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

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

一、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婧,万翔[1](2017)在《一种解决移动终端漫游通信的方法》文中认为部署在有线网络环境下的通信处理软件[1],与部署在4G和Wifi无线局域网络环境下的移动终端[2]设备相互通信时,存在移动终端设备在重新接入局域网络或发生移动漫游时,移动终端设备的IP地址与通讯录的配置项不一致,导致信息无法互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关代理服务的方法,该方法将网关接入代理接入到无线局域网络的各个终端,使终端与外界隔离,有效解决了移动终端设备漫游通信存在的问题。

赵蕾[2](2014)在《移动IPv6网络安全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Internet网络互联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以IP技术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IPv6技术以其出色的移动性支持成为移动互联网首选组网协议。然而,移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拓扑的动态性使得移动IPv6网络面临诸如中间人攻击、DoS攻击等各种安全威胁,而且在移动切换、数据传输等通信过程中移动IPv6协议并未提供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移动IPv6网络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此外与移动性相关的移动IPv6切换及注册绑定更新等过程引发的延时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整体性能,进而影响了用户获取的服务质量。因此,研究移动IPv6网络环境下的安全移动性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移动IPv6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移动IPv6切换管理与性能优化、移动IPv6子网安全与切换性能以及多宿移动子网的流量控制问题;然后设计了一套面向MIPv6网络的IP层安全架构,并基于该安全架构对MIPv6网络、移动子网以及多宿移动子网中的安全移动性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MIPv6网络移动性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基于对IPv6内嵌的IPSec协议的扩展,提出了一套MIPv6网络的IP层安全架构——MIPSec协议。该协议主要从业务流协议安全增强、安全策略优化、移动性的上下文支持、认证协议增强与扩展等几个方面做了设计和改进,使改进的协议不仅能够满足MIPv6网络移动性产生的安全需求,而且也为MIPv6通信提供了端到端的安全保护,有效抵抗各类网络攻击。2.针对MIPv6切换过程引入安全机制导致的延时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认证机制的安全快速的MIPv6切换方法。该方法在MIPSec安全架构下,利用FMIPv6切换信令,融合认证信息,实现切换与认证并发执行,消减了安全切换过程的复杂性,大大降低了接入认证给移动切换过程带来的延时开销。3.针对移动子网(NEMO)切换过程中的安全和性能问题,提出了安全异步切换方法。移动网络基本协议中采用网络嵌套结构和隧道机制来处理移动切换问题,除了移动路由器本身的切换延时,网络嵌套结构带来的迂回路由过程以及额外的认证过程使切换延时进一步增大,服务质量下降。本文充分考虑了移动网络特点,提出了移动子网移动路由器与移动网络节点分离的安全异步切换方法。该方法利用融合认证机制的快速切换方法实现移动路由器切换,使用授权前缀机制实现路由优化以及移动网络内节点切换。与基本NEMO协议相比,该方法不但实现了路由优化,而且能够保障安全性,并降低切换延时。4.多宿移动子网是为了提高移动子网可靠性而提出的一种移动网络结构,该网络可以拥有多个移动路由器,本文针对此类网络中路由器选择存在单点失效而导致的安全及流量不均衡导致网络拥堵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的多宿移动子网安全路由选择方法。该方法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建立节点主观信任模型,并对每个移动路由器节点进行信任值评估,移动网络节点在进行接入路由器选择时,依据信任值最高者择优选择,从而避免了单点失效问题,增强安全性,均衡了网络流量,提高了网络整体性能。

易李[3](2014)在《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互联网协议体系中的IP地址具有身份和位置双重语义,在路由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弊端。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的主要思想是对IP地址的双重语义进行解耦,目前已经逐渐为国内外学者接受,并成为未来互联网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对移动性的支持具有天然优势,但如何更高效的实现移动性管理仍然是待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移动性管理技术已经开始从传统的集中式向分布式进行演进,以减轻迅猛增长的数据流量对网络的影响。本文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对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为了分析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适用场景和应用模式,提出一种基于流长的分析方法。针对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流量本地转发的特性,按照新接入移动锚点对切换前流量的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类:多级隧道模式和直接隧道模式。引入了两个新的衡量移动性管理性能的指标,即隧道封装比和流传输开销。出于分析的需要,通过抓取校园网的实际数据,对Internet上的流长进行了统计,概括了Internet流长的特征,并给出其累积分布函数。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式移动性更适用于低速不频繁切换的移动场景,且直接隧道模式比多级隧道模式更高效。2.针对传统移动性管理方法中,迅猛增长的流量会对家乡移动锚点的稳定性管理产生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法。