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南部论文-刘勇,程家骅

黄海南部论文-刘勇,程家骅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海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渔业资源,类群划分,水文环境,东海

黄海南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程家骅[1](2019)在《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EBFM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EBFM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5个类群,类群1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2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3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4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5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5相对偏冷水,类群4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2和3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着,类群3、4和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1和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1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类群2在春、冬季的优势种分别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Zeus faber),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刺鲳(Psenopsis anomala);类群3情况相对复杂,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夏季为优势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4和类群5均只有1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黄建军,牛华伟[2](2019)在《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对冲挤压变形与拉张断陷迭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至今尚未获得油气重大突破的(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迭合盆地之一,受对冲挤压性质的印支运动影响,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区域已沉积的古生界及下中生界发生构造形变及抬升剥蚀,形成了不同程度、不同规模、不同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及相应的挤压背斜构造。针对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与新生界构造迭加特征问题,运用地震剖面结构分析方法,将区域与局部地震剖面结构分析相结合,通过区域断裂特征解释确定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并结合不同层系地层变形特征,综合确定不同构造层系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挤压时期,南部坳陷位于南北对冲挤压弱变形带,主要发育相对完整的挤压背斜构造,在晚期拉张时期,南部坳陷在早期挤压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近东西走向的系列断陷。最终形成早期挤压构造与晚期拉张断裂构造迭合发育区带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突破有利区带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4期)

