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演变论文-谢炎,刘亚,范北林

水沙演变论文-谢炎,刘亚,范北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沙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床演变,水沙因子,流量,含沙量

水沙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谢炎,刘亚,范北林[1](2019)在《冲积河流河道演变的水沙因子指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沙条件对冲积河流河道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水沙因子的选取及其对河床冲淤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及河流工程学科的重点,影响着河相关系的研究进展。历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分别从流量、含沙量以及水沙组合3方面对水沙因子指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早期学者多以流量或者含沙量单一影响因子对河道冲淤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研究,后续研究发现单一影响因子与河床形态没能形成稳定的对应关系,进而指出河床冲淤受水沙组合关系的影响。近期一些水沙组合指标的提出,对滩槽冲淤的定量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类似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大江大河,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多是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它流域的应用及修正有待更深入的开展。(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0期)

李孟国,韩志远,李文丹,许婷[2](2019)在《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沙环境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口伶仃洋是一个地貌独特、水沙条件复杂、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其滩槽演变和水沙环境研究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工程意义。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珠江口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动力泥沙环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伶仃洋的范围界定、成因、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水域变化、滩槽演变及发展趋势、水动力泥沙运动特征及各种水沙现象、水动力泥沙环境模拟研究、治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以期对伶仃洋滩槽演变、水沙环境及开发治理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玉芳,路川藤[3](2019)在《叁峡工程后长江口水沙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长江口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涉水工程,人类活动对河口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影响巨大。2003年,叁峡工程蓄水运行后,进入长江河口的泥沙大幅减少,流域水沙条件的变化将对河口发展过程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研究长江口徐六泾以下各河段不同时期水动力场变化特征、含沙量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特征,重点分析河口动力地貌格局对流域减沙的响应,重要时间节点的对应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徐华,闻云呈,杜德军,夏云峰,王晓俊[4](2019)在《新水沙条件下长江澄通河段河床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上游叁峡等水利水电枢纽蓄水运行后,中下游干流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河道冲淤变化自上而下逐步显现。收集分析长江下游澄通河段多年来实测水沙、地形资料,计算分析了不同高程下河床冲淤量,重点研究了叁峡枢纽运行前后澄通河段水沙条件及河道演变特征变化。研究表明,在上游流域来沙锐减形势下,近年来澄通河段水体含沙量减小明显,河道总体呈冲刷态势,有利于长江河道行洪;以悬沙落淤为主的淤积性汊道衰退趋势放缓,有利于该类型汊道的维护和开发利用;河道内低滩总体由淤涨转为微冲,特别是航道工程附近关键低滩冲刷后,深槽展宽坦化,不利于航道维护和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澄通河段综合治理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叶志伟[5](2019)在《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下游东北水道航道演变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峡水库蓄水后新水沙条件对东北水道航道条件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东北水道航道演变趋势研究。采用动床模型试验研究的方法,得到了叁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和系列年试验水沙条件下东北水道水位、流速、流态、地形冲淤及航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在无工程情况下,叁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由于来沙量的减小,东北水道航道条件出现不利变化趋势;方案实施后,可以遏制水道的不利变化趋势,维持当前较好的滩槽格局和航道条件,对工程河段沿程水位、流速分布以及近岸流速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够为航道尺度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陈文元[6](2019)在《高原山区河流水沙演变特征研究——以格尔木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滑动t检验和Hurst Exponent检验5种方法对格尔木河1956—2017年的年径流和输沙量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此外还对两者的相关关系及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格尔木河近52年内,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这种下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延续。水沙序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89年,突变后的水沙相关性较突变前有所增强。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山区河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陆永军,莫思平,王志力,季荣耀,顾继一[7](2019)在《伶仃洋茅洲河口滩槽演变水沙模拟及治导线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伶仃洋茅洲河口治理开发条件,以保证行洪顺畅为泄洪纳潮的首要原则,同时顺应水沙运动和河势发展规律,对河口进行治导线比选和优化。该河口治导线方案分单、双通道,两类通道不同扩宽率下设计有围填、围填加开挖2种方案,开展水动力泥沙数学模拟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河口治导线各方案对伶仃洋涨、落潮流速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交椅湾及其附近海域;方案实施后,周边海区冲淤变化较小,未对河势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对水动力、河口泄洪、河势稳定影响的综合分析,单双通道相比较而言,对洪水位、纳潮量、高低潮位、流速、河床冲淤的影响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同扩宽率下各方案的影响程度均在同量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管晓祥,向小华,李超,王志伟[8](2019)在《乌江流域水沙规律演变及驱动因素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演变规律,对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水资源有效利用、防灾减灾和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具有科学价值。以乌江流域武隆站1955-2015年的降雨、径流和输沙量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趋势检验以及突变点检验,考察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并定量描述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乌江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且输沙量的下降幅度较为显着;1955-2015年乌江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水-沙关系特性发生阶段性改变,特别是在2005-2015年,泥沙降幅达到0.142亿t,为原有的80%。矿物资源开采,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水沙关系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行健[9](2019)在《小凌河流域近52 a水沙演变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小凌河流域干流水文站近52 a实测水沙数据,分析了小凌河流域水沙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小凌河干流缸窑口站、锦州站年均流量均呈减少趋势,两站点的径流突变点均出现在1980年和2000年,其径流量出现从增加到递减的的转变,与1980年代前相比,小凌河年流量降低约70%;②小凌河干流锦州站的输沙量总体呈现下降变化趋势,相比于2000以前,下降趋势显着,与1980年代前相比,小凌河年输沙量降低90%以上;③各站洪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于1980年代,小凌河年最大洪峰流量下降80%以上。(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韩露,张庆河,李龙翔,冉国全,李文俊[10](2019)在《基于无积分节点间断有限元的二维水沙模型:(2)泥沙运动与地形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输运和地形演变是河口海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合理模拟地形变化过程中泥沙运动问题,文章基于无积分节点间断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二维泥沙数值模型。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水槽中泥沙冲淤过程,沙波演变过程、溃坝算例地形演变过程和叁亚红塘湾悬沙运动,模拟结果与解析解或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地模拟二维泥沙运动与地形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水道港口》期刊2019年03期)

