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天气论文-郭静原

早春天气论文-郭静原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春天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局地暴雨,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柴达木盆地,沙尘暴,早春时节,新疆南疆,北向,踏青游,日至

早春天气论文文献综述

郭静原[1](2019)在《早春天气多变,防凉勿忘“紧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周末开始,我国各地气温逐日攀升,暖洋洋的春光特别适合带着家人出门踏青游玩。不过,这样的回暖浪潮并不会维持太久,随着较强冷空气来袭,3月19日至22日,中东部多地气温将自北向南出现“断崖式”下跌。未来几天,天气如何变化?出行该注意些什么?请听本期主持人(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9-03-19)

黄龙飞,陈鲍发,支树林[2](2018)在《景德镇地区一次早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高空、地面、雷达观测资料和FNL1°×1°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2016年4月3日景德镇地区一次早春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低槽引导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强烈对峙是此次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和锋面的次级环流,造成赣北地区上空大气具备较强的动力不稳定。回波强度超过55 dBz的低质心强对流云体是导致景德镇地区出现5 min降水量达14.3 mm强降水的重要原因。飑线的快速移动和近地面超20 m/s的大风速核可预示下游测站有大风出现。飑线前部辐合明显,上升运动剧烈,有利于强回波的发展。冷池的强度变化、持续时间与此次飑线的维持有关。(本文来源于《气象与减灾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宁,王迪,苏爱芳[3](2018)在《2018年早春豫南两次天气过程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3月15日和4月3日,河南在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天气过程(以下简称"315"和"403"过程)。在具有相似环境及中尺度触发条件下,两次过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对黄淮地区早春强对流天气预报提出了较大挑战。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区域加密自动站数据、FY-4A卫星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地闪定位数据及FNL再分析数据等多源资料,对两次过程的天气背景、中尺度环境、触发条件及对流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早春季节,中纬度地区冷暖气团频繁交汇导致两次过程存在路径相同、影响时段相同的冷空气,造成河南省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不同的是,"315"过程中冷空气南下至豫南时激发对流,而"403"过程在相同地面系统影响下则无对流天气发生。环境分析表明,"315"过程中,活跃的南支系统使得前期西南急流在江淮地区发展,使得豫皖南部水汽充沛。中层750 h Pa以下具有显着湿层,订正的CAPE预示了过程发生前豫南聚集了一定的不稳定能量。较弱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及"柳叶"形分布的不稳定能量区预示着对流特征将主要表现为雷电和短时强降水。而"403"探空曲线在700 h Pa以上则存在明显干层,显着湿层位于850 h Pa以下,CAPE约为1800 J·kg-1,表明其环境热力条件更有利于对流的产生。(2)"315"过程地面影响系统为南下冷锋及锋前暖区地面辐合线。将系统演变过程分为南下冷锋与辐合线相互作用触发对流阶段,以及南下冷锋与大别山中尺度地形相互作用触发对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系统相互作用使得地面辐合线随冷锋南下过程中逐渐增强,地面流场表现为更明显的气旋式环流切变及辐合线附近激发更多的对流单体。正阳县出现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即是由辐合线激发的强单体风暴及对流云合并过程,并局地维持所贡献。地面温湿要素特征对系统发展演变及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第二阶段中,锋前辐合线减弱消散,短时强降水主要由南下冷锋与大别山中尺度地形共同作用而形成,对流结构仍以低质心强降水回波形式为主。与第一阶段对流相比,系统移速较快,组织程度不高,降水效率相对较低。(3)两次过程在相似的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冷锋前均存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且豫南边界层水汽条件较好,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系统对比分析表明,"315"过程中川东小高压与华北冷高压导致黄淮地区形成"两高对峙"形势,地面辐合线为偏北风与西南风对峙形成;而"403"过程中,华北至江淮地区整体上为"北高南低"的气压场形势,黄淮地区地面辐合线为偏东风与偏北风辐合且形势较弱,这可能是后者在环境条件更为理想的情况下没有激发对流的原因之一。(4)"315"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主要为西风带东移低槽切变线。