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去除论文-蒋丽

镉去除论文-蒋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镉去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细菌P.sp.SCSE709-6,除磷,资源化,磷镉同步去除

镉去除论文文献综述

蒋丽[1](2019)在《深海高效除镉菌株对磷镉去除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工业废水排放、磷肥施用以及矿山开采引起的镉污染日益严重。镉作为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元素,由于其不可降解,进入食物链后会在生物体内富集而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生态危害。自然界中,磷和镉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海水中镉和磷之间的关系是双线性的,磷矿中镉通常会以0.1-60 mg/kg的浓度伴生存在;生产中,由于有色金属矿床和磷矿的开采以及含镉磷肥的施用使含镉废水中含有浓度不等的磷。另外,磷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类,据估计全球可开采的磷矿将在60-130年内耗尽。因此,污水中的磷回收以及磷镉的同时去除在磷资源保护和镉污染防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作为元素循环和物质传递的中间环节,在磷镉循环以及磷的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献报道的能够实现磷镉的同时去除的微生物种类较少,种属不明确。Pseudoalteromonas sp.SCSE709-6(P.sp.SCSE709-6)是分离自中国南海的一株高效除镉海洋菌,前期研究发现P.sp.SCSE709-6能实现磷镉的同时去除;但是磷镉同步去除过程中,其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课题首先研究了菌株P.sp.SCSE709-6的除磷效能及其应用;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磷镉浓度对P.sp.SCSE709-6的生理生化特性及磷镉去除效能的影响;解析了同步去除过程中磷镉的迁移转化和P.sp.SCSE709-6的生物学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重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P.sp.SCSE709-6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除磷能力强,去除的磷主要以有机磷形式(磷酸单脂和磷酸双脂)分布在胞内和胞外聚合物上,P.sp.SCSE709-6的接种强化了系统对碳磷的去除能力,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P.sp.SCSE709-6,能够在初始磷浓度1-40 mg/L、盐度为1%-10%、pH为5-8.5、C/N比为15-20以及温度为15-30℃的条件下良好生长并实现高效除磷,最多除磷30 mg/L左右,该菌环境适应能力强,除磷效果好。除磷过程中正磷酸盐逐渐同化吸收转化为有机磷,有机磷以磷酸单脂和磷酸双脂形式存在,占总磷的92.82%-95.54%。去除的磷主要分布在胞内和EPS上,其百分比分别为41.3%和50.6%。SMT提取结果显示,菌体中的磷主要以易于迁移和可生物利用的磷形式(有机磷OP和非磷灰石磷NAIP)存在,其占比高达97.1%。批次实验中,P.sp.SCSE709-6处理含盐黑水的最大COD、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96%、83%和50%左右。在船上的半连续实验中,接种了P.sp.SCSE709-6的系统T3具有最佳的COD去除率(99.8%);T3和T4(接种P.sp.SCSE709-6进行强化的两个系统)均具有良好的脱磷能力(去除率分别为80.9%和88.4%)。T3和T4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中的未加权unifrac距离最小(0.368),表明T3和T4之间存在最小的群落差异。(2)镉胁迫下细菌形态变粗变短,磷能缓解镉对P.sp.SCSE709-6生长的抑制作用,P.sp.SCSE709-6对镉的去除速率随磷浓度增加而提高,磷的增加有利于细菌对镉的抵抗。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磷浓度为9 mg/L的无镉污水中P.sp.SCSE709-6的菌体形态呈细长的杆状,细菌的长度约为2 μm,宽度约为1 μμm;随着镉浓度逐渐增加,P.sp.SCSE709-6的菌体形态变短变粗,并且其周围聚集着一些纳米颗粒,随着磷浓度的增加,细菌形态受镉影响的程度变小。磷能减轻镉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污水的pH值先降低后增加至7.5-8.4,P.sp.SCSE709-6能自主调节污水pH至弱碱性。随着镉浓度或磷浓度的增加,EPS中蛋白多糖的含量逐渐增加;磷的增加有利于细菌对镉的抵抗。叁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随着镉或磷浓度的增加,EPS中芳香类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腐殖酸类的峰消失,出现新的富里酸峰。芳香类蛋白质的羧基、羰基、羟基、氨基官能团含量增加,使D峰出现红移。热重分析表明镉和磷的增加使菌体的失重温度降低,增加了菌体的可燃性,有利于处理污水后的菌体的脱水。随着镉浓度的增加,P.sp.SCSE709-6的除磷除镉速率均有所降低;当镉浓度为1-10 mg/L时,24 h内能实现磷镉的完全去除,当镉浓度大于12 mg/L时,对磷镉的最大去除率均有所降低。随着磷浓度的增加,P.sp.SCSE709-6对镉的去除速率增加,说明磷的存在有利于该菌对镉的去除。(3)高镉使P.sp.SCSE709-6菌体中总镉以可交换的镉形态增加,高磷能降低菌体中总镉含量,使镉更多的积累在EPS中以及可交换态镉的含量降低,减轻镉的毒性;含镉污水中,细菌生成Cd-S-P纳米颗粒。随着时间的增加,磷由EPS中转移到胞内,胞内的镉先增加后减少。