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刘红彪,王梅,张强

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刘红彪,王梅,张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夹具,结构响应

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彪,王梅,张强[1](2014)在《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虚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推导,获取了正弦扫频函数的精确数学描述。通过数值仿真,获取了振动台试验夹具的选取原则,即夹具和试验件的固有频率比应满足3.0或以上;同时,根据计算结构可知,两结构的组合体固有频率较两结构固有频率的较小值小。由考虑振动台面耦合作用的结构正弦扫频振动的数值仿真分析可知,结构在正反向的正弦扫频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差异不大,但在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设计时应根据台面的动力特征确定是否考虑振动台面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进行修正。以上结论可为航天产品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设计及动力时程仿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红彪,张强,刘现鹏,张宝华,田双珠[2](2014)在《钢框架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虚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正弦扫频函数的精确数学描述。通过模态测试,获取了五层钢框架结构的五阶横向固有频率。由结构正弦扫频振动的数值仿真分析可知,结构在正反向正弦扫频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差异不大,两者的结果均可作为试件动力特性的评定指标;但在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设计时,应根据台面的动力特征确定是否考虑振动台面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进行修正。以上结论可为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设计及动力时程仿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晓琳,严侠[3](2012)在《正弦扫频振动控制器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弦振动控制算法研究以及软件设计,基于NI PXI RT系统嵌入FPGA板卡硬件平台,开发出正弦振动控制器。由于采用半正弦窗方法,实现了高频平稳启动。试验证明:该控制器动态范围达到85dB,频率范围为5~2000Hz,控制容差在±1dB以内。(本文来源于《第25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选集》期刊2012-08-17)

王群,李志远[4](2012)在《基于正弦扫频振动试验的某型车辆点火线圈支架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较准确、快速地估计结构件等的疲劳寿命,研究了基于正弦扫频的强化激振试验方法。该方法在结构材料S-N曲线未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结构危险点处的振动自功率谱密度和扫频参数快速估算出结构的疲劳寿命。应用此法,对某型车辆的点火线圈支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正弦扫频强化激振时长在1 h左右,支架即出现寿命缺陷。对点火线圈支架结构进行了计算改进,可使其疲劳耐久性试验时长增加到20 h以上。(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张连朋[5](2012)在《双水平向振动试验台正弦扫频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弦扫频振动试验作为环境模拟试验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来测试设备的共振频率,进而研究其疲劳寿命和可靠性。该技术目前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军工产品、航天产品和大型建筑设备等领域。该课题是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液伺服仿真及试验系统研究所承接的“桥梁地震模拟液压振动台设备控制系统”项目为背景,对电液式振动试验台的正弦扫频振动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双水平向电液式振动试验台的模拟控制部分-伺服控制。采用叁状态控制、自由度独立控制和压力镇定控制叁部分拓宽了伺服系统的响应频宽,增加了系统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响应精度和性能,为振动控制奠定了基础。采用系统辨识技术辨识出振动试验台伺服系统的传递函数,应用傅里叶变换技术通过期望输出扫频信号和系统逆传递函数生成系统的驱动信号,对原驱动信号进行补偿。利用离线迭代技术对生成的驱动信号进一步离线迭代修正,补偿了系统的相位滞后和幅值衰减,并且进行了仿真验证。结合基于系统辨识技术与离线迭代技术的控制方法和基于频响函数实时预测技术的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复合正弦扫频振动控制技术。后者主要是应用改进的外差式滤波器和扫描式滤波器进行幅值辨识,并通过一定的幅值控制算法对幅值进行实时的修正以减小外界干扰信号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了该复合控制策略的稳定性和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通过系统辨识和离线迭代技术增加了系统的收敛速度,利用频响函数实时预测控制方式增加了系统的鲁棒性。搭建实验室的电液振动试验台设备的控制系统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和XPC Target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实现振动试验台的实时控制。对振动台进行了调试,对以上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满足电液振动试验台的正弦扫频振动控制的精度要求,该复合控制策略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2-07-01)

