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布莱松论文-王文菲

罗伯特布莱松论文-王文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罗伯特布莱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伯特·,布莱松,真实,现象,《电影书写札记》

罗伯特布莱松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菲[1](2015)在《罗伯特·布莱松的“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以“作者”着称的法国导演中,罗伯特·布莱松(Robert Bresson)或许是最为特殊的一位,其电影作品具有某种“简洁的晦涩”的气质。“简洁”与“晦涩”似乎格格不入——若要澄清这种貌似矛盾的修辞,必须理解布莱松所不断探索的问题:何为真实。这个问题不仅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其唯一的理论着作《电影书写札记》中亦被反复陈述。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真实”?对于“真实”的质询亦贯穿着整个西方思想史、艺术史。电影仅有百年之龄,其“作为一门艺术”的“本体”并非在其肇始之际便不言自明——关于这种“本体”的争论则无不围绕着它与“现实”的关系展开。对于许多电影理论家,这种“现实”并不与“真实”同义。布莱松更是严格区分了“真实”(le vrai)与“现实”(le reel),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为避免将理论论述的“封闭性”强加于艺术作品的“开放性”之上,本文将主要依据布莱松的《电影书写札记》一书进行论述。该着作是布莱松生前唯一的语录体“理论”着述——假如这种结构松散、不成体系的论述能够在当代的语境中被称为“理论”的话。此外,本文将以阐释学、思想史、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布莱松的电影理论与实践,阐释其现象学维度的“真实”——即回归影像自身。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叁章、结论五个部分。绪论中,笔者将论述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方法,描述布莱松研究的现状并综述参考文献,提出叁个相关问题。此外,笔者会简要交代《电影书写札记》的写作时间、背景等相关内容。第一章分叁节,追溯布莱松的电影理论之“真”。第一节,笔者将借海德格尔的“现象”概念澄清布莱松的“真实”观;第二节从“视觉”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演变出发,论述布莱松式的“观看”方式;第叁节则关注布莱松的“反戏剧”观念,并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论述,从而厘清所谓影像的“真实”。第二章分四节,笔者将澄清布莱松电影主张的具体方法论,并辅以文本分析。第一节论述布莱松电影的扁平化空间;第二节论述布莱松电影的时间性问题—即剪辑风格;第叁节论述布莱松对声音的运用;第四节则以《梦想者四夜》为例,论述布莱松对文学名着的改编方式。第叁章分叁节,笔者以思想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介入电影理论史的母题“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结合安德烈·巴赞、齐尔弗雷德·克拉考尔与苏珊·桑塔格的理论,论述布莱松的电影观。巴赞、克拉考尔与桑塔格均曾评论过布莱松的电影创作。结论中,笔者将回答绪论部分提出的叁个问题,并论述布莱松的电影观念与实践的当下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黄今[2](2014)在《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间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布莱希特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他认为亚式戏剧通过"移情"使观众情感与演员、剧情合二为一,最终实现共鸣体验和情感净化,从而消弭了审美距离和观众的主观评判能力。因此,布莱希特提出"间离"理论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布莱希特认为在观剧过程中应该使得观众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与众所周知的被赋予意义的现象保持足够的距离,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的精神(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4年06期)

罗伯特·布莱,陈实[3](2012)在《罗伯特·布莱作品(叁章)》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心树我弯腰观察一个空心的杨树桩,仍然直立着,有半腰高。早春,它暹罗庙宇式的墙是棕色的,很老了。墙身曾经被一些什么狡狯的东西动过手脚。墙内的空间是私人的,秘密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期刊2012年11期)

陈春霞,周海军[4](2011)在《盱眙版“红楼梦世界”夺人眼球》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5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旗下的苏演院线有限公司与盱眙县政府合作的“红楼梦世界”项目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当日,来自红学、曹学、建筑、电影、传播、社会、经济等学科的国内外十多位顶尖专家汇集南京,在此研讨一个令人震撼的主题——红楼梦世界;11月16日,“红(本文来源于《淮安日报》期刊2011-11-22)

许灵芝[5](2011)在《试析罗伯特·布莱诗歌世界里的“阴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我们得知阴影是最具原始性与动物性的原型,是人心灵深处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是人的心灵中一切善行和恶行、冲动性和感悟性、创造性和破坏性的源泉。阴影不仅是人格整一之必需,亦是财富创造之渊源。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布莱诗歌中阴影对心理的影响:其一为超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世界,其二为光明中的黑暗世界。(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9期)

许灵芝[6](2010)在《走向罗伯特·布莱诗歌的“自我”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而精神又由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两个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面具和自我,后者包括阴影和自性。布莱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即是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发现。本文主要从自我的角度解析布莱诗歌中的情感与直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0年25期)

