线监测仪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J].分析仪器.2017

[4].史建武,米雪峰,邓昊,刘寅,宁平.高原地区高速路-森林接触带光化学臭氧形成机制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丁艳,谭景祥,曲伟.浅谈青岛市光化学烟雾和臭氧污染产生的影响因素[J].科学家.2017

[6].陈皓,王雪松,沈劲,陆克定,张远航.珠江叁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王红丽.上海市光化学污染期间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8].王金欢,耿庆伟,孙永江,王杨,翟衡.臭氧胁迫对3个葡萄品种叶片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

[9].李浩.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叁角地区大气臭氧的污染来源追踪研究[D].东华大学.2015

[10].王冰,邱彤,陈丙珍.大气臭氧生成与光化学过程模拟(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4

标签:;  ;  ;  ;  ;  ;  ;  ;  ;  ;  

光化学臭氧论文-马克·萨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