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王晓华,周瑶,张婧

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王晓华,周瑶,张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水热法,钛酸盐纳米管,二氧化碳,甲烷

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华,周瑶,张婧[1](2019)在《微波水热法合成钛酸盐纳米管用于CO_2/CH_4吸附分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发达孔结构的钛酸盐纳米管(TiNTs),并用浸渍法将二乙烯叁胺(DETA)、叁乙烯四胺(TETA)、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至钛酸盐纳米管上,用以吸附分离CO_2和CH_4。利用扫描电镜(SEM)、低温氮吸附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吸附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贝士德吸附仪研究其CO_2和CH_4的吸附性能,并对CO_2/CH_4的分离系数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60%TEPA改性的TiNTs分离因子最大,能很好地分离CO_2和CH_4;胺修饰的TiNTs除具有较高的CO_2吸附能力外,还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在煤层气CO_2脱除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2期)

邓东丰,张新[2](2019)在《活性炭固定床吸附分离多环芳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柱长、浓度、流量和多溶质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显示不同的溶质具有不同的穿透时间,表明了可以利用活性炭固定床回收表面活性剂。流量越低、活性炭用量越多、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多环芳烃浓度越低越有利于表面活性剂的回收和多环芳烃的去除。(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9年06期)

齐金山,程文萍,崔杏雨,马静红,李瑞丰[3](2019)在《玉米芯活性炭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中CH_4/N_2的吸附分离是变压吸附分离领域的难题之一,高性能吸附剂的制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玉米芯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采用一步炭化法制备得到玉米芯活性炭,并探究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孔结构、表面性质及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SEM,XPS,N_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活性炭的元素组成、孔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并采用Freundlich等温式对25℃下活性炭的CH_4和N_2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炭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均增加,而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有所下降。在25℃,100 kPa条件下,活性炭对CH_4和N_2的吸附量与0.47~0.90 nm的微孔孔容有关;而CH_4/N_2平衡分离比与V_(0.47~0.55 nm)/V_(0.47~0.90 nm)和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有关。活性炭AC-T700具有最高的CH_4吸附量(35.3 cm~3/g),同时CH_4/N_2平衡分离比达到3.5.(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富帮,邓橙,邓宇,马军,刘圣军[4](2019)在《Li-LSX分子筛的离子改性及氧氩吸附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价态阳离子改性Li-LSX分子筛对其氧氩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分别以Ag~+、Ca~(2+)、Ce~(3+)为阳离子交换剂制备AgLi-LSX、CaLi-LSX、CeLi-LSX分子筛。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分析(EDS)、拉曼光谱(Raman)、比表面积分析(BET)等技术手段对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晶体构型、元素含量、孔结构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改性分子筛的氧氩吸附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晶体构型没有改变,仍为X型分子筛。在25℃下测定分子筛的氧气和氩气吸附量,CeLi-LSX、CaLi-LSX、AgLi-LSX分子筛的氧气吸附量分别为4. 978 6 m L·g~(-1)、4. 042 7 m L·g~(-1)、2. 975 5 m L·g~(-1),且叁种分子筛的氩气吸附量相近,这表明CeLi-LSX分子筛是一种较好的氧氩吸附分离材料。(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4期)

赵文燕,郭中宝,关红艳,丁建军,梅一飞[5](2019)在《活性炭吸附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室内空气中二硫化碳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取2μL二硫化碳标准储备溶液(二硫化碳的绝对质量小于4μg)于动态稀释仪中,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吹扫流量为1 000mL·min-1,吹扫时间为10min)操作。仪器的出气口与活性炭吸附管连接,使空气中的二硫化碳被活性炭吸附。吹扫时间结束时,取下吸附管,移置于全自动热脱附仪中,按仪器工作条件操作,使二硫化碳解吸并引入气相色谱仪,在DB-5色谱柱(60m×0.25mm,0.25μm)上按程序升温(温度区间为50~250℃)模式进行分离,按设定条件用质谱法测定二硫化碳的含量。用二硫化碳标准溶液系列绘制标准曲线,其线性范围在0.010~2.0mg·L~(-1)之间,检出限(3s)为0.007μg。当采集体积为10L时,其检出限为0.7μg·m-3。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105%~110%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4%。为检测吸附管中二硫化碳的稳定保持时间,取2μL二硫化碳标准储备溶液9份,分别按上述条件吹扫,并吸附于9个吸附管中,在不同的时间测定其二硫化碳的含量。结果表明,吸附管中二硫化碳至少可保存72h,在室温(23℃)和低温(-18℃)条件下,保存的吸附管中二硫化碳的测定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10期)

