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窑洞再利用

浅谈中国传统窑洞再利用

1郑州市第一中学河南郑州450000;234北京天思拓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00

由于全球信息网的便利,世界交通的快捷,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各国建筑在文化、科技、艺术上的交流、合作、渗透、融合,从而建筑形态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此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别是朴素且生态性的传统民居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冲击,丢失了原本丰富的民族、地域特色。如何处理当今建筑的两种演变趋势,为本土建筑寻得新的发展机遇,是值得反思的议题。

1窑洞的历史

河南为中原文化的核心,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其腹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河南,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构件地域建筑——窑洞——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河南窑洞民居也成为中原文化的载体和独特的名片。

自古河南有“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之称,和她承东启西、通南达北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在中古历史上,这里多为兵家战场,百姓为躲避灾难,多选择窑穴为其居所,简单经济、省事省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隐藏防御功能。

河南窑洞民居,大多分布在郑州以西,黄河以南,主要集中在巩义、荥阳、洛阳、三门峡等地。这些地区的窑洞,会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周边地势等因素发生变化,但总体而言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窑房并用式。这些窑洞都是利用高原上独有的土层,挖掘建立起来的,依山靠崖、深潜土塬、就地取材,对环境破坏减到了最低,可以称得上是最原始的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建筑。

2出现的问题及现状

河南窑洞民居的出现及普及,无不彰显古代劳动人们在挖掘、开发、利用自然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住居环境的要求从原来简单的防御、居住等逐步提高。其次,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候,永远是无论为力,暴雨、山体滑坡、泥土坠落等永远都给窑洞居民带来不安定,窑洞民居也有自身弊端,如采光通风、结构支撑、老化坍塌等。最后,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甚至在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冲击下,新的家庭结构、建筑形式、住居模式,逐步影响了原来的传统民居,承载着文化古韵的窑洞民居逐步消隐了。

大多数的窑洞民居经历百年风雨之后,原本的土木结构渐渐老化,在不能满足居住功能的要求之后,一般废弃或自然坍塌,一些能勉强使用的也都做储存空间。加上窑洞一般要依山而建,离城市主流生活圈比较远,不能作为当今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首选,在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窑洞民居也如同一颗丢弃的山野的珍珠,光芒逐步被掩盖。

3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的兴起、传统民居的复苏

20世纪末,民宿作为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名词,发展成当今全民乐道的网红词汇,逐步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首先方式。民宿成功背后的模式也是值得人们细细探索:1、民宿扎根于农村原有的村落之中,融合当地的建筑风格,融入周边的生态环境;2、保留和恢复80%的民房和环境,20%的需要进行创造性设计,提炼让人耳目一新的元素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3、情怀和商业策略先行,创意和体验为主导。

江浙地区民宿代表——莫干山裸心谷。裸心谷原本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山谷,原生态的森林和山地中稀稀拉拉的点缀着几个村落。裸心谷的建筑外表基本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外形,室内布局则全部更换,加上了开放式厨房、大窗户和壁炉等,同时保留一部分乡野元素。另外莫干山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配套系统,餐厅、会所、SPA馆、马场、茶艺馆等。在生态景观上,保留了原始坡地绿化。裸心谷的成功不仅完成了自身品牌的成功,也实现了原来败落乡村的升级,带动了整个莫干山区域的民宿旅游产业的兴起。

隐居乡里——山楂小院,位于北京延庆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下虎叫村,小村三面环山,周围的田野层层叠叠。小院的大门是一个红色的大铁门,门口有一棵李子树,院子里长着一棵将近50年的山楂树,几间土坯房靠木柱子、木顶棚支撑,环绕着院子,院西墙的土坯房是时大爷养驴的圈栏,屋内的大锅灶、杂物间、大火炕、矗立的烟筒透着房子的古朴,这就是山楂小院的前身。经过建筑师团队亲自修缮,旧貌换新颜,在保留了老式格局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居住舒适度的需求。山楂小院曾于2016年4月20日,在中国饭店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客栈民宿旅游投资峰会暨中国饭店协会客栈民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荣获“2016最受欢迎客栈民宿”奖。又于2016年5月8日,隐居乡里-山楂小院获SMART海峡乡创峰会客栈类唯一奖项:年度最美客栈奖。

