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机理论文-李佳,刘加林

生态补偿机理论文-李佳,刘加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补偿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资本运营,生态补偿,耦合

生态补偿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刘加林[1](2016)在《民族地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理与实现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地区既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资本运营之路,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民族地区生态资本运营实践成效,研究认为生态资本运营效率会受到生态资本损耗程度大小的影响,通过生态补偿与生态资本运营耦合能增强运营能力,有效解决运营失灵问题。本文构建了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理,建立耦合判断准则,利用生态资本运营与产业融合、贫困治理协调发展以及"互联网+"协同发展等多途径实现耦合,从而提高生态资本运营的"造血"能力,减轻对"输血式"生态补偿的依赖。(本文来源于《武汉金融》期刊2016年10期)

陈海鹰[2](2016)在《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围绕旅游开发的外部性问题而构建合理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补偿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旅游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区这类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做法并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地,通过演绎归纳、实地调查、模型构建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探究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旅游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转化途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要求、生态保护依托力量等均有变化;同时,旅游发展还将影响保护区生态经济利益格局。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存在资金来源不足、补偿主体狭隘、方式单一、补偿标准不科学及社区补偿考虑不足等问题。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拓展保护区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丰富补偿方式和内容、提高有关利益主体补偿参与度等均具良好适应性。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等层次。旅游生态补偿将促进不同主体尤其是核心层主体利益结构与内容的变化。以补偿实施对有关主体的利益影响为切入点,分析补偿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关系,可构建各主体在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是内外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包括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发展推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探索需求和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优化选择等;内部因素包括保护区旅游开发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以及旅游生态保护行为外部效益内部化要求。现实中,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将面临体制、法制、理念和技术等多层面障碍因素。(2)构建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路径基本框架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现路径是一个分析框架,可从运作机制、实施方式、实施标准和支撑体系等层面建构与阐释。补偿运作机制可分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机制:政府主导机制包括旅游生态公共支付、设立旅游生态补偿基金等内容,市场运作机制包括直接市场交易补偿、收取旅游生态补偿税费、推行生态旅游标记等方面,社会参与机制包括社会公益组织补偿、社区居民参与补偿及社会资金参与旅游生态保护建设等。按补偿对象需求,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可分为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补偿方式、针对社区居民的“输血式”和“造血式”补偿及针对旅游生态保护者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补偿;按补偿实施载体划分,包括资金、实物、智力、政策和项目补偿等方式。根据内化旅游开发外部成本和旅游生态保护外部效益的要求,可分别从正、负外部性视角确立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内容。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撑体系包括制度、管理和技术等层面支撑:制度支撑涵盖补偿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管理支撑包括补偿组织管理体系、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及合理宣传引导等,技术支撑涉及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科学研究、补偿绩效评估等内容。(3)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路径特征国外许多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过程常包含旅游生态补偿有关做法,其补偿路径一般有以下特征:按门票和特许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返还的补偿资金通常作为保护地资源环境维护及社区发展重要资金来源,以及政府公共预算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渠道;补偿资金主要用于资源环境保护和设施维护;补偿资金多实行收支分离的垂直化管理模式等。国内一些自然保护地建立了以“资源有偿使用费”、“资源维护费”、“资源管理费”等为形式的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制度,其补偿路径主要特征为:补偿主体多为旅游经营企业;补偿资金收取方式和标准多样,包括按营业收入比例收取、定额收取、按项目空间位置收取、按项目性质差别收取等;补偿对象多涵盖自然环境与社区居民;补偿资金一般纳入政府非税收入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路径选择的相关做法,可按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现路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总结并获得路径启示。(4)解析典型案例地旅游生态补偿路径及其效应玉龙雪山、西双版纳两处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及问题均具一定典型性。其中,前者建立了索道环保基金等自然环境补偿资金渠道并按“叁个一点”方式建立旅游反哺社区资金渠道,实施滚动式、差异化的社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后者建立了“景区缴纳-财政返还-保护部门实施”的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并针对不同旅游景区和项目情况制定差异化、动态化补偿标准。从当地居民视角调查分析玉龙雪山社区旅游生态补偿方式的贡献度及继续受偿意愿,发现居民对现行补偿方式的贡献度评价总体处于正向范围,但不同补偿方式对家庭生计或社区发展的贡献度有显着差异;多数补偿方式的继续受偿意愿与贡献度评价情况基本一致,而“旅游项目特许经营”、“生态保护教育”的意愿排序与贡献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从维持社区旅游生态补偿长效性考虑,应加强具有社区发展机能培育意义的“造血式”补偿。针对西双版纳保护区的调查分析表明,尽管该地在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及补偿标准制订等方面有不少经验借鉴,但由于政策理念、管理体制、技术方法等因素影响,其补偿路径仍存诸多问题,如补偿标准制订多体现为利益相关方围绕旅游利益分配的博弈过程;财政下拨的补偿资金与实际补偿需求常不对应;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不足等。(5)探寻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基本实现路径基于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补偿路径选择存在共性需求,包括补偿基本运行模式构建、补偿实施标准确立及补偿政策制度安排等。补偿运行模式构建方面,旅游开发和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应作为旅游生态补偿责任主体,补偿对象应涵盖自然生态系统、与保护区资源环境有长期共生关系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维护者;补偿途径应以利用者付费的市场补偿为主、政府公共补偿和自愿性社会补偿为辅,同时应建立有效的补偿组织管理机构及补偿监管和效果评估机制。补偿标准确立包括建立针对保护区自然环境、旅游生态保护和建设者以及社区居民等对象的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等。补偿制度和政策安排方面,可从补偿管理制度建立、执行和监管等环节入手,构建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多级管理制度体系;同时结合保护区旅游发展状况及相关主体的补偿能力、需求和意愿等,建立合理的补偿资金收取、使用和管理政策。本文研究创新主要体现为叁点:一是基于旅游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的适应性分析,分别从补偿涉及利益关系特征、补偿动力机制和障碍因素等方面探寻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二是构建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现路径的基本框架并分别从补偿运作机制、实施方式、实施标准和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路径解构和阐释;叁是结合玉龙雪山有关实践,初步建立了社区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路径的效应评估方法。(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原园,李爱花,郦建强,魏开湄,黄火键[3](2015)在《流域水生态补偿机理与总体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从而形成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演化。人作为行为主体,对流域水土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会对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和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改变流域水生态功能,从而引起不同地区和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从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出发,研究了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概念与机理、总体框架体系以及分类与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5年22期)

