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陈传明,胡国建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陈传明,胡国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管理,利益相关者,模式,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陈传明,胡国建[1](2018)在《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对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角度探讨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为: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边缘层,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社区和企业,其对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为高影响力和低利益,关注生态价值;非政府组织是低影响力和低利益,关注社会价值;当地社区具有高影响力和高利益,关注经济价值;当地企业为低影响力和高利益,关注经济价值。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选择政府主导的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型等公共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肖石红,张中瑞,覃德华,何东进,刘进山[2](2016)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植被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野外样地调查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PCA)与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研究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泥炭藓类型、水竹类型、垂穗石松类型和灯芯草类型)的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层和苔藓枯落物层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28科41属44种,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的物种组成差异性较大,但科属种的分布比较均匀;植物区系分析发现,天宝岩泥炭沼泽植被区系主要由泛热带分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2类构成;PCA结果显示,同种类型泥炭藓沼泽各样地的分布较为集中,个别样地分布比较分散,但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样地之间的差异较大,PCA二维排序图清晰显示了4种类型泥炭藓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而RDA表明,土壤容重、木本层盖度、土壤自然含水量和苔藓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成为影响其植被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这些因子能够显着解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最小组合.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泥炭藓沼泽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而环境水分特征是影响其植物组成分异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郭宁[3](2015)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域空气负离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域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离子浓度、海拔、温度、湿度等指标,计算空气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域10个监测点的负离子浓度值均高于1 000个/cm3,并在上午10∶00和下午16∶00左右出现峰值,中午时段为低谷;空气质量指数(CI)为11.301~51.863,单极系数(q)为0.045~0.336,达到评价A级标准(最清洁);评价区内的空气质量远高于市区内;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湿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此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对缓解久居城市人群的身心压力、改善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旅游开发价值较大。(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5年06期)

陈花丹,何东进,游巍斌,蔡昌棠,刘进山[4](2014)在《基于能值分析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国内研究成果结合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将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划分为支持服务(包括有机质生产、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供给服务(包括原材料)、调节服务(包括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固土保肥)、文化服务(包括科研服务、生态旅游),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值进行货币价值估算。结果表明,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能值3.22×1020sej/a,能值价值2.96亿元/a,其中支持服务能值1.44×1019sej/a,价值1 320万元/a;供给服务能值1.00×1020sej/a,价值9 200万元/a;调节服务能值1.93×1020sej/a,价值1.77亿元/a;文化服务能值1.44×1019sej/a,价值1 320万元/a。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大小顺序为:净化空气>原材料>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科研服务>有机质生产>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生态旅游。生物遗传信息的服务功能能值4.43×1021sej,价值达40.7亿元。(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传明[5](2013)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利益相关者矩阵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探讨了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其中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为各级政府、天宝岩保护区管理局、企业与旅游公司、社区居民,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具有高影响力、低利益/高公益的特点,关注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生态补偿的公共主体;天宝岩保护区管理局具有高影响力、高利益的特点,关注生态价值,是生态补偿实施的主体;企业与旅游公司具有低影响力、高利益的特点,关注经济价值,是生态补偿责任的主体;社区居民具有低影响力、低利益,关注经济价值,是生态补偿的客体。(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3年06期)

黎茂彪,林玉武,蔡国群[6](2012)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林下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对实验区林下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在郁闭度0.7阔叶林下,草珊瑚种植株叁年平均分孽24.9杆,第叁年生长高度达到52.6cm,已可进行地面杆径采收;在郁闭度0.8毛竹林下,多花黄精叁年平均亩产约251.5kg;在郁闭度0.4-0.5的阔叶林下,种植玉竹,亩产量2335kg。药用植物试验栽培的生长及产量表现较好,以目前市场药材收购价计算,多花黄精亩产值在1 300元以上,玉竹亩产值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可以考虑在相同类型生态公益林中扩大试种,以期为林下药用植物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森林经理》期刊2012年01期)

