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曲棍球论文-林丽雅,张莉,丛德全

女子曲棍球论文-林丽雅,张莉,丛德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子曲棍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子曲棍球,比赛负荷,微动作分析,GPS定位

女子曲棍球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雅,张莉,丛德全[1](2019)在《基于九轴传感器及GPS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微动作捕捉设备的发展,使集体球类项目的实时运动监控得到实现,本研究通过对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跑动能力进行监控,包括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跑动距离、各分级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冲刺次数、冲刺距离、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跳跃次数、变向次数等指标,经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建立运动员特征性体能模型,为教练员把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负荷和体能分配特点,布局比赛阵容、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提高比赛体能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6名广东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平均年龄:23. 87土1.76y,平均体重57.5土5.04,平均训练年限:10土2.67,运动等级:健将以上。在6场全国冠军杯比赛中,运动员通过佩戴MT-SPORTS运动训练监测系统,测试在场上的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速度、冲刺以及高强度下的变向、跳跃次数等。全场跑动速度按5级速度区间进行划分,分别定义低速跑[1.7,3.3)、中速跑[3.3,4.4)、快速跑[4.4,5.0)、高速跑[5.0,5.6)、冲刺跑[5.6,+∞);通过设备里的九轴传感器探测起跳的加速度、落地时相反的加速度、起跳和落地的时间差,以测得起跳次数。所有测试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在六场比赛中,后卫的平均速度1.29土0.21米/秒,显着高于前锋1.00土0.42米/秒(P<0.05);最大速度在叁个位置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的跑动距离5040.29土556.16米,明显高于前锋的3953.50土1481.77米(P<0.01);走动距离3368.29土254.02米,显着高于前锋2075.35土644.51米和前卫土2507.05土879.61米(P<0.001);叁个位置的慢跑距离和低速距离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的中速距离245.71土133.80米低于前锋387.90土193.54米(P<0.01);高速次数4.58土3.26次显着低于前锋8.63土4.26次(P<0.01);高速距离41.83土31.44米显着低于前锋79.92土41.96米和前卫69.81土46.72米(P<0.01,P<0.05);冲刺次数0.63土1.01次和冲刺距离5.44土9.73米均显着低于前锋的1.60土1.57次和16.69土16.40米(P<0.05,P<0.05);跳跃次数13.25土7.84次显着高于前锋5.28土3.74次和前卫6.17土4.36次(P<0.001);变向次数29.33土12.27次显着高于前卫6.17土4.36次(P<0.05)。2、同一位置在每一场比赛中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在六场比赛中有两场比赛,后卫比赛中的平均心率显着低于其它四场比赛(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前锋和前卫所有的测试指标在6场比赛中无显着性差异。3、6场比赛中运动员最高心率为186.32土11.48次/分,平均心率为140.51土15.08次/分,六场比赛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与文献所报道的"不同位置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场上的跑动没有明显的位置差别"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不同速度区间的跑动距离、跳跃次数及高速冲刺的次数存在明显的位置特点,尤其是在后卫与前锋前卫之间。后卫的平均速度、跑动总距离、走动距离、跳跃次数均显着高于前锋前卫,变向次数显着高于前卫;但是中速距离、高速次数、冲刺次数、冲刺距离均显着低于前锋,高速距离显着低于前锋前卫;而前锋前卫之间,除了走动距离前锋低于前卫,所有其他指标在两个位置间没有显着差异。提示在体能训练中,前锋和前卫的计划可以基本一致,两个位置的体能特点是瞬时启动、急停和急转等灵敏能力,训练的侧重点是磷酸原系统供能及短距离重复冲刺能力;而后卫需要更多的持续跑动能力和瞬时加速,进行近身抢断,训练的侧重点是有氧能力、下肢的爆发力。2、同一位置在前后六场比赛中,除了心率,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 05),说明对手强弱的改变未显着影响队员的体能的发挥,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比赛中虽然对手水平有所不同,但运动员的比赛体能特征没有显着性差异,在部署比赛阵容和赛后营养的促恢复措施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3、在女子曲棍球高水平比赛中,备战奥运会的国家队运动员比赛最高心率为180土11次/分,平均心率为157土7次/分,本研究中六场全国性比赛,运动员的最高心率达到国家队水平,平均心率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一方面提示省级运动员比赛时的最大强度水平基本达到国家队队员水平,平均强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提示省级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中高强度的跑动能力是提高比赛体能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二伟,李春雷[2](2019)在《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集体球类项目研究的深入,对于体能负荷特征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运动员体能负荷特征分为内部负荷和外部负荷,本次研究内部负荷指运动员的心率特征,外部负荷指运动员的跑动特征,包括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总跑动距离,每节的跑动距离,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冲刺距离等。通过分析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高水平比赛中的跑动距离、速度区间和最大距离等指标以及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在世界联赛上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负荷特征,从而为训练负荷的安排提供参考依据,保障训练的科学化。研究方法:以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参加亚洲杯的10名主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Catapult Sprint运动监测系统和Firstbeat心率监测系统,对10名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参加2017年亚洲杯和世界联赛进行的比赛中体能负荷的相关数据收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在比赛中使用Catapult运动表现监控设备,主要用来分析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外部负荷特征,通过分析6场比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亚洲杯比赛中,全队平均运动量为766.0,后卫平均运动量为757.1,前卫平均运动量为765.1,前锋平均运动量为775.8。无论是全场还是四个节次,后卫、前卫和前锋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前锋、前卫第四节的运动量明显小于第一节。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跑动与对抗相结合的项目,也可以说是跑动负荷和身体负荷相结合的项目,比赛中的对抗必然会导致体能的消耗,所以在平时技战术训练或者体能训练中,应该考虑总运动量的设计,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值,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的有氧能力。2、运动强度方面,叁个位置同一节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第四节运动强度低于第一节,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卫各节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前锋第四节运动强度虽然明显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全队均值,第四节明显低于其他叁节,P<0.01(第叁节与第一节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总的跑动距离为前锋最高,平均为7678米(5941-9280米),其次是前卫,平均为7519米(6543-8639米),后卫最低,平均为7081米(5385-8810米)。