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河示范区论文-杨孟豪,姚志宏,曹连海,黄杰,王诗星

藉河示范区论文-杨孟豪,姚志宏,曹连海,黄杰,王诗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藉河示范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时空特征,RUSLE

藉河示范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孟豪,姚志宏,曹连海,黄杰,王诗星[1](2019)在《基于RUSLE的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区域土壤侵蚀变化特征,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土壤侵蚀防治提供依据。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降雨数据、DEM数据、土壤数据以及遥感影像等数据,运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了藉河示范区1997-2015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4个时期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326.18、2 790.39、2 025.23和1 366.32 t/(km~2·a),呈现先加剧后改善的趋势。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在2005年之前,土壤侵蚀以向更高侵蚀等级转移为主,2005年之后以向更低侵蚀等级转移为主。不同坡度等级上,出现随坡度增加,土壤侵蚀先趋于严重后缓和的特征,15°~45°的坡度上是研究区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坡段。不同海拔等级上,土壤侵蚀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中海拔区(1 562~1 782 m)和中低海拔区(1 335~1 562 m)土壤侵蚀分布面积最广、强度最大,此类区域是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韩玉峰[2](2016)在《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提升藉河示范区建设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1998—2004、2008—2011年的示范区建设实践表明,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后期管理运行的全过程都体现了科技的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项目前期开展了科学规划,为项目区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南;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为项目的科学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建设后期,管理模式创新确保了治理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09期)

王平[3](2015)在《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变化及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藉河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以1998~2012年甘肃省水土保持措施年报、甘肃农村经济年鉴、天水市统计资料数据为基础、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为指导,对研究区多年来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以及调水保土、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影响,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1998~2012年研究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12年,各项治理措施分别达到了梯田1.06×105hm 2、水保林9.62×104hm2、经济林2.27×104hm2、人工种草1.29×104hm2(其中:荒坡种草0.84×104hm2、退耕种草0.45×104 hm 2)。累计增长分别为4.20×104 hm 2、5.74×104hm 2、1.26×104hm 2、0.48×104hm2。涝池的数量较治理初期增长969个;谷坊、沟头防护分别增长5658、4887道;塘坝、淤地坝分别增长67、65座。(2)1998~2012年研究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着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①调水保土效益:各项措施拦泥量为1.38×107t,拦泥效率为50.28%;蓄水量为2.16×108 m3,蓄水效率为50.37%。②经济效益:一期静态分析产出效益7.09×109元,净效益5.51×109元;动态分析产出效益3.72×109元,净效益2.51×109元;二期静态分析产出效益2.11×109元,净效益1.65×109元;动态分析产出效益1.07×109元,净现值7.51×108元。③社会效益:提高了土地、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了农村生产结构;粮食产量增加到6.63×107k g,每年实现商品化粮食1.51×107kg,可实现经济收入2.72×1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40元,农业总产值达3.68×1010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④生态效益:使水资源的利用率由8.78%提高到11.91%,改变了研究区水资源利用状况。通过梯田工程,修建沟道工程,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提高了地表径流利用率。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有机质增加0.15%,全氮增加0.011%,全磷增加0.04%,全钾增加0.11%,平均土壤含水量增加5.73%。(3)静态偏离份额分析得到:研究区产业总增量为2.98×109元,其中农业的总增量为2.53×109元,是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得到:研究区产业总增长量为4.23×109元,其中农业增长量为3.78×109元,这说明通过对藉河的重点治理,调整了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导致了农业产值在这15年间稳定的增长,且成为研究区经济产值总增长量的主要部分。(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鸿雁[4](2014)在《天水市秦州区藉河示范区二期工程上磨小流域水保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做法及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地制宜,采取以水保生态林为主的治理措施,小治理、大封禁,治理与封育结合,依靠自然修复能力,积极创造植物生长与繁衍的生存环境,尽快增加天然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文章总结了天水市秦州区藉河示范区二期工程上磨小流域水保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做法及成效。(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4年15期)