林巧香[7](2011)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基于1992年和2001年两期的TM图、2004年二类调查数据和1:10万地形图等数据,从森林景观格局、物种多样性、土壤异质性、景观格局的环境因子解析、景观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分析等方面对天宝岩不同森林景观格局及其环境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如下:(1)天宝岩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为该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二者占总面积的75%。除常绿针阔混交林外,各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以竹林的面积增幅最大为32.94 hm2,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其面积增加32.22 hm2,落叶阔叶林的面积增幅最小。泥潭藓沼泽的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最大,分别为0.511、5.835、0.163,且呈减少的趋势,常绿阔叶林的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形状近圆指数和分维数值较大,分别为1.916、0.706、1.084,亦呈下降的趋势,而落叶阔叶林和泥潭藓沼泽的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接近于1,且斑块形状近圆指数在0.4左右,各森林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不明显。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有所增加,优势度有所减少,但3个指标的变化幅度都很小。(2)天宝岩不同森林景观物种多样性: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群落科、属区系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以热带性质与亚热带性质的科、属量上均占较大比例,其中竹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科、属数较多,而山顶矮曲林和灌草丛较少。天宝岩不同森林景观类型各层物种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大小次序一致,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而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不同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山顶矮曲林>竹林>灌草丛。(3)天宝岩不同森林景观土壤异质性及其内演机制:除灌草丛和泥炭藓沼泽外,各森林景观类型土壤理化性质良好,其中泥潭藓沼泽具有极强的蓄水、调节水文的能力和较高养分含量,但在通气性和渗透性能方面却不如其他林型;不同景观类型土壤各层次间养分含量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竹林、灌草丛和泥潭藓沼泽的土壤各层间N含量达到了显着水平(P<0.01),其他林型不显着;泥潭藓沼泽、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的P含量各层间差异性达到极显着或显着,其他林型亦不显着;除泥潭藓沼泽和山顶矮曲林的K含量差异性极显着外,其他亦不显着;此外,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养分储量上占绝对优势。乔木层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均不显着,灌木层中物种丰富度、Brilloui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分别为-0.84、-0.77、-0.75,且这3种指数与有效蓄水量、总蓄水量和渗透率的相关系数为0.72~0.93,与土壤P相关系数高达0.83(H′-P2)、0.81(H′-P3);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总蓄水量之间的关系密切,为0.86~0.91,与其他因子关系不显着。(4)不同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各景观类型在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较为不均匀。竹林分布范围最广,在1400m以下,皆有分布。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中海拔;其他特殊景观类型的分布较为集中,落叶阔叶林集中分布在1000m左右,山顶矮曲林分布于1200m以上,泥潭藓分布于1000-1400m,灌草丛在800m以上才有分布。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多分布于中等坡度(5-35°),山顶矮曲林适宜分布于较高坡度,落叶阔叶林、灌草丛和泥潭藓沼泽适宜分布在较低坡度上。竹林在各坡向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山顶矮曲林在半阴坡和半阳坡上的分布最多,而其他坡向上分布的较少,落叶阔叶林约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半阴坡,灌草丛和泥潭藓沼泽的分布极不均匀,灌草丛多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泥潭藓沼泽则在阴坡和半阴坡上分布地最广。(5)不同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的尺度效应:随着取样尺度的变小(scale1~scale5),各特征值之和呈增大趋势,依次为:3.137、3.349、3.484、4.660及4.848;而累积物种-环境解释量和种类-环境相关系数皆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scale3和scale2达到最大;景观类型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纬度梯度规律(纬度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354~-0.604)和垂直分布规律(海拔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597~-0.835),其中沿纬度梯度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依次为: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山顶矮曲林→灌草丛→泥潭藓沼泽;在较低海拔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主要有竹林和农田,在较高海拔上分布着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和山顶矮曲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具有尺度效应,随着取样尺度变小略有变化。(图16,表24)(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林巧香,何东进,洪伟,覃德华,刘进山[8](2010)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S技术,系统分析了1992—2001年间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为该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二者占总面积的75%。除常绿针阔混交林外,各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以竹林的面积增幅最大为32.94 hm2,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其面积增加32.22 hm2,落叶阔叶林的面积增幅最小。泥潭藓沼泽的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最大,分别为0.511、5.835、0.163,且呈减少的趋势,常绿阔叶林的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形状近圆指数和分维数值较大,分别为1.916、0.706、1.084,亦呈下降的趋势,而落叶阔叶林和泥潭藓沼泽的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接近于1,且斑块形状近圆指数在0.4左右,各森林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不明显。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有所增加,优势度有所减少,但3个指标的变化幅度都很小。(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其炳[9](2010)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林群落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应用群落数量统计学方法对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学特征进行研究,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特征、群落主要优势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特征、群落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群落乔木层径级与高度级结构分布特征、乔木层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种间关联度分析、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对比研究以及柳杉种群的生命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方面,天然柳杉群落物种共112种(含变种),隶属53科88属,其中木本植物58种,草本植物54种。群落乔木层有常绿类15科27属33种,占乔木层总种数量的82.5%;落叶类6科6属7种占乔木层的17.5%,灌木层(下木层)常绿类26科34属44种,占下木层总种数量的77.8%,落叶类10科12属14种,占下木层总种数量的22.2%。群落主要物种科的分布类型共有11类,包含科数最多的是泛热带分布,其次为世界分布;属的地理分布包含17种分布类型,其中世界分布数量最多,其次为泛热带分布。(2)群落乔木层主要物种数量特征研究表明,乔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主要为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栎树(Quercus palustris)等,其中柳杉的重要值最大,且与其他物种相差悬殊,在群落中是明显的优势树种。灌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为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钝齿冬青(Ilex crenata Thunb)、鸭脚茶(Bredia sinensis (Diels))、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等且许多为乔木层更新个体,优势种不明显;草本层最优势种群为铁芒萁( Dicranopteris linearis )、鳞毛蕨( Dryopteris podophylla )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其他物种重要值分布较为均匀。