朱为惠[7](2009)在《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监狱”的隐喻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法国导演布莱松直接提到监狱的五部影片出发,认为其影片中"监狱"主要含有以下叁种隐喻意义,即"难以挣脱的精神枷锁"、"通往自由与救赎的另一条奇异之旅"和"无法洗涤灵魂的罪恶之源"。并就以上五部影片探讨了导演布莱松对于世界态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许灵芝[8](2009)在《从面具看罗伯特·布莱诗歌中的心理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在其所涉足的文学领域扮演了种种角色,然终而归结为两种:其一为隐遁的面具,其二为公众的面具。本文从这两个角度来解析布莱诗歌中的心理世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19期)

吴艳华[9](2008)在《执着的独行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罗伯特·布莱松不仅是法国着名的导演,也是世界非常具有特色的导演之一,他发展了简约、严峻、内省的风格。许多年里,布莱松在选题上改变了很多,但是这种风格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些,这种风格布莱松本人称之为:电影书写,运用这种方法,表达出布莱松内心所希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内心的运动”。与受戏剧影响的那种运用伪善的真实和明显的心理刻画电影不同,布莱松的电影书写是运用音乐和绘画去捕捉抽象和真实。他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不属于任何一个电影运动流派,除一个短片外,执着并富有个性地创作了十叁部电影作品和一部格式同样富有个性的文字着作《电影艺术札记》,他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电影更多的关注处于生存或者精神困境的人们。研究罗伯特·布莱松,以期发现电影在表达方面的纯粹性,借鉴他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经验,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索罗伯特·布莱松的艺术创作。第一部分,罗伯特·布莱松的成长背景,一个导演的电影语言、电影观念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法国电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极的创作态度,层迭而出的文艺理论思潮运动是布莱松成长的土壤,他在这一传统中学习电影、实践电影,生成自己的电影观念和创作生命,为法国本土电影的传统增添新的力量。在特殊的二战环境中布莱松开始成长、思考,在这个期间他拍摄了前期作品《罪恶天使》和《布劳涅森林的妇人》,积累了经验,显示了他的电影前期风格。第二部分,电影作者布莱松,布莱松是不折不扣的电影作者,他是秩序的安排者,电影书写理论的创导者和实践者。他对演员有特殊的使用方法,使用非职业演员,并训练他们展示出一种毫无感情色彩、机械的、中性的姿势,他称呼他们为“模特”,他谨慎选择取景框,减少镜头和演员的运动,避免远景镜头。布莱松经常关注人物的姿势和表情,隔离的物体和空间,人物部分的身体,特别是人的手和脚,经常出现的门把手,这些都是必要的、进入人的内心的最好的途径。擅长使用画外音、环境音响和音乐,这些影像元素在他的安排下,呈现特殊的魅力和风格,增加了布莱松电影作品的思考底蕴。第叁部分,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宗教主题,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作为一个不断思考着的电影导演,布莱松的电影中有明显的宗教主题,关注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受困。圣宠的可能性、深入的迫害、救赎的无望、孤独绝望的人物,在他的电影世界中,这些都构成了布莱松电影的悲剧意蕴、深沉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二战之后信仰缺失的人们精神的挣扎,生存的困境和无望。第四部分,布莱松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松改编过很多文学作品,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富有个性的成就。布莱松改编过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文学作品,并且其他也有几部电影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两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有着某种相连关系。布莱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在布莱松的富有个性的作品中,能看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之间有某种灵感上的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0)

徐海铭,王开玉[10](1996)在《根本性区别假设——介绍罗伯特·布莱乌罗蒙关于成人外语学习失败归因的新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外语学习的有关文献中,人们对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过渡语、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及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颇为关注,也颇有收获。许多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理论层出不穷,各有千秋。然而,总结和探讨成人外语学习失败的根本归因的理论似显冷清和匮乏。本文着重介绍罗伯特·布莱乌罗蒙(本文来源于《江苏外语教学研究》期刊1996年01期)

罗伯特布莱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布莱希特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他认为亚式戏剧通过"移情"使观众情感与演员、剧情合二为一,最终实现共鸣体验和情感净化,从而消弭了审美距离和观众的主观评判能力。因此,布莱希特提出"间离"理论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布莱希特认为在观剧过程中应该使得观众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与众所周知的被赋予意义的现象保持足够的距离,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的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伯特布莱松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菲.罗伯特·布莱松的“真实”[D].南京大学.2015

[2].黄今.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间离效果[J].百家评论.2014

[3].罗伯特·布莱,陈实.罗伯特·布莱作品(叁章)[J].青年文学.2012

[4].陈春霞,周海军.盱眙版“红楼梦世界”夺人眼球[N].淮安日报.2011

[5].许灵芝.试析罗伯特·布莱诗歌世界里的“阴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6].许灵芝.走向罗伯特·布莱诗歌的“自我”世界[J].文教资料.2010

[7].朱为惠.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监狱”的隐喻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

[8].许灵芝.从面具看罗伯特·布莱诗歌中的心理世界[J].文教资料.2009

[9].吴艳华.执着的独行者[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徐海铭,王开玉.根本性区别假设——介绍罗伯特·布莱乌罗蒙关于成人外语学习失败归因的新理论[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6

标签:;  ;  ;  ;  ;  

罗伯特布莱松论文-王文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