3、分析总的跑动距离可知,前锋最高,平均为7678米(5941-9280米),其次是前卫,平均跑动距离为7519米(6543-8639米),后卫是最低的,平均跑动距离为7081米(5385-8810米),运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后卫与前卫、前锋,前卫与前锋之间,在全场跑动距离、第一、第二、第叁节跑动距离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四节跑动距离方面,后卫少于前卫和前锋,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全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第四节跑动距离明显低于第一节,P<0.01。后卫第四节明显少于第一节,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卫各节次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前锋第四节跑动距离明显少于第一节,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于曲棍球比赛来说每一节比赛都非常重要,领先未必一直领先,落后未必一直落后,往往在第四节能够追回比分或者拉开更大的差距。不同位置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所有运动员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的跑动距离和每一节比赛的表现都与比赛结果息息相关,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提示教练团队,在位置编排上以及不同位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更加具有正对性的进行训练设计,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基础,发展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提高无氧阈值。4、亚洲杯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心率、最小心率和最大心率分别为149.6±20.9次(76.6±10.9%HRmax),97.3±30.0次(60.6±5.4%HRmax),185.9±10.8次(94.7±6.0%HRmax)。全场比赛的平均心率为189.2±7.1次。对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率分别进行统计,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后卫的平均心率最高,达到193±4.3次;其次是前锋,190±5.0次;前卫平均心率较低,183±9.7次。5、在世界联赛比赛中,冲刺跑为速度≥4m/s时,全队平均冲刺次数为127次,前卫最多,为145次,后卫最少为97次。最大速度前叁名的运动员全部为前锋位置,后7名运动员全部为后卫位置。6、在与澳大利亚比赛数据的分析中,分析全速跑(>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4.4%,前卫为6.8%,前锋为6.3%;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3%,前卫为9.3%,前锋为7.7%。分析快速跑(3-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28.6%,前卫为35.3%,前锋为35.5%;澳大利亚国家队后卫为26.2%,前卫为31.7%,前锋为31.5%。我队后卫走或慢跑(0-3米/秒)的比例最大,为67.4%,前卫为57.9%,前锋为57.6%;对比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7.6%,前卫为59.1%,前锋为60.9%。研究结论:1、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量大,需要运动员具有高强度的跑动能力,身体对抗能力。2、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的变向和加速次数多,需要员具备良好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率负荷较大,尤其在身体对抗相持阶段。3、在与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体能方面还是存在差距,在冲刺跑距离上差距较为明显。需要提高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冲刺次数能力。研究建议:1、建议增加训练监控运动员的数量,监控高水平运动比赛,以更加深入研究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负荷。2、建议将集训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符合比赛时所需的体能水平或者超过比赛所需的体能水平。3、建议在研究中增加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研究,以更好的研究运动员比赛时的体能负荷特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二伟[3](2019)在《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高水平比赛中的跑动距离、速度区间和最大距离等指标以及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在世界联赛上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负荷特征,从而为训练负荷的安排提供参考依据,保障训练的科学化。研究方法:以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参加亚洲杯的10名主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Catapult Sprint运动监测系统和Firstbeat心率监测系统,对10名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参加2017年亚洲杯进行的比赛中体能负荷的相关数据收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亚洲杯比赛全队平均运动量为766.0米,后卫平均为757.1米,前卫为765.1米,前锋为775.8米;后卫比赛平均强度为11.51,前卫为11.63,前锋为11.74。无论是全场还是四个节次,后卫、前卫、前锋之间运动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亚洲杯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心率、最小心率和最大心率分别为149.6±20.9次(76.6±10.9%HRmax),97.3±30.0次(60.6±5.4%HRmax),185.9±10.8次(94.7±6.0%HRmax)。全场比赛的平均心率为189.2±7.1次。对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率分别进行统计,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后卫的平均心率最高,达到193±4.3次;其次是前锋,190±5.0次;前卫平均心率较低,183±9.7次。3、在世界联赛比赛中,冲刺跑为速度≥4m/s时,全队平均冲刺次数为127次,前卫最多,为145次,后卫最少为97次。最大速度前叁名的运动员全部为前锋位置,后7名运动员全部为后卫位置。4、在与澳大利亚比赛数据的分析中,分析全速跑(>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4.4%,前卫为6.8%,前锋为6.3%;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3%,前卫为9.3%,前锋为7.7%。研究结论:1、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量大,具备一定的有氧耐力水平。2、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特征存在差异,尤其是前锋运动员,运动量、运动强度最高。3、在与澳大利亚的比赛中,跑动总量占据优势,但是冲刺跑能力存在差距,需要提高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快速冲刺跑能力。研究建议:1、建议增加所监控运动员的数量,监控高水平运动比赛,以更加深入研究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负荷。2、建议将集训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符合比赛时所需的体能水平或者超过比赛所需的体能水平。3、建议在研究中增加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研究,以更好的研究运动员比赛时的体能负荷特征。(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永燊[4](2019)在《四川省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与方法手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是中国最早开展曲棍球运动的省份之一,为中国曲棍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对曲棍球运动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技战术统计、技术动作分析等方面,尚缺乏对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论述。本文对四川女子曲棍球队进行了实证研究,就该球队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四川女子曲棍球队的体能训练水平,为曲棍球后(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03期)

