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运动康复论文-卓金,王莎莎,张中伟

下肢运动康复论文-卓金,王莎莎,张中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肢运动康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老年人,下肢骨折

下肢运动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卓金,王莎莎,张中伟[1](2019)在《物理联合运动疗法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物理联合运动疗法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以下肢骨折术后诊断需行康复治疗的病人14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与治疗组(71例)。对照组病人术后康复仅采取运动疗法,治疗组病人采取物理联合运动疗法,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病人术后下肢负重、住院、骨折愈合(放射线下)时间,下肢功能评分、VAS评分、肌力、伸屈度、生活质量及在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病人下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总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 05),VAS评分、下肢功能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肌力、伸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肿胀、疼痛难忍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 05);干预后,治疗组病人的WHOQOL-BREF各项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康复中,采取物理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干预,可有效缩短病人术后下肢负重、住院、骨折愈合时间,改善下肢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病人肌力、伸屈度,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海啸,王丽娜,高晶[2](2019)在《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5例,其中24例采用了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作为治疗组;31例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均应用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项(GMFM-88)中的D区(GMFM-D,站立位能区)和E区(GMFM-E,行走、跑、跳能区)评分对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足背屈角的角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D、GMFM-E评分及足背屈角角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叁个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3期)

季建红,吴小丽,祁峰,曹新宇,茅新颖[3](2019)在《多功能脚踏车在重症病人下肢早期康复运动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功能脚踏车对重症病人下肢早期康复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室(ICU)允许进行床上下肢功能锻炼的成年重症病人7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多功能脚踏车,模式包括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运动,模式、转速和阻力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调节;对照组使用人工下肢被动运动,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病人鼓励病人自己进行关节范围内运动。频次均为每日2次。[结果]首次运动后两组病人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均较运动前显着提高(P<0. 001),血氧饱和度和中心静脉压无明显改变(P>0. 05),试验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 05)。住院期间试验组实施率高于对照组(P<0. 001)。两组病人均无导管移位、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有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P<0. 001),试验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试验组出院时能下床病人例数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多功能脚踏车在重症病人下肢康复运动中比较安全、操作简便可行,对延缓或阻止重症病人下肢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效果明显,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行走。(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汪慧琴[4](2019)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也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取得了良好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当代临床医刊》期刊2019年05期)

张雪梅,张美聪,夏莉阳,杨悦[5](2019)在《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痉挛型脑性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智能运动训练。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价患儿D区、E区运动敏感程度;采用表面肌电图测试仪采集患儿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儿平衡能力。结果:2组治疗前D区、E区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区GMFM-88为(32.65±15.09)分,E区GMFM-88为(44.32±18.0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治疗后的(27.34±14.76)分和(33.64±16.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腓肠肌、内收肌表面肌电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表面肌电RMS为(8.43±1.65)μV,内收肌表面肌电RMS为(8.27±1.34)μ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2.76)μV和(11.89±2.2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TIS、BBS平衡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S、BBS评分分别为(21.75±8.04)分、(45.23±18.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9±4.27)分、(25.40±1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显着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患儿腓肠肌、内收肌等部位肌肉的张力,增加患儿足部稳定性,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康复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辉[6](2019)在《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2018年4-10月收治的60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编入序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分别采用中等强度训练以及亚极量运动功率自行车下肢训练,持续6个月。结果观察组退出5例,对照组4例。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R、BNP、缺血总负荷低于治疗前,EF、CO、WOHQOL-100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HR指标低于对照组、BNP指标低于对照组、缺血总负荷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0EF、CO、WOHQOL-100值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影响较大,相较于中等强度,其改善心功能效果更好,有助于控制心率,减轻心肌损伤,但是有氧训练的脱离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期刊2019年19期)

于小英,王博,耿壮丽,刘娟[7](2019)在《早期下肢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髋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肢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术后临床干预护理,康复组52例则采用下肢康复训练。治疗后观察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康复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8期)

徐中华,方娟,穆载乐,陈隆飞[8](2019)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下肢康复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差异性,导致了其控制方法的多样化。针对本文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控制方法使其沿规划轨迹进行运动。为进行控制器的设计,需要先求得机器人系统的固有传递函数。通过分析发现该系统为非线性系统,利用实验的方法近似求得其传递函数,从而转化为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之后利用极点配置法将系统配置为一个临界阻尼二阶系统,逆推求得系统控制器的传递函数。通过对机器人的髋关节运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验要求。(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9期)

郭小叶[9](2019)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于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偏瘫早期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偏瘫早期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得知,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Bmnnstmm分级,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Bmnnstmm分级评分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偏瘫早期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并且还能促进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9年17期)

税丽娟[10](2019)在《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力及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持续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下肢肌力与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与联合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持续康复运动治疗,治疗叁个月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及神经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电刺激组(87.23%比68.09%,P=0.026);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1.96±0.45)分比(1.43±0.41)分]显着下降,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24.54±3.76)分比(29.98±3.82)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BI)[(69.02±6.29)分比(79.46±6.35)分]、博格平衡量表(BBS)[(44.56±5.71)分比(52.14±5.79)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3.92±0.46)分比(4.61±0.49)分]、Tinetti步态测量表评分[(6.57±1.13)分比(8.06±1.24)分]均显着增加(P均=0.001)。结论:持续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能显着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肌力,改善其神经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下肢运动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5例,其中24例采用了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作为治疗组;31例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均应用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项(GMFM-88)中的D区(GMFM-D,站立位能区)和E区(GMFM-E,行走、跑、跳能区)评分对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足背屈角的角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D、GMFM-E评分及足背屈角角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叁个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肢运动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1].卓金,王莎莎,张中伟.物理联合运动疗法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9

[2].张海啸,王丽娜,高晶.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季建红,吴小丽,祁峰,曹新宇,茅新颖.多功能脚踏车在重症病人下肢早期康复运动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9

[4].汪慧琴.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影响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

[5].张雪梅,张美聪,夏莉阳,杨悦.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9

[6].王辉.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

[7].于小英,王博,耿壮丽,刘娟.早期下肢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髋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8].徐中华,方娟,穆载乐,陈隆飞.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9].郭小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于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9

[10].税丽娟.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力及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

标签:;  ;  ;  ;  

下肢运动康复论文-卓金,王莎莎,张中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