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糖苷论文-欧阳信,伍蓉莉,殷景淳,段星星,翟苗苗

黄酮糖苷论文-欧阳信,伍蓉莉,殷景淳,段星星,翟苗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酮糖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开菲尔粒,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响应面

黄酮糖苷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信,伍蓉莉,殷景淳,段星星,翟苗苗[1](2019)在《水开菲尔粒发酵大豆粉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水开菲尔粒发酵大豆粉将大豆异黄酮糖苷转化为苷元,发现水开菲尔粒经大豆粉诱导能产生β-葡萄糖苷酶,且该酶为胞内酶。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发酵条件为:以蒸馏水体积为100%计,加入大豆粉5.5%,接种水开菲尔粒5%,不添加红糖,于30℃发酵62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大豆粉中大豆异黄酮苷元总量可达1320μg/g,比发酵前增加了5.47倍。(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顾莹婕[2](2019)在《福建水仙茶两种黄酮糖苷的分离鉴定及其抑制口腔致病菌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水仙茶畅销于闽西、广东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具有健齿提神、助消化、降胆固醇等功能。福建水仙茶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以福建水仙茶为原料,分离了两种新型黄酮糖苷化合物并进行鉴定;比较了两种化合物在不同产地、不同季节水仙茶中的含量差异;并研究两种化合物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寻找天然抗菌剂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B-8型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乙醇梯度洗脱,流速1.5 BV/h,收集80%乙醇洗脱部分,旋干后得到半制备样品;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条件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一次上样量100 mg,流速10 mL/min,二次制备后两种黄酮糖苷纯度分别达到98.77%和97.08%,命名为F1和F2;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结构鉴定,F1和F2分别是Quercetin3-O-[(E)-p-coumaroyl-(1→2)][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opyr 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 Kaempferol 3-O-[(E)-p-coumaroyl-(1→2)][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2、通过建立用于分析福建水仙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UPLC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季节的水仙茶中的F1 和F2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建瓯、武夷、漳平、闽南四个产地的水仙茶中建瓯水仙的F1含量最高,为1.3 mg/g,武夷水仙的F2含量最高,为0.85 mg/g;四个产地的水仙茶中的F1含量均高于F2;福建水仙茶中的F1含量随着生长时期呈升高趋势,在露季(初冬)达到最高,为1.25 mg/g,F2在一年四季内的含量在0.5 mg/g上下波动。3、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了 F1和F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在0.12-0.24 mM范围内,显示两者对口腔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了 F1和F2对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两者均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高浓度(0.24mM)作用下的生物膜被抑制70%;通过计算F1和F2的铁螯合率,发现两者在0.0075-0.06 mM范围内均具有较强的铁载体活性,浓度在0.06 mM时铁螯合率大于50%。结果表明F,和F2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及螯合铁离子等途径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薛向南,曾晓萍,童洋,韦可心,梁光义[3](2018)在《一类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芦丁为原料合成了5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并经ESI-MS、1HNMR及13CNMR确证其结构。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药测试了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发现该类化合物中3位和5位羟基上取代烷基的链长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有一定影响,其中前4个化合物在检测浓度为1×10-4mol/L时的抑制率分别为(29.00±2.58)%、(33.53±4.92)%、(36.51±5.32)%、(37.34±3.54)%,而当3,5,3',4'位羟基全部烷基化后,所得另一个衍生物的活性消失。这将为该类化合物在降糖活性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8年05期)

刘宏丽,郭晓军,狄聪颖,郭威,朱宝成[4](2017)在《产β-葡萄糖苷酶芽孢杆菌的筛选及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能高效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芽孢杆菌,利用七叶苷平板分离法从动物的新鲜粪便中筛选产β-葡萄糖苷酶的芽孢杆菌菌株,然后对酶活最高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研究.结果显示:筛选到1株酶活力较高的芽孢杆菌R2-2,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有较高的糖苷水解能力,黄豆苷水解率最高达到53.65%,染料木苷为48.80%.(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卢丞文,孙雪慧[5](2017)在《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及纯化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异黄酮糖苷在抗氧化、治疗癌症和改善糖尿病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主要取决于其存在形式,水解后生成的游离型糖苷才能被小肠壁吸收。本文介绍大豆异黄酮水解制备方法和纯化方法,为大豆异黄酮水解工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7年14期)

成乐琴,于丽颖,罗亚楠,李海涛[6](2016)在《乙酸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乙酸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水解前后大豆异黄酮糖苷含量变化计算水解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水解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水解工艺为: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 h,乙酸水溶液浓度2.0 mol/L,水解率达到92.0%以上。用薄板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索出了一条简便绿色无污染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生成苷元工艺路线。(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11期)

于丽颖,罗亚楠,郑凤梅[7](2016)在《复合有机酸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水解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复合有机酸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水解工艺为: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为160 min,复合酸配比(苹果酸∶柠檬酸)为4∶3,水解率达到97.0%以上。复合有机酸催化水解工艺绿色环保,水解产物无需分离,可直接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谭乃迪,于丽颖,罗亚楠[8](2016)在《酶法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主要研究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酶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工艺的影响,确立了水解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52℃,酶用量为14 mg,反应时间2.8 h,大豆异黄酮总的水解产率可达到82.91%以上。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定量分析。超声波协同酶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的工艺研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廉等特点,适用于大豆异黄酮糖苷转化苷元的水解工艺。(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08期)

