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台能力论文-平萍,常玉林,张鹏

公交站台能力论文-平萍,常玉林,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交站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进出站乘客

公交站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平萍,常玉林,张鹏[1](2018)在《公交站台进出乘客对邻接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公交站台处邻接非机动车道的安全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交通冲突解析技术,研究了公交站台进出乘客对相邻非机动车通行的影响。通过分析进出站乘客与非机动车的冲突过程与发生条件,基于人非冲突概率模型,构建了进出站乘客影响下的基本通行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具体涵盖车道有效宽度、电动车比例、时间障碍率和信号折减,计算出相应的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系数,最后得到进出站乘客影响下的实际通行能力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进出站台的乘客与非机动车辆之间的冲突对非机动车道通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通行能力大约降低了17.53%;通过模型运算获得的结果与实际通行能力大约存在4.8%的偏差值。(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俞俊,李昱洁,吴丽霞,孙卓群,柯泽冕[2](2016)在《路侧式公交站台对邻接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路侧式公交站台对邻接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进出站乘客对于路段非机动车流量的短时影响。本文选取了南京6处公交站台邻接非机动车道进行了交通调查,研究了非机动车和出入乘客的个体特征、交通运行特征以及冲突特征,并利用Greenshields模型拟合了基本路段和公交站台处非机动车道的流量-密度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公交站台类型、开口位置与宽度对于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乘客出入对于非机动车短时流量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相同车道宽度下,港湾式站台对于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影响较小。(2)相同类型站台,当开口数量为2,开口比为0.3,设置在站台首尾两端时,对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影响较小。(3)公交乘客出入对于非机动车道短时流量的影响可用折减系数进行量化。(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4-15)

杨柳[3](2011)在《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公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公交线路数也随之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有些公交站台处的线路数已达20多条。由于停靠的线路条数过多,在站台处经常出现公交串线以及公车排长队的现象,严重减小了公交站台处以及相邻车道的通行能力,加大了车辆行驶的延误以及乘客上下车时间,对乘客上下车安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公交站台处的线路容纳能力不足造成的。本论文在对公交站台的物理特性以及交通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公交进、出站台运行机理进行深化研究,综合形成对公交站台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利用排队论系统模型分析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影响特征因素,以站台通行能力为基础,建立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模型。从理论上计算分析乘客上下车时间、公交站台泊位数、公交车平均到达率与站台线路容纳能力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公交车队列进出站的排队行为模式。进一步从改变站台形式、增加站台泊位数、改变公车发车间隔、调整公车发车时间及改变模型参数等五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优化模型。以长沙市韶山南路中心医院公交站台为典型案例,运用研究方法和实际调查数据计算出各站台最大线路容纳能力,及站台线路容纳能力优化方案,从而形成相应的改进与优化措施。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趋势下,解决公交站台处拥堵是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布设站台类型、位置及站台处公交线路数则显得极为重要。论文研究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优化,从而降低拥堵,减少乘客延误,实现公交优先,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1-04-05)

胡列格,杨柳[4](2010)在《多线路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经常会出现在公交站台处有多条公交线路在此停靠,导致站台容纳能力不足,降低了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以及公交运营效率.因此,当站台线路数大于站台线路容纳能力时,对多线路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以公交站台通行能力为基础,引入公交平均到达率和站台平均服务率,建立排队论系统模型,对长沙市韶山南路上多线路公交站台进行现状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计算.当线路容纳能力不足时,以提高站台线路容量为目的,通过改变站台类型、增加站台的泊位数等方式对多线路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进行系统的优化研究,并找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柴茜[5](2009)在《公交站台能力与道路交通流关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城市基础公交设施,公交站台是乘客和公交运输服务最基本的联系纽带,是公交系统实现其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公交站台承担着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上下车要求的任务,如果站台的通行能力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上下车的基本要求,而且会影响整个公交系统的效率,甚至由于占用道路的空间资源而形成时空上的瓶颈。本文主要是从站台候车服务水平和道路交通流影响这两个方面,研究了公交站台能力的计算模型,并且通过实例数据验证,得出相关的结论。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公交运行、停靠对道路交通流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公交站台规模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论文奠定基础。(2)概括总结了公交站台的基本设置形式、公交站台候车服务水平的相关定义和标准以及道路服务水平的相关定义和标准。(3)研究了在一定的公交站台候车服务水平下,不同的站台物理尺寸和乘客密度与公交站台容纳线路能力之间的关系。(4)研究了在不同道路负荷及交通流速度条件下公交站台的能力。在路阻函数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公交车停靠时间与路段车流速度之间关系的模型,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标定,最终计算出公交站台的能力。(5)选取蓟门桥西公交站台作为主干道直线式公交站台的实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和数据处理,计算出该站台在一定的候车服务水平下应该配置的公交线路数量并与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在路段车流速度为高速和低速两种情况下分别对论文建立的公交站台能力模型进行参数标定,计算出在不同的路段流量及车速条件下的公交站台能力。论文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公交站台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为公交站台的设计提出了量化指标的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9-06-01)

柏海舰,李文权[6](2007)在《常规公交站台容纳线路能力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交站台停靠线路数和线路特征入手,运用排队理论建立公交站台容纳线路能力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充分反映了公交车到达特性对公交站台通行效率的影响,从理论上计算公交站台车位数与站台容纳线路及线路特征的定量关系,为公交站台的车位数以及线路数的设计提供理论设计依据.运用该模型对南京市某公交站台进行了实例分析,对公交站台的线路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从实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交站台的实际流量小于其通行能力,但仍常出现公交车排长队现象,导致站台内拥堵,其原因主要是公交车到达的不均匀性.合理设置站台的线路数和线路发车频率可以有效地控制站台内公交车的排队长度,减少公交车在站的运行延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公交站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分析路侧式公交站台对邻接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进出站乘客对于路段非机动车流量的短时影响。本文选取了南京6处公交站台邻接非机动车道进行了交通调查,研究了非机动车和出入乘客的个体特征、交通运行特征以及冲突特征,并利用Greenshields模型拟合了基本路段和公交站台处非机动车道的流量-密度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公交站台类型、开口位置与宽度对于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乘客出入对于非机动车短时流量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相同车道宽度下,港湾式站台对于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影响较小。(2)相同类型站台,当开口数量为2,开口比为0.3,设置在站台首尾两端时,对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影响较小。(3)公交乘客出入对于非机动车道短时流量的影响可用折减系数进行量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交站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平萍,常玉林,张鹏.公交站台进出乘客对邻接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2].俞俊,李昱洁,吴丽霞,孙卓群,柯泽冕.路侧式公交站台对邻接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影响[C].201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6

[3].杨柳.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4].胡列格,杨柳.多线路公交站台线路容纳能力的优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柴茜.公交站台能力与道路交通流关系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6].柏海舰,李文权.常规公交站台容纳线路能力计算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标签:;  ;  ;  ;  

公交站台能力论文-平萍,常玉林,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