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袁超,张东

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袁超,张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中村,日常消费,空间,流动人口

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袁超,张东[1](2019)在《文化资本与空间分化:城中村流动人口消费空间隔离的再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以及舒尔茨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探讨居住在城中村内的流动人口居民的日常消费情况。研究以西安市一个待改造的城中村—C村为田野调查地点,通过对33位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蚁族")和农民工为期6个月消费活动的观察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希望以城中村这一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过渡"转型空间为观察点,从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口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研究我国城市外来人口在日常消费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层分化,从而为研究我国大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以及阶层分化提供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并丰富消费的阶层分化的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邵颖萍,张鸿雁[2](2019)在《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昆曲意象”文化自觉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文化基因是城市价值所在,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延续地方精神和塑造特色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昆曲在苏州文化生境中表现出的精英价值传承、职业伦理传承、休闲方式传承、体验消费传承四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从典型的个体文化行为方式中探寻城市集体性的文化自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解决文化归属性、受众扩张性、时代顺应性、话语代表性等系列问题,形成可持续意义上的文化再生产与消费。(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梅笑,吕鹏[3](2019)在《从资本积累到文化生产——中国家族企业第二代如何完成社会再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家族企业第二代并没有被动地接受其父辈的文化,而是试图通过"创造性地破坏"建立起一种新文化,并实现父代—子代之间职业地位的再生产。在这个文化生产的过程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过不断的协商和妥协恰恰成为代际传承的中介。经济精英的社会再生产是嵌于代际关系中的文化生产的结果。中国家族企业第二代的文化生产活动包含着对父辈创业文化的挑战和反抗,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文化生产并非社会底层独有的行动,也是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文宏,苏迪[4](2018)在《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阶层再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显着。既有研究均已证明阶层地位具有代际传递效应,中国社会阶层再生产的传递机制和影响因素也亟待实证检验。基于上海大学社会调査中心于2012年进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大型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文化资本丰富和经济资本丰裕的孩子在教育分流和阶层分化中有更大的可能性流向优势的位置,且经济资本通过文化资本起作用,社会经济地位就是通过教育这个重要机制将资源传递给子代,从而完成阶层的再生产。(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吴愈晓,黄超,黄苏雯[5](2017)在《家庭、学校与文化的双重再生产:文化资本效应的异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文化资本对初中学生学业成就的效应在不同阶层之间和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文化资本存量越丰富;(2)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着的正面效应;(3)文化资本的效应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文化资本的回报越高;(4)文化资本的效应还受到就读学校质量的影响,在越优质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资本的回报越高。以上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而不是"文化流动模型"更适用于理解当前中国文化资本对教育成就和地位获得的影响。而且,由于高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可能进入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因此文化资本的效应在当前中国是一个"双重再生产"过程。我们认为,文化资本作为教育不平等和阶层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机制,与中国居民地位获得和社会不平等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张冰[6](2017)在《“影子教育”与中国“新中间阶层”的文化再生产——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中间阶层有着显着的阶层特征,受益于文化资本的积累,但在进行文化再生产时却面临着诸多焦虑。影子教育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对学生增加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迎合了新中间阶层父母追求文化资本积累的心愿,成为中国新中间阶层进行文化再生产的一种现实性选择。在这一选择中,新中间阶层父母承受着不同教育价值理念的冲突,产生矛盾心理。(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22期)

牛涛[7](2017)在《资本逻辑与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当前我国文化生产中资本存在的样态及其运动逻辑。一方面需要引入资本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产出规模,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另一方面资本自我增殖的逻辑若不加以约束和控制,又可能会消解社会主义文化解放人、发展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商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二重性要在平衡中实现超越,处理好市场需求与文化价值使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平衡资本逻辑与文化生产的相关制度供给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生产对资本的驾驭、导控,直至超越。(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张鸿雁[8](2017)在《城市品位的治理型建构——基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多元人文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品位建设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建构和培育"社会样板阶层",还需要具体的行动规划和具体的空间景观文化表现,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必须注重九个层面的人文诠释并给予深入思考:从社会公平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整合,从"社区如家"到"城市如家"的人文关怀,从学习型城市到"哲学型城市"再到"独有的城市哲学",从城市精神理念到市民精神的生活实践并转化为"常人生活"的品位素养,从生态循环到社会循环再到回归自然的城市发展方式的自然回归,从"城市格调"到"城市时尚"再到城市作为一个艺术品的打造,从生活空间到艺术空间再到日常生活艺术空间再创造,从大众创业到充分就业再到大众创新的文化土壤培育,从城市文化资源挖掘到"城市文化资本"打造再到城市品位文化符号的资本性转化。(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7年02期)

