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警指标论文-张保军,乔彦杰,刘贤侠,梁小瑞,谷新利

早期预警指标论文-张保军,乔彦杰,刘贤侠,梁小瑞,谷新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预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炎,奶牛,早期预警,ROC分析

早期预警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张保军,乔彦杰,刘贤侠,梁小瑞,谷新利[1](2019)在《奶牛子宫炎早期免疫抗氧化预警指标的建立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早期预测奶牛子宫炎的发生,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产后1~10 d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检测血清中部分免疫学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IgG、IgM)和抗氧化指标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以及ROC分析,阐明奶牛免疫抗氧化指标与子宫炎的关系及对产后子宫炎发生风险的预警作用。结果显示:子宫炎奶牛血清中NO、IL-2和IFN-γ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IgG、IgM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当产后5~9 d奶牛血清中NO大于14.018μmol/L,IL-2大于119.509 pg/mL,IFN-γ大于149.563 pg/mL时,患子宫炎的风险增高。研究表明,奶牛产后血清NO、IL-2、IFN-γ等指标可作为奶牛发生子宫炎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马晓梅,徐学琴,闫国立,刘颖,孙春阳[2](2019)在《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分析在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早期预警指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模型和穷举卡方自动交互诊断器(Exhaustive 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临床早期预警指标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7月河南郑州某医院收治的469例HFMD患儿流行病学资料,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构建BPNN模型、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叁种方法的差异。结果在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中,BPNN模型预测正确率(95.28%,93.33%)、灵敏度(0.971,0.905)、约登指数(0.907,0.863)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0.992、0.967)均高于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重症HFMD临床早期预警指标重要性依次为:易惊(0.18)、手足抖动(0.13)、呕吐(0.12)、精神差(0.07)、心率≥140次/min(0.05)、呼吸≥30次/min(0.05)、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0.05)、血糖升高(0.05)、四肢发凉(0.04)、热峰≥39℃(0.04)。结论 BPNN模型预测能力优于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期刊2019年03期)

郑家叁,韦人月,夏成,徐闯,杨威[3](2019)在《奶牛腐蹄病早期预警指标的确立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早期预测奶牛腐蹄病的发生,在黑龙江某集约化牛场开展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患腐蹄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浆中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Cu、Fe、Zn、VE、VH)、矿物质元素(Na、K、Ca、Mg、P)以及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阐明奶牛血浆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和氧化应激指标与腐蹄病的关系以及对腐蹄病发生风险的预警作用。结果表明:腐蹄病奶牛血浆Na、Mg、Zn、VE、VH、SOD和GSH-Px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血浆K、Cu和M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Na、Mg、Zn、VE、SOD和GSH水平与奶牛腐蹄病呈显着正相关;血浆K、Cu、VH和MDA水平与腐蹄病发生呈显着负相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该牛场的预警值为血浆Na<149.030 mmol/L、K>4.345 mmol/L、VE<14.390 mg/L、GSH<100.365 U/mL。结果显示,奶牛血浆Na、K、VE和GSH指标超过预警值可作为奶牛发生腐蹄病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梦,龚磊,宋丹丹,马婉婉,陈芳[4](2018)在《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流感与新型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流感与新型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法,咨询专家对各指标的评分,根据界值筛选法确定流感与新型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结果第一轮,流感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9±0.09;第二轮,流感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1±0.08,新型流感为0.80±0.08。总体指标专家协调系数,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30(P<0.001);第二轮,流感的专家协调系数为0.25(P<0.001),新型流感为0.35(P<0.001)。最终确定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共9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新型流感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共8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结论专家权威性和专家协调程度较好,构建的流感与新型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得到了专家普遍认可,较为科学。(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闫玉洁[5](2018)在《EV71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EV71手足口病普通型与重症型患儿早期的对比研究,探究EV71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实验室检验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患儿疾病早期免疫系统功能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预警患儿疾病发展提供线索,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的治愈率及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6月-9月份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且符合标准的EV71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共249例为研究对象,均于接诊时留取患儿外周血样,经离心处理后低温保存血清待测。按照后续病情进展将249例患儿分为两组:重症组为普通型发展为重症的患儿,共32例;将其余217例在病程中未出现并发症的患儿纳入普通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间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10等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的水平差异,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水平差异,并收集患儿在院期间检验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心肌酶等临床检验指标;收集性别、年龄、入院前最高体温等相关数据。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疾病进展有关的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及最高体温:在217例普通组患儿中有81例女性患儿和136例男性患儿,男女性别比为1.68:1;在32例重症组患儿中有10例女性患儿和22例男性患儿,男女性别比2.20:1;两组性别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7例普通组患儿的平均最高体温为38.4℃,32例重症组患儿的平均体温是39.1℃,两组患儿的平均体温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T淋巴细胞主要亚群:重症组患儿CD3+细胞均值为2835个/ul与普通组患儿4811个/ul相比,CD3+细胞显着降低;重症组患儿CD4+/CD8+均值为1.20与普通组患儿1.44相比显着降低,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CD4+和CD8+相比于普通组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球蛋白:重症组患儿Ig A抗体浓度为0.46g/L与普通组患儿0.69g/L有所降低,重症组患儿外周血Ig M浓度为1.07g/L高于普通组0.81g/L的抗体浓度,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Ig G浓度5.39g/L低于普通组患儿5.63g/L,但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肌酶指标:重症组患儿肌酸激酶平均浓度为77.90U/L略高于普通组患儿的67.74U/L,重症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浓度为25.71U/L略低于普通组患儿平均浓度26.44U/L,二者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炎症因子:检测外周血中IL-1β、IL-6、IL-10。重症组患儿外周血中IL-1β均值浓度为1175.70pg/ml稍低于普通组患儿均值浓度1249.00pg/ml,重症组患儿IL-10浓度均值为66.25pg/ml略高于普通组患儿浓度均值63.35pg/ml,但是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外周血中IL-6平均浓度高于普通组患儿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8.36pg/ml和43.25pg/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D3+、CD4+/CD8+、Ig M、Ig A、IL-6及最高体温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显示CD3+、IL-6和Ig M是预判患儿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1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外周血CD3+及CD4+/CD8+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辅助T细胞功能相对不足。2疾病早期Ig A降低,Ig M升高,体液免疫功能紊乱。3 IL-6早期即出现异常分泌,可作为早期预警患儿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4)