精品民宿正在全国兴起,就目前而言,已经形成的滇西北民宿群、徽文化民宿群、海南民宿群、客家文化民宿群、江浙民宿群等民宿群带的,这些无疑给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的发展带来了一线新的生机。

4荥阳市高山镇窑洞民居改造

从目前现有的精品民宿村落改造来看,整体的规划意识,对当地建筑风格和形式的挖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再利用,能重塑、优化村落的结构机理,让那些曾经蕴含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得以彰显。另外,那些保存较好的、规模较大或者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民居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文旅游资源,既是乡土旅游开发最好的名片,又是传播当地民俗文化最好的载体,同时也是对废弃传统民居的一种保护,并且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图左一:窑洞正常采光

图右上:窑洞洞口现状

图右下:窑洞潮湿情况

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一处村落,老村均是依山而建的窑洞,以靠崖式和窑房并用式窑洞为主,全村共40余处窑洞。窑洞大多坍塌、荒废、弃用,少数几户窑房并用式的窑洞,窑洞则作为仓库,前面的房子作为主要的住居空间,由于窑洞村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问题,目前已建立新的村落,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迁。受目前“民宿热”“改造热”的影响,窑洞改造成为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以高山窑洞民居为例,作为整个村落而言,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生活配套缺乏,村落整体布局较为原始,生态环境和绿化环境有待提升。单就窑洞来说,大多数保存较完整的窑洞,洞口宽度为2.7~3.0米,窑洞深度一般十几米以上,高度一般在3.0~4.0米左右,这样的室内空间,采光、换气、防潮、功能划分等等都是很棘手的问题。

根据高山镇窑洞保存现状,经过专业鉴定,12处窑洞可重新再利用。在总体规划中,从整个村落规划的角度,规划了公共食堂、餐厅、大学堂(会所)等配套设施,综合利用地貌特点,打造沟壑景观和山坡台地景观。在窑洞改造中,采用前房后窑中院式立体复合的布局模式。前房——结合现状砖房、石头房、坡屋顶的特色,在保留外形的基础,采光面积增大、内部空间加固、增加防水防潮处理、增加室内卫生间,使整个内部空间达到星际酒店的体验标准,建筑主体又能保持原有的乡土风情。后窑——为了解决窑洞功能单一、防潮、采光等问题,最大限度的增大窑洞洞口的采光面积,原本狭长的窑洞也只选用作为一个卧室所需的空间,远离洞口的部分封堵不使用,一般靠近主窑洞的小窑洞则作为卫生间来使用,这样既解决了室内卫生间问题,有符合现代乡土建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中院——则借鉴了北方合院模式,连接前房和后窑的室外过渡空间,即可作为小景观打造场地,又可作为游客休憩游乐的场所。

改造后的庭院空间

创新的窑洞改造模式——“网红窑洞”

网络红人“叶良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李家沟村的老家——一个主窑洞加三个次窑洞。由于年代久远,三个次窑洞均已坍塌,现在一家五口住在岌岌可危的主窑洞内,会客、睡觉、吃饭都在这个空间中。建筑师史洋应邀参加改造,他主张在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之上,通过空间的创新来引导内容的创新,比如如何引导更加健康的生活,提升居住的品质,重塑精神空间,重新建立起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

原本五米宽,十多米长,一家五口的全部的生活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功能空间,彼此独立,又被不同的院落组合连接,增加了趣味性。另外在处理窑洞采光的问题上,设计师采用了屋顶挖天井的方式。

5总结

传统窑洞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营建方式,都包含了多年的文化底蕴、地貌特征、建筑文化和当地的生态观,反应了人们在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窑洞民居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原文化不可替代的文化名片和载体,其文化价值应该被保护和传播。在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民宿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建现状,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充分挖掘自身的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并在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传统村落到现代村落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浅谈中国传统窑洞再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