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何小文,胡章亮,陈亮,赵龙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何小文,胡章亮,陈亮,赵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支撑横梁体系组合梁桥,非线性时程分析,参数变化,地震响应规律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文,胡章亮,陈亮,赵龙[1](2019)在《支撑横梁体系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工程实例,采用SAP2000建立支撑横梁体系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精细化抗震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板梁刚度比、支撑横梁根数、剪力钉剪切刚度3个设计参数对该组合梁桥地震响应规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加钢主梁刚度和减少横梁根数有利于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剪力钉刚度大幅折减致梁板界面滑移时,桥梁第一阶自振周期增加26.14%,而墩底纵、横桥向弯矩分别降低47.74%和32.6%,说明剪力钉刚度折减导致界面滑移的同时降低了墩底截面地震力。(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9年01期)

柳双军[2](2019)在《南京大桥北路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具有自重轻、抗扭能力强、刚度大、施工速度快的优点,结合南京大桥北路匝道桥,介绍了组合梁在城市高架中的设计与应用,通过调整桥面板混凝土浇注顺序,中支点顶升20cm,有效控制了负弯矩区域混凝土桥面板的开裂。(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9年01期)

刘满秋[3](2018)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在弯矩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简支组合梁和悬臂组合梁相比,在竖向偏心荷载作用下,连续组合梁同时存在正弯矩、负弯矩和扭矩,其受力状态比前两种组合梁复杂。目前对于组合梁弯扭复合状态下的受力性能研究以正弯扭居多。本文依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在负弯矩和扭矩联合作用下的受力机理研究》(E2014210038),对两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在偏心荷载下的受力性能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进行了钢-混凝土两跨连续组合梁在偏心竖向荷载下的全过程静载模型试验,得到了连续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截面应变、截面滑移、混凝土板裂缝开展规律,发现在0.8倍极限荷载以内,纵向应变沿梁高方向仍符合平截面假定,截面滑移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大,混凝土板裂缝间距与横向钢筋间距有关,在受力过程中存在内力重分布;(2)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不同参数下的有限元模型,其弹性阶段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钢梁底板的纵向应变和扭转翘曲应变均在有横隔板处沿横截面呈U型分布,在无横隔板处呈线性分布,且横向梯度和数值均随扭弯比的增大和连接度的减小而增大,但受横隔板间距及配筋力比影响较小;纵、横向滑移均连接度和扭弯比的增大而增大,纵向滑移沿梁轴的分布于剪力分布图相似,横向滑移数值较小,可忽略不计;(3)连续组合梁在弯扭共同作用下,在负弯矩区产生弯矩重分布,且弯矩重分布系数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扭矩在受力过程也发生重分布现象,但程度很小,说明混凝土开裂对抗扭刚度影响不大;(4)正、负弯矩区的弯矩和扭矩表现出相似的相关性,其表达式略有差别,总体而言,极限扭矩对极限弯矩影响不大,而极限弯矩对极限扭矩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8-06-01)

储森森[4](2018)在《公路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截面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具有高质量、快速施工、轻型化、节省模板材料、环保等优点。因我国钢—混凝土组合梁起步较晚,导致设计经验相对匮乏。为了研究钢板组合梁的合理截面构造,本文从模型计算以及数据归纳总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组合梁线弹性计算理论及弹塑性计算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此外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内力分析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2.建立ANSYS两跨连续梁有限元模型,分析连续组合梁的非线性极限破坏状态以及滑移效应,汇总了分析了连续组合梁的滑移效应和局部屈曲对于极限承载力的影响。3.基于ANSYS无法自动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现实,提出了采用均匀温度荷载等效模拟的简易计算方法,精确度较高。4.基于公路连续组合梁桥的截面特点,利用MIDAS CIVIL和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线弹性理论为基础的梁单元模型和空间模型,利用两种有限元软件的特点和优势,分别对既有桥梁的纵向和横向进行计算,研究公路连续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对比计算结果,综合考虑计算效率等因素,选取以换算截面法为理论基础的MIDAS梁单元模型为截面优化计算的有限元模型,选取公路荷载基本组合下钢梁应力值作为截面优化的目标值。5.分析了截面尺寸参数的变化对于上文所述目标值的影响程度,影响因素包括:混凝土桥面板厚度,钢梁上翼缘厚度、钢梁下翼缘厚度、钢梁腹板厚度、钢主梁高度。综合造价和应力规范限值要求,提出了考虑截面各部分尺寸的综合优化法和实现快速优化的可行域法,对当前截面的优化提出了建议。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优化设计效果显着,可供设计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15)