王爱敏,葛颜祥,耿翔燕[4](2015)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选择不同,影响到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与实施,进而对水源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利益诉求,将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受偿者与补偿者,二者在生态补偿中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利用博弈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受偿者与补偿者的支付矩阵,分析了在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选择机理,给出了双方行为选择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点,从而得出了受偿者与补偿者的行为优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补偿者的风险偏好、监管成本以及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超长收益,增加受偿者不保护生态环境的惩罚、潜在损失、信用损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外收益差和合作期限,是减少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的有效手段,并据此提出了健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意识,以及健全诚信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方式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5年05期)

陈晓永,陈永国[5](2015)在《京津冀跨域生态补偿与利益相关者耦合机制研究——基于“内卷化”机理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冀地区生态治理存在"内卷化"现象,其症结在于河北环北京地区很难独自承担建设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目前,由于跨域性环境补偿机制缺失,使这些地区的发展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应用利益相关者的耦合机制,就可以有效解决跨域生态补偿中利益相关者或利益联盟之间的利益矛盾并处理好利益再分配问题,进而奠定区域激励机制的基础,最终实现区域环境总体利益的协调。(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曾先峰[6](2014)在《资源环境产权缺陷与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影响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在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缺失。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主要存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混淆导致权责不清,采矿权权能残缺,以及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对环境质量的使用权尚没有在法律层面上进行明确界定。对榆林矿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利益主体与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严重背离。只有从改革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着手,才有望建立完善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彻底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5期)