杨海明[5](2018)在《浅析女子曲棍球比赛中防守反击战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女子曲棍球运动的不断进步,各种战术运用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比赛的胜负。防守反击战术作为战术打法的—种,常常在不同队伍的比赛中、不同时段的较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便于在今后的训练中强化防守反击意识及在比赛中更好的运用战术打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对2008年女子曲棍球冠军杯赛及锦标赛防守反击战术的观察与分析,并进行了数据统计,针对典型的战例进行认真的剖析。归纳出了防守反击战术中运用控制比赛节奏,有快节奏与快变节奏两种模式。希望通过对此种战术打法的分析加深自己本身的战术意识,并能够对曲棍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休闲》期刊2018年10期)

王大鹏,唐莉[6](2018)在《普通高中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女子曲棍球业余训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竹市南轩中学女子曲棍球队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培养输送多名运动人才,在体教结合方面有了初步的实践与经验。本文从办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特色、教练团队、训练模式、运动员择优选拔、科研投入与实战分析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对基层学校在未来发展实践"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体育教学》期刊2018年09期)

石芳,陈小平,蔡旭旦[7](2018)在《中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逻辑分析和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曲棍球体能训练的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在理念、方法、手段上,与当今世界强国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方法与专项的结合不紧密,缺乏与专项相结合的训练手段,是我国女曲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学者和教练员有待探索的领域。(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爽[8](2017)在《少儿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少儿女子曲棍球专项运动素质进行科学测试、监控和分析,确立适合此年龄段曲棍球运动特点的运动素质评价指标和标准。参照该指标和标准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完成从现实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渡,有效促进少儿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培养。(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教练员》期刊2017年04期)