而"403"过程中黄淮地区天气尺度系统偏弱,对流层中低层为弱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也是抑制"403"过程对流发展的主要原因。(5)实际工作中,预报员关于黄淮地区大型水系对对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流系统往往不易移过黄河、淮河等大型水系或系统移过后快速消亡。正如"315"过程中,系统南下移过淮河后存在明显变化,而目前对于冷下垫面影响对流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未来将重点对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另外,"315"过程中露点极值在第一阶段往往出现在具有汇聚流场的辐合线附近,这对于局地强降水具有很好地指示意义,但第二阶段露点指示意义不明显。因此不同影响系统下地面温湿要素特征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机制将是另一个关注重点。(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陈凤英,蔡俊峰,陈鲍发,黄龙飞[4](2018)在《一次早春冷锋风雹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空图、地面图、探空图等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对2016年4月3日影响江西的强风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冷暖空气交汇、切变线趋于明显、强西南急流、中低层干舌、地面冷空气是此次强风雹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同时气团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强、水汽条件充沛、垂直风切变高,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水汽与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上强度50 d Bz以上快速东移的"弓形"飑线、中层径向辐合为大风的预报提供了依据。风廓线雷达上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有辐合系统过境,地面大风前有强西南急流下沉,3~4 km高空西南偏西急流迅速增强。(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娄小芬,郭巧红,罗玲[5](2015)在《2012年早春江南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至3月10日江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此次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为:(1)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强度偏强,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由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持续的冷空气;(2)里海低涡不断分裂的小槽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加强了中纬度冷空气的输送;南支到达孟加拉湾后使得西南气流加强。(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以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产生降水;(4)雨带位于水汽通量湿舌区北侧,大致与相当位温能量锋区重合,冷空气活动在连阴雨雨势加剧中起了重要作用。(5)连阴雨期间维持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这对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气旋性涡度柱上空抽吸作用的加强起了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鲍媛媛,康志明,李伦,黄小玉[6](2015)在《2009年早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6.7μm卫星水汽图像和TBB、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3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中低层低槽、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南北支西风急流。低空急流造成暖湿气流输送和高空急流造成冷平流侵入是对流触发机制。近地层为层结稳定的"冷空气垫",位势不稳定出现在低空急流与中高层干冷气流之间,并因急流中的下沉运动得以加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其北部干冷气流在中低层形成湿斜压锋区,西南气流的下沉支和北方下沉气流汇合在近地层形成的东北风回流与上部西南风生成锋面次级环流圈及中高层上升气流与北支急流中的下沉气流耦合形成次级正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低空急流的强暖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北支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和南支急流北侧的辐合均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湿层浅薄、上下干层较为深厚、强垂直风切变、低层逆温、-20~0℃过冷水层气流强上升运动等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TBB、低空急流风速、θse、水汽通量以及300 h Pa散度等值线密集区附近。(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2期)

