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韩信,一个结局

两个韩信,一个结局

两个同名同姓同时代的韩信,如何区分?司马迁在《史记》称一个为韩王(韩)信,因其是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并且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被汉高祖封为韩王,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徙封代王,共为韩王四年,徙封后为代王二年,为韩王时间较久,因此称之韩王信。而另一韩信,汉四年(公元前203年)立为齐王,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即徙封楚王,汉六年(公元前201年)被降为淮阴侯,只当了一年齐王,一年楚王,后又为淮阴侯五年。因其为淮阴侯较久,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淮阴韩信。

韩王信与淮阴韩信两人同时为汉初异姓王,又在同一年被诛杀。贵为王侯,有震主之威,担心主子的猜忌,不得不背汉,这是他们的共同结局。难道真应了那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①还是另有原因?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刘邦称帝封异姓臣七人为王。韩王信仍为韩王,王颖川韩国故地。早在前一年(公元前203年),刘邦于危困之中封大将韩信(淮阴侯)为齐王,这时又徙封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下坯(今江苏唯宁西北)。因此,从西汉建立之初,便有了两个都叫韩信的异姓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春,刘邦“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阴,皆天下劲兵处,乃诏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②韩王信上书说:“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③刘邦准许,韩王信于是徙都马邑。从这时起,韩王韩信即徙封为代王,马邑便成为代国国都。此时韩信是代王韩信。代国的疆域有云中、雁门、代、太原四郡之地,共有八十四县。代国是一个完全割据的王国,其机构设置与汉朝中央政府一模一样。当时的代国是一个地广千里的大国,马邑是我国北方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是防御匈奴入侵的大本营。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冒顿单于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代国,将代王韩信围困在马邑。韩信急忙派使者向汉朝报警求援,并派人与冒顿谈判。刘邦写信给韩信说:“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艾危存亡之地,此二者联所以责于君王!”④代王韩信见信后,知道刘邦很可能以此为借口将自己治罪,又见匈奴兵强马壮,汉军远道求援,恐怕也难以解救,便准备与匈奴联合。

公元前200年春,代王韩信在与匈奴相持数月之后,派使者与匈奴和谈达成协议,双方约定共同攻汉。代军与匈奴联合南下,南逾句注,攻克太原,继续南进,攻占了今山西大部分地区。代王韩信北倚匈奴,成为与汉王朝对峙的强大政治势力。同年冬天,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出征匈奴,讨伐代王韩信。汉军先攻下霍人(今山西繁峙东北),打败代军,斩代将王喜。冒顿单于派匈奴左、右贤王率领骑兵一万多人驻扎在从广武到晋阳一线,与汉军展开激战。匈奴军战败,汉军追击至离石(今山西离石),大败匈奴军。匈奴兵又聚集于楼烦(今朔州市楼子坝,一名楼烦堡)。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韩王信(刘邦废代王韩信,另立刘喜为代王后,韩信便恢复旧号,重称韩王,因他本为韩王室后裔。)与匈奴进入参合(今山西阳高县东北),与陈稀一道抵御汉军。汉军所向披靡,于是汉将军柴武写信劝韩王信投降,韩王信的回信,简直是一首感人的天鹅绝唱。他深知自己的处境,既难为刘邦所容,也不会为匈奴重用。韩王信兵败自杀。

而淮阴韩信,为汉齐王之时,武涉、蒯通(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劝其背汉自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认为“汉王遇我甚厚”,犹豫不决。而后汉六年韩信被降为淮阴侯,自己也深刻认识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⑤韩信此时也认识到汉高祖畏忌他的才能,常称病不上朝。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为与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而感到羞耻。以此来看韩信此时也许有可能想到要谋反,但是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认为韩信有能力反汉的时候,不反,现在无一兵一卒,没有了成功的可能。是吕后除掉韩信的借口。

在韩王信背汉降匈奴以后,刘邦封刘喜为代王,但刘喜不能坚守,弃国逃到洛阳,于是刘邦以赵相国陈豨监理赵、代边兵,统领北方边境军事。而陈豨礼贤下士,宾客很多,引起刘邦猜忌。派人核查陈豨宾客有无违法之事,陈豨恐惧,遂公开反汉。而淮阴韩信这期间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豨说,“弟举兵,吾从此助公”。要做陈豨的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高祖刘邦御驾亲征陈豨叛军,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然而被人告发,吕后密诏萧何,用计将韩信骗至宫中,把淮阴韩信杀死在长乐宫钟室,诛三族。

历史上对淮阴韩信是否谋反,有争议,只因其在做齐王之时,蒯通三次劝说,他也没有背汉而自立,而被降为淮阴侯之后,无一兵一卒何以谋反?但是终究被杀掉,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韩王韩信和淮阴韩信,两个人结局是一样的,都是惧怕汉高祖的猜忌,而不得已谋反,他们为何铤而走险?尤其是韩王信联合匈奴多次攻打汉朝,并不是当初由于惧怕而不得已谋反。功高震主,不为主留?他们是武将,可以叱咤疆场,但是坐江山之时,难以保全自己,不得善终。

有功高震主之威,却没有保全自己的妙法,只得铤而走险,走上了不归之路。(虽然淮阴韩信是否谋反有争议。)看看同事一主的丞相萧何能够保全自己,也就说明两个韩信的结局也有他们性格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们做出评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太史公认为淮阴韩信是因为不懂得谦虚,以自己的功劳而骄横,所以落了个被诛的下场。而韩王信在内由于势力强大而被怀疑,在外倚仗着外族作援助。因此日益被皇帝疏远,自陷危境,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终迫不得已投奔匈奴,难道不可悲吗!

参考资料:

[1]5]《史记·淮阴侯列传》。

[2][3]《史记·韩信卢给列传》。

[4]《汉书·魏豹田澹韩王信传》。

标签:;  ;  ;  

两个韩信,一个结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