李成龙[3](2019)在《北黄海南部近岸与中部远岸海域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北黄海是西太平洋的高生产力陆架浅海,在其临近山东省和辽宁省的海域里分布着大量贝类、刺参等海产品养殖产业。早期研究表明,从春季到秋季北黄海次表层水发生快速的海水酸化现象,这可能对该海域中对海水酸化敏感的贝类等钙化生物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北黄海海水酸化的时空变异特征及调控机制,为预测未来30年海洋酸化的生态效应提供认识基础。作者搜集了 2017年春季至秋季(5月至9月)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烟台市牟平海洋牧场,及同年秋季至冬季(9月、10月和12月)北黄海中部海域的溶解氧和碳酸盐体系观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海域的季节性酸化状况,深入研究近海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区域及调控因子差异。结果表明两区域底层水季节性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都是群落呼吸作用使得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CO_2加强水体酸化,在近岸海域,夏季水体酸化状况还受降雨稀释和钙化作用的影响,而在中部海域,秋季冷水团内存在较明显的碳酸钙净溶解过程。为了便于产业界利用常规监测数据提取(对于正确理解海水酸化生态效应十分关键的)海水文石饱和度(ΩΩ_(arag))信息,作者综合考虑大气C02上升、群落呼吸作用和稀释作用造成的区域水体酸化效应,建立了将北黄海Ω_(arag)与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和冬季大气CO_2浓度联系起来的机理模型。对于北黄海中部海域,该模型的表达式为:Ω_(arag)=0.00885×[(61.745×盐度 +320)-(DIC~冬季+106/138×AOU)]+0.46;对于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该模型的表达式为:Ω_(arag)=0.00961×[73.288×盐度-(DIC~冬季+106/138×AOU)]+ 0.52,其中DIC季是每年初与大气平衡的溶解无机碳,AOU是表观耗氧量。用北黄海两个区域温跃层以下的大批量数据检验的结果表明,由溶解无机碳和总碱度计算所得的Ω_(arag)值与估算Qarag值吻合较好,标准偏差均为0.15(对于北黄海中部海域,n=237;对于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n=99),这表明本文建议的机理模型可应用于产业界通过常规监测的温、盐、溶解氧数据推测北黄海不同区域次表层水 Ω_(arag)的动态变化。这种研究思路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其他沿海系统。作者还结合历史数据量化了北黄海冷水团春季到秋季发生快速酸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春季到夏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钙化作用对Ω_(arag)下降值(△Ω_(arag))的贡献分别是84士 9%、-13± 10%和30± 16%,而从夏季到秋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碳酸钙溶解对△Ω_(arag)的贡献则为103%,1%和-5%。相应地,春季到夏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钙化作用对pH下降值(△pH)的贡献分别是50±23%,39±23%和13±4%,而夏季到秋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碳酸钙溶解对△pH的贡献则达110%,-5%和-5%。通过计算北黄海冷水团的净钙化速率,探讨其与Qarag之间的关系,发现北黄海冷水团的净钙化速率与Qarag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生态系统净钙化向碳酸钙净溶解转化的临界阈值是Ω_(arag) 1.5~1.6。而实测数据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夏、秋季积累群落呼吸产生的C02,造成表层以下很大范围的海水Qarag达不到1.5,从而严重威胁贝类等底栖钙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作者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大气CO_2全球平均水平升高至500 μmol/mol时,北黄海中部海域表层以下的Ω_(arag)将全年低于1.5,底栖生态系统和周边贝类养殖业遭受海洋酸化重大生态灾害影响的风险极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牛明香,王俊[4](2019)在《黄海中南部越冬鳀空间格局的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能揭示复杂的空间现象,诊断鱼类种群的动态空间模式,是深入了解和把握黄海中南部越冬鳀空间格局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结合GIS技术,利用2002~2015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遥感海表温度,分析了冬季黄海中南部鳀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空间格局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5年,大多数年份鳀资源密度水平相似的站位呈空间集聚分布,但空间集聚程度无年间变动规律;资源密度的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中东部水域,而低值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西部沿岸区域和北部区域。与水温关系研究表明,鳀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在黄海暖流暖水舌及以东区域,而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冷暖水交汇区域;高高类型聚集区资源密度重心纬度与适宜等温线平均纬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高高类型聚集区在纬度方向上的移动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潘新冬,张弛,叶振江,徐宾铎,李建超[5](2019)在《黄海南部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激光剥蚀(LA)-ICPMS技术对采集于黄海南部吕泗产卵场的产卵期蓝点马鲛耳石横截面从核心到边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耳石微结构分析比较各测定元素与钙的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变化。结果显示,测定的Li、Na、Mg、Fe、Co、Sr和Ba含量在耳石上均呈非均匀分布,但Ba∶Ca比值从核心到边缘波动较大(2.13~5.05μmol/mol),总体为核心(0~40μm)部分高,核心向外(40~320μm)部分快速下降,其余部分(320~1 440μm)低。Ba∶Ca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孵化阶段明显高于越冬和产卵阶段。相较其他元素,Ba元素更适合作为标志性元素重建蓝点马鲛生境履历。根据Ba∶Ca比值重建了黄海南部蓝点马鲛的生境履历,结果发现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孵化阶段生活在高Ba浓度生境,早期发育阶段游离近岸高Ba浓度生境,随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则会长期处于Ba浓度稍低的生境进行越冬和产卵洄游。(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戚家振,黄建军,王迪,黄苏卫[6](2019)在《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盆地自开展油气勘探活动以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油气发现,整体研究程度偏低。为实现研究区成藏有利区带的预测,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资料、钻井资料等,对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烃源岩的发育、构造圈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烃源岩最发育,南四凹及南七凹次之,且中新生界阜宁组为主力生烃层系,以生油为主。该研究对于南部坳陷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预测了南五凹陷是最有利的生烃凹陷,邻近南五凹的有利构造圈闭易于成藏,优选出南部坳陷I类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对南部凹陷进一步的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孙婉,徐开达,卢占晖,薛利建,周永东[7](2018)在《春、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蟹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8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选取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30°30′-33°00′N,122°00′-127°00′E)为研究海区,运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度标度(NMDS)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分析了调查海域的蟹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探讨各个群落类型的特征种类以及蟹类群落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蟹类可分为3种群落类型:近岸群落(群落Ⅰ)、混合群落(群落Ⅱ)和外海群落(群落Ⅲ)。