刘绪源[7](2015)在《儿童小说的早春天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初秋,我写过一篇《回到生活,回到文学,回到美》,对几年来的儿童小说创作做了一点评说,开篇即强调这不是严格意义的“综述”,只是“读作品记”,但求“即小见大”。现在这篇写于早春时节的文章,似可视为上一文的接续——从2013年至2014年末所读小说谈(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5-02-13)

黄发有[8](2015)在《文学的“早春天气”——以《文艺情况》(1979-1985)为窗口》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情况》是《文艺报》主办的一份内部刊物,1979年7月7日正式创刊,1985年12月15日出版当年第12期后停刊,一共出版了116期,其中1979年出版了12期,1980年至1983年每年各出版了20期,1984年和1985年改为不定期出版的月刊。《文艺情况》停刊的直接诱因,是《文艺报》在1985年7月由月刊改版为周报。编者在《敬告读者》中有言:"为了适应当前文艺形势的发展,《文艺报》已由月刊(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5年01期)

吴小毛[9](2014)在《早春天气凉 长跑不宜“张大嘴”》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人习惯长跑时大口呼吸,以便摄入更多的氧气。但早春天气凉的时候,如果张嘴大口呼吸,冷空气会刺激咽喉和气管,可能引起哮喘、咽炎。长跑可促进人体各个器官的循环,特别是呼吸系统。天气凉的时候,应用鼻腔或口鼻混合式的呼吸。鼻腔表面有一层黏膜,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流经黏膜时,散发热量,就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黏膜还能分泌黏液,使鼻腔保持湿润,并黏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起到清洁的作用。这样,干燥的(本文来源于《山西老年》期刊2014年04期)

张一平,俞小鼎,孙景兰,梁俊平,吕林宜[10](2014)在《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架雷暴发生在中纬度暖性低槽发展东移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顶以上近中性条件不稳定性层结(偏向于很弱的条件不稳定)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的强迫作用下,使得700 hPa以上出现较大范围的较强上升运动,地面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对高架对流的产生具有冷垫作用。(2)出现高架雷暴的大气低层存在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暖温度脊前的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为高架雷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并使低层逆温层顶以上出现弱条件不稳定层结和较高的露点,两者结合导致弱的最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MUCAPE,其值在10~50 J·kg~(-1)之间,高架对流是由逆温层顶附近及其以上的暖湿气块被抬升而造成的,对应1.0~3.0 m·s~(-1)的雷暴内最大上升气流。(3)此次高架雷暴发生在强斜压环境中,有较强的动力不稳定,中低层0~6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值分别为(3.0~3.7)×10~(-3)和(5.0~5.3)×10~(-3)s~(-1)。(4)本次过程-10℃、-20℃层高度分别在5、6.5 km,弱对流云顶高度多在6~8 km或以上,超过了冻结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5)从流型配置模型看,高空暖性低槽、中高层强烈发展的温度脊、700 hPa强西南暖湿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冷中心、冷温度槽、地面冷高压等是值得关注的影响系统,当这些天气系统有利配置时,应注意低层逆温层、中层弱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以及高架雷暴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4年01期)

早春天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雷达观测资料和FNL1°×1°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2016年4月3日景德镇地区一次早春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低槽引导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强烈对峙是此次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和锋面的次级环流,造成赣北地区上空大气具备较强的动力不稳定。回波强度超过55 dBz的低质心强对流云体是导致景德镇地区出现5 min降水量达14.3 mm强降水的重要原因。飑线的快速移动和近地面超20 m/s的大风速核可预示下游测站有大风出现。飑线前部辐合明显,上升运动剧烈,有利于强回波的发展。冷池的强度变化、持续时间与此次飑线的维持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春天气论文参考文献

[1].郭静原.早春天气多变,防凉勿忘“紧捂”[N].经济日报.2019

[2].黄龙飞,陈鲍发,支树林.景德镇地区一次早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8

[3].张宁,王迪,苏爱芳.2018年早春豫南两次天气过程差异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4].陈凤英,蔡俊峰,陈鲍发,黄龙飞.一次早春冷锋风雹天气过程分析[J].江西科学.2018

[5].娄小芬,郭巧红,罗玲.2012年早春江南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技通报.2015

[6].鲍媛媛,康志明,李伦,黄小玉.2009年早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机理分析[J].高原气象.2015

[7].刘绪源.儿童小说的早春天气[N].文艺报.2015

[8].黄发有.文学的“早春天气”——以《文艺情况》(1979-1985)为窗口[J].文艺争鸣.2015

[9].吴小毛.早春天气凉长跑不宜“张大嘴”[J].山西老年.2014

[10].张一平,俞小鼎,孙景兰,梁俊平,吕林宜.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2014

标签:;  ;  ;  ;  ;  ;  ;  ;  ;  ;  

早春天气论文-郭静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