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微粉论文-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

红曲微粉论文-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曲微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降脂红曲微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红曲微粉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1](2015)在《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VEGF)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依据2011年版欧洲血管外科学会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筛查、治疗、预防指南,分析患者危险因素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降脂红曲微粉胶囊口服治疗,治疗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晨空腹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EGF水平,采用超声造影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较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红曲微粉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VEGF水平,减少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起到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25期)

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2](2015)在《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给予降脂红曲微粉胶囊治疗。治疗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晨空腹采血,全自动生化仪观察2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利用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利用超声造影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G、TC、LDL-C较前明显减少,HDL-C水平较前增加,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和斑块面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红曲微粉可以降低血清中相关脂蛋白水平,起到调脂作用,长期服用可起到稳定斑块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22期)

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3](2015)在《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MCP-1、MMP-9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降脂红曲微粉胶囊175mg/d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d口服治疗。治疗时间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MCP-1及MMP-9水平变化,利用超声检查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计分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CP-1、MMP-9、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总积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CP-1、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总计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其中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红曲微粉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MCP-1、MMP-9水平,缩小、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到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刘龙涛,吴敏,王红霞,张文高[4](2011)在《降脂红曲微粉治疗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超微粉碎处理的降脂红曲对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总积分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05年4月—2006年4月济南机床二厂社区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中药对照组20例和西药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降脂红曲微粉胶囊口服,每次1粒(175mg/粒),每日2次;中药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口服,每次2粒(300mg/粒),每日2次;西药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1片(20mg/片),每日1次。各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影响血脂代谢和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其他药物。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和斑块总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各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减少(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HDL-C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颈动脉IMT与斑块总积分显着减小(P<0.05,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西药对照组1例患者因转氨酶升高退出试验,其他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降脂红曲微粉具有肯定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血脂康和洛伐他汀疗效相当,且安全性高,节省药材,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1年09期)

刘龙涛,吴敏,张文高[5](2010)在《降脂红曲微粉治疗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超微粉碎处理的降脂红曲对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影响。方法:按纳入病例标准选择2005年4月~2006年4月济南机床二厂社区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中药对照组20例和西药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降脂红曲微粉胶囊口服,每次1粒(175mg/粒),每日2次;中药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口服,每次2粒(300mg/粒),每日2次;西药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1片(20mg/片),每日1次。各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影响血脂代谢和抗AS的其他药物。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和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结果:入组62例,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出组,可评价疗效病例60例。治疗6个月后,各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HDL-C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颈动脉IMT与斑块积分显着减小(P<0.05,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西药对照组1例患者因转氨酶升高退出试验,其他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降脂红曲微粉具有肯定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血脂康和洛伐他汀疗效相当,且安全性高,节省药材,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中联第叁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08-20)

刘龙涛,张文高,蔚青,殷镜海[6](2007)在《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不同剂量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12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6个组,A 组(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B 组(降脂红曲微粉组),C 组 (降脂红曲粗粉组)、D 组(血脂康组)、E 组(洛伐他汀组)及 F 组(空白对照组)各20例,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 Crouse 积分,治疗6个月后复查。结果:降脂红曲各组、血脂康组及洛伐他汀组治疗后 IMT 均显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 P<0.05,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各治疗组与空白组差异显着,P<0.05或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rouse 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不同剂量、粉碎方式的降脂红曲均具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疗效与血脂康、洛伐他汀相当;降脂红曲微粉剂量可以较常规粉碎者减半。(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9-01)

