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锌催化剂论文-张庆钍,左建良,林嘉伟,曹敏锋,刘自力

铜锌催化剂论文-张庆钍,左建良,林嘉伟,曹敏锋,刘自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锌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OFs衍生催化剂,选择性加氢,5-羟甲基糠醛,2,5-二甲基呋喃

铜锌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钍,左建良,林嘉伟,曹敏锋,刘自力[1](2017)在《MOFs衍生铜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近年热点材料之一,是由金属中心离子或金属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作用形成的一类具有规律性网络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1-3])。其多孔性以及可设计性使其在催化中作为催化剂或载体时,能有效阻止金属离子的团聚,保持金属离子的高度分散,使催化剂和原料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得到充分接触,提高催化剂活性。而将MOFs材料通过热解衍生则可制备碳载高分散的金属催化剂~([4-5])。本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Cu基MOFs材料Cu-BTC及Cu-Zn-BTC,然后在氢氮混合气的保护下,通过高温焙烧活化,得到碳包覆的铜催化剂。再将该催化剂用于生物质基5-羟甲基糠醛(HMF)选择性加氢制备2,5-二甲基呋喃(DMF)反应,并通过XRD、BET和FT-IR等手段表征催化剂结构,并研究MOFs衍生铜催化剂的结构与其加氢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着重考察MOFs衍生催化剂的铜锌比例对HMF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Cu:Zn低于1:4时,对HMF转化率的影响较小,而DMF选择性则随着Zn含量改变变化较大,当Cu:Zn由0增加至1:16时,DMF选择性由79%增至98%;Zn含量继续增加到1:4和1:2时,DMF'选择性则分别降至75%和24%。由此表明Zn掺杂,虽然对HMF转化率影响不大,但适量Zn的加入,选择性得到较大提高。根据热解前后的XRD图,证实了Zn的加入对Cu-BTC的晶相结构影响较小,而经过热解后,CuO被还原为Cu,Zn以ZnO的形式存在,且在Zn含量较低时(Cu:Zn<1:2),ZnO以高分散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9-16)

陈玉萍,蒋新,卢建刚[2](2015)在《微通道反应过程对铜锌催化剂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了铜锌催化剂,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HRTEM和XPS分析表明,微反应器样品中CuO和ZnO之间的相互分散性更好,两者之间的接触更为紧密,液相合成气制甲醇实验表明其活性高于传统共沉淀法催化剂。对比微通道反应器和传统共沉淀法的反应历程表明,微混合器内强烈的湍动和极小的空间,使Cu2+、Zn2+的沉淀过程更为均匀,增强了铜锌相互分散,强化了铜锌相互作用;同时,Cu2+和Zn2+在微反应器内经历了更为均匀一致的反应历程,得到的催化剂在结构上更加均匀。通过研究稳定段长度的影响发现,铜锌催化剂前驱体形成后需要经过30s的停留时间,其结构才能基本稳定。(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李制琼[3](2014)在《铜锌催化剂生产压片工序粉尘治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性粉尘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为了探讨粉尘防治的有效治理措施,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预防和控制尘肺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以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的铜锌催化剂生产中压片工序为例,对其粉尘来源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几种简单治理方案,并对治理效果进行了阐述。通过简单治理方案,可以知粉尘治理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4年03期)