该方法采用了直接隧道模式,将传统移动性锚点分为控制锚点和数据锚点,一个控制锚点可以统筹多个数据锚点进行管理域内的流量转发。此外,由于本地接入网关需要为移动节点选择数据锚点,提出一种数据锚点选择算法。性能分析在系统容量、服务阻塞概率、切换时延和传输开销上对该方法与传统移动性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3.针对传统移动互联网可扩展性差,依然存在用户位置信息和身份信息绑定的弊端,在结合了分布式移动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离机制的移动互联网总体框架,将移动互联网分为接入网与核心网,实现了身份与位置分离,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核心思想是将基于网络的移动管理协议代理移动IPv6部署在一体化标识映射网络的接入网中,充分利用成熟的代理移动IPv6技术为用户提供移动性服务,而在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实现分离映射机制。实验平台的实际测试数据和性能分析结果都表明了该框架的可行性和高效性。4.针对本文提出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法,以及分离机制移动互联网总体框架,提出一种适合于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架构的路由优化机制。通过引入了代理绑定请求消息和代理请求应答消息,实现移动接入网关对管理域内移动节点位置的查询,使得相同管理域内的移动节点可以通过移动接入网关直接建立通信连接。在流体流动模型中,比较了该路由优化机制与代理移动IPv6及其路由优化机制的信令开销、传输开销以及总开销。

张竹[4](2013)在《IP/LEO卫星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高,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网络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地面通信网络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媒体通信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卫星接入互联网已经成为卫星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IP/LEO卫星保证网络的全球覆盖,是未来移动通信更好地提供个人通信服务的坚实基础。IP/LEO卫星网络能够支持用户移动性的服务,使得用户可以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方便地进行通信,但是全IP卫星网络的特殊网络架构、卫星上受到限制的数据存储容量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卫星网络中传输延迟增加等特点,均为IP/LEO卫星网络中移动性管理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移动IP协议是当前IP网络中的基础移动性管理协议,能够实现IP网络中的移动性需求,但其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针对移动IP的不足之处,相继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改进的算法,如提出分层的概念、增加预测算法、支持快速切换、加入寻呼机制及解决网络移动问题等。但是这些移动IP的优化算法运用在卫星网络中存在着网络结构不匹配,优化性能下降等缺陷。所以,在IP/LEO卫星网络中,分析其移动性管理问题并设计移动性管理算法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以IP/LEO卫星网络为背景,针对其移动性管理中的位置管理、切换管理以及网络移动性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在分析了IP/LEO卫星网络中移动用户不同移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双重位置区位置管理方法。通过采用卫星、地面站双重位置区的方式在保证卫星网络中低速运动用户低位置更新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高速以及在位置区边界往复运动用户的位置更新次数。算法引入的寻呼机制降低了网络中用户位置更新消息的负荷,同时在用户发起的位置更新消息中加入用户位置信息,网络在寻呼用户时首先在用户最近一次进行位置更新区域进行,从而增加了首次寻呼成功的概率。通过理论推导及仿真,证明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双重位置区位置管理策略相对于其他方法在网络位置管理开销、寻呼开销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进一步分析了地面站覆盖范围的选择与本策略性能的关系。第二,针对IP/LEO卫星网络由于传输延时大而造成的用户切换延时增加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预测SIGMA切换优化方案。该方法利用传输层协议mSCTP多家乡的特点,允许用户在一个SCTP关联中加入两个IP地址,避免了用户进入新位置区后新IP地址需要经过家乡代理处注册才可使用所造成的传输时延。提出了IP/LEO卫星网络中基于位置信息的用户切换时刻预测算法,利用卫星网络的星历信息和用户的位置信息,预测用户需要进行链路切换的时刻,在节省SCTP关联信令的基础上,保证用户在切换发生的时刻准确地将SCTP关联中的备用IP地址设置为主地址从而完成切换过程。通过仿真证明,该方案相对于传统的SIGMA方案,在用户切换延时、丢包率性能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第三,利用IP/LEO卫星网络的网络移动特性,提出了一种面向NEMO基本支持协议的卫星网络结构设计思想。卫星网络作为地面因特网络的子网,通过一个或多个卫星接入路由器与地面网络相连。详细分析了卫星作为通信对端以及卫星作为路由转发装置时,应用NEMO基本支持协议的路由过程,以及网络移动性用户通过移动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通信时的两种路由方式。经过分析,此网络结构可以减少卫星网络对地面网络的依赖,从而更好的保证通信的连通性。仿真表明,在此网络结构下应用NEMO基本支持协议在信令开销、丢包率方面性能均表现更佳。