杨志东,丛大成,韩俊伟,李洪人[6](2008)在《正弦扫频振动控制中的信号综合与信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正弦扫频信号相位函数的微分方程的特点,研究一种新的驱动信号产生方法,此方法具有较高的输出精度,并对外差操作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外差操作可将响应信号频谱从当前扫描频率平移到直流分量,该直流分量描述了响应信号的均方根或者幅度的实部与虚部信息,直流中频检测器通过选择适当的低通滤波器释放出该直流分量,从而实现响应信号的跟踪滤波和均方根处理。实践证明该信号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正弦扫频信号的时变谱分析。(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志东,丛大成,韩俊伟,李洪人[7](2008)在《基于扩展型准牛顿优化算法的单轴正弦扫频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弦扫频振动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在被试件上施加可控的正弦激励,测试被试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为了达到较高的测试精度,工程上通常采用实时迭代的控制方式。传统实时迭代方法采用固定的反馈增益和频响函数辨识值,这导致反馈增益的选取成为决定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关键。首先应用范数理论和级数理论对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在确定的频响函数辨识值下,如果反馈增益选择不当,将会造成系统不稳定。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应用准牛顿优化算法实时修正频响函数辨识值的控制算法。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系统潜在的稳定性问题,并且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8年03期)

陈福利[8](2001)在《正弦扫频振动试验方法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实施操作的角度 ,对正弦扫频振动试验有关技术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以某一产品的试验条件为例 ,分析、计算得出正弦扫频振动时 ,采用一次扫描或分段扫描方式的条件和计算方法判断 ,在何种试验条件下可以采用一次扫描方式 ,在何种试验条件下不能采用一次扫描方式。鉴于上述问题很容易产生模糊认识 ,并可能引发受试产品的损坏 ,为此 ,本文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并给出明确结论(本文来源于《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期刊2001年04期)

陈循,唐丙阳,温熙森,卢天贶[9](1994)在《独特的微机正弦扫频振动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通用微机为主控单元进行正弦扫频振动控制的独特之处在于驱动信号的生成、修正,响应信号的采样、分析以及系统传递函数计算等控制功能均主要由微机软件完成。本文主要介绍上述控制功能的软件设计原理,并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姚起杭[10](1980)在《正弦扫频振动试验的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正弦扫频振动试验方法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国内也已经开始向这方面过渡.由于难以确定或者鉴别复杂试件及密封设备件的主要谐振频率,传统的正弦定频振动试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产品检验性环境振动试验的要求了.(本文来源于《航空标准化》期刊1980年S2期)

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正弦扫频函数的精确数学描述。通过模态测试,获取了五层钢框架结构的五阶横向固有频率。由结构正弦扫频振动的数值仿真分析可知,结构在正反向正弦扫频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差异不大,两者的结果均可作为试件动力特性的评定指标;但在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设计时,应根据台面的动力特征确定是否考虑振动台面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进行修正。以上结论可为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设计及动力时程仿真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彪,王梅,张强.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虚拟设计[J].自然灾害学报.2014

[2].刘红彪,张强,刘现鹏,张宝华,田双珠.钢框架结构正弦扫频振动台试验的虚拟实现[J].地震研究.2014

[3].李晓琳,严侠.正弦扫频振动控制器开发[C].第25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选集.2012

[4].王群,李志远.基于正弦扫频振动试验的某型车辆点火线圈支架疲劳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12

[5].张连朋.双水平向振动试验台正弦扫频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6].杨志东,丛大成,韩俊伟,李洪人.正弦扫频振动控制中的信号综合与信号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08

[7].杨志东,丛大成,韩俊伟,李洪人.基于扩展型准牛顿优化算法的单轴正弦扫频振动控制[J].振动与冲击.2008

[8].陈福利.正弦扫频振动试验方法的初步探讨[J].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2001

[9].陈循,唐丙阳,温熙森,卢天贶.独特的微机正弦扫频振动控制技术[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

[10].姚起杭.正弦扫频振动试验的设计方法[J].航空标准化.1980

标签:;  ;  ;  ;  

正弦扫频振动法论文-刘红彪,王梅,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