随着磷浓度的增加,P.sp.SCSE709-6菌体中的磷更多的积累在EPS,镉积累的主要部位由细胞膜变成了 EPS。磷镉浓度的变化并未改变菌体中主要的磷形式(单脂、双脂和正磷酸盐)。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菌体中的镉含量显着增加,并且可交换态的镉增量最大,镉的直接毒性增加;随着磷浓度的增加,菌体中总镉含量有少量降低,可交换态镉的含量降低,可还原态镉的含量增加,表明磷能缓解镉的直接毒性,镉形态由不稳定变为稳定。污水中含镉时,细菌周围出现了纳米颗粒,并且镉浓度越大,颗粒聚集得越多。提取后的纳米颗粒聚集在一起,其由很多直径约为30 nm的圆形颗粒组成,其碳含量较高(87.8%),说明该颗粒中主要为有机物,镉的占比为2.8%,硫的占比为2.9%,磷的占比为0.2%。对聚集纳米颗粒中的一个圆形颗粒放大,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晶型和无定形性质,由直径为2-3 nm的纳米晶组成,纳米晶的晶面间距为0.305 nm。通过XPS测定,纳米颗粒的Cd3d精细谱图发现镉主要以Cd-S以及O-Cd-O方式与硫和氧结合,EPS的S2p谱图显示其主要为S2'形态,P2p谱图显示磷主要以P043-,P-O-P方式结合。(4)镉的存在影响了P.sp.SCSE709-6对磷的直接吸收,镉使肌醇磷酸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中的多种酶下调表达,并影响叁羧酸循环和糖酵解途径中的一些酶活性,从而影响P.sp.SCSE709-6的磷代谢。差异表达基因中显着富集的GO-term主要有细胞外膜、外部封装结构、细胞包膜、铜离子和银离子的跨膜运输、氨基酸合成和代谢过程、羧酸生物合成和有机酸生物合成。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发现,有磷时,镉胁迫条件下,菌体内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精氨酸生物合成(Arginine biosynthesis)、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肌醇磷酸代谢(Inositol phosphate metabolism)。当污水中镉浓度增加时,谷胱甘肽产量略有升高,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而当磷浓度增加时,谷胱甘肽的浓度随之稍微降低,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减少,环境中磷的增加使细菌可利用的磷增加,无需过多分解胞内存储的磷。明确了P.sp.SCSE709-6的抗镉机制。(ⅰ)通过细胞膜相关基因下调表达以及EPS的吸附作用,阻止镉离子内流;(ⅱ)胞内含硫蛋白质合成的上调表达,镉与含硫蛋白质和含磷有机物结合以达到细胞内部的隔离作用和解毒作用;(ⅲ)通过钴/锌/镉外排RND转运蛋白、铅/镉/锌/汞转运ATP酶、钴/锌/镉抗性蛋白CzcA、膜融合蛋白CzcB和阳离子外排系统蛋白CusA的上调表达,促进镉离子外排。综上,P.sp.SCSE709-6应用于含磷污水的处理,实现磷去除的同时将磷以生物可利用的形式储存在菌体内,对磷资源的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磷镉浓度下P.sp.SCSE709-6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磷镉去除效能以及P.sp.SCSE709-6对磷镉的同时去除过程中,磷镉的迁移转化为该菌应用于磷镉的同时去除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磷镉的同时去除实现了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高效低成本去除,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此外,磷镉作用下P.sp.SCSE709-6的生物学机制探究,有利于理解海洋环境及磷矿中磷镉的相关性,揭示该菌在环境中的生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李文娟,王平,徐海音,朱姗姗,尹静玄[2](2018)在《不同增强剂的电动技术对土壤中镉去除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基于不同增强剂的电动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0.1%浓度的草酸、柠檬酸、已二胺四乙酸(EDTA)、甲基甘氨酸二乙酸(MGDA)作为阴极电解液,电压梯度3 V·cm~(-1)连续通电10 d,同时考查土壤中Cd的电迁移效果以及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电动法(清水组),增强剂明显提高了Cd在土壤中的迁移效果,且人工螯合剂效果优于有机酸,对总Cd去除率为MGDA(63.08%)>EDTA(23.75%)>柠檬酸(18.43%)>草酸(16.41%)>清水(8.73%)。相比于清水组,EDTA抑制了土壤中3种酶活性,柠檬酸、草酸可以改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MGDA显着提高了3种酶的活性。结合Cd去除率和酶的影响分析,MGDA不仅能显着提高电动修复效率,且具备较低的土壤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骏龙,欧阳光明,聂新星,范先鹏,范力仁[3](2018)在《磁性固体螯合材料对农田土壤中镉去除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磁性固体螯合材料对农田土壤中Cd去除的影响因素,采用室内盆钵模拟方法,以湖北大冶某农田耕作土壤为实验土壤,MSC材料(magnetic solid chelator powder,美索磁材料,一种磁性固体螯合材料,)为添加材料,研究了添加秸秆、风干土壤、搅拌时间、MSC材料活化及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MSC材料去除Cd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秸秆会降低MSC材料对Cd的去除效果;土壤风干程度也会影响MSC材料对Cd去除效果,且其影响程度远高于秸秆的影响。