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悲剧性论文-吴昌林,陆海银,唐季冲

文化的悲剧性论文-吴昌林,陆海银,唐季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的悲剧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项羽,断裂,悲剧性,楚文化意蕴

文化的悲剧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昌林,陆海银,唐季冲[1](2019)在《自我与现实之断裂——论项羽英雄悲剧性及其楚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羽这一历史悲剧形象,历来是后代学者评论的焦点,对其悲剧根源的探究,学界莫衷一是。文章通过悲剧美学中"自我"与"现实"之断裂这一视角,指出项羽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一个力能扛鼎的英雄要求绝对的自由和完全的自我,这样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且不可调和。突出了楚文化孕育出的英雄悲剧之特质:原始宗教的神巫性,南国文化的浪漫性造就了项羽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一审美形象在历史现实中的结局是:断裂与瓦解。(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杨[2](2018)在《西方“悲剧性”音乐作品的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的生活中具体的悲剧性事件,而是具体事件的抽象化,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更加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段来表现悲剧性的题材,更能引发人们心灵的震撼,使人们在情感的感受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西方音乐中的"悲剧性"作品非常多见,由于它表达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备受作曲家和欣赏者的青睐。(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康佳[3](2018)在《悲剧性文化的艺术价值——鲁迅《呐喊》与《彷徨》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鲁迅的着作可以看出,他在早年比较喜欢清新刚健的文学艺术,但是在经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等政治风波后,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从清新刚健向悲情转变,新文化运后,他就开始致力于悲剧文学的创作。关于这点,人们可以从《呐喊》与《彷徨》中明显看出来,《呐喊》与《彷徨》这两部悲剧作品无论是在语言艺术还是在思想意蕴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详细分析了鲁迅小说《呐喊》与《彷徨》中所描写的悲凉社会环境、悲怆的语言艺术以及精准(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23期)

申力文[4](2016)在《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斯林的葬礼》既是一曲爱情挽歌,也是一部充满着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成功之作。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同时也展露在新旧文化的冲击中。作者霍达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梁家叁代人的情感纠葛与爱情悲剧,在故事的起承转合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文化的相克相容。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索小说悲剧性的缘由。(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32期)

杨经建[5](2015)在《“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的悲剧性文化人格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人"是鲁迅及创作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立场,"中间物"状态则是"立人"的逻辑展开与言说方式;以"立人"为本旨的"中间物"状态(意识)是把握鲁迅世界的要途。"惯于长夜过春时"是鲁迅"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后的人生感悟,其本质为一种悲剧性文化人格心理的袒露。它缘于体制化高压下"中间物"个体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其(创作)表述形态一是怀疑和否定的心态特征,二是生命个体的罪感意识和罪责心理。(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王薇薇[6](2013)在《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悲剧性特征的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因素。探究其悲剧性特征对民族音乐学者和作曲家创作与分析西北音乐文化作品,把握总体的悲剧性感情基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六盘山花儿、回族宴席曲、民间乐器以及回族叙事诗四个方面入手,论述其悲剧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悲剧性美学意蕴。(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3年07期)

宋义霞[7](2012)在《贾平凹《古炉》对“文化革命”悲剧性的审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近年力作《古炉》,以亲历者的感受,用一个小孩子的经历,通过陕南闭塞落后以烧瓷为生的小山村,巧妙深刻地展示了"文化革命"独特不堪回首的历史。作者从环境悲剧、爱情悲剧和人格悲剧的叁重审美视角揭示动乱的社会根源,艺术地表现了动乱中的文化失落与人性扭曲的阵痛,让人痛苦中震撼惋惜,让人反思中惊醒与重构。(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8期)

熊玫[8](2012)在《极致文化与极致人格——谈小说《梁夏》悲剧性之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篇小说《梁夏》讲述了男主人公梁夏遭强奸反被诬告的曲折故事。梁夏不惜一切代价使真相公布于天下,结果却被悬置。这样一篇"未果"的小说不是作家不作为,不是作家笔下的人物不作为,而是在现实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太多无法作为的隐性力量和阻挠因素。当整体文化血性陷入失语的状态时,勇敢者的"作为"就难免显现疲软的力量。(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薛文礼[9](2012)在《略论鲁迅作品中丧葬仪式描写的悲剧性和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作品蕴涵着丰富复杂的民俗学内容,从中寄寓了鲁迅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刻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大量的民俗学内容中,引人注目的是对丧葬仪式的描写,他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习以为常的民间"丧葬"中。笔者试图从"丧葬"这一窗口探视鲁迅命意和隐含其中的文化价值,也可以见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全面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2年02期)

孟小玲[10](2011)在《《白鹿原》人物悲剧性所昭示的文化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以陕北小镇为视点,通过历史悲剧片段中受戕害的生命来透析混乱的近代民族史,并试图通过人物悲剧的融汇反思传统文化的因素,达到洞悉民族文化的目的。本文通过两个部分来昭示传统文化在动荡时代的沦丧,从而挖掘民族悲剧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1年04期)

文化的悲剧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的生活中具体的悲剧性事件,而是具体事件的抽象化,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更加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段来表现悲剧性的题材,更能引发人们心灵的震撼,使人们在情感的感受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西方音乐中的"悲剧性"作品非常多见,由于它表达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备受作曲家和欣赏者的青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的悲剧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昌林,陆海银,唐季冲.自我与现实之断裂——论项羽英雄悲剧性及其楚文化意蕴[J].焦作大学学报.2019

[2].王杨.西方“悲剧性”音乐作品的文化阐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

[3].康佳.悲剧性文化的艺术价值——鲁迅《呐喊》与《彷徨》赏析[J].牡丹.2018

[4].申力文.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性[J].青年文学家.2016

[5].杨经建.“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的悲剧性文化人格心理[J].社会科学.2015

[6].王薇薇.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悲剧性特征的艺术表现[J].音乐创作.2013

[7].宋义霞.贾平凹《古炉》对“文化革命”悲剧性的审美反思[J].求索.2012

[8].熊玫.极致文化与极致人格——谈小说《梁夏》悲剧性之生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

[9].薛文礼.略论鲁迅作品中丧葬仪式描写的悲剧性和文化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

[10].孟小玲.《白鹿原》人物悲剧性所昭示的文化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1

标签:;  ;  ;  ;  

文化的悲剧性论文-吴昌林,陆海银,唐季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