陈长林,金珊[4](2011)在《二氧化铈改性的铜锌催化剂上顺酐气相加氢制γ-丁内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eO2含量的铜锌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N2物理吸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N2O脉冲吸附、氢气脉冲吸附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物化性质。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器研究了催化剂对顺酐气相加氢合成γ-丁内酯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引入CeO2可调变铜锌催化剂的晶粒大小、还原性能、Cu0比表面积、氢气吸附性能。当CeO2质量分数小于3%时,催化剂的Cu晶粒随CeO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催化剂的Cu0比表面积和氢气吸附性能随Ce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CeO2质量分数大于3%时,催化剂的Cu0比表面积和氢气吸附性能随CeO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CeO2质量分数在3%~5%的催化剂催化顺酐气相加氢反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林智杰[5](2009)在《甘油氢解制二元醇碳纳米管促进型铜锌催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原料,它可由动物油脂、植物油或糖类等生物资源经简单加工得到。在许多化工生产过程中,甘油以副产物的形式存在。在生产生物柴油时,副产占柴油总量10%的甘油。因而,为保证生物柴油生产过程经济上可靠,做好甘油的深加工对发展生物柴油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论文以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深加工为目标,研究甘油催化氢解制二元醇,即1,2-丙二醇(1,2-PDO)和乙二醇(EG),关键催化剂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催化过程。具体内容包括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CNTs)促进型铜锌催化剂Cu-Zn-CNTs,详细考察了其在甘油氢解制二元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利用N_2O滴定、XPS、H_2-TPR、CO_2/CO-TPD、Raman、XRD、HRTEM和SEM等多种表征手段,对CNTs促进效应的本质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含适量CNTs的Cu-Zn-CNTs催化剂对甘油氢解反应的活性明显高于不含CNTs的同组成铜锌催化剂,而两者对产物1,2-PDO和EG之和选择性则相差不大。经过优化和系统考察CNTs预处理时间和添加量、Cu-Zn原子比、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时间)和甘油浓度等的影响,得到了性能较好的催化剂组成和制备条件,即,CNTs经浓硝酸中回流处理4-12h且其加入量为2.5-12.5 wt%,Cu/Zn原子比为3/1,并经523 K还原后的Cu-Zn-CNTs催化剂可获得最佳的催化活性。当20 wt%浓度甘油在该催化剂上氢解反应时,在473 K和2.5 MPa条件下反应18 h后,甘油转化率和1,2-PDO选择性分别为74.9%和75.3%,转化率比不含CNTs的Cu_3-Zn_1催化剂提高了67.9%;而当进行99 wt%浓度甘油氢解时,在453 K和2.5 MPa条件下反应6 h后,甘油转化率和1,2-PDO选择性分别达到73.8%和92.2%。总体看来,Cu_3-Zn_1-CNTs对甘油的氢解催化性能优于迄今为止国内外报道的活性最高的同类型催化剂。通过对CNTs处理前后的XRD、XPS、Raman、CO_2/CO-TPD、SEM和HRTEM等表征结果表明,CNTs在浓硝酸中于363 K下回流4-12h,将在CNTs表面引入以羧基为主要含氧基团的官能团,并可除去因制备CNTs而残留的催化剂以及其中的无定形碳,提高了CNTs纯度,但未对CNTs的基本结构造成显见的破坏。通过对催化剂的XRD、XPS、H_2-TPR、N_2O滴定、H_2-D_2交换和甘油氢解反应动力学等表征和研究表明,工作态催化剂中除CNTs外,尚主要含Cu~0和ZnO物种,CNTs的加入不改变催化剂还原前后的Cu和Zn活性物种的价态,但氧化态Cu_3-Zn_1-CNTs样品中Cu物种的还原温度趋于降低;工作态Cu_3-Zn_1-CNTs催化剂中金属Cu的分散度提高,并且暴露于催化剂表面的金属数目增多,由此推算出的Cu_3-Zn_1-CNTs催化剂表面单位Cu上的TOF值略高于不含CNTs的催化剂;此外,Cu_3-Zn_1-CNTs催化剂对甘油氢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1.6 kJ/mol,与Cu_3-Zn_1催化剂的表观活化能86.0 kJ/mol十分接近,这暗示了CNTs的加入并未明显改变甘油氢解反应途径。因此,虽然CNTs不能参与甘油氢解催化活性位的构建,但其促进效应更可能是间接的,包括促进氢的吸附/脱附、溢流/活化等。然而,要弄清CNTs的促进作用本质,尚需更深入的探研工作。(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1-01)