(3)采用6个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海拔柳杉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比较,结果表明,高海拔柳杉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中海拔和低海拔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不同海拔物种多样性对比发现,不同海拔上看,随着海拔的变化,乔木层: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灌木层:高海拔>低海拔>中海拔,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情况受海拔影响差别不大,没有明显差异。高海拔具有良好的水热条件,而中低海拔地区的人为破坏使得该海拔柳杉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显着降低。(4)径级与高度级结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从乔木层整体径级分布上看群落表现为典型正金字塔形状的潜力较大的增长型群落。中海拔和低海拔径级分布趋势表现较为一致,都为先增长而后持续下降的单峰分布。高、中海拔乔木层各径级分享度分布状况较为相似,都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而后持续下降趋于零的趋势。高度级方面,分布状况基本表现为随着高度级级数的增大个体数量先增后减而后再增再减的双峰结构。中海拔和低海拔高度级分布趋势极为相似,且3个海拔群落乔木层高度级分享度曲线与其高度级数量分布曲线极为一致。(5)群落乔木层主要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空间分布指标种类和尺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有所差异,但影响较小。总体上看,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天然柳杉群落的柳杉、马尾松和柃木种群都为聚集分布。通过不同海拔柳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对比发现,在高海拔和中海拔属于聚集分布,低海拔属于均匀分布。用Iwao方程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方程:M*=0.660+0.972 x (R=0.962)也表明柳杉种群符合聚集分布。(6)应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干扰强度下天然柳杉种群各种竞争指数的变化,并建立天然柳杉种群胸径与竞争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天然柳杉林种群总竞争指数和种内竞争指数均呈明显递减趋势,即CI(1)>CI(2)>CI(3)、CIintra(1)>CIintra(2)>CIintra3),而种间竞争指数却有明显增长。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 CI = 161.1639 ?D1.1126),该预测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柳杉种群所受的竞争强度。(7)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迭值以及生态位相似比例等指标对天然柳杉群落中12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相关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宝岩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的主要种群大多数为广生态位,狭生态位型物种相对较少些,且生态位宽度最大的4种物种为柳杉(Cryptromeria fortunei)>闽粤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落物种间的生态位重迭度与相似度也相对较大,说明此群落中存在较大种间竞争。从柳杉种群来看,柳杉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与木荷的生态位重迭和生态位相似度最大。(8)在相邻格子法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2×2联列表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W检验、联结系数(AC)和Jaccard指数(JI)等指标,分析了天然柳杉群落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的总体联结性、种对间联结显着性和关联系数。结果表明,整体上看,群落中15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呈极显着正相关。成对物种种间联结性研究发现,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对间的联结性不显着相关。在联结性显着的种对中,11-12(细叶青冈-甜槠)和10-14(绒毛润楠-青冈)等6个种对种内存在显着正联结,2-4(马尾松-长苞铁杉)和7-9(黄山松-厚皮香)2个种对种内存在显着负联结。其他种对未达到显着水平,种对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9)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并分析生存率、积累死亡率和死亡密度等函数曲线变化,进而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柳杉种群存活曲线经统计检验属于DeeveyⅡ型曲线,认为种群具有前期薄弱、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柳杉种群的存活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存活率与累计死亡率的变化率趋势相同,皆是前期高于后期。死亡率和亏损率变化基本一致,均出现2个高峰,都在第3龄级和第5龄级达到最高。生存分析中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柳杉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秦卫华[10](2009)在《物华天宝——记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果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南方向约36公里处的戴云山山系之中,山高林密,沟谷深邃,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是闽中地区一颗璀璨的植物资源明珠。(本文来源于《生命世界》期刊2009年12期)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PCA)与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研究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泥炭藓类型、水竹类型、垂穗石松类型和灯芯草类型)的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层和苔藓枯落物层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28科41属44种,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的物种组成差异性较大,但科属种的分布比较均匀;植物区系分析发现,天宝岩泥炭沼泽植被区系主要由泛热带分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2类构成;PCA结果显示,同种类型泥炭藓沼泽各样地的分布较为集中,个别样地分布比较分散,但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样地之间的差异较大,PCA二维排序图清晰显示了4种类型泥炭藓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而RDA表明,土壤容重、木本层盖度、土壤自然含水量和苔藓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成为影响其植被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这些因子能够显着解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最小组合.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泥炭藓沼泽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而环境水分特征是影响其植物组成分异的主要驱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传明,胡国建.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2].肖石红,张中瑞,覃德华,何东进,刘进山.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植被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6

[3].郭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域空气负离子特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5

[4].陈花丹,何东进,游巍斌,蔡昌棠,刘进山.基于能值分析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4

[5].陈传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

[6].黎茂彪,林玉武,蔡国群.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林下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12

[7].林巧香.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8].林巧香,何东进,洪伟,覃德华,刘进山.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变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

[9].王其炳.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林群落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10].秦卫华.物华天宝——记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果资源[J].生命世界.2009

标签:;  ;  ;  ;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陈传明,胡国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