近岸群落(群落Ⅰ)的特征种类为细点圆趾蟹、叁疣梭子蟹、日本蟳等;混合群落(群落Ⅱ)的特征种类为细点圆趾蟹、双斑蟳、泥脚隆背蟹等;外海群落(群落Ⅲ)的特征种类为细点圆趾蟹、中华隆背蟹、长手隆背蟹等,某些种类在3个群落类型中均有分布,大多数蟹类均同时出现在3个不同类群当中。春、夏季中3个群落类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各个类型的分布区域有相互交错。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蟹类种类空间分布特征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关丽莎,单秀娟,金显仕,陈云龙,杨涛[8](2018)在《昼夜垂直移动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是影响渔业资源调查可捕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渔获物资源量指数(abundance index,AI)进行校正,对优化估计物种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量估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为例,利用2006-2009年和2011年黄海秋季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量化了昼夜时段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AI的影响。不同昼夜时段对AI的随机效应系数表明,在黄海中南部秋季渔业资源调查中,底拖网对小黄鱼的可捕系数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午夜23点到凌晨3点间,可捕系数最低;凌晨3点后,可捕系数逐渐增大,直至9点达到峰值;在中午10点至下午16点,可捕系数小幅度降低后保持相对稳定,随后急剧下降;傍晚19点以后,可捕系数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直至午夜23点后降至最低水平。本研究通过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去除了昼夜垂直移动对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预测的小黄鱼空间密度分布与其AI实际观测值以及渔场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另外,模型估计的2006-2009年和2011年秋季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且其变动趋势与黄海中南部沿岸两省(山东和江苏)小黄鱼次年总渔获量的变动情况一致。(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潘新冬,张弛,叶振江,徐宾铎,刘阳[9](2017)在《基于耳石元素微化学的黄海南部蓝点马鲛生境履历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耳石微化学技术来重建黄海南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生境履历.利用激光剥蚀(LA)-ICPMS技术对采集于黄海南部吕泗产卵场的产卵期蓝点马鲛耳石横截面从核心到边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耳石微结构分析以研究各测定元素与钙的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情况.结果发现:测定的各元素中,Li、Mg、Fe、Co和Sr可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Ba:Ca比值在核心到边缘范围内波动较大(2.13-5.05μmol/mol),Ba含量整体上表现为核心(0-40μm)部分高,40-480μm部分快速下降,其余部分(480-2160μm)低。而且Ba:Ca比值在不同生活史阶段间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即Ba:Ca比值可以作为生境履历重建的标志性元素.基于Ba:Ca比值重建了黄海南部蓝点马鲛的生境履历: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孵化阶段生活在高Ba浓度生境,早期发育阶段游离近岸高Ba浓度生境,随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则会长期处于Ba浓度稍低的生境进行越冬和产卵洄游.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水域蓝点马鲛常规洄游路线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牟秀霞,张崇良,徐宾铎,薛莹,任一平[10](2016)在《黄海南部产卵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年8月(夏季)、10月(秋季)以及2015年1月(冬季)、5月(春季)在黄海南部产卵场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以及鱼卵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对该海域的渔获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74种,隶属于10目,41科,64属,该海域鱼类生态类型主要由暖温种、暖水种组成。优势种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其中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夏季主要优势种为鮸(Miichthys miiuy),秋冬季节主要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在各个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26-2.22,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3.53-5.6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4-0.62。鱼卵同步调查结果表明,在黄海南部产卵场采集到鱼卵34种。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夏季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江口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秋季优势种为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鱼卵的分布不仅与亲体有关,与洋流等海洋理化因子也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黄海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至今尚未获得油气重大突破的(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迭合盆地之一,受对冲挤压性质的印支运动影响,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区域已沉积的古生界及下中生界发生构造形变及抬升剥蚀,形成了不同程度、不同规模、不同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及相应的挤压背斜构造。针对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与新生界构造迭加特征问题,运用地震剖面结构分析方法,将区域与局部地震剖面结构分析相结合,通过区域断裂特征解释确定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并结合不同层系地层变形特征,综合确定不同构造层系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挤压时期,南部坳陷位于南北对冲挤压弱变形带,主要发育相对完整的挤压背斜构造,在晚期拉张时期,南部坳陷在早期挤压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近东西走向的系列断陷。最终形成早期挤压构造与晚期拉张断裂构造迭合发育区带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突破有利区带的新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海南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勇,程家骅.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9

[2].黄建军,牛华伟.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对冲挤压变形与拉张断陷迭加特征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9

[3].李成龙.北黄海南部近岸与中部远岸海域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牛明香,王俊.黄海中南部越冬鳀空间格局的年际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2019

[5].潘新冬,张弛,叶振江,徐宾铎,李建超.黄海南部蓝点马鲛耳石微量元素[J].水产学报.2019

[6].戚家振,黄建军,王迪,黄苏卫.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J].特种油气藏.2019

[7].孙婉,徐开达,卢占晖,薛利建,周永东.春、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蟹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关丽莎,单秀娟,金显仕,陈云龙,杨涛.昼夜垂直移动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8

[9].潘新冬,张弛,叶振江,徐宾铎,刘阳.基于耳石元素微化学的黄海南部蓝点马鲛生境履历重建[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牟秀霞,张崇良,徐宾铎,薛莹,任一平.黄海南部产卵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标签:;  ;  ;  ;  

黄海南部论文-刘勇,程家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