付意成,张春玲,阮本清,孙福强[7](2012)在《生态补偿实现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在对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补偿产生的经济学原理,给出影响生态补偿实现机理的相关性分析。结合因子间的相互联系,论述生态补偿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因。结合制度理论相关知识,对生态补偿实现机理进行深层次阐述。在对生态补偿政策方针指标适用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推荐的生态补偿政策方针。结合生态补偿实施框架,给出进一步的完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32期)

徐丽媛,郑克强[8](2012)在《生态补偿式扶贫的机理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环境和扶贫解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在国家发展中实际承担了"生态保障"、"资源储备"和"风景建设"的角色。实行生态补偿式扶贫,从法理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也为扶贫解困实践开拓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做好生态补偿式扶贫,需要从思想观念、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构建起有保障的长效机制。(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2年10期)

黄泽海[9](2012)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五溪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博弈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和地方政府不合作博弈现象进行学理分析,提出打破恶性路径依赖和不合作博弈困境的引导性对策,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与世界(学术版)》期刊2012年06期)

郭微微,杜崇,秦超,宋雅珊[10](2010)在《生态补偿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保护效益补偿制度是必要而迫切的。然而现阶段国内外在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试点地区制定政策也是概略计算,缺乏经济理论基础和按市场化来计算其补偿额度。本文通过文献探讨法、对比研究法等几种方法研究了水源地生态补偿原则、理论和生态补偿模型,并提出关于生态补偿的建议。通过本研究建立起的水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目的旨在有效激励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体现受益补偿的公平原则,促进水源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开展。(本文来源于《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期刊2010-08-02)