当搅拌时间为40 min时,Cd去除效果最好,总Cd去除率为22.67%;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MSC材料对Cd去除效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烘干的MSC材料通过水中浸泡12 h后的活化,可恢复对土壤中Cd的去除效果。MSC材料随着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MSC材料对Cd去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降低幅度逐渐减小。MSC材料能有效去除农田土壤Cd,去除效果受制于土壤性质、材料特性及操作工艺等因素,MSC材料应用于土壤修复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冰玉[4](2016)在《湖南省农田灌溉水中悬浮态镉去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溉水中镉污染被认为是湖南省农田镉污染的主要来源,而自然水体中的镉主要存在形态为悬浮态。悬浮态镉常常由于其粒径过小且带负电荷,因此在没有絮凝剂等外来因素的介入下,悬浮态镉会形成稳定的胶体,很难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沉降。为了快速去除悬浮态镉,本文系统研究了水体物化条件、施用肥料类型及南方常见水生植物对悬浮态镉沉降的影响。水体物化条件方面,本文研究了离子浓度、阳离子类型、pH及有机物对悬浮态镉的沉降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离子浓度和有机物对悬浮物的沉降没有明显效果,悬浮物沉降主要受pH及阳离子类型的控制,酸性条件下,能够快速的沉降,这是因为大量H+存在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中和胶体粒子的表面电位。Fe3+与Ca2+相比,具有更强的中和胶体表面电位的能力,促进沉降。肥料类型方面,通过研究钾肥、磷肥、腐殖质等对悬浮态镉沉降的作用,筛选出了沉降效果最为突出的磷酸氢二钾,研究磷酸氢二钾经过12小时沉降处理,总镉去除效率能够达到80%。磷酸氢二钾能降低悬浮物表面的电荷,增加胶体的粒径,促进胶体快速沉降。其中,磷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及铁、钙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网状结构絮凝沉淀悬浮物。但是超过72h后,网状结构会破坏,部分磷酸盐及镉离子发生溶解,引起水体中镉浓度升高。因此,沉降时间应控制在72h内。水生植物方面,从常见南方水生植物狐尾藻、水葫芦、美人蕉、紫背浮萍中,筛选出沉降效果最佳的狐尾藻及水葫芦,两者能够加速悬浮态镉的沉降去除。通过研究发现,沉降部分镉占总镉的81%,根部吸收占19%,表明根系分泌物促沉降为去除水体中镉的主要因素。同时研究了两者对离子态镉的去除情况,两种植物都对离子态镉具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因此,狐尾藻和水葫芦是选择作为高效去除灌溉水中镉的植物种类。(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兰雅茜[5](2016)在《稀土镧影响两种植物对水体中重金属镉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害作用,所以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目前,对于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治理方式主要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但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虽然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但是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造成新的污染。生物修复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修复方式,具有处理效果好、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已经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文选取轮叶黑藻和铁皇冠两种植物为试验材料,以pH值、水中营养元素氮磷比例以及镉离子浓度为环境变量,在单一和复合条件下,研究两种植物对镉污染水体中镉的去除率,以及不同浓度的镉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同时加入稀土镧,探究不同浓度的镧对镉胁迫下的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轮叶黑藻对镉污染水体中的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镉浓度小于10mg/L时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且镉浓度越小去除率越高。在相同镉浓度范围内,铁皇冠对镉的去除率在50%-75%,对镉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略逊色于轮叶黑藻。在轮叶黑藻和铁皇冠共同生长的状态下,污染水体中镉的去除率也能达到80%以上。在前五天对镉的去除效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增长,去除效率慢慢变低。(2)植物去除污染水体中的镉时,重金属离子进入植物体内,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作用,根据镉离子浓度的不同,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也有所不同。轮叶黑藻和铁皇冠分别单独处理镉污染水体时,其蛋白质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DOC)水平都在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且镉离子浓度越大,减少的速度越快。