梁阳冰,覃斌,李长赞,季汉初,梁毅文[6](2017)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预警指标探究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预警指标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5-12间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CNL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32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术后未感染患者3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早期预警指标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对比方面,研究组患者的DD(D二聚体)以及TNT(肌钙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CHE(胆碱酯酶)以及ALB(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对比方面,研究组血清当中的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CRP以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L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着上升,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预警指标,需要做好相应的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秦洁[7](2017)在《内蒙古叁类草原放牧退化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内蒙古草地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90%的草地退化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内蒙古以家庭牧场为单位的连续放牧使得的草场出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退化后的草地恢复成原生群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所以草地退化的早期预警对草地的管理和退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大针茅典型草原和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在2004年对家庭牧场以固定的牲畜饮水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方向做样线的前期植被调查,对地上各植被综合优势比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距离饮水点远近划分出轻、中、重叁个不同的放牧强度区域,同时选择家庭牧场附近围封禁止放牧的草地作为对照样地。通过连续5年对3个草原类型4个放牧强度进行植被调查,研究放牧对地上植被组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创建早期预警模型探讨放牧退化早期预警指标,结果表明:(1)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大针茅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在对照样地中显着高于其他放牧样地,但3个放牧样地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呈现随放牧强度增加地上生物量减少的趋势。(2)在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杂类草的相对生物量减少,而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根茎禾草呈增加趋势;在大针茅典型草原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相对生物量减少,而灌木半灌木、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呈增加趋势;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和灌木半灌木的相对生物量减少,而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则呈增加趋势。(3)羊草和针茅属植物相对生物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隐子草属植物则多是在中度放牧强度下相对生物量最高,冷蒿则是在重度放牧强度下相对生物量最高。(4)在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草地从多年生丛生禾草占优势的原生群落转换为多年生杂类草占优势的退化群落,在退化群落中多年生杂类草相对生物量大于60%,作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趋于不可逆退化的早期预警指标;在大针茅典型草原,草地从多年生丛生禾草占优势的原生群落转换为多年生杂类草占优势的退化群落,在退化群落中多年生杂类草相对生物量高于44%,作为大针茅典型草原趋于不可逆退化的早期预警指标;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草地从多年生丛生禾草占优势的原生群落转换为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杂类草占优势的退化群落,在退化群落中灌木半灌木相对生物量高于33%,多年生杂类草相对生物量高于28%,作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趋于不可逆退化的早期预警指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张琳,刘贤亮,吴茜,孙晓,田甜[8](2017)在《基于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的中危险水平病人死亡风险预警指标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NEWS)中危险水平死亡病例的死亡风险预警指标,为中危险水平病人的死亡风险监测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市某叁级甲等医院死亡病例894例,根据NEWS评分分析其中349例中危险水平死亡病例。[结果]NEWS中危险水平的死亡病人的主要诊断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主要直接死因为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呼吸衰竭等。NEWS评分指标中意识水平在各组评分中均为3分;NEWS评分6分组中分值为3分的项目除了意识水平,还有收缩压和呼吸,分别占6分组死亡例数的24.6%、9.8%;主要异常生化指标有白蛋白、白细胞、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结论]NEWS中危险水平病人的死亡风险预控具有重要意义。意识水平、收缩压和呼吸是预警中危险水平病人死亡风险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7年16期)

