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论文-梁志华

颅内血管论文-梁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内血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SCTA,螺旋CT,颅内动脉瘤,诊断符合率

颅内血管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华[1](2019)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收集MSCTA诊断符合率等。结果: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6.0%,动脉瘤病灶检出率为90.37%。在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率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在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上,病灶越小则检出率越低,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高,有利于早期确诊,并明确病灶的具体部位、大小、形状等,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信息,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马修尧,刘彬,任超,武汉,胡萍[2](2019)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刘新坡[3](2019)在《血管内介入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商丘市第叁人民医院外一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钟世亮,吴水生,刘学政,杨易[4](2019)在《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本院行介入手术治疗,且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同时进行常规DSA检查及3D-DSA检查。分析颅内动脉瘤手术确诊情况;比较常规DSA及3D-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情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比较常规DSA及3D-DSA检查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研究69例患者共检查出动脉瘤81个,其中后交通动脉29个(35.8%)、前交通动脉23个(28.4%)、大脑中动脉10个(12.3%)、大脑前动脉6个(7.4%)、颈内动脉6个(7.4%)、基底动脉5个(6.2%)、小脑后下动脉2个(2.5%);常规DSA检出动脉瘤72个,3D-DSA检出动脉瘤81个,81个动脉瘤当中,动脉瘤瘤体直径>5 mm时,常规DSA跟3D-DSA均能全部检出,但当动脉瘤瘤体直径<5 mm时,3D-DSA的检出率高于常规DSA(P<0.05);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DSA(P<0.05);3D-DSA检查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的显示情况均优于常规DSA(P<0.05);本研究69例患者中,仅有1例(1.4%)在进行检查的过程当中出现轻微的对比剂反应,其余68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发生与检查有关的任何并发症。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诊断时,使用3D-DSA能够提高微小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检出率,且在颅内动脉瘤方面的检查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有显着的显示优势,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角度;且安全性高,不会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3期)

李敏[5](2019)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抽选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予以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乙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痉挛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1)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分析:甲组中有6例发生血管痉挛,其发生率为17.1%(6/35);乙组中有1例发生血管痉挛,其发生率为2.9%(1/35)。组间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3.968,P<0.05)。(2)护理满意度情况分析:乙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可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32期)

张宏达,姚世斌[6](2019)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进行分组,比较护理前后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患者SAS评分(38.9±2.6)分、SDS评分(36.2±1.1)分明显低于护理前,ADL评分(70.2±1.6)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显着(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32期)

林群华,吴素莺,黄志鹏[7](2019)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每个患者所采取的不同影像检查方法(CT、MR以及CT和MR联合扫描),将其分成叁组,其中CT扫描的患者有28例,MRI扫描的患者有20例,既有CT扫描又有MRI扫描的患者有15例,将其分为CT组(n=28)、MRI组(n=20)和联合组(n=15),对比诊断的结果。结果:CT组诊断结果:确诊为10例,确诊率为35.71%,误诊为9例,误诊率为32.14%,漏诊为9例,漏诊率为32.14%;MRI组诊断结果:确诊为11例,确诊率为55%,误诊率5例,误诊率为25%,漏诊为4例,漏诊率为20%;联合组诊断结果:确诊为13例,确诊率为86.67%,误诊为1例,误诊率为6.67%,漏诊为1例,漏诊率为6.67%。联合组与CT组、MRI组的诊断效果对比显示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断来说,CT和MRI均有着一定的效果,但其联合使用的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提高确诊率,并能有效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刚,周星辉[8](2019)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医院接收的疑似颅内脑动脉瘤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64例疑似颅内脑动脉瘤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39例有颅内脑动脉瘤,25例未发现颅内脑动脉瘤;MSCTA与DS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效果与DSA相当,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可为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1期)

任鹏,李路莹,雷町,司马秀田,毛珂[9](2019)在《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所致癫痫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CCM)所致癫痫的疗效及术后癫痫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包含2009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及上锦分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CCM所致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最后一次随访时是否有癫痫复发,将患者分为无发作组(n=75)和复发组(n=29),并对所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分层评估有差异的危险因素对患者术后癫痫无发作概率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89±2.61)年,术后无癫痫发作的概率在术后第1年为86.2%,第2年为75.2%,第3年为67.7%。通过对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年龄和癫痫病程长度是导致术后癫痫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时年龄≤31岁、癫痫病程>3年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性别、术前癫痫发作类型、磁共振检查和头皮脑电图结果是否符合、致痫灶位置、定侧及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CM所致癫痫,手术时年龄越小(≤31岁)、癫痫病程越长(>3年),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应尽量早期手术干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谢倩倩,王瑶[10](2019)在《59例烟雾病患者行颅内血管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科收治的59例烟雾病患者行"颅内直接血管重建术"在围手术期的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烟雾病患者行颅内直接血管重建术的护理方法。结果 59例烟雾病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3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3例患者术后第2~3天出现运动型失语;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大面积脑梗塞,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术前全脑血管造影的诊断、药物治疗、心理护理、术后病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早期的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利于患者康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颅内血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内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1].梁志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2].马修尧,刘彬,任超,武汉,胡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3].刘新坡.血管内介入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

[4].钟世亮,吴水生,刘学政,杨易.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

[5].李敏.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J].智慧健康.2019

[6].张宏达,姚世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9

[7].林群华,吴素莺,黄志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8].杨刚,周星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9

[9].任鹏,李路莹,雷町,司马秀田,毛珂.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所致癫痫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10].谢倩倩,王瑶.59例烟雾病患者行颅内血管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标签:;  ;  ;  ;  

颅内血管论文-梁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