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代谢规律论文-杨丽,曾娟,吴正云,苏艳秋,张文学

合成代谢规律论文-杨丽,曾娟,吴正云,苏艳秋,张文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成代谢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殖壶藻,发酵优化,生物量,脂肪酸

合成代谢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曾娟,吴正云,苏艳秋,张文学[1](2019)在《裂殖壶藻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合成代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A3-9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初始葡萄糖含量90 g/L,碳氮比8时最有利于裂殖壶藻生物量积累,此时生物量可达38.12 g/L,较对照组提高了104.59%;装液量220 m L/500 m L,柠檬酸添加量1.6 g/L,碳氮比23时总脂肪酸的积累可达47.16 g/100 g藻粉,较对照组提高了40.25%。不同发酵条件下裂殖壶藻胞内脂肪酸的代谢流量分布分析显示,初始葡萄糖含量90 g/L,碳氮比8,装液量60 m L/500 m L,柠檬酸和苹果酸添加量1.6 g/L时最有利于乙酰辅酶A(CoA)流入聚酮合酶(PKS)途径合成不饱和脂肪酸,此时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之比可达1.15,相比对照组提高了21.28%;而当碳氮比14.75,装液量220 m L/500 m L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含量之比可达6.82,较对照组提高了3.02%。(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4期)

单齐冀[2](2019)在《糯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及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合成代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食糯玉米是果蔬粮产业重要的粮食作物,可通过对其天然叶酸水平进行强化达到提高人体叶酸摄入的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种植环境下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叶酸含量进行评价,研究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变化规律,综合数字基因表达谱和转录组学分析影响糯玉米叶酸水平的候选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224份糯玉米种质资源叶酸含量波动较大,广州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24.71μg/100 g干重到783.92μg/100 g干重,邯郸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33.54μg/100 g干重到339.25μg/100 g干重,且叶酸含量受到种植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叶酸含量均较高的糯玉米资源有5个。(2)选取高、中、低叶酸水平的糯玉米资源,发现其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授粉后20-25天阶段能够采收到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高的鲜食糯玉米;不同籽粒颜色糯玉米中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且受到不同季节气候差异的影响。(3)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糯玉米成熟籽粒中注释叶酸途径的差异基因不同,初步筛选发现DHNA为叶酸合成相关关键基因,FBT1与YMR166为叶酸转运相关关键基因,SHMT为叶酸转化相关关键基因;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存在差异,白糯玉米和黄糯玉米叶酸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转运与转化相关基因上调,紫糯玉米与之相反,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通过共同作用达到影响叶酸水平的目的。(4)对本论文选取的紫糯玉米资源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初步验证发现籽粒发育不同阶段叶酸相关差异基因存在差异,但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表达整体上调,通过共同作用影响叶酸水平的变化;5FCL在籽粒发育全过程高表达以维持叶酸代谢活跃,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持续转化为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从而在细胞和组织中执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籽粒发育初期MTHFR基因活跃表达,通过叶酸的转化过程间接对参与一碳代谢的叶酸的积累产生影响;籽粒发育末期GTPCH基因与DHFS基因的共同作用模式可能为该时期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张彬[3](2007)在《金属硫蛋白在猪和奶牛体内的诱导合成、代谢规律及抗应激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金属硫蛋白(MT)这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及其对动物抗应激机能的调控机理,本论文率先以家猪、杂种野猪和奶牛为实验对象,用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的逐级递增锌诱导法诱导合成和提取了猪肝脏MT和奶牛肝脏MT;建立了定量检测动物体MT含量的间接竞争型ELISA;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MT在杜长大杂交猪和杂种野猪体内的代谢规律和代谢动力学;用半定量RT-PCR等技术研究了MT对家猪、杂种野猪和奶牛抗氧化应激酶活性及SOD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从抗氧化应激酶活性表达和基因表达量水平上探讨了MT对动物抗应激和抗氧化调控的部分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的逐级递增锌诱导法分别对杜长大杂交猪和中国黑白花奶牛公犊进行处理,能够诱导猪肝MT和牛肝MT的大量合成;猪肝MT和牛肝MT合成的最佳诱导次数均为5次;最佳累计锌诱导剂量分别为330 mg/kgBW和185mg/kgBW;在此剂量下诱导猪肝MT和牛肝MT的合成量分别为7.82mg/g和8.60mg/g;提取的MT结构稳定,适合于低温保存。2建立了定量分析MT的间接竞争型ELISA,其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6.25ug/ml,一抗(鼠抗猪IgG)适宜浓度为50ug/ml,酶标二抗(山羊抗小鼠HRP-IgG)的适宜稀释度为1/8000倍,反应时间为3h。用标准MT拟合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0~5×2~((22-32880-0.39583x)),相关系数为:R=0.9592。灵敏度为4.1ng/ml,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9.06%和12.35%,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适合于大批量样品检测等特点。3利用~(125)I标记MT(~(125)I-MT)进行同位素示踪,研究了MT在杜长大杂交猪和杂种野猪体内吸收速率、代谢过程、排泄途径、在各组织器官中存留规律和代谢动力学,发现MT在杂交猪和杂种野猪体内能被完整地吸收,但吸收速度较慢;MT在消化道内存留时间为31h左右;MT在杜长大杂交猪粪中和尿中排出量分别占灌喂总量的7.91%和21.45%,杂种野猪相应值分别为10.09%和11.85%,二者尿中排出的MT量差异显着(P<0.01)。MT在杜长大杂交猪和杂种野猪各组织器官中的存留量分别占灌喂总量的4.61%和8.25%,均无明显的组织器官特异性。~(125)I-MT在杜长大杂交猪各组织器官中放射性活度依次为:小肠>大肠>胃>皮>肾>肺>肝>心>肌肉>脾>骨;而杂种野猪则依次为:胃>大肠>小肠>皮>肾>肺>心>肝>脾>肌肉>骨。4给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杜长大杂交猪和杂种野猪注射不同剂量梯度的外源性Zn-MT6hr后,猪肝脏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1)。注射MT 6h后,猪肝脏SOD基因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就注射了Zn-MT的同一剂量组而言,注射Zn-MT 6h后猪SOD基因表达水平比注射Zn-MT 3h后显着提高(P<0.05)。抗氧化酶SOD的活力和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随MT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注射MT的杂种野猪肝脏SOD基因表达比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5 MT对杜长大杂交猪和杂种野猪红细胞SOD活性、血液GSH-PX活性、血清MDA含量和肝脏SOD基因表达作用的效应具有一致性,总的趋势是MT对杜长大杂交猪的作用效应略强于杂种野猪,其中MT对杜长大杂交猪SOD活性和MDA含量的作用效应明显强于杂种野猪(P<0.05)。6用不同剂量的外源性MT分别对奶牛进行静脉注射,结果表明:6.0 mg组、12.0 mg组和16.0mg组奶牛的脉搏、呼吸频率和血清MDA含量均显着(P<0.05或P<0.01)低于对照组;3个试验组的4%标准乳产量、血液GSH-PX活性、红细胞SOD活性、血清MT含量、奶中MT含量及SO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P<0.05或P<0.01)高于对照组;12.0 mg组和16.0mg组奶牛的上述各项指标又优于(P<0.05或P>0.05)6.0 mg组;在各试验组内,外源性MT的调控效果以正试期第30d表达最佳。说明MT不失为一种能有效调控奶牛热应激能力的生理活性物质,且在奶牛体内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7-10-26)