王剑雄[5](2013)在《网络移动性及其路由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Internet基于网络前缀路由前提下,移动IP技术使得移动主机在不同网络间不断移动过程中仍能保持通信,是一个在Internet上基于网络层提供移动支持功能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移动IP技术的节点移动性与网络移动性,对单节点移动与网络整体移动的区别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网络移动性NEMO的基本模型和嵌套模型。然后研究了NEMO的次路由问题。NEMO基本支持规范扩展了移动IPv6协议,给出了支持网络移动的方案。但是其并没有声明任何的路由优化机制,导致数据分组必须经过移动节点与通信对端之间的IPv6-in-IPv6封装隧道路径。在移动路由器嵌套连接的情况下,数据分组不可避免地经过多个家乡代理的多级封装,形成钉球路由现象,NEMO的性能会受到钉球路由的严重影响。最后,针对嵌套NEMO的钉球路由问题以及多重封装问题,对移动IPv6协议与IPv6邻居发现协议进行细微的扩充修改提出一种路由优化方案,利用返回路径可达绑定注册过程直接建立移动网络节点与通信对端的绑定。本方案不需要引入新的网络实体和第三方网络协议,能使移动网络节点与通信对端通过最优的路由路径通信,数据分组不要逐个经过各个移动路由器的家乡代理,并且可以忽略嵌套深度的影响。理论和仿真两方面表明,本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嵌套NEMO的钉球路由问题。

杨浩[6](2013)在《移动IP中域间移动性管理和切换时延研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方向。移动性管理是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热点。移动IPv6(MIPv6)协议扩展了IP协议,以支持节点的移动性。为了降低切换时延,先后出现了分层移动IPv6(HMIPv6)、快速切换移动IPv6(FMIPv6)等快速切换协议。上述移动管理协议均要求移动节点参与,用户协议栈较为复杂。基于此,IETF提出了一种新的移动性管理算法,叫做代理移动IPv6(PMIPv6),有效降低了用户协议栈的复杂度。论文分析了上述协议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拓展了代理移动IPv6(PMIPv6)协议,设计了域间移动性管理算法,可以实现移动节点进行跨PMIPv6域的移动,且切换时延较小,通过协议时延分析与仿真,验证了协议的性能。2)针对大规模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在分布式移动性管理中,负责用户移动性管理的是第一跳路由器(MAAR),由于MAAR的服务范围有限,增加了用户发生切换的可能性,当大量用户发生切换的时候,会产生大量信令,形成拥塞,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用户移动范围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可以减少信令的数目和切换时延。

刘悦[7](2012)在《航空旅客通信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航空旅客通信服务是指在飞机上为乘客提供与在地面无差异的通信服务,使旅客可以享受更加舒适便捷的旅行,增加航空公司收益和竞争力。由于飞机需要在全球范围进行高速移动,因此,如何保持机上乘客的移动通信设备与地面网络的联通,并使通信满足一定的服务质量要求,是航空旅客通信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使用适合于航空旅客通信环境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在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中,乘客移动通信终端需集体随飞机在全球范围内高速移动。现有航空旅客通信系统一般直接使用MIPv6或NEMO等标准协议实现,这类基本协议通常存在如下问题:(1)基于网络层路由公告或低层信号强度变化的切换触发无法在高速运动环境下及时实现,从而造成切换时延大;(2)飞机所在位置与其家乡网络之间的距离大,存在严重三角路由而造成端到端时延大。而其余领域中针对此类标准协议的改进方法,由于没有考虑航空旅客通信环境的特点,存在切换失败率高、新呼叫发起失败率高、无线链路信令开销大等缺点,不适合直接在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中使用。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的航空旅客通信预注册快速切换方法HPTFH (Handoff Probability Triggered Fast Handoff)。HPTFH中,空中交通管理区域控制中心根据飞机空中交通管理信息预测飞机大体运动轨迹和可能进入的目标基站,并根据客机运动模型计算飞机与目标基站之间的实时切换概率,利用该概率作为切换触发条件,通知航空旅客通信系统中的目标基站进行预注册快速切换。仿真实验验证了HPTFH与基于路由公告或信号强度触发相的传统方式比能较为明显地降低切换时延,并且切换时延受基站间覆盖重叠区的大小,以及基站与飞机家乡代理之间的时延影响不大,因此适合在覆盖重叠区大小无法保证,飞机需要经常进行远程飞行,远离家乡网络的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中使用。(2)提出了一种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中使用的预测式动态资源预留方法APC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 Reservation)及其对应的呼叫接纳控制方法和资源分配方法。首先分析了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中的资源分配模型及其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本方法同时考虑了民航飞机特殊运动模型对切换时间的影响以及机上移动通信设备总体业务流量特点对切换时刻飞机所需带宽的影响。其中,根据客机运动模型预测了飞机切换时间,根据飞机所在基站中的若干历史带宽记录加权平均值预测飞机切换时刻所需带宽,此后再根据预留时间窗动态计算各时刻基站所需要预留的资源量。仿真实验证明,APCR与传统蜂窝网中未考虑飞机特殊运动模型和特殊带宽变化规律的资源预留方式相比,可以在基本不提高新呼叫发起失败率的前提下,明显降低切换失败率。(3)提出了一种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中使用的移动网络(NEMO)路由优化方法ANRO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 NEMO Route Optimization)针对航空旅客通信环境使用NEMO协议及其路由优化方式存在的端到端时延大、路由优化信令开销大、家乡代理负载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从飞机所在地面接入路由器到地面固定通信对端之间的优化通信路径,并将飞机机载移动路由器的家乡代理作为移动中的锚点,用于向乘客的家乡代理更新乘客移动通信设备位置的路由优化方法。通过计算分析与对比,验证了ANRO方法可以获得此环境中可能的最小端到端时延,并且空地无线链路上的信令开销尽可能小。