周革,陈诵英,林炳昌,彭少逸[6](1994)在《铜锌催化剂上吸附动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得到了适应于一氧化碳加氢加压体系非线性动态分析不同吸附物种动力学参数的模型,并优化出工业铜锌催化剂上合成甲醇反应中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一氧化碳的吸附速率常数及吸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铜锌催化剂上吸附可逆氢比吸附一氧化碳快7倍左右.由于铜锌催化剂上甲醇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与可逆吸附一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铜锌催化剂上可逆吸附一氧化碳的表面浓度随气相中一氧化碳分压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加压将有利于合成甲醇反应.(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1994年05期)

莫修深[7](1994)在《铜锌催化剂的快速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锌催化剂的快速测定莫修深前言在分析同时含有铜锌的废料中的铜和锌时,一般采用分别取样,单独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即以碘量法测定铜,硫脲掩蔽铜、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锌,或者以EDTA滴定铜、锌合量,然后用硫脲掩蔽钢用EDTA测定锌,二者之差为铜含量,两...(本文来源于《中国物资再生》期刊1994年09期)

吕孝江,李工[8](1992)在《铜锌催化剂的活性及对甲醇吸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氧化硅为载体的浸渍型铜锌催化剂对甲醇脱氢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ZnO 的加入能降低 CuO 的还原温度,同时对甲醇的吸附量增加,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实验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位是零价铜,ZnO 只起助催化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杨上闰,胡兵,傅献彩[9](1990)在《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ICP、XRD和TPD-MS(O_2)等技术研究了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氧化态Cu-Zn催化剂中部分ZnO熔于CuO中生成了(Cu,Zn)O固熔体。低温变换反应条件下的Cu-Zn催化剂处于还原态,它与氧化态的主要差别在于失去了(Cu,Zn)O的晶格氧。研究了Cu-Zn-Mn催化剂中部分Mn进入ZnO晶格生成(Zn,Mn)O固溶体及其对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本文还用TPD-MS(O_2)技术考察了添加Mn、Al等组分对Cu-Zn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1990年04期)

铜锌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了铜锌催化剂,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HRTEM和XPS分析表明,微反应器样品中CuO和ZnO之间的相互分散性更好,两者之间的接触更为紧密,液相合成气制甲醇实验表明其活性高于传统共沉淀法催化剂。对比微通道反应器和传统共沉淀法的反应历程表明,微混合器内强烈的湍动和极小的空间,使Cu2+、Zn2+的沉淀过程更为均匀,增强了铜锌相互分散,强化了铜锌相互作用;同时,Cu2+和Zn2+在微反应器内经历了更为均匀一致的反应历程,得到的催化剂在结构上更加均匀。通过研究稳定段长度的影响发现,铜锌催化剂前驱体形成后需要经过30s的停留时间,其结构才能基本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锌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庆钍,左建良,林嘉伟,曹敏锋,刘自力.MOFs衍生铜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2017

[2].陈玉萍,蒋新,卢建刚.微通道反应过程对铜锌催化剂微结构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5

[3].李制琼.铜锌催化剂生产压片工序粉尘治理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

[4].陈长林,金珊.二氧化铈改性的铜锌催化剂上顺酐气相加氢制γ-丁内酯[J].燃料化学学报.2011

[5].林智杰.甘油氢解制二元醇碳纳米管促进型铜锌催化剂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6].周革,陈诵英,林炳昌,彭少逸.铜锌催化剂上吸附动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动态分析[J].催化学报.1994

[7].莫修深.铜锌催化剂的快速测定[J].中国物资再生.1994

[8].吕孝江,李工.铜锌催化剂的活性及对甲醇吸附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2

[9].杨上闰,胡兵,傅献彩.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0

标签:;  ;  ;  ;  ;  

铜锌催化剂论文-张庆钍,左建良,林嘉伟,曹敏锋,刘自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