程水源,王燕,李俊凯,顾曼如,束怀瑞[4](2002)在《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银杏叶丛枝叶黄酮类化合物、花青苷、简单酚类、木质素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在 7月 4日、11月 1日出现高峰 ;花青苷含量变化与黄酮类化合物类似 ,但波动幅度大、波动次数相对多 ;简单酚类含量前期上升 ,也于 7月 4日达到第 1次高峰 ,后分别在 8月 1日和 10月 17日出现低谷 ;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峰相比 ,木质素第 1次峰滞后 ,第 2次峰提前 ;在前期与后期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处于最低时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最高峰段。黄酮类化合物与花青苷、简单酚类、木质素呈显着正相关 ,在 7月中旬至 9月底 ,与可溶性蛋白质之间正相关达到显着水平。但偏相关分析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仅与可溶性蛋白质呈极显着负相关。对叶黄酮类化合物与其转化产物、前体底物及竞争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2年05期)

合成代谢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鲜食糯玉米是果蔬粮产业重要的粮食作物,可通过对其天然叶酸水平进行强化达到提高人体叶酸摄入的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种植环境下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叶酸含量进行评价,研究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含量及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变化规律,综合数字基因表达谱和转录组学分析影响糯玉米叶酸水平的候选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224份糯玉米种质资源叶酸含量波动较大,广州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24.71μg/100 g干重到783.92μg/100 g干重,邯郸种植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幅为33.54μg/100 g干重到339.25μg/100 g干重,且叶酸含量受到种植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叶酸含量均较高的糯玉米资源有5个。(2)选取高、中、低叶酸水平的糯玉米资源,发现其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授粉后20-25天阶段能够采收到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高的鲜食糯玉米;不同籽粒颜色糯玉米中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且受到不同季节气候差异的影响。(3)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糯玉米成熟籽粒中注释叶酸途径的差异基因不同,初步筛选发现DHNA为叶酸合成相关关键基因,FBT1与YMR166为叶酸转运相关关键基因,SHMT为叶酸转化相关关键基因;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存在差异,白糯玉米和黄糯玉米叶酸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转运与转化相关基因上调,紫糯玉米与之相反,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通过共同作用达到影响叶酸水平的目的。(4)对本论文选取的紫糯玉米资源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初步验证发现籽粒发育不同阶段叶酸相关差异基因存在差异,但叶酸合成、转运和转化过程相关基因表达整体上调,通过共同作用影响叶酸水平的变化;5FCL在籽粒发育全过程高表达以维持叶酸代谢活跃,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持续转化为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从而在细胞和组织中执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籽粒发育初期MTHFR基因活跃表达,通过叶酸的转化过程间接对参与一碳代谢的叶酸的积累产生影响;籽粒发育末期GTPCH基因与DHFS基因的共同作用模式可能为该时期叶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成代谢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丽,曾娟,吴正云,苏艳秋,张文学.裂殖壶藻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合成代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酿造.2019

[2].单齐冀.糯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及籽粒发育过程叶酸合成代谢规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张彬.金属硫蛋白在猪和奶牛体内的诱导合成、代谢规律及抗应激调控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4].程水源,王燕,李俊凯,顾曼如,束怀瑞.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

标签:;  ;  ;  ;  

合成代谢规律论文-杨丽,曾娟,吴正云,苏艳秋,张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