而植物的丙二醛(MDA)含量在急剧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MDA含量越来越高,铁皇冠抗氧化机制的受损程度小于轮叶黑藻。两种植物共同生长时,重金属镉对其伤害小于单独处理时。(3)水体中的pH值、氮磷含量以及镉离子的浓度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植物对镉的去除效率。当pH值在中性偏弱碱性(pH值7-9)之间时轮叶黑藻对镉的去除效果较酸性条件下较好。水体中氮磷比例为5:1,10:1,20:1时,轮叶黑藻对镉的去除率相对较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镉离子浓度、氮磷比和pH值这叁个环境因素,在试验前五天,对轮叶黑藻去除镉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镉离子浓度>氮磷比>pH值,即不同的镉离子浓度对去除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氮磷比例,影响最小的是pH值;在试验中后期,影响去除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氮磷比>镉离子浓度>pH值,即水环境中的氮磷比对轮叶黑藻去除隔离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镉离子的浓度,影响最小的是pH值。轮叶黑藻对镉离子去除效率最高的因素组合是在镉浓度为5mg/L、pH值为9、氮磷比为20:1时。(4)低浓度的稀土镧对镉胁迫下轮叶黑藻和铁皇冠毒害作用均有所缓解,且对轮叶黑藻的缓解程度大于铁皇冠。在浓度小于10mg/L的镧作用下,随着镧浓度的升高,植物受镉离子的毒害程度越小,但是当镧浓度大于10mg/L时,随着镧浓度的增加,植物受到的毒害程度比镉离子单独作用时更大。浓度大约在10mg/L的镧对轮叶黑藻和铁皇冠受镉的毒害缓解程度最大,而浓度为100mg/L的镧可能与镉形成协同作用对植物形成更大的伤害。轮叶黑藻和铁皇冠都可以用于镉污染水体的净化,且两种植物共同作用于镉污染水体时,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少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在加入适应浓度的稀土镧后,对镉胁迫下植物抗氧化机制的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在用生物手段修复镉污染水体时,加入镧来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控制反应时的环境条件,以及稀土对水体中其他物质的作用,这对镉污染水体修复的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姜[6](2016)在《豆渣及改性材料对土壤中镉去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豆渣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废弃物,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由于含有丰富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和较发达的孔隙结构,因此豆渣在土壤重金属治理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以豆渣为原材料,通过酸化处理与碱化处理制备其改性材料。表征了豆渣及其改性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通过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淋洗实验、对溶液中镉的吸附实验、土培实验以及盆栽实验探究了豆渣及其改性材料对镉污染土壤中镉的淋洗能力,研究了豆渣及其改性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对水中镉的去除效应,揭示了豆渣及其改性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和基本养分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豆渣及其改性材料对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淋洗方面研究了豆渣在不同浓度、pH、淋洗时间下对镉的淋洗效果,得出当豆渣浓度上升时,淋洗率随之上升,但到豆渣浓度到5g/mL左右时达到平衡,此时淋洗率达到9.42%。随着溶液pH上升,淋洗率下降,淋洗率在pH为3时最高,到达17.92%。随着振荡开始,淋洗率随时间延长而上升,当振荡到2h时,淋洗达到平衡,此时淋洗率为10.48%。(2)在对水中镉的吸附方面探讨了对溶液中镉浓度、溶液pH、振荡时间以及材料浓度对镉吸附的影响,得出当溶液中镉浓度超过一定浓度时,碱改性材料对溶液中镉的吸附率是3种材料中最高的,并且当溶液浓度达到500mg/L时其吸附量达到了37.43g/kg。当溶液pH上升时,原样与碱改性材料的吸附率上升,酸改性材料则下降。当pH为4时,3种材料吸附达到平衡,且原样效果最好,吸附率为98.06%。同时吸附率随吸附剂浓度上升而上升,当浓度达到10g/L时达到平衡,原样的吸附率最高,达到97.36%。3种材料都在2小时左右吸附达到平衡,原样效果最好,吸附率为98.8%。对吸附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拟合结果。(3)通过土培实验得出原样与酸改性材料的施用会降低土壤pH,同时3种材料都能有效增加土壤中CEC含量,其中碱改性材料效果最好。豆渣及其材料都能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镉的含量,培养30天效果最好的是碱改性材料,有效态镉比CK低了33.9%;培养60天时效果最好的是原样,有效态镉比CK低了37.4%。并且各材料对土壤中营养元素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4)豆渣及其改性材料能降低植株根际土中镉的活性,减少植株对镉的吸收,其作用效果显着程度与材料和添加量有关。土壤有效态镉的含量最低的是10%添加量的原样,比CK低了0.31mg/kg。降低植株对镉的吸收效果最好的是2.5%添加量的原样处理,植株中镉含量比CK低了1.07mg/kg。(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3-01)

