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本构模型论文-许天增,赫中营,文浩

动本构模型论文-许天增,赫中营,文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泛区粉土,动叁轴实验,动剪切模量,阻尼比

动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许天增,赫中营,文浩[1](2019)在《黄泛区粉土动力特性及动本构模型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泛区土质以粉土为主,对比黄泛区不同区域粉土动力特性差异,研究其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探寻适合黄泛区粉土的动本构模型,可以为建筑基础、机器基础和土石坝的动力分析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开封、新乡和中牟叁个区域粉土的动叁轴实验,测得不同荷载下动剪应力、动剪应变以及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并计算出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分析了叁个区域粉土动力特性的差异,得出了固结围压、制样含水率对动剪切模量、阻尼比以及骨干曲线的影响规律,并通过Hardin-Drnevich等效线性模型拟合黄泛区粉土实测动本构数据,验证了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和该模型对黄泛区粉土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扬波,张家生,朱志辉,王晅,陈文胜[2](2018)在《基于Hardin骨架曲线的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使用大型动叁轴实验仪对粗粒土填料开展了动力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以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为基础,采用Masing准则构造了粗粒土加载、卸载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滞回曲线;推导了粗粒土的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和加载、卸载滞回曲线上增量剪切模量表达式。利用ABAQUS软件的UMAT子程序编制了基于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和广义Masing准则的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子程序。通过与叁轴试验结果比较,验证所建立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将该本构模型应用到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分析中,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吻合较好。相对于摩尔库伦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特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张媛媛,邵珠山,齐晋阳[3](2017)在《基于反正切函数的西安黄土动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反正切函数曲线,构造了一种新的黄土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选取西安黄土试样进行室内动叁轴试验,得到黄土试样的动应力-应变曲线,并以此得到了所提本构模型的理论曲线。理论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较Hardin-Drnevich模型而言,所提西安黄土动本构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叁轴应力条件下黄土的强度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加载频率与含水率不变时,动剪切模量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加载频率与围压不变时,动剪切模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含水率与围压不变时,动剪切模量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崔凯,李永奎[4](2017)在《川西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川西地区,由砂砾石与黏土颗粒构成的混合土路基经常会发生沉降变形问题。对于交通荷载作用下土体中的累积变形,可通过建立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本构模型进行描述。在边界面弹塑性理论的框架内,综合考虑崩坡积混合土非饱和状态和细颗粒含量两大主要影响因素,结合能比较真实描述非饱和土体湿陷性能的LC(loading-collapse)屈服曲线,同时基于可移动映射中心的映射准则,采用经典的修正剑桥模型作为塑性势方程,构建了混合土的非饱和动本构模型,其参数可通过拟合或常规试验获得。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该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反映非饱和混合土在静载和循环荷载下的力学特性,而且能够真实地预测土体在加、卸载过程中的滞回特性。其结果可为川西混合土路基沉降变形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08期)

黄辉[5](2015)在《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在运营过程中的地基沉降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土体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动本构模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问题。现有的研究对象都是在砂土及软粘土上,而崩坡积混合土研究很少。崩坡积混合土在川西山区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矿物成分、多种级配、颗粒形态复杂及环境影响因素多变等特点。试验研究表明:非饱和性和细颗粒含量差异是川西崩坡积混合土的两大特征。因此,综合考虑非饱和性与细颗粒含量差异两大基本特征,构建可用于该类土动力反应分析中的HHT模型,为该类混合土结构物的动力稳定性分析与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分析方法,对于川西山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各类混合土天然边坡、高路堤、高速公路铁路路基等结构物的建设与安全运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实用价值。通过室内试验一系列的研究,两种土的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有差别,根据微观土力学理论,天然孔隙比e会产生差异;在非饱和静叁轴试验中,二号土的抗剪强度大于一号土,其影响本文用参数ks来反映。非饱和土体中水、力间的耦合关系可以采用Van Genuchten土水特征曲线来建立,用参数βSr、n、m反映。非饱和静叁轴试验表明,两种土样的应力应变特性受含水率(即基质吸力)的影响较大,用参数ks,s来反映其应力应变特性。非饱和固结试验表明,基质吸力是影响混合土固结特性的一个重要参量,用参数λ(s)、κ、r、β来反映其固结特性。所以与混合土的非饱和性和细颗粒含量差异有关参数有10个,分别为e、αSr、n、m、ks、s、λ(s)、κ、r、β,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室内试验结果或拟合获得。在边界面弹塑性理论的框架内,综合考虑崩坡积混合土的两大主要特征的影响参数,结合能够比较真实描述非饱和土体湿陷性能的LC屈服曲线,同时基于可移动映射中心的映射准则,采用经典的MCCM作为塑性势方程,从而构建HHT模型。对比发现,HHT模型不但可以较好地反映非饱和混合土在静载和循环荷载下的力学特性,而且能够真实地预测土体在加、卸载过程中的滞回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唐健强[6](2014)在《土动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国内外土动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的归纳总结,分析了现有岩土动本构模型的特点,并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土动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对正确分析土的工程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35期)

