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品德论文-陈莉芬

个体品德论文-陈莉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品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社会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与反思

个体品德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芬[1](2017)在《思想品德课程与个体社会化研究的回顾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研究梳理国内外个体社会化尤其是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成果,改进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7年24期)

秦朝华[2](2015)在《基于个体体验的初中思想品德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要领悟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使之贯穿在教学中;另一方面又走在时代的思潮深刻变革中,把握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体验的关系,使思想品德向生活化教育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赋予其社会与时代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28期)

谢桢豪[3](2014)在《浅谈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个体性价值的两个层次》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如尼采所认为,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尺度。"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价值,为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提供重要帮助。"而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思想政治(品德)课堂上,所以,追求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个体性价值,应该是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的题中之义。从教育哲学的角(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4年31期)

葛晓莉[4](2014)在《民间道德楷模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楷模作为品德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个体道德品质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士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道德楷模,体现着传统儒家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气质,比任何道德学说更深刻地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民间道德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在个体品德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8期)

陈新专[5](2014)在《明代士绅实施个体品德培育的非制度性方法——族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士绅确立了完整的个体品质培育方法,其中非制度性方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其中的族谱作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17期)

杨继兵[6](2014)在《立足个体体验 回归初中思想品德课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去教,教材如何使用,如何破解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缺陷和弊端,是每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直探求的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始终立足学生的个体体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条线有交点,产生共振,形成共鸣,把握课前、中、后叁个环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不但要讲求课堂实效,更要回归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让初中思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4年06期)

马静,刘俊娥,龚学琴[7](2014)在《论个体品德、社会道德和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社会上很广泛的流传着老人摔倒不扶或者老人摔倒扶起被讹,其中最震撼的莫过于吴伟清扶起自己摔倒的老人被讹,他无从证明自己清白选择自杀,而周姓老人也随后承认了吴伟清并没有撞到自己,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这使我们想起个人品德,社会道德,以及这两个概念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义个人品德,社会道德?以及如何看待二者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必要简单论述之。一、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什么是个人品德,社会道德?简单地说,吴伟清和周老汉自己的行为就体现了他们个人的品德,而我们对其对错的评价则是社会道德的范畴。个体品德即个人道德品质,是规范表现在社会个体的思想行(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11期)

韩晓丹,林世选[8](2014)在《论个体品德教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德育环境是个体道德意识和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个体品德的变化与社会、学校、家庭叁位一体的社会德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德育环境,使它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共同发挥正面作用,对个体品德教育将产生良好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闫晓萍,王立仁[9](2013)在《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主要包括教育与个体品德引导协调规律、个体品德与环境交互作用规律和个体内在思想品德运动转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3年10期)

黄耀灵[10](2013)在《谈初中思想品德的个体穿透》一文中研究指出素质教育强调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所谈的思想品德的个体穿透是通过"探究园、心灵导航、阅读与感悟、实践与评价"四轮教学方法,贯彻对每一位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品德行为的全面教育,最终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导学》期刊2013年11期)

个体品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要领悟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使之贯穿在教学中;另一方面又走在时代的思潮深刻变革中,把握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体验的关系,使思想品德向生活化教育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赋予其社会与时代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品德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莉芬.思想品德课程与个体社会化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知识经济.2017

[2].秦朝华.基于个体体验的初中思想品德价值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

[3].谢桢豪.浅谈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个体性价值的两个层次[J].教师.2014

[4].葛晓莉.民间道德楷模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5].陈新专.明代士绅实施个体品德培育的非制度性方法——族谱[J].课程教育研究.2014

[6].杨继兵.立足个体体验回归初中思想品德课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

[7].马静,刘俊娥,龚学琴.论个体品德、社会道德和经济发展[J].才智.2014

[8].韩晓丹,林世选.论个体品德教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4

[9].闫晓萍,王立仁.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J].教育探索.2013

[10].黄耀灵.谈初中思想品德的个体穿透[J].新课程导学.2013

标签:;  ;  ;  ;  

个体品德论文-陈莉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