邝金勇,欧美珊[7](2013)在《饮用水源中重金属镉去除的工艺技术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模拟受重金属镉污染的饮用源水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常规混凝沉淀技术、化学沉淀与常规混凝沉淀联用技术以及化学沉淀与强化混凝沉淀联用技术对镉污染源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技术通过吸附作用对镉的去除率仅有62.8%~67.9%,难以达到国标要求;化学沉淀与常规混凝沉淀联用技术对镉的去除有较好的效果,但随着石灰投加量的增加会增加待滤水浊度,致使水体中吸附镉的悬浮胶体难以脱稳沉淀以及铝盐混凝剂存有解吸现象,导致镉的去除率下降;化学沉淀与强化混凝联用技术通过有效降低水体中含镉的悬浮胶体,很好地解决含镉污染高浊度源水的镉去除问题。(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3年06期)

霍存录,商圆圆,竹文坤,贺新生[8](2013)在《红平菇(Pleurotus djamor)的镉耐性及其对镉去除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菌富集重金属是生物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培养料中投放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0、1.0、2.0、10.0、20.0、100.0mg.kg-1Cd)并做栽培试验,研究了Cd对红平菇菌丝体生长、子实体产量的影响及红平菇对培养料中Cd的去除能力。结果显示,培养料中初始Cd浓度越大,菌丝体的生长速度越慢,尽管两潮菇子实体平均产量有显着下降,但仍具有较好的Cd耐性。红平菇具有很强的Cd富集能力,并且Cd浓度越高,富集量越高,当Cd浓度从1 mg.kg-1增加到100 mg.kg-1时,一、二潮菇的子实体中Cd富集量分别从3.58 mg.kg-1和9.51 mg.kg-1增加到了18 mg.kg-1和85.61 mg.kg-1。红平菇对培养料中Cd的去除率随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Cd浓度为1 mg.kg-1和2 mg.kg-1时总去除率高达69.78%和36.61%,100 mg.kg-1时去除率为6.04%。红平菇的Cd耐性较好,并对培养料中低浓度的Cd有较好的去除能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郭莉[9](2013)在《硫化后污酸中砷、镉去除的工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铁矿和冶炼烟气生产硫酸的过程产生大量的高酸、高砷、高镉的有毒废水,简称“污酸”。这类废水若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将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地污染,并最终通过食物链或饮用水进入人体而危害人类健康。为此,各种处理工艺被提出,其中,石灰-铁盐法被国内外公认为一种最适用于用来处理污酸废水的方法。然而,大量的有害废渣的产生不仅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且越来越昂贵的处理费用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为此,湖北某冶炼厂采用硫化法-石灰铁盐法的组合工艺来处理高浓度含砷污酸,经过硫化后,废水中砷的含量由3000~9000mg/L降至20~50mg/L。本文以此硫化后污酸废水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砷浓度低、酸度高的特点,比较研究了两段石灰中和法及两段石灰铁盐法的处理效果并探索了其最优工艺条件及其工业应用的可行性,通过FTIR、Zeta电位的表征及CD-MUSIC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模拟研究了砷、镉在铁盐混凝体系中的去除机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单纯采用石灰法,废水难以达标排放;而两段石灰-铁盐(氯化铁)法满足达标排放的同时,一段中和所得石膏渣及二段过滤后所得废渣均为非危险固体废弃物,且石膏渣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生产的添加剂,其最优工艺参数为一段pH为2.0~3.0,水力停留时间为1h,二段Fe/As为8,Ca(ClO)2/As为6的条件投加35%的氯化铁溶液和漂白粉,水力停留时间为1h。