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新定位及服务转型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新定位及服务转型

肇庆市博物馆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文就公共服务背景下的博物馆新定位及服务转型作相关研究分析,从当代博物馆性质任务及新定位入手,详细阐述了博物馆服务转型的对策,以充分凸显博物馆的职能和社会价值,体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公共文化;博物馆;管理;服务

当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文化产业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博物馆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机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之一,已纳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中。博物馆应通过积极优化服务环境,拓展服务渠道,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以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进程,体现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1、当代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部门。博物馆是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我国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于2005由文化部出台,《办法》指出:“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中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是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慢慢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博物馆的概念也修订过多次。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做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直到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政府有财力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博物馆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截至2015年,我国已有公立博物馆4692家,已有4013座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占了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次达7.5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国家副总理刘延东指出:“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

这些重要讲话都体现了国家对博物馆在社会教育领域承担重要责任,博物馆必须在发挥其社会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所作为。这就要求中国博物馆始终坚持“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将“公益性”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要实现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使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使公民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这就迫切要求博物馆必须加强自身的体制机制建设和结构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新定位和服务转型。

2、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博物馆新定位

2.1博物馆的属性定位

博物馆在国家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本来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在这里,博物馆的属性需要定位于社会层面,定位于关于博物馆的公众性、社会性发挥的问题上。时至今日,在构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博物馆的“当代性”问题。那么,什么是博物馆的当代性呢?博物馆的当代性包括了博物馆藏品的当代性(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发掘)、博物馆收藏的当代性(以社会公众为基础,服务当下,服务当代)、博物馆研究的当代性(面向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需要对博物馆的收藏、展示、教育等功能进行新的认识,更需要从博物馆的“当代性”出发,就博物馆新定位加以思索。

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对藏品、设备、人才等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发挥其公益性、服务性社会价值,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提供公民文化消费。所以可以说,“利用”就是当代性的问题。对于博物馆而言,所有的藏品、所有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博物馆一切的社会行为及自身研究,最终目的是解决将博物馆如何进行“利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让人类重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等问题。只有博物馆实行了对公民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这样博物馆的公益性核心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在工作中,博物馆必须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为中心,自觉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职责,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社会公众的文化权益,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这样,就要求博物馆从自身所应具备的“当代性”特征出发,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确立自身功能,在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彰显自身的全部价值。

2.2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从博物馆的任务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看,博物馆要发挥“当代性”,其功能应当定位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播文化科技知识,促进文化消费、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上。在博物馆的定义中明确强调了博物馆具有“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功能。博物馆肩负着收藏、保护人类文明及其见证物的责任,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中见证物的职责。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人类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物、古建筑、动植物标本、地质标本、艺术品以及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对这些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并永久性加以保存,让人类回忆过去、认识自我、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的收藏手段不断完善,收藏对象不断扩大,保存手段不断更新,保存目的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收集有形文物,到收集无形的图像、视频、声音,博物馆收藏功能不断地延伸。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博物馆通过信息技术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的整理,使藏品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就是通过建立藏品数据库以加强对藏品保护和利用的最好体现。保存文化遗产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以发掘其价值。对藏品的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业务,不断发掘藏品的信息和内涵,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这对于文化的遗产保护有着特殊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传承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力量。

3、博物馆服务转型

3.1采用数字化管理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数字化管理,这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是社会的一大潮流。随着计算机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电子资料的管理已经呈现数字化的趋势。博物馆综合自身的藏品、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其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让博物馆的功能展现得更加充分。对于数字化管理平台,它不仅需要软件,也需要硬件的支持,这是平台的基础设施。博物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其中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及专业的显示设置,同时也需要多媒体设备。这个平台的终端是计算机,所以就要求平台开发的软件要齐全,例如与藏品管理相关的软件及管理人员办公的平台。内部可以使用局域网,当然为了打破空间限制,服务更多群众,也可以打造对外的网站,方便更多人浏览。利用一站式的平台打造数据库,将藏品形成的文字、视频和图片信息录入数据库,在方便他人用计算机浏览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自动播放向参观者展示更多的信息。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简化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同时,也使博物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关注博物馆,达到共享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为民服务的社会效果。

3.2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随着现代博物馆规模的不断扩大,打造数字化管理模式中加强博物馆管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藏品管理、还是陈展、宣教、研究以及人员配置等都要涉及到数据管理的问题。因此,要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1)完善博物馆资源管理

博物馆资源管理包括与其展览功能实现相关的各种资源。如最主要的展品或藏品、基础设施以及辅助其展览功能实现的说明材料、宣传活动资源、展览服务等,这些资源都是支撑博物馆功能有效实现并得到完善的重要依据,因此只有对其管理进行完善才能提高博物馆经营管理的成效。博物馆资源管理是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应当创新管理理念。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及完善:首先将资源管理工作向展览的前置方向延伸,即对展览之前的管理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提前建立起完善的博物馆展览前置工作安排,对展览的目的、主题、立意进行全面梳理和准确定位,能够使展览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更加接近;其次应当不断拓展新的展览主题、丰富展览资源与内容,通过同样的资源给人以更加新鲜的感受,不断吸引更多的观众;最后根据受众对象的特点与喜好完成博物馆的资源配置。

(2)构建品牌的博物馆形象

市场化经济环境决定了博物馆发展应当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和经营理念,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才能保证在市场化环境中实现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使得品牌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品牌效应能够促进一个企业或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博物馆也应当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品牌形象,根据受众特点完成品牌形象的塑造。例如,2017年5月16日,肇庆市博物馆(阅江楼)隆重举行了《2017年度国际博物馆日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活动主题,围绕“让文物活动起来”,在启动仪式上开展《肇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精品图录——肇府藏珍》首发式、文物捐赠。“720°全景看府城”体验活动、博物馆文创产品展示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

3.3推出有形的文化产品

2016年5月11日,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春天来了。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元素,推出具有本馆特色的有形文化产品。虽然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但是推出有形产品也可以是一种社会教育的方式。有形的文化产品中融入了历史元素,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公众享受完“文化大餐”之后,掏钱购买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可以加深他们对藏品的理解。这些文化产品可以是博物馆自身定制的书籍刊物,也可以是各类藏品的仿真物。参观者购买文化产品同时也是宣传博物馆的方式之一,消费者手中的文化产品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传递到消费者的人际圈之中,辐射更多的社会公众。这样,博物馆便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进行普及,达到更好的社会教育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3.4走出博物馆,融入大社会

传统的博物馆只是按时开馆,等待参观者上门,扮演一种被动的角色。在公共服务视角下,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静为动,由内向外发展。主动走出博物馆,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去,与中学、大学乃至幼儿园合作,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群体的第二课堂。同时,也可以借助新闻媒体,扎根社区或者军队等等。农村地区的群众比较难以享用博物馆的资源,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汇演或者流动展览等活动,让农村地区的群众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惠及范围广可以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重新定位,正确转型,博物馆只有扮演好担当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四种角色,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侯爱芹.新时期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探究[J].黑龙江史志.2014(07)

[2]田园.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文物世界.2015(02)

标签:;  ;  ;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新定位及服务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