王琦[5](2010)在《基于GIS与遥感的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对黄土高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如何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和分析区域水土保持效益成为决策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甘肃省天水市藉河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该区水土保持效益各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方法展开评价。主要有以下成果:(1)建立了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以“国标”为基础,结合水土保持效益多年研究成果,立足黄土高原,初步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2)建立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因子数据库:以野外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已有地图数据、文字材料为数据源,基于GIS,探讨、分析藉河示范区的降水、植被、地形、土壤、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效益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建立藉河示范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因子数据库。(3)基于GIS分析评价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动态分析:基于GIS,分别采用水利部土壤侵蚀标准、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和区域水土流失模型(RESEM)对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分析。基于水利部土壤侵蚀标准的定性分析表明,藉河示范区的土壤侵蚀以中度为主。1997年的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经过治理,2005年侵蚀减弱,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分别减少10%、4.5%和1%。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和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的评价均表明,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微度和轻度;虽然2005年的降雨侵蚀力比较大,且降雨是侵蚀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之一,但是由于藉河示范区治理措施到位,即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与1997年相比各侵蚀强度面积比例变化不大。由于区域水土流失本模型目前还没有考虑工程措施对侵蚀的影响,而2005年降雨量明显大于1997年,所以轻度侵蚀模拟结果是显着增长。(4)探索了NDVI的尺度变换方法:利用直方图匹配法,以高时间分辨率的SVGNDVI数据为参照,对高空间分辨率的ETM NDVI数据进行变换,获得逐月30m分辨率的NDVI影像。且该方法操作简单,对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而言便于推广。(5)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计算: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探讨了区域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藉河示范区治理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编制了藉河示范区生态服务价值图,并分析了治理末期(2005年)在治理初期(1997年)措施条件和实际治理末期(2005年)措施条件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可知水土保持实施后增加了区域的物质生产、碳的固定、氧气的释放、水土资源的保持,同时增加了流域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土圈的服务功能,改善了流域环境,增加了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0-05-01)

王宏成[6](2009)在《天水市藉河示范区工程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水市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立项实施的全国第一个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区。2005年10月,顺利通过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竣工验收。经过6年的综合治理,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0.23 km2,占计划任务500 km2的104.05%。同时,配套建成了一批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和一批城郊水保生态旅游型、绿色果品型的产业示范基(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09年10期)