李晓波,刘雪,赵广荣[9](2016)在《微生物合成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是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通过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变其水溶性、稳定性等,赋予其新的生物活性和功能。黄酮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通常由植物源或微生物源的糖基转移酶催化,根据糖基的位置、类型和数量的不同,可形成多种类型的黄酮糖苷类产物。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微生物中合成植物源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取得了重要进展。综述了糖基转移酶的聚类分析及糖基供体的途径改造,并对代谢工程优化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王锐丽,孙伟,薛业敏[10](2016)在《嗜热菌β-葡萄糖苷酶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嗜热厌氧乙醇菌(Thermoanaerobacter ethanolicus)JW200基因组DNA中β-葡萄糖苷酶A基因(Te-BglA)进行PCR扩增,构建重组质粒pET-20b-Te-BglA,并对纯化的重组酶Te-BglA的酶学性质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因Te-BglA在Escherichia coli细胞中成功表达,获得重组酶Te-BglA,该酶的最适温度和p H值分别为80℃和7.0。以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时,K_m值为(0.78±0.02)mmol/L,K_(cat)/K_m值为(6.86±0.16)×10~4 L/(mol·s);以天然底物水杨苷为底物时,K_m值为(5.18±0.10)mmol/L,K_(cat)/K_m值为(2.04±0.02)×10~4 L/(mol·s),两者比较可知,重组酶Te-BglA表现出对pNPG更好的亲和力和更高的催化效率常数。该酶在80℃保温1 h后相对于冰浴中(未保温)的酶活仍有70.1%的残留,在pH 4.5~8.0区间仍保持较高的pH稳定性。酶解大豆粉的结果表明,重组酶Te-BglA在80℃作用3 h后,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的产量分别达到35.9 mg/g和59.1 mg/g。(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6年03期)

黄酮糖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建水仙茶畅销于闽西、广东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具有健齿提神、助消化、降胆固醇等功能。福建水仙茶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以福建水仙茶为原料,分离了两种新型黄酮糖苷化合物并进行鉴定;比较了两种化合物在不同产地、不同季节水仙茶中的含量差异;并研究两种化合物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寻找天然抗菌剂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B-8型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乙醇梯度洗脱,流速1.5 BV/h,收集80%乙醇洗脱部分,旋干后得到半制备样品;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条件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一次上样量100 mg,流速10 mL/min,二次制备后两种黄酮糖苷纯度分别达到98.77%和97.08%,命名为F1和F2;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结构鉴定,F1和F2分别是Quercetin3-O-[(E)-p-coumaroyl-(1→2)][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opyr 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 Kaempferol 3-O-[(E)-p-coumaroyl-(1→2)][α-L-arabi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2、通过建立用于分析福建水仙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UPLC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季节的水仙茶中的F1 和F2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建瓯、武夷、漳平、闽南四个产地的水仙茶中建瓯水仙的F1含量最高,为1.3 mg/g,武夷水仙的F2含量最高,为0.85 mg/g;四个产地的水仙茶中的F1含量均高于F2;福建水仙茶中的F1含量随着生长时期呈升高趋势,在露季(初冬)达到最高,为1.25 mg/g,F2在一年四季内的含量在0.5 mg/g上下波动。3、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了 F1和F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在0.12-0.24 mM范围内,显示两者对口腔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了 F1和F2对致病菌生物膜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两者均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高浓度(0.24mM)作用下的生物膜被抑制70%;通过计算F1和F2的铁螯合率,发现两者在0.0075-0.06 mM范围内均具有较强的铁载体活性,浓度在0.06 mM时铁螯合率大于50%。结果表明F,和F2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形成及螯合铁离子等途径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酮糖苷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信,伍蓉莉,殷景淳,段星星,翟苗苗.水开菲尔粒发酵大豆粉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9

[2].顾莹婕.福建水仙茶两种黄酮糖苷的分离鉴定及其抑制口腔致病菌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薛向南,曾晓萍,童洋,韦可心,梁光义.一类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8

[4].刘宏丽,郭晓军,狄聪颖,郭威,朱宝成.产β-葡萄糖苷酶芽孢杆菌的筛选及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卢丞文,孙雪慧.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及纯化方法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7

[6].成乐琴,于丽颖,罗亚楠,李海涛.乙酸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6

[7].于丽颖,罗亚楠,郑凤梅.复合有机酸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的工艺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16

[8].谭乃迪,于丽颖,罗亚楠.酶法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苷元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6

[9].李晓波,刘雪,赵广荣.微生物合成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6

[10].王锐丽,孙伟,薛业敏.嗜热菌β-葡萄糖苷酶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J].中国酿造.2016

标签:;  ;  ;  ;  

黄酮糖苷论文-欧阳信,伍蓉莉,殷景淳,段星星,翟苗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