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识别论文-罗穗华

产业集聚识别论文-罗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集聚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规划环评,环境影响识别,指标体系

产业集聚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罗穗华[1](2018)在《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省某产业集聚区(某区特色产业基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东部某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为例,根据产业集聚区的特点,从环境、生态、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识别,构建可行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以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8期)

杨勇,李素文,包菊芬[2](2015)在《科普产业空间集聚度及发展模式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区位商方法测度了我国科普产业中科普人员、科普场所、科普经费及科普媒介五个组成部分的集聚度,并分别以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测算了科普产业的综合集聚度。研究发现,我国科普产业及及其组成部分分布都极不均衡,投入产出效率非常低。据此分别从两个角度区将科普产业化模式进行了分类。从非均衡发展角度,有全面媒体发展战略模式、人才战略模式和平面媒体发展战略;从投入产出角度,有效率优先模式、均衡效率模式和规模优先模式。最后,建议我国应加强科普与旅游的结合,创新科普产业化的新模式。(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5年03期)

王涛,何广顺,宋维玲,丁黎黎[3](2014)在《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和地点系数对2001~2012年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盐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最高;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电力业产业集聚化趋势明显;同时,海洋产业的集聚程度在不同沿海地区间差异较大;而影响海洋产业集聚的主要是区位因素、产业规模递增、产业波及效应和差异化竞争等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曾杰杰,聂影[4](2012)在《区域家具产业集聚的集聚力与离散力面板数据识别——基于第二自然因素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我国1999―2008年家具产业2位数面板数据,对影响家具产业集聚空间演进的第二自然要素进行计量检验,得出一些具启示性的结论:1)各区域的家具产业集聚基本是基于低级生产要素的驱动,家具产业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2)家具产业的规模经济驱动性特征效果并不显着,构建基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家具产业链,并在空间上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将利于家具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更替进程。(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麻学锋[5](2012)在《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分析及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的基础上,建构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的检验流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选取区位熵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存在集聚,但区域内集聚程度不均衡;旅游产业不同行业区域集聚程度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高度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周丽君,高雪娇[6](2009)在《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旅游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旅游产业往往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加强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是优化旅游业空间结构、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对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正确认识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的原因,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推动长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期刊2009-11-19)

石忆邵,陈永鉴[7](2009)在《上海张江射频识别(RFID)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研访谈,分析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射频识别(RFID)产业集聚的现状特点;揭示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针对存在的主要瓶颈,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卢林,姜滨滨[8](2009)在《产业集聚能力的识别与培育:动态经济系统视角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动态经济系统的视角,阐述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与系统特征,根据逻辑斯谛成长模型,分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提出产业集聚能力这一决定集群能否持续成长的核心概念。通过影响因素的提取和"叁重螺旋"模型的构建,对产业集聚能力进行识别,并归纳出以政府引导、合作网络建设和重点企业培养为主的产业集聚能力培育途径。(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09年06期)

李研[9](2009)在《产业集聚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聚是20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发展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是得益于产业集聚方面的发展。在此期间,有关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创新等理论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研究产业集聚的所有问题中,产业集聚的识别方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行之有效的识别方法对产业集聚的理论发展和其他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产业集聚识别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和比较研究了现有的产业集聚单一识别方法,并进行筛选甄别,确定了综合识别方法的研究基础。通过对所选择的11种单一识别方法的应用,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输出结果聚类,将其划分为两个群类,依据两个群类的特点归纳为识别产业集聚的维度:即空间联系维度和功能联系维度。借鉴波士顿矩阵的研究方法,分别以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为横纵坐标,建立综合识别方法的坐标体系,由此生成代表不同产业集聚水平的四个象限,从而实现对产业集聚的综合识别。依托上述方法以长叁角地区21个二位数制造类产业的集聚情况为分析对象,进行综合识别方法的应用研究,分析其识别结果的现实意义,同时与单一识别方法进行比较,检验综合方法识别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海华,姜明辉,王雅林[10](2009)在《非变权组合产业集聚综合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聚的有效识别是研究产业集聚各类问题的有效前提,在探讨产业集聚单一识别指标的基础上,以不同指标反应因素的侧重点不同为依据,应用非变权组合的思想对现有四种识别指标进行非变权组合,设计综合识别判定指标,将产业集聚水平按照发展水平划分出类别,其中,指标特性优化的一类即为产业集聚效应良好的地区。设计产业集聚综合识别指标是一项新的尝试,能够得出反映产业集聚区域各种要素集聚特性的综合评分,可以有效全面的综合测度出产业集聚水平。(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9年02期)

产业集聚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区位商方法测度了我国科普产业中科普人员、科普场所、科普经费及科普媒介五个组成部分的集聚度,并分别以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测算了科普产业的综合集聚度。研究发现,我国科普产业及及其组成部分分布都极不均衡,投入产出效率非常低。据此分别从两个角度区将科普产业化模式进行了分类。从非均衡发展角度,有全面媒体发展战略模式、人才战略模式和平面媒体发展战略;从投入产出角度,有效率优先模式、均衡效率模式和规模优先模式。最后,建议我国应加强科普与旅游的结合,创新科普产业化的新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集聚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罗穗华.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省某产业集聚区(某区特色产业基地)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8

[2].杨勇,李素文,包菊芬.科普产业空间集聚度及发展模式识别[J].经济地理.2015

[3].王涛,何广顺,宋维玲,丁黎黎.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与识别[J].海洋环境科学.2014

[4].曾杰杰,聂影.区域家具产业集聚的集聚力与离散力面板数据识别——基于第二自然因素的实证[J].世界林业研究.2012

[5].高楠,马耀峰,李天顺,麻学锋.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分析及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周丽君,高雪娇.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C].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2009

[7].石忆邵,陈永鉴.上海张江射频识别(RFID)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

[8].卢林,姜滨滨.产业集聚能力的识别与培育:动态经济系统视角下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

[9].李研.产业集聚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0].张海华,姜明辉,王雅林.非变权组合产业集聚综合识别方法研究[J].学术交流.2009

标签:;  ;  ;  

产业集聚识别论文-罗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