水沙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珠江口伶仃洋是一个地貌独特、水沙条件复杂、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其滩槽演变和水沙环境研究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工程意义。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珠江口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动力泥沙环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伶仃洋的范围界定、成因、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水域变化、滩槽演变及发展趋势、水动力泥沙运动特征及各种水沙现象、水动力泥沙环境模拟研究、治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以期对伶仃洋滩槽演变、水沙环境及开发治理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沙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谢炎,刘亚,范北林.冲积河流河道演变的水沙因子指标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19

[2].李孟国,韩志远,李文丹,许婷.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沙环境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19

[3].韩玉芳,路川藤.叁峡工程后长江口水沙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4].徐华,闻云呈,杜德军,夏云峰,王晓俊.新水沙条件下长江澄通河段河床演变特征研究[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5].叶志伟.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下游东北水道航道演变趋势分析[J].水运工程.2019

[6].陈文元.高原山区河流水沙演变特征研究——以格尔木河为例[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

[7].陆永军,莫思平,王志力,季荣耀,顾继一.伶仃洋茅洲河口滩槽演变水沙模拟及治导线优化[J].水科学进展.2019

[8].管晓祥,向小华,李超,王志伟.乌江流域水沙规律演变及驱动因素定量分析[J].泥沙研究.2019

[9].刘行健.小凌河流域近52a水沙演变特性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10].韩露,张庆河,李龙翔,冉国全,李文俊.基于无积分节点间断有限元的二维水沙模型:(2)泥沙运动与地形演变[J].水道港口.2019

标签:;  ;  ;  ;  

水沙演变论文-谢炎,刘亚,范北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