徐杨,王鹏,赵敏,牛智伟,潘多强[6](2019)在《用于放射性核素吸附分离的有机多孔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向环境系统释放放射性核素,对核能发展及环境安全造成压力。放射性污染介质的净化修复是核环境安全和核能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有机多孔材料由于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易于进行结构调控和功能化等优点,作为一类新型吸附材料在环境放射性污染治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能。本文介绍近年来有机多孔材料在放射性核素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讨论有机多孔材料在放射性核素吸附分离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我国开发高效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方法和工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崔莹,聂麦茜,聂红云,第五振军,孙涵[7](2019)在《氧化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发酵液中鼠李糖脂吸附分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良的Hummers氧化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并研究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液中鼠李糖脂(Rha)的吸附分离特性.结果表明,通过Hummers氧化法,可使石墨粉氧化为GO,并形成层数很少甚至单层的GO片,使所得GO的比表面积较石墨粉显着增大.以所得GO对铜绿假单胞菌NY3发酵液中的Rha进行吸附,发现当发酵液的pH值为4.0、吸附温度为25℃时,Rha在GO表面的吸附可迅速平衡,其最大吸附量约为1.7 g·g~(-1).pH 13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使Rha一次洗脱回收率为86.1%,是较佳的洗脱剂.重复利用实验表明,且所得的GO吸附剂可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于玲,邢翠娟,夏爱清,祁瑞芳,张书恺[8](2019)在《应用磁性氧化石墨烯作为吸附分离净化剂-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的第一步是提取样品中的PAEs。取样品0.500 0g,加入正己烷100μL和乙腈2mL,超声提取5min,离心5min,收集上清液,于留存的下层液相中再加乙腈2mL,重复提取1次。所得上清液与第一次上清液合并在40℃氮吹蒸发至近干。于残渣中加入乙腈1mL使溶解。在此溶液中依次加入无水硫酸镁250mg,N-丙基乙二胺(PSA)80mg和磁性氧化石墨烯50mg,超声萃取5min,通过外加磁场收集经净化的上清液,供GC-MS分析。在GC分析中,采用RXI-5si1MS色谱柱,按程序升温(在80~280℃区间)进行色谱分离,进样量为1μL。在MS分析中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和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用基质匹配法绘制标准曲线,测得16种PAEs的线性范围均在0.02~1.00mg·L~(-1)之间,其检出限(3S/N)为0.005~0.008mg·kg~(-1)。以空白植物油为基体,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82.2%~111%之间。16种PAEs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0%~7.2%之间。应用此方法分析了市购的5种植物油样品,并在样品中检出5种PAEs。(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09期)

刘海宁,叶秀深,张慧芳,胡耀强,刘忠[9](2019)在《盐湖稀有元素吸附分离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湖卤水是一种宝贵的无机盐资源,其中除富含钾、钠、镁、硼外,一些高价值的稀有元素锂、铷、铯、碘也有较大的储量,稀有元素的开发利用对于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盐湖资源中锂、铷、铯、碘等稀有元素吸附分离材料和相关技术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资料以卤水中或以在卤水中的应用为目的的研究为主,对吸附材料制备、吸附机理及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归纳,以期为盐湖稀有元素分离提供参考,为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汪露,林木松,梁相永,丁立生,张晟[10](2019)在《基于主客体化学的吸附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吸附分离材料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化合物的分离、环境净化、能源贮存等领域,具有很广泛的普适性。但因其特异性吸附分离功能极差,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吸附分离材料,因此基于主客体化学构筑具有特异选择吸附性和功能性的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主要概述了基于主客体化学的吸附分离材料研究的最新动态,分别讨论了以冠醚、环糊精、杯芳烃和葫芦脲为主体基质的吸附分离材料的超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相信基于主客体化学的吸附分离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柱长、浓度、流量和多溶质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显示不同的溶质具有不同的穿透时间,表明了可以利用活性炭固定床回收表面活性剂。流量越低、活性炭用量越多、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多环芳烃浓度越低越有利于表面活性剂的回收和多环芳烃的去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华,周瑶,张婧.微波水热法合成钛酸盐纳米管用于CO_2/CH_4吸附分离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邓东丰,张新.活性炭固定床吸附分离多环芳烃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9

[3].齐金山,程文萍,崔杏雨,马静红,李瑞丰.玉米芯活性炭的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9

[4].杨富帮,邓橙,邓宇,马军,刘圣军.Li-LSX分子筛的离子改性及氧氩吸附分离性能[J].材料导报.2019

[5].赵文燕,郭中宝,关红艳,丁建军,梅一飞.活性炭吸附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室内空气中二硫化碳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6].徐杨,王鹏,赵敏,牛智伟,潘多强.用于放射性核素吸附分离的有机多孔材料研究进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7].崔莹,聂麦茜,聂红云,第五振军,孙涵.氧化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其对发酵液中鼠李糖脂吸附分离特性[J].环境化学.2019

[8].于玲,邢翠娟,夏爱清,祁瑞芳,张书恺.应用磁性氧化石墨烯作为吸附分离净化剂-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9].刘海宁,叶秀深,张慧芳,胡耀强,刘忠.盐湖稀有元素吸附分离提取研究[J].盐湖研究.2019

[10].汪露,林木松,梁相永,丁立生,张晟.基于主客体化学的吸附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标签:;  ;  ;  ;  

吸附吸附分离比论文-王晓华,周瑶,张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