黄希[8](2009)在《基于移动IPV6的AAA技术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因特网服务应用的持续发展,用户对移动性的需求迅速增长。为了解决Internet的移动性问题,基于IPv4的IPv6协议被提出和研究。同时,基于移动网络的运营商们都是各开门户,不同的运营商拥有各自的网络资源及设备,并各自使用不同的系统支持和管理方案。用户要不间断地向各种服务商提交帐号和密码,加重了网络负担和阻碍了移动中使用网络资源的速度。因此,相应的移动认证、授权和计费(AAA)成为商业应用的迫切需求,如何把AAA更好的融合于移动IPv6中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当前移动IPv6协议和AAA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现存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年来提出的基于移动IPv6的AAA方案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分析不同方案的基础上,讨论了其中的若干不足,进而给出了新的MIP-AAA基本模型。最后根据优化后的模型,对AAA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并通过模拟平台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1)针对现有MIP-AAA模型的若干不足,提出了优化整体性能的新模型和相应方案;(2)在现有MIP-AAA模型的理论基础上,使用NS2等模拟工具,建立了基于移动IPv6的简单AAA实例;(3)设计和实现了改进前和改进后方案的模拟,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提取和对比进行验证。

毛云舸,何咏梅,张相羽[9](2007)在《移动IP穿越防火墙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通过IPSEC技术,把移动IP和防火墙联系到一起,利用IPSEC保护移动IP的安全性。防火墙体系结构是边界防火墙结合IPSEC安全网关,因此防火墙本身具有识别IPSEC数据包的功能,使具有IPSEC保护的移动IP数据可以安全地通过防火墙,而IPSEC本身是安全的协议,所以在移动IP穿越防火墙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家乡网络的安全性。

刘洋[10](2007)在《基于移动代理的移动IP通信网络中链路快速建立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自20世纪末以来,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将两者结合的移动IP(Internet Protocol)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移动IP网络中的新型通信链路建立方法,通过优化路由方式,实现快速动态的链路建立,改善移动IP通信系统性能。本文首先对移动IP通信系统中的相关技术作出了研究,对这些相关技术在移动IP系统中的发展以及综合应用状况作了细致探讨,针对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以及优化方案。同时,本文深入分析了移动代理(Mobile Agent)技术以及在网络中的应用。针对移动IP系统的动态特性,对路由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路由查找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与移动IP技术的应用融合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路由的路由查找D算法。本文创新地将移动代理技术和新型具有自适应路由的D算法应用于IP微移动网络中来简化链路建立的信令过程,通过快速找回切换丢失数据而实现不同代理区漫游时的平滑切换,同时解决三角路由问题。从而显着减少移动IP通信链路建立时间,并降低网络中因频繁地链路建立引起的负载27%- 41%,提高系统性能,使丢包率平均下降29%。本文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逻辑流程图以及关键的软件程序代码,通过仿真测试验证了创新方法的可行性。

二、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解决移动终端漫游通信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 网关接入代理 (Gateway access agent)
3 基于网关接入代理服务的系统设计 (The systemdesign based on gateway access agent service)
    3.1 功能模块设计
    3.2 流程设计 (The design for the process)
        3.2.1 终端接入
        3.2.2 信息转发
4 结论 (Conclusion)

(2)移动IPv6网络安全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移动 IPv6 网络移动性管理及安全性研究现状
        1.2.1 移动 IPv6 移动切换技术及其安全性
        1.2.2 移动 IPv6 移动网络切换技术及其安全性
    1.3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 IPv6 网络概述
    2.1 移动 IPv6 网络工作原理
        2.1.1 移动 IPv6 基本组成
        2.1.2 移动 IPv6 工作原理
    2.2 移动 IPv6 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问题分析
        2.2.1 移动 IPv6 切换技术
        2.2.2 移动 IPv6 网络移动技术
        2.2.3 多宿移动子网技术
    2.3 移动 IPv6 网络的安全性分析
        2.3.1 移动 IPv6 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2.3.2 现有移动 IPv6 网络安全技术缺陷
    2.4 IPSec 协议分析
        2.4.1 IPSec 协议简介
        2.4.2 IPSec 协议优势
        2.4.3 IPSec 协议缺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IPSec 的移动 IPv6 网络安全架构设计
    3.1 移动 IPv6 网络移动安全问题分析
    3.2 移动 IPSec 安全架构及部署方案
        3.2.1 MIPSec 安全架构设计
        3.2.2 移动 IPv6 安全架构部署
    3.3 IKEv2 协议增强设计
        3.3.1 IKEv2 协议的优化和抗攻击设计思想
        3.3.2 IKEv2 安全分析