奚希相,李文放[9](2017)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脓毒症作为一种危重病,其发病机制及发病特征逐渐被人们认识。在积极抗炎治疗的同时,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其中急性肾损伤(AKI)是脓毒症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不能够早期诊断,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肾功能将可能急剧恶化,使肾替代治疗使用率明显上升,进而显着增加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病死率。近年来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有多种生物标志物在AKI早期诊断方面较血肌酐、尿量变化等传统指标存在优势,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以及其他与脓毒症AKI诊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脓毒症AKI的早期预警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01期)

申晓东,肖红菊,张曦木,陈歆,翟永志[10](2016)在《脓毒症发热患者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以发热为主诉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寻找提示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以发热为主诉的81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其中预后良好组61例,预后不良组20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并以预后为因变量,将组间差异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其与预后的关联。结果全部81例脓毒症患者中,预后不良组占24.69%,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临床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中肺部感染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血红蛋白显着低于预后良好组,凝血酶时间显着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红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负相关,血乳酸水平和凝血酶时间与不良预后正相关。结论以发热为主诉的脓毒症患者,就诊早期的血红蛋白、血乳酸和凝血酶时间可能对预后有一定预警作用,其中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血乳酸水平和较长的凝血酶时间均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不良的预后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6年20期)

早期预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模型和穷举卡方自动交互诊断器(Exhaustive 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临床早期预警指标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7月河南郑州某医院收治的469例HFMD患儿流行病学资料,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构建BPNN模型、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叁种方法的差异。结果在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中,BPNN模型预测正确率(95.28%,93.33%)、灵敏度(0.971,0.905)、约登指数(0.907,0.863)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0.992、0.967)均高于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重症HFMD临床早期预警指标重要性依次为:易惊(0.18)、手足抖动(0.13)、呕吐(0.12)、精神差(0.07)、心率≥140次/min(0.05)、呼吸≥30次/min(0.05)、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0.05)、血糖升高(0.05)、四肢发凉(0.04)、热峰≥39℃(0.04)。结论 BPNN模型预测能力优于Exhaustive CHAID算法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预警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保军,乔彦杰,刘贤侠,梁小瑞,谷新利.奶牛子宫炎早期免疫抗氧化预警指标的建立与评估[J].畜牧与兽医.2019

[2].马晓梅,徐学琴,闫国立,刘颖,孙春阳.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分析在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早期预警指标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9

[3].郑家叁,韦人月,夏成,徐闯,杨威.奶牛腐蹄病早期预警指标的确立与评估[J].中国兽医学报.2019

[4].朱梦,龚磊,宋丹丹,马婉婉,陈芳.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流感与新型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5].闫玉洁.EV71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

[6].梁阳冰,覃斌,李长赞,季汉初,梁毅文.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预警指标探究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7

[7].秦洁.内蒙古叁类草原放牧退化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8].张琳,刘贤亮,吴茜,孙晓,田甜.基于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的中危险水平病人死亡风险预警指标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7

[9].奚希相,李文放.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7

[10].申晓东,肖红菊,张曦木,陈歆,翟永志.脓毒症发热患者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标签:;  ;  ;  ;  

早期预警指标论文-张保军,乔彦杰,刘贤侠,梁小瑞,谷新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