欧阳政[5](2017)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开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在钢筋混凝土梁和钢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组合结构。尽管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国内外有着比较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但是这些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受力情况较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必须对其承载力、挠度、滑移尤其是负弯矩区的开裂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本文首先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进行了基本理论分析,包括对正弯矩和负弯矩作用下组合梁的滑移及变形分析、极限塑性承载力计算分析、挠度计算分析、负弯矩开裂荷载计算分析、负弯矩最大裂缝宽度计算等。然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和ANSYS软件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分析。用Solid65单元模拟钢筋混凝土翼板;用She1143单元模拟钢梁;用Combine39单元模拟栓钉连接件。计算了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对比有限元计算值与理论分析值,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弹性阶段挠度计算的修正公式,通过对比规范计算值、有限元计算值,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而且修正公式在计算部分抗剪连接程度组合梁弹性阶段的挠度时更具优势。最后借助ANSYS软件有限元基础模型分析了不同正负弯矩区抗剪连接程度、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混凝土翼板的横向配筋率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挠度、承载力、滑移、负弯矩开裂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组合梁的挠度和滑移值都随着组合梁抗剪连接程度的增加而减小;极限承载力则随着抗剪连接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负弯矩区的抗剪连接程度对组合梁的影响更加显着。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连续组合梁的挠度和滑移都随之减小;极限承载力和负弯矩开裂荷载随之提高。但是当混凝土的强度超过一定值时,这种影响越来越小。混凝土翼板横向配筋率对连续组合梁承载力、挠度和负弯矩开裂荷载有较大影响,相较而言对连续组合梁的滑移影响较小。当混凝土翼板横向配筋率超过0.8%时,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小。(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7)

李龙起[6](2014)在《腹板开洞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组合梁与简支组合梁相比刚度更大、强度更高,能跨越更大的空间,除有截面塑性强度储备外,还有超静定的结构塑性强度储备。但由于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带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受力特性和破坏模式还了解不多,不仅缺乏相应分析方法和计算理论,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以遵循。因此,若能全面的深入掌握带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受力特性,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洞口带来的刚度和强度的损失,就能在梁的腹板上开洞,甚至开大洞,从而达到降低层高和节约大量建设资金的目的,本课题的提出正是要为这一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应用前景服务。为此,本文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有限元和理论分析,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5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和1根腹板无洞连续组合梁的两点对称集中加载试验,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竖向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腹板开洞不仅降低了连续组合梁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而且引起洞口区域混凝土板和钢梁截面的剪力重分布。最终连续组合梁洞口发生剪切破坏从而丧失承载能力使带洞跨截面抗剪上升为控制设计主要因素;另外,增加混凝土板厚度和截面配筋率可以提高连续组合梁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并可以用来进行洞口区域的补强。2.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塑性铰及内力重分布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重点为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塑性铰特性及内力重分布现象。试验结果表明:腹板开洞降低了连续组合梁的刚度和承载能力,洞口区域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5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破坏过程均为在洞口处形成剪力铰并最终形成破坏机构从而丧失承载能力。与腹板无洞连续组合梁相比,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在按弹性计算时就已经存在“调幅”现象。另外,试验表明连续组合梁开洞后不仅存在弯矩重分布而且在带洞跨还存在混凝土板和钢梁之间的剪力重分布现象。3.对影响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受力及承载力的几个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选取的影响参数为:混凝土板厚、洞口宽度、洞口高度、洞口位置、洞口偏心和多洞口(双洞)等。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增加混凝土板厚度可以提高组合梁的承载能力,配筋率增加能大幅提高组合梁的变形能力。随着洞口宽度和高度的增加,组合梁承载能力相应减小,带洞跨挠度增大。洞口位置对开洞组合梁的承载力和变形影响较大,洞口布置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之外对组合梁受力比较有利。4.对影响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内力重分布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的变化参数为混凝土翼板厚度、混凝土板纵向配筋率、洞口宽度、洞口高度、洞口位置和洞口偏心等。结果表明:开洞组合梁不仅存在塑性弯矩重分布,而且还存在洞口引起的“弯矩重分布”。混凝土板厚度增加可以减少组合梁弯矩调幅,配筋率增加能提高组合梁的弯矩调幅。随着洞口宽度和高度的增加,组合梁的弯矩调幅增大。另外发现,洞口位置对组合梁承载力和内力重分布也有显着的影响。5.提出几种不同的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洞口补强方式,通过有限元计算对不同补强方法的连续组合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组合梁洞口区域采取补强措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洞口区域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增强其刚度和局部稳定性,并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洞口补强方法可以用于工程实践。6.介绍了塑性设计方法在腹板开洞组合梁中的发展和应用,然后简要介绍了腹板无洞组合梁危险截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针对洞口处发生剪切破坏的组合梁(洞口四个角点形成塑性铰),通过推导负弯矩区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洞口处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负弯矩区组合梁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11-01)