        3.3.3 增强 IKEv2 协议设计
        3.3.4 基于 EIKEv2 的接入认证过程
        3.3.5 EIKEv2 协议安全性证明
        3.3.6 EIKEv2 协议安全性对比
        3.3.7 EIKEv2 协议计算复杂性和通信量分析
    3.4 MIPSec 安全架构实验分析
        3.4.1 EIKEv2 协商过程测试
        3.4.2 MIPSec 端到端加密测试
        3.4.3 MIPSec 移动性上下文支持测试
        3.4.4 移动节点切换时延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融合认证机制的移动 IPv6 安全快速切换技术
    4.1 移动 IPv6 快速切换协议——FMIPv6
    4.2 基于融合认证机制的 MIPv6 安全快速切换方法
        4.2.1 认证与切换融合策略
        4.2.2 切换认证设计方法
        4.2.3 认证切换的实现流程
        4.2.4 传输认证实现流程
    4.3 基于融合认证机制的 MIPv6 安全快速切换的安全性分析
        4.3.1 切换认证过程安全性
        4.3.2 绑定更新的安全性
        4.3.3 数据结构机密性和完整性
    4.4 基于融合认证机制的 MIPv6 安全快速切换的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移动 IPv6 移动子网安全异步切换技术
    5.1 移动 IPv6 子网移动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5.1.1 路由优化问题分析
        5.1.2 移动子网切换性能的分析
        5.1.3 移动子网安全认证问题分析
    5.2 移动子网的安全异步切换方法设计
        5.2.1 基于前缀授权机制的路由优化设计
        5.2.2 移动子网安全异步切换方法设计
        5.2.3 路由优化过程实现
    5.3 移动子网异步切换的安全性分析
        5.3.1 重放攻击
        5.3.2 窃听和篡改
        5.3.3 中间人攻击
        5.3.4 DoS 攻击
    5.4 移动子网安全异步切换的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信任的多宿移动子网安全路由选择技术
    6.1 多宿移动子网安全问题分析
    6.2 基于信任的多宿移动子网安全路由选择算法
        6.2.1 多宿移动子网网络模型架构
        6.2.2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信任模型设计
        6.2.3 基于信任的安全路由选择算法
    6.3 基于信任的多宿移动子网安全路由选择算法仿真分析
        6.3.1 基于信任的多宿移动子网安全路由选择算法性能分析
        6.3.2 抗 DoS 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3)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移动性管理发展现状
        1.2.1 集中式移动性管理
        1.2.2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
    1.3 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流长的移动性管理分析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基于流长的性能分析
        2.2.1 一种基于流长的分析模型
        2.2.2 隧道封装比
        2.2.3 流的传输开销
    2.3 Internet的流长特性
    2.4 数值分析结果
        2.4.1 隧道封装比R
        2.4.2 流的传输开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基于控制与数据分离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法
    3.1 研究背景
    3.2 D-PMIPv6的基本架构
        3.2.1 移动性管理流程
        3.2.2 切换过程
        3.2.3 DLMA选择算法
        3.2.4 安全性考虑
    3.3 性能分析
        3.3.1 系统容量
        3.3.2 服务阻塞概率
        3.3.3 切换时延
        3.3.4 数据包传输开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移动互联网的分离机制
    4.1 研究背景
    4.2 移动互联网的分离机制
        4.2.1 基本设计
        4.2.2 地址映射关系
        4.2.3 映射功能实体
    4.3 移动性管理协议
        4.3.1 接入流程设计
        4.3.2 域内与域问切换
    4.4 性能评价
        4.4.1 定性比较
        4.4.2 切换性能
    4.5 实验系统及结果
        4.5.1 ASR/DLMA的设计
        4.5.2 实验环境搭建
        4.5.3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法的路由优化机制
    5.1 研究背景
    5.2 路由优化机制的基本流程
    5.3 移动模型
    5.4 传输开销分析
        5.4.1 信令传输开销分析
        5.4.2 数据包传输开销分析
        5.4.3 总传输开销分析
    5.5 数值分析结果
        5.5.1 信令传输开销
        5.5.2 数据包传输开销
        5.5.3 总传输开销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IP/LEO卫星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 协议在卫星系统中的应用
        1.2.2 位置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切换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网络移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移动性管理协议的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IP/LEO 卫星网络构架
    2.3 移动性管理技术及性能评价参数
        2.3.1 移动性管理技术的概念
        2.3.2 移动性管理的两种方式
