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伦理学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伦理学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赵承胜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决定教育的价值诉求不能是工具性的,内蕴着道德的、伦理的因素是教育价值应然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育培养的人是善的、道德的、正义的。而当前诸多的教育危机其实质就是因为在教育中偏废了伦理性要素,在工具理性的扩张下教育失去了伦理这一支撑,必然走向没有精神寄托的虚妄境地。因此,在伦理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伦理学高等教育素质

[作者简介]赵承胜(1969—),男,山东齐河人,现工作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4-0069-03

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是协调各个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丰富的内部资源,更依赖于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伦理学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通过伦理规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最大程度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协调人际关系,改善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效率。

一、高等教育中伦理缺失的现象分析

(一)高校教育管理行政化严重

在国内很多高校,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目前,我国高校的各种资源被行政权力把持,课题的评审,职称的评定往往被各机关掌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往往行政部门的负责人都是高职称人员,而真正投入大量精力到教学科研中的老师有时候却很难晋升职称。另外,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化趋势特别严重,“官员”太多,也出现了“处级干部一走廊,科级干部一操场”的局面。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往往很难得到像资源丰富的官员教授相应的尊重。甚至大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在选导师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导师是否具有行政职务,能否提供更多的行政资源,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1:中部A高校严重的行政化

以中部地区某省地方性大学A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有16000人,专任教师900人,下设17个学院。每个分院行政岗至少有17人,其中包括正副院长3人(其中设评建副院长1人)、正副书记2人、评建办公室2人、学生工作科3人、教务科3人、分团委2人、办公室2人(每个分院视学生人数还有4个以上教研室主任)。学校机关25个,正负厅级领导9人,正副处级领导74人,正副科级96人,科员167人,各级别行政人员总数为346人。

由上可算出学校行政岗的总人数:17个学院*17人/学院+346人=635人。而学校专任教职工人数总数仅为900人。由此可见,行政机构庞大、臃肿的程度!如此庞大的行政队伍占据过多本应用于教学研究的资源,导致了教学研究资源的严重不足,打击了专职教师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育管理人文精神缺失

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重组织,忽视教师个体的目标和价值的现象。在这一管理模式下,教师把教育教学仅仅作为一种谋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其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或科研的工作量以换取自己特定的物质报酬。缺乏精神上的激励力和精神家园很容易让老师陷入“职业倦怠”,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漠不关心,对学校的发展麻木不仁。另外,高度重视权力行使,无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的日常运行中,由于无法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把教师凝聚成一个团队,学校动辄用缺乏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了约束教职员工,教师成为典型的科层制组织中的一个“非人情化”的个体,教师的仅有职责就是执行命令。整个系统陷入发布命令与执行命令的运作过程中,教师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只是一个听任上级从工具箱中取出来的“工具”,活生生的人——教师——异化成为一个工具。再次,重章法,忽视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教师在学校力的言行举止随时都处于一个类似于乔治奥威尔描述下的“铁幕”之下,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教职员工的头上,连喘气都十分困难。

案例2:安装软件监视教师网络行为凸显高校人文精神缺失

2010年5月,中部B学院(三本独立学院)给学院办公电脑安装了一种“监控”软件,该软件可以监控每台电脑的一切操作,并且可以远程操作关闭安装了这种软件的电脑。安装该软件后,老师的聊天、邮件内容学校都可以看到,下载东西也受到了限制,并且出现了老师发帖被删的情况,老师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的上网行为都得到了控制。某老师反映:软件安装以后,就很少有人在Q群里说话了。“我们好多老师都加入了几个Q群,大家会在上面互相通个气、发发牢骚什么的,当然有好消息时也会通知一下。现在大家都不敢了,很少有老师在上面说话了。”另一位老师王老师说,现在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隐私了,“我在我的Q群中说什么是我的自由,我们有我们的朋友圈,现在我说的话全部可以被人看到,因为我们的IP地址全都在上面可以查到。”王老师说,现在大家都很谨慎,“之前我在Q群上和大家打招呼,很快就有人回‘我们已经受限’,我就明白了。现在如果有过激的言行,很容易调查到人,大家顾虑很多。”

(三)高等教育管理学术风气浮躁

眼下学术失范,学风败坏,学术创新不足,以及学术与政治、商业等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紧密联系,等等诸多现象,无不让人痛心疾首。作为一个求学者,总觉得心中有种挥之不去的痛。我们也许对理论创新早已不陌生,因为它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在一片“创新”的喧哗声中,学术混乱不用说,更有甚者“发明创造”无所不能,“填补空白”随处可见。高校是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思想碰撞以激发灵感的公共领域,其自然无可厚非地担负着国家创新体系主体的职责,充当智识传承与灵魂塑造的主体。现实图景却是无处不在的官本位思想,无处不有的官僚习气。一切行为都和功利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有功利性目标在能驱动着这个本巳生命力不足、接近僵化的“利维坦”。学术成了装点门面的“花絮”,追求真理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对于学术抄袭这个学术领域中难以根除的毒瘤又一次不留余地的暴露在公众面前,一些学者的学术道德缺失、滥竽充数,学术业中反剽窃技术的落后以及学术规范的不健全和学术发表程序的漏洞,都为这颗毒瘤的滋生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近年来,包括南京大学汪晖的《反抗绝望》、复旦大学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等都出现了学术抄袭现象。