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铁盐混凝体系中,砷、镉的去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pH相关;pH3.0~7.0范围内,As(Ⅴ)主要形成≡FeOAsO3H1.5-、FeOAsO(H2O)20.5-这两种单齿单核质子化表面络合物,而Cd2+可通过内层吸附的方式结合在铁氧化物的表面,砷、镉的去除效果则通过竞争铁氧化物表面的有效作用位点而相互干扰; pH>7.0时,As(Ⅴ)所形成的表面络合物形态主要为≡FeOAsO3H1.5-,而镉亦可形成氢氧化镉沉淀,形成的Cd(OH)2沉淀能通过共沉淀的作用增加除砷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张铮,吴燕,刘禹杨,刘银[10](2013)在《生物淋滤法对疏浚淤泥中镉去除率及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疏浚淤泥黏粒含量高、呈弱碱性的特性,采用疏浚淤泥和城市污水厂污泥共同驯化培养硫细菌接种液,研究生物淋滤过程对高污泥浓度的疏浚泥浆中镉的去除率、脱水性能和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硫粉和FeSO4.7H2O共同用于生物淋滤能有效脱除淤泥中镉,同时可显着改善淤泥的脱水和沉降性能.当硫粉浓度为5g/L,FeSO4.7H2O浓度为15g/L,接种量为20%时,淋滤效果最好,淤泥中镉去除率达到88.68%,在此条件下,淤泥的离心脱水率和滤饼含水率分别为75%和33.47%,最终沉降距离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镉去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基于不同增强剂的电动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0.1%浓度的草酸、柠檬酸、已二胺四乙酸(EDTA)、甲基甘氨酸二乙酸(MGDA)作为阴极电解液,电压梯度3 V·cm~(-1)连续通电10 d,同时考查土壤中Cd的电迁移效果以及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电动法(清水组),增强剂明显提高了Cd在土壤中的迁移效果,且人工螯合剂效果优于有机酸,对总Cd去除率为MGDA(63.08%)>EDTA(23.75%)>柠檬酸(18.43%)>草酸(16.41%)>清水(8.73%)。相比于清水组,EDTA抑制了土壤中3种酶活性,柠檬酸、草酸可以改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MGDA显着提高了3种酶的活性。结合Cd去除率和酶的影响分析,MGDA不仅能显着提高电动修复效率,且具备较低的土壤环境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镉去除论文参考文献

[1].蒋丽.深海高效除镉菌株对磷镉去除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D].山东大学.2019

[2].李文娟,王平,徐海音,朱姗姗,尹静玄.不同增强剂的电动技术对土壤中镉去除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8

[3].刘骏龙,欧阳光明,聂新星,范先鹏,范力仁.磁性固体螯合材料对农田土壤中镉去除的影响因素[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4].李冰玉.湖南省农田灌溉水中悬浮态镉去除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5].兰雅茜.稀土镧影响两种植物对水体中重金属镉去除效果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6].王姜.豆渣及改性材料对土壤中镉去除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7].邝金勇,欧美珊.饮用水源中重金属镉去除的工艺技术试验[J].净水技术.2013

[8].霍存录,商圆圆,竹文坤,贺新生.红平菇(Pleurotusdjamor)的镉耐性及其对镉去除能力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

[9].郭莉.硫化后污酸中砷、镉去除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0].张铮,吴燕,刘禹杨,刘银.生物淋滤法对疏浚淤泥中镉去除率及性质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3

标签:;  ;  ;  ;  

镉去除论文-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