        2.3.3 移动性管理协议的性能评价参数
    2.4 IP/LEO 卫星网络中位置管理协议分析
        2.4.1 移动 IP 的位置管理
        2.4.2 IP/LEO 卫星网络中基于寻呼的 MIP 协议
        2.4.3 IP/LEO 卫星网络中的蜂窝 IP 寻呼
        2.4.4 IP/LEO 卫星网络中的 IP 寻呼结构比较分析
    2.5 IP/LEO 卫星网络中切换管理协议分析
        2.5.1 IP/LEO 卫星网络中的快速切换移动 IPv6
        2.5.2 卫星网络中分层移动 IPv6 的切换
        2.5.3 IP/LEO 卫星网络中的分层移动 IP 的快速切换
        2.5.4 基于传输层 SIGMA 协议
        2.5.5 IP/LEO 卫星网络中切换协议的性能分析
    2.6 IP/LEO 卫星网络中的网络移动协议分析
        2.6.1 网络移动协议的基本原理
        2.6.2 移动式网络的特征及设计要求
    2.7 IP/LEO 卫星网络中移动性管理协议的优化方向
        2.7.1 位置管理
        2.7.2 切换控制
        2.7.3 网络移动技术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双重位置区的位置管理技术
    3.1 引言
    3.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位置区划分策略及比较
    3.3 基于位置信息的双重位置区的位置管理策略
        3.3.1 双重位置区的基本思想
        3.3.2 不同位置区划分策略下用户位置更新次数比较
        3.3.3 用户位置信息在双重位置区策略中的作用
        3.3.4 基于位置信息的双重位置区策略实现方案
    3.4 基于位置信息的双重位置区位置管理策略分析
        3.4.1 位置管理开销的理论推导
        3.4.2 理论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位置信息的预测切换管理技术
    4.1 引言
    4.2 卫星网络中的传输层切换管理技术
        4.2.1 基于 IPv6 的移动流控制传输协议的会话建立及无缝切换
        4.2.2 SIGMA 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4.3 基于位置信息预测的 SIGMA 切换方案
        4.3.1 基本思想
        4.3.2 切换过程
        4.3.3 信令传输时序
        4.3.4 基于位置信息的切换时刻预测机制及算法
    4.4 基于位置信息的预测切换策略的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持网络移动的卫星网络及路由技术
    5.1 引言
    5.2 基于 NEMO 的卫星网络的特点及优势
    5.3 基于网络移动的卫星网络设计要求
        5.3.1 组网设计
        5.3.2 移动式网络类型
        5.3.3 基于网络移动的卫星网络特点
        5.3.4 卫星节点的路由方式
    5.4 支持网络移动的 IP/LEO 卫星网络及路由
        5.4.1 IP/LEO 卫星网络的 IP 地址划分
        5.4.2 IP/LEO 卫星网络中的 IP 分组路由
    5.5 卫星网络中网络移动的性能
        5.5.1 网络层切换延时与丢包率
        5.5.2 移动路由器的 QoS
    5.6 支持网络移动的卫星网络中网络移动协议仿真分析
        5.6.1 仿真中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
        5.6.2 支持网络移动的 IP/LEO 卫星网络仿真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网络移动性及其路由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安排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移动 IP 技术
    2.1 移动 IP 基本原理
        2.1.1 移动 IP 基本术语
        2.1.2 代理发现和移动检测概述
        2.1.3 注册过程概述
        2.1.4 路由过程概述
        2.1.5 移动 IP 基本工作过程
    2.2 移动 IPv6 介绍
        2.2.1 移动 IPv6 概述
        2.2.2 移动检测和转交地址获取
        2.2.3 绑定管理
        2.2.4 与通信对端的通信
        2.2.5 返回路径可达过程
第三章 IPv6 网络移动性研究
    3.1 NEMO 网络基本组成
    3.2 移动 IPv6 向 NEMO 的发展
    3.3 NEMO 基本支持框架
        3.3.1 NBSP 概述
        3.3.2 NEMO 通信基本过程
    3.4 嵌套 NEMO 网络模型
        3.4.1 嵌套连接的形成
        3.4.2 嵌套 NEMO 钉球路由的形成
第四章 NEMO 路由问题研究
    4.1 NEMO 路由问题分析
        4.1.1 NEMO 次路由问题带来的影响
        4.1.2 NEMO 胶着现象的产生
    4.2 NEMO 路由优化方案需考虑的因素
    4.3 基于移动锚点的 NEMO 区域管理
    4.4 基于移动 IPv6 的 NEMO 路由优化
    4.5 基于 Ad Hoc 多跳的 NEMO 路由优化
        4.5.1 模型描述
        4.5.2 优化实例描述
    4.6 路由性能分析
        4.6.1 数据分组时延分析
        4.6.2 吞吐量分析
第五章 基于 IPv6 邻居发现的嵌套 NEMO 优化研究
    5.1 优化方案要达到的目的
    5.2 优化方案原理分析
        5.2.1 嵌套网络结构及移动网络网关发现过程
        5.2.2 环状连接避免
        5.2.3 移动网络内部路由更新过程
        5.2.4 返回路径可达及绑定注册过程
    5.3 数据分组传输流程
        5.3.1 MNN 发送数据分组给 CN
        5.3.2 CN 发送数据分组给 MNN
    5.4 实验仿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中英文详细摘要

(6)移动IP中域间移动性管理和切换时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移动IP中切换时延减小的意义
        1.2.2 PMIPv6 中的域间移动性管理意义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1 PMIPv6 域间移动性管理
