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用“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宋波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5-0068-02

在学生越来越浮躁的今天,要想让学生能心平气和的坐在教室里百分之百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来说,还真不是一件简单事,要想让学生学得好,就得需要吸引他们的内容,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了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导学法,一个个问题,就是一个个诱饵,就是挂在我们面前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得到美,就得付出努力——那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是教学的归宿,由一个个问题引导着学生走上知识的海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收到最大的效果。

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合理的设置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历探究的过程,把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敢于多想多问,善思善问。

第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探究式”导学法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可以老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课本或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而提出从而产生疑问。

1、教师要科学地提出问题,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应注意:忌走极端,要么过于简单化,学生不经思索轻易就能作答,这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要么提问指向不明,含糊其辞,不着边际,令人难以捉摸;要么超出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难以作答。因此,教师必须准确理解、充分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讲授《中心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对比观察从提出——

问题1:这两组图片各有什么特点?(C类或D类学生来回答)

然后再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这两组图片的共同点吗?(B类或A类同学来回答)从这个问题引出课题——中心对称图形,再次提问谁能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中心对称图形及对称中心的定义吗?(各抒己见,重点是A类学生回答)根据回答的问题再提出探索问题——

问题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对称轴是哪条?(D类或C类学生回答)是中心对称图形吗?(B类学生回答)如果是,那么对称中心又在哪里?

问题3:等腰梯形呢?循序渐进,引导着学生得出结论(各抒已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而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底中点的连线,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然后再引出一些特殊图形,提出问题——

问题4:线段、等腰三角形、长方形、圆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又是什么?

问题5: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呢?以此类推得出结论:正奇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而正偶多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这样一步步由一般到特殊,把规律得出来。

2、学生自学课本产生疑问,或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设计动画、引入实际问题情境导入等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例在探讨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的定义时,由学生观察动画△ABC绕点0旋转180度后得到△A1B1C1,如右图通过观察结合课本知识你能得出哪些新的知识?这样由学生提出一个个新的问题,由于是学生自提出的问题,他们会必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思考,有疑问的学生必然是自学学得很到位的学生,而没提出的问题的学生也必然会马上投入学习,进行全方位思考。然后引导着让学生再用自己的语言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下定义。

第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探究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探究式”导学法的关键。

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学生由动画产生疑问从而得出两个图形成中习对称的定,同时会出现新的问题——

问题1:点A绕中心点0旋转180°后到点A1,那么点A、O、A1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线段AO与A1O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点B、O、B1呢?点C、0、C1呢?

问题2:若已知△ABC与点O,你该怎样画出△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A1B1C1?

问题3:你用什么方法识别两个图形是否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

问题4: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后两个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得出。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也随着一个个的问题被掌握,被突破。讨论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相互答辩,相互启发。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规律、定律等的内在联系、区别给予启发诱导或补充。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探究学习的归宿,也是“问题探究式”导学法的目的。

这样在这一节课中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题的难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整个课堂始终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实时地调整和改变问题串设置的角度,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现象和主要矛盾中来,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课堂管理中要注意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控制好场面,使学生在严肃认真的思考中讨论问题,提出质疑,主动学习。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一边巡视、个别辅导,搜索学生反馈信息,首先,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素质。其次,教师也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考虑。

第四、适度的奖励是“问题探究式”导学法的加油站。前面讲得无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够回答出来,就要给学生奖励,一句中肯的表扬,一句鼓励话语,还有一阵阵自发的热烈的掌声,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上面问题中标注的A是指A类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B、C、D也同样的。根据难易程度分层次设置问题,然后分层次回答问题,让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例如对比观察这两组图片各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一般学生都能根据图形看出来,所以根据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可让C或D类同学回答,再加以适当的加分表扬,这样一堂课下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照顾到,从而使全班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取得的成效采用“问题探究式”导学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习的情绪提高了,兴趣自然就浓。从整体上看,采用“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主动构建知识。采用”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从中促进学生去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激发建构自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标签:;  ;  ;  

应用“问题探究式”导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