二、基于伦理学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措施

(一)推行伦理化的教育管理制度

好的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人的发展层次,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坏的制度则是人身心发展的牢笼和框架,它压抑人的天性,使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天生的才能得不到扩展,使人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它摧残了人的创造性,受到鼓励或强调的只是局限于工具能力的发展,个人的批判意识、独立意识、怀疑精神、探究精神都受到压制,因而也丧失了过民主自由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因应制度缺失以及高校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应及时建立健全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如建立健全教师意见申诉制度和学生意见申诉制度等,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当然,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也有赖于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因为高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主要都是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定的制度结构、制度框架之下发展而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教育主体的人格塑造

高校管理制度的伦理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道德考量。而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了高校管理制度的伦理性及制度执行的伦理性和有效性。“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努力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道德素养。那么,教育管理主体应该从哪些途径和方法来加强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呢?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使人博学致智,然后才有可能使人懿德茂行”。苏格拉底肯定“知识即美德”;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尊德性”与“道问学”联系在一起,强调“格物致知”;皮亚杰强调道德认知对于道德自律的意义等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学习与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素质提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教育管理主体欲意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素质,必须将学习作为重要途径之一。就学习的内容而言,一方面,教育管理主体应该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管理科学知识、教育管理伦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道德之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只是见诸于书本,而见之于他人的示范式的行为之中”。因此,教育管理主体还应该加强对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道德榜样、他人的道德经验的学习。

(三)营造人文化的校园文化

校风与教风、学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容指向。校风主要是学校全体成员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及作风。当然,这种精神状态和作风需要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育实践过程才能慢慢积累、沉淀下来。校风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校风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榜样,无形之中成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命令;好的校风能够不断激励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亦能激励学生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好的校风是一种良好的示范,能够鼓励与学校目标相一致的行为。校训是学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校训能够长期影响一个学校学生的风骨与人格。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这些校训通过精炼的文字、悠远的意境让学生在其中遨游、徜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广大师生起着积极的影响。教风也是高校伦理精神体现的重要方面。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发展,不断积累、凝练、沉淀形成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教风主要由教师团体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其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强化优良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风气,特别是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得到教育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良好教学风气。学风主要是学生学习的风气,其主要包括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治学态度。学校要通过各种学习竞赛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向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目的的教育。同时要不断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及其规范的养成。

三、结论:高等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无论利用什么的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研究,其目标就是规范管理机制,从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这是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至今都非常热衷的一个话题。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探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冀升提出,学校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校长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张应强、高桂娟提出,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内协调”和“外协调”的集中体现。本人比较倾向于这两种看法,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在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施教授治学、校长治校,进行科学管理。以教授治学就是要回归大学的学术本位为例,大学是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继承知识的地方,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了追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职责,也正是这种根本所在决定了大学里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同时学术权力对于规划学校发展方向,选择发展战略,激励学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不管现代社会,经济领域对大学的影响有多大,或者说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被如何放大,我们都应坚持大学的学术本位,恢复教授治学,以保证学术标准的贯彻,学术自由氛围的扩大,学术人员权益的保障,使学术人员赖以生存并为之献身的科学得以发展,促进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使我们的大学能够真正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胜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2.阮碧辉.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0(4).

3.张燕贞.高等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4.刘桂梅.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2(7).

5.王延寿.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理性审视及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3).

6.李艳.高等教育公平—基于财政资源配置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0(1).

7.尹来武.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术[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

8.骆四铭,柴世思.高校行政化转型与治理[J].现代大学教育,2011(2).

9.田艳丽.高校去行政化:困境与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1(8).

(责任编辑:王胜强)

TheDevelopmentofChineseHigherEducationBasedonEthics

ZhaoChengsheng

Abstract:Educationisasocialactivitytocultivatepeopleanditsultimateaimistodevelopall-aroundpeople.Thenatureandaimofeducationdeterminesthatthevalueofeducationisnotinstrumental.Instead,itshouldbemoralandethical.Onlyundersuchcondition,caneducationcultivategood,moralandrighteouspeople.Theeducationcrisisliterallyresultedfromthefactthattheethicalfactorswereneglected,andthelossofthesupportofethicsintheexpansionofinstrumentalrationalitywouldleadustofalsedilemmaofnospiritualsubstances.Therefore,it’sofgreatvaluetostudyedu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ethics.

Keywords:ethics,highereducation,quality

标签:;  ;  ;  

基于伦理学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