        1.3.2 基于用户移动范围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
    1.4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移动IP技术简介
    2.1 移动IPv6
        2.1.1 移动IPv6 技术
        2.1.2 切换时延分析
    2.2 移动IPv6 的改进协议
        2.2.1 快速切换移动IPv6(FMIPv6)
        2.2.2 分层移动IPv6(HMIPv6)
    2.3 移动性管理的架构
        2.3.1 集中式移动性管理算法
        2.3.2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AG广播的PMIPv6 域间移动性管理
    3.1 PMIPv6 概述
        3.1.1 PMIPv6 的基本架构
        3.1.2 PMIPv6 特点
        3.1.3 信令流程
    3.2 现有的PMIPv6 域间移动性管理
        3.2.2 PMIPv6 中存在的问题
        3.2.3 现有PMIPv6 域间移动性管理
    3.3 基于广播的域间移动性管理算法
        3.3.1 基于MAG广播的移动性管理算法
        3.3.2 架构框图
        3.3.3 基本特点
        3.3.4 信令流程
        3.3.5 仿真设计及仿真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用户移动范围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
    4.1 概述
    4.2 分布式移动管理方案性能分析
        4.2.1 分布式移动管理方案简介
        4.2.2 路由优化
        4.2.3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缺点
    4.3 基于用户移动范围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
        4.3.1 基于用户移动范围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方案
        4.3.2 仿真设计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航空旅客通信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1.3.2. 论文主要贡献
        1.3.3. 研究内容相互关系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航空旅客通信移动性管理技术综述
    2.1. 航空旅客通信概述
    2.2. 航空旅客通信
        2.2.1. 航空旅客通信系统概述
        2.2.1.1. 机上移动网络
        2.2.1.2. 空地接入网络
        2.2.1.3. 地面网络
        2.2.2. 本文研究的特定航空旅客通信网络模型
        2.2.3. 航空旅客通信特点
        2.2.3.1. 航空旅客通信与其他移动通信场景的区别
        2.2.3.2. 影响航空旅客通信移动性管理的主要因素
    2.3. 航空旅客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关键问题描述
    2.4. 航空旅客通信切换技术
    2.5. 航空旅客通信资源预留和呼叫接纳控制技术
    2.6. 航空旅客通信移动网络路由优化技术
    2.7. 本章小结
    2.8.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的航空旅客通信预注册快速切换方法
    3.1. 引言
    3.2. 飞行计划及其局限性概述
        3.2.1. 飞行计划概述
        3.2.2. 飞行计划直接用于切换判断的局限性
    3.3. HPTFH方法详细流程
        3.3.1. 飞机航迹初始预测
        3.3.2. 调整预测航迹
        3.3.3. 备选基站集合选择
        3.3.4. 飞机到备选基站切换概率计算
        3.3.4.1. 飞机运动模型
        3.3.4.2. 实时切换概率计算
        3.3.5. 目标基站进行预注册切换
        3.3.6. 调整提前通知时间
        3.3.7. 应用场景举例
    3.4. HPTFH方法评价
        3.4.1. 仿真对比方案概述
        3.4.2. 仿真实验结果
        3.4.2.1. 实验一:一般场景
        3.4.2.2. 实验二:覆盖重叠区影响分析
        3.4.2.3. 实验三:单向时延影响分析
        3.4.2.4. 仿真实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航空旅客通信中的预测式动态资源预留与呼叫接纳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资源分配模型建立
        4.2.1. 传统蜂窝网络资源分配模型
        4.2.2. 航空旅客通信资源分配模型
        4.2.2.1. 用户视角
        4.2.2.2. 飞机视角
        4.2.2.3. 地面基站视角
    4.3. APCR方法详细流程
        4.3.1. 切换时间预测
        4.3.1.1. 切换时间预测方法
        4.3.1.2. 切换预测数据库
        4.3.2. 切换流量预测
        4.3.3. 预测式动态资源预留和呼叫接纳控制方法
        4.3.3.1. 预测式动态资源预留方法
        4.3.3.2. 呼叫接纳控制方法
    4.4. APCR方法分析
        4.4.1. 仿真模型
        4.4.2. 对比仿真方案概述
        4.4.3. 仿真实验结果
        4.4.3.1. 实验1:预测时间窗大小影响分析
        4.4.3.2. 实验2:飞机平均间隔影响分析
        4.4.3.3. 仿真实验结论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航空旅客通信中的移动网络路由优化方法
    5.1. 引言
    5.2. 航空旅客通信移动网络路由优化分析
        5.2.1. 航空旅客通信可优化优化路径
        5.2.2. 航空旅客通信特殊优化需求
    5.3. ANRO方法详细流程
        5.3.1. 航空旅客通信NEMO路由优化流程
        5.3.1.1. 移动设备初始注册
        5.3.1.2. 移动网络初始优化
        5.3.1.3. 网络切换
        5.3.1.4. 切换后重优化
        5.3.2. 航空旅客通信NEMO路由优化新增节点功能
