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环境观论文-闫留超

传统环境观论文-闫留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环境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观

传统环境观论文文献综述

闫留超[1](2018)在《江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是我国传统建筑风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而江南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最杰出代表,它依托于江南俊秀的山水资源,富庶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最高水平,在人居环境营造方面,形成了自己理性的环境认知、高雅的审美观照和系统的营造理念,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范本。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与平衡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映射到乡村地域。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因此,针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观,梳理清晰传统村落美好人居环境背后的营造思想和营造手法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底蕴深厚的江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本体,通过整合建筑学、景观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社会学、传统哲学等相关学科,追本溯源,对江南传统村落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观进行系统分析,以“人”的主体认知视角,从江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观的概念,到江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观的生成背景的探究、再到古人有关理想人居环境模式的探索,总结出江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观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境生象外、和合为美”和“万物有序、理景为法”的叁大特性。并从中分析得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内涵是本体认知;“境生象外、和合为美”的内涵是审美观照;“万物有序、理景为法”的内涵是营造理念的结论。进而归纳出江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观在主体认知、审美观照和营造方法叁个层面的逻辑关系,并从江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认知观、审美观和营造观叁个层面详细论述,层层深入,最终架构起江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观的系统结构和理论体系。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江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观,将其作为指导当下江南传统村落乃至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的基本理论。(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8)

韩瑞昕[2](2016)在《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传统建筑环境观,会强调在建筑的设计、规划中,应顺应自然环境,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及自然状况,以优化人、自然、建筑间的关系。在现代住区等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一定的传统建筑环境观。文章介绍了传统建筑环境观下的住区环境设计,并为优化住区物理环境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6年30期)

许菁斐[3](2015)在《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的山水环境营造观念是我国几千年来古人在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上留给我们的精华。本文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尝试从隋唐洛阳城入手,探讨城市建设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构建城市山水格局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对当代洛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5年18期)

孙吉祥[4](2014)在《浅谈中国传统环境观影响下的建筑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西方传统建筑环境观的相关内容,由此引出与生态建筑学产生共鸣的中国传统环境观影响下的建筑思想及其特点,以及风水学这个中国古人独具匠心创造的关于建筑与环境的学说,并针对性地以四川阆中古城和贵州镇远古城为例浅析其中蕴含的传统建筑环境观。(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4年05期)

卢金明,李俊宏[5](2014)在《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的时间文化、空间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建筑环境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与建筑、自然叁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及观点。它们之间合理、科学的联系就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下: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与繁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4年08期)

孙晔[6](2013)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现代建筑物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传统建筑环境观的现代物理解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传统建筑环境观中科学的设计原则,并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本文以单体——聚落——小区为主线,以多个典型案例的计算机光环境模拟、计算机风环境模拟作为文章主体,来对传统建筑观中的设计原则进行论证。本文使用PHOENICS软件进行风环境模拟研究,使用ECOTECT软件进行光环境模拟研究。其中单体建筑选择清朝典型四合院形制——北京四合院作为典型案例。四合院的光环境分析,是按照二进制四合院的典型值建立模型,对四合院在冬至日时,各房间的自然采光情况、室内反光情况、光合有效辐射等进行综合分析。风环境分析中按照四合院平面尺寸、厢房数量、建筑高度的不同将四合院分为四种类型,按照每种类型的常见尺寸建立模型,进行风环境模拟研究及比较。综合分析平面尺寸、高度、厢房数量对四合院风环境的影响。聚落实例中选择福建圆形土楼作为研究对象。土楼风环境分析选择四层环形土楼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分别模拟在土楼封闭状态、开敞状态下,内部院落、外部环境间的风场分布。土楼光环境分析选择福建怀远楼为分析对象,现场实测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可以更准确的得到土楼各使用空间的光环境状况。小区实例中,主要研究现代建筑群布局方式与现代建筑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小区风环境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模拟并列式、行列式、错列式、周边式四种布局方式下的风场分布;其次,将北京某小区按照不同布局方式设计的叁个方案的风环境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小区日照环境分析同样分为两部分。首先,分析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四种布局方式下的日照环境;其次,对运用了多种布局手法的重庆世纪家园小区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主要分析各种布局情况下,建筑间的日照遮挡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现代住区主要以多、高层为主,所以在小区日照环境分析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筑间的遮挡关系,这点与前面研究的单体建筑、聚落的日照环境有所不同。最后,总结上述实例,得出本文的结论——融合传统环境观的现代物理环境优化原则。(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3-06-01)

汤少哲[7](2009)在《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社会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现代建筑既能复合中国特殊国情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发展顺应社会潮流已经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传统建筑入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从文化艺术与社会环境两方面认真思考,才能够完美地诠释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位置。(本文来源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晓虹,申来津[8](2009)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环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生环境是人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和谐的人生环境包括了四个基本内涵: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梳理关于人生环境的基本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传统资源。(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9年02期)

杨策[9](2008)在《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带给城市丰富的历史内涵;不同时期的规划思想,更多的凸显了城市的特色。吉林市是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由封建古城发展而来的城市,有着上千年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从1673年建城开始的近代发展史也有着叁百余年,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吉林市现有的城市形态。吉林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城市的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城市的内部结构的逐步演变,这个从古老封闭的军事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过程是在传统环境观指导下的复杂的演化过程。传统环境观是我国古代的环境空间理念,是古人对其所居住环境的认识。基于这个理念,吉林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城市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要素,以及城市形态演变的引导因素。本文从传统环境观相关理论研究出发,分析传统环境观与自然山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梳理,使吉林历史上同一空间范围在不同历史时间段上的城市发展过程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力图通过对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动因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全面地剖析传统环境观在吉林市古代城市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现代时期吉林市的城市形态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传统环境观造就了吉林城市的特色,在这个时期的吉林市城市发展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现代吉林市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是更加错综复杂的,在追求效益、追求发展速度的今天,传统环境观的作用逐步被忽视了,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发展的相冲突问题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将传统环境观融入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从中国传统的规划理念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关键。传统环境观对吉林市的城市形态演变的作用贯穿始终,它是吉林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因。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我们不仅仅应该“洋为中用”,也应该继承与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传统环境观的理念,即达到“古为今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12-01)

王晓虹[10](2008)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环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生环境是人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和谐的人生环境包括了四个基本内涵: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文章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梳理关于人生环境的基本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传统资源。(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S2期)

传统环境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传统建筑环境观,会强调在建筑的设计、规划中,应顺应自然环境,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及自然状况,以优化人、自然、建筑间的关系。在现代住区等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一定的传统建筑环境观。文章介绍了传统建筑环境观下的住区环境设计,并为优化住区物理环境提出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环境观论文参考文献

[1].闫留超.江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韩瑞昕.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住宅与房地产.2016

[3].许菁斐.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J].居业.2015

[4].孙吉祥.浅谈中国传统环境观影响下的建筑思想[J].四川建筑.2014

[5].卢金明,李俊宏.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形成与发展[J].学理论.2014

[6].孙晔.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现代建筑物理解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3

[7].汤少哲.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8].王晓虹,申来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环境观[J].求索.2009

[9].杨策.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0].王晓虹.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环境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标签:;  ;  ;  

传统环境观论文-闫留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