生态补偿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围绕旅游开发的外部性问题而构建合理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补偿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旅游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区这类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做法并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地,通过演绎归纳、实地调查、模型构建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探究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旅游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转化途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要求、生态保护依托力量等均有变化;同时,旅游发展还将影响保护区生态经济利益格局。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存在资金来源不足、补偿主体狭隘、方式单一、补偿标准不科学及社区补偿考虑不足等问题。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拓展保护区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丰富补偿方式和内容、提高有关利益主体补偿参与度等均具良好适应性。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等层次。旅游生态补偿将促进不同主体尤其是核心层主体利益结构与内容的变化。以补偿实施对有关主体的利益影响为切入点,分析补偿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关系,可构建各主体在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是内外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包括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发展推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探索需求和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优化选择等;内部因素包括保护区旅游开发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以及旅游生态保护行为外部效益内部化要求。现实中,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将面临体制、法制、理念和技术等多层面障碍因素。(2)构建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路径基本框架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现路径是一个分析框架,可从运作机制、实施方式、实施标准和支撑体系等层面建构与阐释。补偿运作机制可分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机制:政府主导机制包括旅游生态公共支付、设立旅游生态补偿基金等内容,市场运作机制包括直接市场交易补偿、收取旅游生态补偿税费、推行生态旅游标记等方面,社会参与机制包括社会公益组织补偿、社区居民参与补偿及社会资金参与旅游生态保护建设等。按补偿对象需求,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可分为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补偿方式、针对社区居民的“输血式”和“造血式”补偿及针对旅游生态保护者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补偿;按补偿实施载体划分,包括资金、实物、智力、政策和项目补偿等方式。根据内化旅游开发外部成本和旅游生态保护外部效益的要求,可分别从正、负外部性视角确立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内容。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撑体系包括制度、管理和技术等层面支撑:制度支撑涵盖补偿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管理支撑包括补偿组织管理体系、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及合理宣传引导等,技术支撑涉及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科学研究、补偿绩效评估等内容。(3)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路径特征国外许多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过程常包含旅游生态补偿有关做法,其补偿路径一般有以下特征:按门票和特许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返还的补偿资金通常作为保护地资源环境维护及社区发展重要资金来源,以及政府公共预算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渠道;补偿资金主要用于资源环境保护和设施维护;补偿资金多实行收支分离的垂直化管理模式等。国内一些自然保护地建立了以“资源有偿使用费”、“资源维护费”、“资源管理费”等为形式的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制度,其补偿路径主要特征为:补偿主体多为旅游经营企业;补偿资金收取方式和标准多样,包括按营业收入比例收取、定额收取、按项目空间位置收取、按项目性质差别收取等;补偿对象多涵盖自然环境与社区居民;补偿资金一般纳入政府非税收入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路径选择的相关做法,可按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现路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总结并获得路径启示。(4)解析典型案例地旅游生态补偿路径及其效应玉龙雪山、西双版纳两处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及问题均具一定典型性。其中,前者建立了索道环保基金等自然环境补偿资金渠道并按“叁个一点”方式建立旅游反哺社区资金渠道,实施滚动式、差异化的社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后者建立了“景区缴纳-财政返还-保护部门实施”的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并针对不同旅游景区和项目情况制定差异化、动态化补偿标准。从当地居民视角调查分析玉龙雪山社区旅游生态补偿方式的贡献度及继续受偿意愿,发现居民对现行补偿方式的贡献度评价总体处于正向范围,但不同补偿方式对家庭生计或社区发展的贡献度有显着差异;多数补偿方式的继续受偿意愿与贡献度评价情况基本一致,而“旅游项目特许经营”、“生态保护教育”的意愿排序与贡献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从维持社区旅游生态补偿长效性考虑,应加强具有社区发展机能培育意义的“造血式”补偿。针对西双版纳保护区的调查分析表明,尽管该地在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及补偿标准制订等方面有不少经验借鉴,但由于政策理念、管理体制、技术方法等因素影响,其补偿路径仍存诸多问题,如补偿标准制订多体现为利益相关方围绕旅游利益分配的博弈过程;财政下拨的补偿资金与实际补偿需求常不对应;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不足等。(5)探寻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基本实现路径基于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补偿路径选择存在共性需求,包括补偿基本运行模式构建、补偿实施标准确立及补偿政策制度安排等。补偿运行模式构建方面,旅游开发和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应作为旅游生态补偿责任主体,补偿对象应涵盖自然生态系统、与保护区资源环境有长期共生关系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维护者;补偿途径应以利用者付费的市场补偿为主、政府公共补偿和自愿性社会补偿为辅,同时应建立有效的补偿组织管理机构及补偿监管和效果评估机制。补偿标准确立包括建立针对保护区自然环境、旅游生态保护和建设者以及社区居民等对象的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等。补偿制度和政策安排方面,可从补偿管理制度建立、执行和监管等环节入手,构建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多级管理制度体系;同时结合保护区旅游发展状况及相关主体的补偿能力、需求和意愿等,建立合理的补偿资金收取、使用和管理政策。本文研究创新主要体现为叁点:一是基于旅游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的适应性分析,分别从补偿涉及利益关系特征、补偿动力机制和障碍因素等方面探寻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二是构建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实现路径的基本框架并分别从补偿运作机制、实施方式、实施标准和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路径解构和阐释;叁是结合玉龙雪山有关实践,初步建立了社区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路径的效应评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补偿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刘加林.民族地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理与实现途径[J].武汉金融.2016

[2].陈海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16

[3].李原园,李爱花,郦建强,魏开湄,黄火键.流域水生态补偿机理与总体框架[J].中国水利.2015

[4].王爱敏,葛颜祥,耿翔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机理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

[5].陈晓永,陈永国.京津冀跨域生态补偿与利益相关者耦合机制研究——基于“内卷化”机理的阐释[J].经济论坛.2015

[6].曾先峰.资源环境产权缺陷与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影响机理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7].付意成,张春玲,阮本清,孙福强.生态补偿实现机理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2

[8].徐丽媛,郑克强.生态补偿式扶贫的机理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J].求实.2012

[9].黄泽海.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五溪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量[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

[10].郭微微,杜崇,秦超,宋雅珊.生态补偿机理研究[C].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2010

标签:;  ;  ;  ;  

生态补偿机理论文-李佳,刘加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