        5.3.2.1. 机载移动路由器MR
        5.3.2.2. 地面接入路由器AR
        5.3.2.3. 机载移动路由器家乡代理HA_MR
    5.4. ANRO方法评价
        5.4.1. 对比方案概述
        5.4.2. 对比分析
        5.4.2.1. 端到端时延分析
        5.4.2.2. 空地无线链路信令开销分析
        5.4.2.3. 其他性能分析
        5.4.3. 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移动IPV6的AAA技术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现状及课题意义
    1.4 本人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移动IPv6概述
    2.1 移动IPv6协议基础
        2.1.1 移动IPv6的特点
        2.1.2 移动IPv6相关术语
        2.1.3 移动IPv6协议主要操作流程
        2.1.4 安全性
    2.2 移动IPv6扩展技术
        2.2.1 简述
        2.2.2 FM-IPv6
        2.2.3 HMIPv6
        2.2.4 F-HMIPv6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AA协议
    3.1 AAA基本概念
    3.2 AAA服务的基本模型
    3.3 AAA主流协议
        3.3.1 RADIUS协议
        3.3.2 Diameter
    3.4 基于移动IP的AAA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IP-AAA认证注册方案
    4.1 IETF MIP-AAA方案
        4.1.1 移动IP下的AAA模型
        4.1.2 基本注册认证流程
        4.1.3 方案分析
    4.2 改进的MIP-AAA认证
        4.2.1 新型安全信任模型
        4.2.2 改进注册认证方案
        4.2.3 方案分析
    4.3 测试与分析
        4.3.1 仿真工具简介
        4.3.2 测试前提
        4.3.3 模拟场景及结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移动代理的移动IP通信网络中链路快速建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2 IP 微移动技术与多协议标记交换
    2.1 IP 微移动技术
    2.2 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Protocol Lable Switch)
    2.3 MPLS 支持的移动IP 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移动代理技术研究
    3.1 移动代理的定义
    3.2 移动代理系统的结构
    3.3 移动代理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3.4 移动代理关键技术
    3.5 典型移动代理系统
    3.6 本章小结
4 移动IP 系统路由策略分析与D 算法研究
    4.1 移动IP 系统的路由
    4.2 Dijkstra 算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移动代理的移动IP 网络中链路快速建立方法
    5.1 基于移动代理的移动IP 切换过程
    5.2 基于移动代理的切换链路建立具体实现过程
    5.3 基于移动代理的具有动态自适应路由的改进D 算法思想
    5.4 D 算法改进的具体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性能分析与仿真
    6.1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移动IP 个体链路建立性能分析
    6.2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移动IP 个体链路建立仿真测试
    6.3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移动IP 系统性能分析
    6.4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移动IP 系统仿真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四、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解决移动终端漫游通信的方法[J]. 孙婧,万翔. 软件工程, 2017(03)
  • [2]移动IPv6网络安全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赵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2)
  • [3]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机制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易李.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5)
  • [4]IP/LEO卫星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张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5]网络移动性及其路由优化技术研究[D]. 王剑雄.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6]移动IP中域间移动性管理和切换时延研究[D]. 杨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7]航空旅客通信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刘悦.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8]基于移动IPV6的AAA技术研究与优化[D]. 黄希. 南昌大学, 2009(S1)
  • [9]移动IP穿越防火墙问题研究[J]. 毛云舸,何咏梅,张相羽.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6)
  • [10]基于移动代理的移动IP通信网络中链路快速建立的研究与实现[D]. 刘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移动IP技术及其路由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