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导法论文-吕宁

双引导法论文-吕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引导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发性叁叉神经痛,介入技术,阿霉素,双引导法

双引导法论文文献综述

吕宁[1](2008)在《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我科采用的新方法—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在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间,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共161例,从其中随机抽取34例(A1组),采用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分别于术后一周、一个月、两个月进行随访,对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睡眠时间、爆发痛次数、有效率及其不良反应随访并进行分析。另外12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3例(A2组)采用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64例(B组)采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于治疗当日、一周、叁个月和六个月随访,分别记录患者VAS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二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结果:A1组患者治疗后一周VAS评分、睡眠时间、爆发痛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一个月、两个月与治疗后一周VAS评分、睡眠时间、爆发痛次数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个月VAS评分、睡眠时间、爆发痛次数与治疗后一个月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个月有效率为100%。所有经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的97例患者中,术后一周有15例发生了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为15.46%,术后叁个月有11例仍有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为11.34%,97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视力障碍、张口困难及咀嚼肌无力。64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一周全部出现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为100.00%,术后3个月仍有62例患者有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为96.88%。A2组与B组术后当日、一周、叁个月VAS评分、疼痛缓解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六个月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的患者术后一周、叁个月面部感觉减退的发生率及咀嚼肌无力的发生率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具有操作精确、不良反应少、治愈率显着和疗效稳定,不损伤叁叉神经感觉功能是本技术最大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郑宝森,吕宁,史可梅,刘靖芷,马文庭[2](2007)在《双引导法介入治疗对叁叉神经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引导技术对难治性叁叉神经痛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在 SIEMENS,C-arm X-ray 和神经刺激仪双引导下,注射0.5%阿霉素0.5ml,实现对半月神经节的介入治疗,同时对 VAS 评分(VAS<4分视为无效)、夜间睡眠时间、每天爆发痛次数以及所有不良反应进(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01)

双引导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双引导技术对难治性叁叉神经痛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在 SIEMENS,C-arm X-ray 和神经刺激仪双引导下,注射0.5%阿霉素0.5ml,实现对半月神经节的介入治疗,同时对 VAS 评分(VAS<4分视为无效)、夜间睡眠时间、每天爆发痛次数以及所有不良反应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引导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吕宁.阿霉素双引导法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

[2].郑宝森,吕宁,史可梅,刘靖芷,马文庭.双引导法介入治疗对叁叉神经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  ;  

双引导法论文-吕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