徐舜华,郑刚,刘富勤[7](2010)在《砂土的次加载面动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框架,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往返循环荷载作用的砂土次加载面本构模型。模型采用无弹性域假设,认为土体受到反向荷载的瞬时就产生塑性变形,砂土的弹性区域退化为一个点。根据试验结果,屈服面采用倒子弹头型。由于砂土的孔隙比与固结压力不存在唯一的关系,这样使得屈服面大小与孔隙比不能直接耦合,因而硬化规律不是剑桥模型的体变硬化,而是采用增量形式的塑性偏应变硬化表达式。流动法则采用加入状态参数概念的修正的Rowe应力剪胀关系。该模型能考虑砂土变形特性对密度和固结压力的双重依赖型,能合理地模拟砂土动荷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光滑性、变形积累性、滞洄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王菲[8](2007)在《基于多屈服面动本构模型的地铁车站叁维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地下结构在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建设和国防工程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下结构的重要性也愈益明显。目前,地下空间已经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地震设防区,地铁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日益成为工程设计人员所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叁维地铁结构地震反应的数值分析研究。针对单屈服面本构模型不适合于土的动力分析和计算,而现有通用有限元程序多采用该种本构模型(如DP模型)的现状,基于徐干成等人提出的饱和砂土套迭屈服面弹塑性动本构模型编制动力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地铁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该程序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通过数据交换,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进行前后处理。以天津地铁隧道为例,分别采用自编有限元程序及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双洞口矩形隧道的地震反应进行了非线性时域分析。将基于两种本构模型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了多屈服面本构模型在地铁结构动力分析中的优越性,并且针对平面二维模型的弊端,分析了叁维模型在动力分析计算中所体现出的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为实际工程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5-01)

张玉芳[9](2006)在《基于多屈服面动本构模型的地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下结构在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和国防工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目前,我国的地下结构主要以地铁为主。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地震设防区,地铁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日益成为工程设计人员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地铁结构地震反应的数值分析研究。针对单屈服面本构模型不适合于土的动力分析和计算,而现有通用有限元程序多采用该种本构模型(如DP模型)的现状,基于徐干成等人提出的饱和砂土套迭屈服面弹塑性动本构模型编制动力非线性有限元程序SPDAP(Soil Plastic Dynamic Analysis Program)对地铁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该程序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通过数据交换,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前后处理。本文以天津地铁二号线某区间段为例,分别采用自编有限元程序SPDAP及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该单洞口地铁隧道的地震反应进行了非线性时域分析。将基于两种本构模型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了多屈服面本构模型在地铁结构动力分析中的优越性,并为实际工程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12-01)

张建民,罗刚[10](2005)在《考虑可逆与不可逆剪胀的粗粒土动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边界面塑性理论的框架内,建立了一个新的粗粒土动本构模型。在模型中,剪胀体应变由一个可逆的体应变分量和一个不可逆的体应变分量构成。前者取决于当前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后者主要取决于剪切作用的历史,它们分别服从不同的剪胀规律。建立了描述可逆剪胀与不可逆剪胀体应变的数学表达式,探讨了可逆和不可逆剪胀体应变分量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对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动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使用大型动叁轴实验仪对粗粒土填料开展了动力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以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为基础,采用Masing准则构造了粗粒土加载、卸载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滞回曲线;推导了粗粒土的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和加载、卸载滞回曲线上增量剪切模量表达式。利用ABAQUS软件的UMAT子程序编制了基于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和广义Masing准则的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子程序。通过与叁轴试验结果比较,验证所建立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将该本构模型应用到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分析中,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吻合较好。相对于摩尔库伦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许天增,赫中营,文浩.黄泛区粉土动力特性及动本构模型适用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扬波,张家生,朱志辉,王晅,陈文胜.基于Hardin骨架曲线的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18

[3].张媛媛,邵珠山,齐晋阳.基于反正切函数的西安黄土动本构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7

[4].崔凯,李永奎.川西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7

[5].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唐健强.土动本构模型研究现状综述[J].山西建筑.2014

[7].徐舜华,郑刚,刘富勤.砂土的次加载面动本构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8].王菲.基于多屈服面动本构模型的地铁车站叁维地震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07

[9].张玉芳.基于多屈服面动本构模型的地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06

[10].张建民,罗刚.考虑可逆与不可逆剪胀的粗粒土动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5

标签:;  ;  ;  ;  

动本构模型论文-许天增,赫中营,文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