翁海勤[9](2017)在《世界女子曲棍球强队的进攻组织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2016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前八名球队的进攻组织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其根本目的是要向世界强队看齐,虚心研究、学习世界女自曲棍球强队的进攻组织特点,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再创辉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世界女子曲棍球强队的进攻组织阵型以3-3-4阵型为主流,以4-3-3阵型为主要变化阵型,3-4-3阵型是荷兰队独有的特色阵型。3-3-4阵型是一个均衡形打法的阵型,前后兵力分配较均匀,进可攻退可守,仅通过一名队员的调整就可以进行攻守阵型的转换,队员之间协调沟通简单明了,不易产生混乱,能充分发挥出前卫或后卫助攻型队员的潜能。80%以上队伍在比分落后以后随时间推移都会改为增加进攻人数的4-3-3阵型,所以4-3-3阵型也是必需要熟练掌握的一种阵型。现阶段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应以3-3-4阵型为基础,同时也要熟悉和掌握4-3-3阵型,取二者的精华,灵活运用。2.世界女子曲棍球强队的进攻方向以右路为主,无论后卫、前卫组织形态如何变化,进攻方向的趋势都是以打击对手左侧为主要攻击方向。除荷兰和阿根廷队外,其它6支队伍在后场的出球方向、中场的通过方向、前场的入弧方向叁个指标数据上,均为右路明显多于左路,这不仅仅是项目特点导致的,而是各队伍为摆脱对手防守控制有意识向己方强侧组织的战术行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应紧跟这一进攻组织发展趋势,深入研究这个趋势下的进攻技、战术,通过新的技术、战术行为攻击对手左侧并控制对手对我方左侧的攻击。3.世界女子曲棍球强队的组织出球方式特点是长短结合。奥运会前叁名队伍英国队、荷兰队、德国队地面配合出球与长传直接找前锋发起攻击的数据比例相对平衡,而第四名以后的队伍开始长传球数量明显增加,与配合出球数量拉开差距,过多地依赖长传,这样的队伍是无法成为一支高水平队伍的。一支优秀的队伍,综合能力一定是全面均衡的,既要有破解对手前场紧逼的长传能力,又要有突破对手密集防守的短传配合渗透能力。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要在平时训练中加强长传能力和短传配合推进能力的训练,强化高强度对抗状态下的技术训练,并改变固有观念,加强配合意识,不要在后场过多运用个人控球技术。(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7-12-01)

赵春雨[10](2017)在《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世界上对于团体运动项目比较关注,随着国内外训练理念的逐渐升级,当前阶段我国对于团体运动区域也开始逐渐加以重视。我国的女子曲棍球对曾经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拿过世界冠军,但由于后期的训练不足或者其他的问题,导致近年来成绩有所下降,因此现阶段在女子曲棍球项目当中一定要强化体能训练,提升队员的体能,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日后的实力。本文主要对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未来体育项目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27期)