胡志瑞[7](2009)在《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是在借鉴国外坡面和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大尺度水文模型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建立起来的。本文以甘肃天水市藉河示范区为研究区,对改进后的区域水土流失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建立了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所需参数数据库,并对参数进行了质量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力图为模型输入精准的参数。分别以不同栅格尺寸和不同时间段运行模型,分析其变化对模型模拟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结果确定了适用于本研究的栅格尺寸和时间段。在此基础上,用扰动分析法分析了模型参数的敏感性,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为完善模型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为:(1)基于ANUDEM5.1生成了研究区Hc-DEM,结果表明Hc-DEM可以为水文和土壤侵蚀模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尽可能的降低了DEM对模型带来的不确定性。解译TM遥感影像并反演得到叶面积指数。在对土壤稳渗速率空间插值不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ESDA工具分析了各数据,以反距离权重法完成抗冲系数空间插值、以普通克里格法完成土壤稳渗速率空间插值、以简单克里格法完成降雨量空间插值;(2)通过在不同栅格尺寸下运行模型,分析了栅格大小变化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EM栅格尺寸变小,坡度随之变缓,最大洼地拦蓄水量、径流速度、携沙能力也随之减小,导致输沙量减小。输沙量减小的趋势与坡度减小的趋势一致。模型效率受栅格尺寸的影响较大,栅格尺寸越小所需时间越长。在栅格尺寸为75m处模拟值有一明显的变化,通过分析初步确定适合本研究的栅格尺寸为75m,模型运行时间与栅格尺寸的关系式为:y=53.773e-0.4125x;(3)通过在不同时间段下运行模型,分析不同时间步长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随着时间段增多,模型模拟值单元格径流深、剥蚀量、输沙量、径流量都呈减小趋势。时间段从1到30,模型运行时间增大,且模拟结果在时间段为4时有明显的改变。模型运行时间与时间段的关系式为:y=0.4966x+6.3266,综合考虑模型运行效率和模拟结果,初步选定模型时间段为4;(4)以扰动分析法分析了降雨量、叶面积指数、抗冲系数和土壤稳渗速率等四个参数的敏感性。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参数对输沙量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抗冲系数﹥土壤稳渗速率﹥叶面积指数;四个参数对径流量影响程度的顺序为:降雨量﹥土壤稳渗速率﹥叶面积指数﹥抗冲系数。降雨量对输沙量和径流量而言是最敏感的,且为正相关。抗冲系数对输沙量的模拟影响小于降雨量,对径流量无影响。土壤稳渗速率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对输沙量的影响。叶面积指数对模拟输沙量和径流量影响相对较为微弱。(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任宗萍[8](2009)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每年的土壤流失量达16亿吨。自50年代以来,国家对黄土高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如何用统一的标准来模拟和预测区域土壤侵蚀成为决策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往的土壤侵蚀评价主要是对土壤侵蚀进行定性评价,本文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甘肃省天水市藉河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水利部土壤侵蚀评价标准、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对研究区土壤侵蚀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研究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藉河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自1998年藉河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较大变化。从1997年到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了9.81%,林地面积增加了3.19%,草地面积增加了5.77%。在0-15°坡度上,耕地在不同年份均占绝对优势,草地次之,林地最少;在15°-25°之间,耕地所占比例在1997年和2001年明显大于草地,但是到2005年,草地开始占优势;在大于25°的坡度上,林地所占比例大于耕地和草地的比例。从1998年到2005年,大于25°坡耕地一直在减少,草地一直在增加,由此可以推出退耕还林还草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2)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基于水利部土壤侵蚀标准研究表明,200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较1997年明显减弱,与1997年相比,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分别减少10%、10%和4%。水利部土壤侵蚀评价标准主要从坡度、土地利用及植被盖度叁个方面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分级。由于坡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土地利用和植被盖度的变化是引起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这表明项目实施以来研究区林草明显增加,植被盖度有很大提高。基于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表明,2005年土壤侵蚀比1997年土壤侵蚀强,主要是因为2005年的降雨强度远大于1997年,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之一。虽然,2005年的植被盖度比1997年的植被盖度大,但是降雨引起的土壤的侵蚀远大于植被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导致2005年的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997年。这与利用水利部土壤侵蚀评价结果相反,其原因是水利部土壤侵蚀评价标准未考虑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3)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引起土壤侵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短时间内,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是快速减少区域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对藉河示范区未来的土壤侵蚀预测表明,不仅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而且要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质量,确保植被的有效盖度,才能达到减少土壤侵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温爱存[9](2008)在《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效益初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表明,整个工程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示范效应明显,效益显着,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08年18期)

张景林[10](2008)在《藉河示范区科研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藉河示范区工程实施过程中将科学研究与治理同步进行,以科研指导建设,建设中推广科研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成果的科技含量。通过水土保持实施技术、工程建设模式、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推广,为示范区治理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技术,同时也总结出了一套示范性水土保持建设管理模式。藉河示范区之所以成为高产、高效、高标准的优质示范工程,源于科研技术支撑的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08年10期)

藉河示范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1998—2004、2008—2011年的示范区建设实践表明,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后期管理运行的全过程都体现了科技的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项目前期开展了科学规划,为项目区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南;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为项目的科学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建设后期,管理模式创新确保了治理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藉河示范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孟豪,姚志宏,曹连海,黄杰,王诗星.基于RUSLE的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韩玉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升藉河示范区建设水平[J].中国水土保持.2016

[3].王平.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变化及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

[4].王鸿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示范区二期工程上磨小流域水保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做法及成效[J].甘肃农业.2014

[5].王琦.基于GIS与遥感的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

[6].王宏成.天水市藉河示范区工程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

[7].胡志瑞.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敏感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8].任宗萍.区域土壤侵蚀动态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温爱存.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效益初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

[10].张景林.藉河示范区科研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效应[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标签:;  ;  ;  ;  

藉河示范区论文-杨孟豪,姚志宏,曹连海,黄杰,王诗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