姜添辉,周倩[9](2017)在《社会阶级与文化再生产——不同社会阶级家长的社会资本对文化再生产之结构化影响及其因应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再生产理论主张,习性影响学童的学习表现,文化资本是发展习性的基础,经济资本是转化文化资本的条件,如此教育成就与社会阶层紧密构成结构化形态。由于社会网络流通有用的讯息,所以如果劳工阶级家长建构适切的社会网络,便可获得正确的教育讯息,以采取适切的教育行动,提升子女的学习表现,进而脱离经济资本不足的结构化限制。基于此种关联性,文章剖析社会网络形态与社会阶层的关联性,并指出封闭性与开放性社会网络存在互补特征,但是中上阶级家长的主动作为使他们能同时拥有这两种形态的社会网络,因而强化既有文化资本的优势。相反的,劳工阶级家长的交往对象往往局限于劳工,此种封闭性网络难以流通有用的教育讯息,致使无法发挥社会资本在教育行动的辅助功能。此种差异衔接结构化的文化再生产现象,为削弱这种结构化社会控制,学校应主动与劳工阶级家长建构开放性社会网络,提供适切的教育讯息,进而提升其子女的教育成就,落实教育均等之理念。(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7年01期)

牛涛[10](2016)在《资本逻辑与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生成于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体系之中,秉承理性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在空间上逐步展开,将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纳入自身运转的逻辑掌控之中。资本的生成与现实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文化是特定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有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资本才具备与文化发生实质勾连的逻辑驱动、需求拉动和技术支撑。一方面文化生产需要引入资本的逻辑来优化资源配置、改造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资本自我增殖的基本逻辑又决定了如果不加以必要的限制、约束和控制,资本对文化生产的大规模介入又可能遮蔽文化应有的价值本质、消解文化的社会效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当前我国资本存在的样态及其运动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商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二重性要在平衡中实现超越,处理好市场需求与文化价值使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平衡资本逻辑与文化生产的相关制度供给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生产对资本的驾驭、导控,直至超越。(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上册)》期刊2016-11-26)

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文化基因是城市价值所在,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延续地方精神和塑造特色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昆曲在苏州文化生境中表现出的精英价值传承、职业伦理传承、休闲方式传承、体验消费传承四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从典型的个体文化行为方式中探寻城市集体性的文化自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解决文化归属性、受众扩张性、时代顺应性、话语代表性等系列问题,形成可持续意义上的文化再生产与消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1].袁超,张东.文化资本与空间分化:城中村流动人口消费空间隔离的再生产[J].湖湘论坛.2019

[2].邵颖萍,张鸿雁.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昆曲意象”文化自觉的社会学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9

[3].梅笑,吕鹏.从资本积累到文化生产——中国家族企业第二代如何完成社会再生产[J].青年研究.2019

[4].张文宏,苏迪.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阶层再生产[J].江海学刊.2018

[5].吴愈晓,黄超,黄苏雯.家庭、学校与文化的双重再生产:文化资本效应的异质性分析[J].社会发展研究.2017

[6].张冰.“影子教育”与中国“新中间阶层”的文化再生产——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说开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7].牛涛.资本逻辑与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悖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7

[8].张鸿雁.城市品位的治理型建构——基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多元人文诠释[J].上海城市管理.2017

[9].姜添辉,周倩.社会阶级与文化再生产——不同社会阶级家长的社会资本对文化再生产之结构化影响及其因应之道[J].教育学术月刊.2017

[10].牛涛.资本逻辑与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悖论[C].“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上册).2016

标签:;  ;  ;  ;  

文化资本再生产论文-袁超,张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