陈振生[7](2014)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非线性力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在高层大跨空间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极限承载力和正常使用下的承载力都比简支组合梁要高,变形小等优点,连续组合梁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同时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受力具有材料非线性、界面滑移、混凝土翼板受拉开裂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非线性特征,使得其在较小的受力状态下就出现很大的非线性行为。本文以单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非线性受力性能。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连续组合梁的静力性能以及抗震性能进行建模分析。数值模拟验证中,对简支组合梁进行精细化建模分析,模型内包含混凝土、钢材以及连接件叁种不同本构的材料,采用非线性弹簧单元SPRING2模拟栓钉在混凝土翼板和钢梁交界面间的抗剪作用。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了此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后续连续组合梁的建模工作提供了依据。对连续组合梁静力性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组合梁界面栓钉布置方式对其弹性以及弹塑性受力阶段的影响。对两种不同边界条件的单跨连续组合梁分别提出2组共6种不同的界面栓钉布置方案进行参数化分析。由分析结果得出:界面采用较小直径的栓钉,在较大剪力连接程度下有利于挠度控制以及正弯矩区段内材料力学性能优势的发挥;反之,若界面采用较大直径栓钉部分剪力连接,负弯矩区混凝土翼板开裂情况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对结论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工程中连续组合梁正负弯矩区段界面间栓钉的布置宜单独分开考虑,而不采用栓钉沿全梁均匀布置的方式,可使连续组合梁的静力性能得到优化。对组合梁竖向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组合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实际耗能能力。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梁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在反复拉压过程中损伤严重,混凝土翼板的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梁整体耗能能力影响很小,混凝土强度等级大的连续组合梁耗能稍大。建议工程中组合梁的实际耗能能力可按其自身工字钢梁部分的耗能能力考虑以策安全。采用工程设计软件Midas/Gen对荷载长期作用下连续组合梁力学性能时变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使连续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发生时变性:挠度和界面滑移量随时间发生变化;组合梁横截面上应力由混凝土翼缘向钢梁截面转移。(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潘明杨[8](2014)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抗弯性能及其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是通过剪力连接件将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板连接成整体共同受力的一种新型梁。尽管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国内外有着比较广泛的研究,然而在设计理论及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随着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进一步的应用,抗弯性能有可能会影响结构的可靠性。基于此,对5组不同参数下的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抗弯性能及其可靠度指标进行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根据湖北鸿路钢构公司已有钢-连续组合梁试验数据,建立了叁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其应力、应变、裂缝开展图、模态等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绘制出了连续组合梁的跨中荷载-挠度曲线。计算分析表明,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值基本吻合,证明该分析模型是合理有效的。利用该模型,对影响连续组合梁抗弯性能的主要参数(横向配筋率、材料强度、腹板厚度、剪切连接强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钢梁强度等级和腹板厚度对连续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影响较大;剪切连接强度和配筋率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较小;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有一定影响,但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影响程度随之减小。利用可靠度相关理论,建立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功能函数,对各参数进行相关统计后对影响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抗弯性能的主要可靠度指标(钢材品种、材料强度等级、配筋率、荷载组合形式)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均高于规范规定在安全等级为二级时脆性破坏时的标准,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彦玲,李运生,樊健生[9](2013)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刚度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刚度计算方法,对3根反向加载的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和3根2跨连续组合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负弯矩区采用只由钢筋和钢梁组成的完全开裂截面刚度计算连续组合梁的挠度过于保守,在计算中应充分考虑受拉刚化效应对负弯矩区截面刚度的影响;在考虑滑移效应的折减刚度的基础上采用等效刚度计算正常使用阶段连续组合梁的挠度,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挠度计算的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8期)

杜欢欢[10](2013)在《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力学性能分析及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Prestressed Steel-Concrete Continuous Compositebeams,简称PCCB)是在普通组合梁的基础上采用预应力技术形成的一种横向承重组合构件,通过栓钉等剪力连接件使得钢筋混凝土板与钢梁两个部件共同承受荷载、协调变形的一种梁。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除了具有普通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提高了组合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增大了结构的弹性工作范围;充分利用了材料性能,减少了连续组合梁的高度、减轻了组合梁的自重并减小了地震对组合梁的作用;改善了组合梁的疲劳和断裂性能;增加了强度储备,提高了梁的可靠度;推迟组合梁中混凝土的开裂,并且延长了组合梁的使用寿命等。本文在已有的试验基础上,针对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受力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运用ANSYS软件,建立了考虑混凝土与钢梁交界面之间纵向滑移的、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试验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分析和研究了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受力性能,以及破坏机理,探讨了若干参数(钢梁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钢梁腹板厚度、加载方式、混凝土板厚度及纵横向配筋率等)对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此外,在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试验研究,以及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对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以及极限荷载进行分析计算。并且利用以上公式,将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作比较,进行分析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3-04-18)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具有自重轻、抗扭能力强、刚度大、施工速度快的优点,结合南京大桥北路匝道桥,介绍了组合梁在城市高架中的设计与应用,通过调整桥面板混凝土浇注顺序,中支点顶升20cm,有效控制了负弯矩区域混凝土桥面板的开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参考文献

[1].何小文,胡章亮,陈亮,赵龙.支撑横梁体系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地震响应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9

[2].柳双军.南京大桥北路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设计[J].北方交通.2019

[3].刘满秋.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在弯矩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4].储森森.公路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截面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5].欧阳政.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开裂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7

[6].李龙起.腹板开洞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4

[7].陈振生.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非线性力学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8].潘明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抗弯性能及其可靠度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4

[9].张彦玲,李运生,樊健生.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刚度计算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杜欢欢.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力学性能分析及承载力计算[D].湘潭大学.2013

标签:;  ;  ;  ;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论文-何小文,胡章亮,陈亮,赵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