女子曲棍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随着集体球类项目研究的深入,对于体能负荷特征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运动员体能负荷特征分为内部负荷和外部负荷,本次研究内部负荷指运动员的心率特征,外部负荷指运动员的跑动特征,包括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总跑动距离,每节的跑动距离,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冲刺距离等。通过分析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高水平比赛中的跑动距离、速度区间和最大距离等指标以及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在世界联赛上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负荷特征,从而为训练负荷的安排提供参考依据,保障训练的科学化。研究方法:以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参加亚洲杯的10名主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Catapult Sprint运动监测系统和Firstbeat心率监测系统,对10名国家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参加2017年亚洲杯和世界联赛进行的比赛中体能负荷的相关数据收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在比赛中使用Catapult运动表现监控设备,主要用来分析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外部负荷特征,通过分析6场比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亚洲杯比赛中,全队平均运动量为766.0,后卫平均运动量为757.1,前卫平均运动量为765.1,前锋平均运动量为775.8。无论是全场还是四个节次,后卫、前卫和前锋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前锋、前卫第四节的运动量明显小于第一节。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跑动与对抗相结合的项目,也可以说是跑动负荷和身体负荷相结合的项目,比赛中的对抗必然会导致体能的消耗,所以在平时技战术训练或者体能训练中,应该考虑总运动量的设计,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值,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的有氧能力。2、运动强度方面,叁个位置同一节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后卫第四节运动强度低于第一节,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卫各节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前锋第四节运动强度虽然明显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全队均值,第四节明显低于其他叁节,P<0.01(第叁节与第一节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总的跑动距离为前锋最高,平均为7678米(5941-9280米),其次是前卫,平均为7519米(6543-8639米),后卫最低,平均为7081米(5385-8810米)。3、分析总的跑动距离可知,前锋最高,平均为7678米(5941-9280米),其次是前卫,平均跑动距离为7519米(6543-8639米),后卫是最低的,平均跑动距离为7081米(5385-8810米),运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后卫与前卫、前锋,前卫与前锋之间,在全场跑动距离、第一、第二、第叁节跑动距离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四节跑动距离方面,后卫少于前卫和前锋,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全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第四节跑动距离明显低于第一节,P<0.01。后卫第四节明显少于第一节,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前卫各节次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前锋第四节跑动距离明显少于第一节,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于曲棍球比赛来说每一节比赛都非常重要,领先未必一直领先,落后未必一直落后,往往在第四节能够追回比分或者拉开更大的差距。不同位置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所有运动员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的跑动距离和每一节比赛的表现都与比赛结果息息相关,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提示教练团队,在位置编排上以及不同位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更加具有正对性的进行训练设计,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基础,发展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提高无氧阈值。4、亚洲杯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心率、最小心率和最大心率分别为149.6±20.9次(76.6±10.9%HRmax),97.3±30.0次(60.6±5.4%HRmax),185.9±10.8次(94.7±6.0%HRmax)。全场比赛的平均心率为189.2±7.1次。对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率分别进行统计,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后卫的平均心率最高,达到193±4.3次;其次是前锋,190±5.0次;前卫平均心率较低,183±9.7次。5、在世界联赛比赛中,冲刺跑为速度≥4m/s时,全队平均冲刺次数为127次,前卫最多,为145次,后卫最少为97次。最大速度前叁名的运动员全部为前锋位置,后7名运动员全部为后卫位置。6、在与澳大利亚比赛数据的分析中,分析全速跑(>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4.4%,前卫为6.8%,前锋为6.3%;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3%,前卫为9.3%,前锋为7.7%。分析快速跑(3-5米/秒)跑动数据,我队后卫队员比例为28.6%,前卫为35.3%,前锋为35.5%;澳大利亚国家队后卫为26.2%,前卫为31.7%,前锋为31.5%。我队后卫走或慢跑(0-3米/秒)的比例最大,为67.4%,前卫为57.9%,前锋为57.6%;对比澳大利亚国家队数据,后卫为67.6%,前卫为59.1%,前锋为60.9%。研究结论:1、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量大,需要运动员具有高强度的跑动能力,身体对抗能力。2、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的变向和加速次数多,需要员具备良好的速度和灵敏素质。3、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率负荷较大,尤其在身体对抗相持阶段。3、在与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体能方面还是存在差距,在冲刺跑距离上差距较为明显。需要提高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冲刺次数能力。研究建议:1、建议增加训练监控运动员的数量,监控高水平运动比赛,以更加深入研究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负荷。2、建议将集训期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符合比赛时所需的体能水平或者超过比赛所需的体能水平。3、建议在研究中增加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研究,以更好的研究运动员比赛时的体能负荷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子曲棍球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丽雅,张莉,丛德全.基于九轴传感器及GPS的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杨二伟,李春雷.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杨二伟.我国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4].徐永燊.四川省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与方法手段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

[5].杨海明.浅析女子曲棍球比赛中防守反击战术[J].休闲.2018

[6].王大鹏,唐莉.普通高中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女子曲棍球业余训练为例[J].体育教学.2018

[7].石芳,陈小平,蔡旭旦.中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2018

[8].王爽.少儿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指标[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7

[9].翁海勤.世界女子曲棍球强队的进攻组织特点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7

[10].赵春雨.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J].才智.2017

标签:;  ;  ;  ;  

女子曲棍球论文-林丽雅,张莉,丛德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