刘龙涛,张文高,殷镜海,蔚青,郑广娟[7](2006)在《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不同剂量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12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6个组,A组(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B组(降脂红曲微粉组),C组(降脂红曲粗粉组)、D组(血脂康组)、E组(洛伐他汀组)及F组(空白对照组)各20例,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治疗 6个月后复查。结果:降脂红曲各组、血脂康组及洛伐他汀组治疗后IMT均显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各治疗组与空白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不同剂量、粉碎方式的降脂红曲均具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疗效与血脂康、洛伐他汀相当:降脂红曲微粉剂量可以较常规粉碎者减半。(本文来源于《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郑广娟,刘龙涛,张文高,张丹,张静[8](2006)在《降脂红曲微粉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poE(-/-)]作为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是缘于遗传因素损伤,其病变特点与人类As病变过程极其相似,同既往进食高脂饲料形成的As动物模型有着根本区别,该模型已成为研究As发病机理和干预措施的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本研究以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及中成药血脂康为阳性对照,从血脂水平和病理形态学方面探讨降脂红曲微粉对ApoE (-/-)小鼠As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调脂中药防治遗传因素相关的高脂血症和As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刘龙涛[9](2006)在《降脂红曲微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血脂康和洛伐他汀为对照,观察不同剂量降脂红曲微粉调脂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及降脂红曲微粉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学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5个组,A组(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B组(降脂红曲微粉组),C组(降脂红曲粗粉组),D组(血脂康组)和E组(洛伐他汀组)。观察治疗50天后临床症状、血脂、载脂蛋白与抗氧化、血管内皮分泌功能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等指标变化。120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6个组,上述A-E组和F组(空白对照组),观察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血脂水平、颈动脉和股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2.实验研究:6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组,给药治疗34周后,观察降脂红曲微粉、血脂康及洛伐他汀对血脂的影响;取主动脉做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原位杂交检测主动脉NF-κB mRNA、MMP-9 mRNA表达。结果:1.用药50天后,各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A、B两组临床症状总疗效的显效率及乏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C、D、E叁组。各治疗组降脂疗效确切,其中A、E两组能显着降低TG水平;各治疗组能够调节ApoAI和ApoB100水平,降低ApoB100/ApoAI;A、B、D组治疗后Lp(a)显着降低。2.用药50天后,各组NO浓度显着升高,A、B、D、E组治疗后血中ET含量显着降低,各治疗组ET/NO、ET/CGRP显着降低;A、D、E组治疗后FMD均显着改善而NID未见显着变化;各组治疗后ox-LDL均显着降低,血清SOD活性均显着升高,除E组外,MDA浓度显着降低。3.用药6个月后,A、B两组乏力症状改善的消失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C、E组,B组对健忘症状的消失显效率明显优于E组;各治疗组降脂疗效确切, TC均显着降低,除C组外,各治疗组TG显着降低;各治疗组可不同程度降低颈动脉和股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4.降脂红曲微粉能降低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抗SMC增殖、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斑块,并能降低主动脉NF-κBmRNA、MMP-9 mRNA表达。结论:降脂红曲微粉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疗效肯定,剂量可以较常规粉碎者减半,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4-20)

吴敏,王文姮,张文高,郑广娟,刘龙涛[10](2005)在《降脂红曲微粉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降脂红曲微粉治疗高脂血症的降脂疗效和安全性,为降脂红曲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8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B组(降脂红曲微粉组),C组(降脂红曲粗粉组)和D组(血脂康组)。观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100(ApoB100)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用药50 d后,各组患者TC、Lp(a)水平、LDL-C/HDL-C比值、ApoB100/ApoA-I比值显着降低,ApoA-I水平显着升高,P<0.01或P<0.05;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还显着降低TG,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粗粉组与血脂康组还能显着降低LDL-C,P<0.01。各组对血脂异常均有较好疗效,降脂红曲微粉1/2剂量组、血脂康组总有效率优于降脂红曲粗粉组,P<0.05。结论:降脂红曲微粉降脂疗效肯定,安全,剂量可以较常规粉碎者减半,有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红曲微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给予降脂红曲微粉胶囊治疗。治疗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晨空腹采血,全自动生化仪观察2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利用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利用超声造影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G、TC、LDL-C较前明显减少,HDL-C水平较前增加,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和斑块面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增强的强度、密度及斑块面积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红曲微粉可以降低血清中相关脂蛋白水平,起到调脂作用,长期服用可起到稳定斑块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曲微粉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2].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3].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MCP-1、MMP-9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4].刘龙涛,吴敏,王红霞,张文高.降脂红曲微粉治疗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5].刘龙涛,吴敏,张文高.降脂红曲微粉治疗血脂异常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C].世界中联第叁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6].刘龙涛,张文高,蔚青,殷镜海.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临床研究[C].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7].刘龙涛,张文高,殷镜海,蔚青,郑广娟.降脂红曲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研究[C].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8].郑广娟,刘龙涛,张文高,张丹,张静.降脂红曲微粉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C].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9].刘龙涛.降脂红曲微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10].吴敏,王文姮,张文高,郑广娟,刘龙涛.降脂红曲微粉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红曲微粉论文-杨俊慧,何玉涛,袁艾丽,许振宇,刘彦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