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起源论文-柴利芳

进化起源论文-柴利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化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SCA,通道蛋白,基因重复,系统发育

进化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柴利芳[1](2019)在《植物OSCA1家族的起源与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OSCA(reduced hyperosmolality-induced [Ca~(2+)]_i increase channel)是高渗性门控非选择性的钙渗透阳离子通道,它在感受外源和内源的渗透变化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关于OSCA1家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功能方面,而关于系统发育分析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植物界没有采集大量的样本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植物界目前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82个物种OSCA1家族的系统发育分析来探究该家族的起源与进化。研究表明,OSCA1在被子植物中可以分为四大分支(OSCA1.2、OSCA1.5、OSCA1.7和OSCA1.8),且该家族在整个高等植物中为一个单系;在OSCA1家族的8个成员中均发生了基因重复事件;OSCA1家族在低等到高等植物中的数量分布大致呈现递增趋势。以上结果不仅可以完善植物界中OSCA1家族的进化历史,而且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范梅华,唐修君,贾晓旭,樊艳凤,葛庆联[2](2019)在《基于线粒体D-loop区分析茶花鸡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茶花鸡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以茶花鸡为试验素材,对30只茶花鸡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序,结合GenBank已公布D-loop区全序列的19条红色原鸡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茶花鸡线粒体D-loop区全长为1 232 bp,无缺失和插入。30只个体共发现9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为3种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种单倍型可分为A和B两个分支,A和B分支均与Gallus gallus spadiceus聚为一类,推测这两个分支可能均起源于红色原鸡滇南亚种。研究从分子水平为茶花鸡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20期)

舒跃龙[3](2019)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起源进化及致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在中国上海等地发生多起不明原因肺炎感染和死亡病例,迅速查明病原对于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其病原为一种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阐明了其起源进化、感染和致病以及传播的分子机制。明确了其血凝素基因2个关键位点的突变所导致的"双受体"结合能力是其感染人的分子机制,感染后所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是造成临床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现该病毒是2011-12年左右在长叁角地区由野禽和家禽中不同的禽流感病毒经多次重配而产生的,并首次提出一种"基因调频"机制解释了该病毒从野禽到家禽然后感染人的跨种传播过程。(本文来源于《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研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9-24)

肖宇辰,伊丽,孟根达来,哈斯苏荣[4](2019)在《麝科动物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麝科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加深人们对麝科起源及物种形成的认识,而且对麝科动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麝科起源与进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麝科动物的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揭示麝科动物的演化史,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先进技术,研究麝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麝香分泌相关机制或功能基因,并对未来麝科动物起源进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程唯珈,张行勇[5](2019)在《“我头上有犄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秦川牛新品系育种基地里,一头牛悠闲地坐在地上咀嚼,尖尖的牛角,在阳光的照耀下凸显着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像这类反刍动物,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邱强和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6-24)

苗迪,张亚慧,邓炎春,胡朝阳,于倩[6](2019)在《家蚕二分浓核病毒的起源及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二分浓核病毒(Bombyx moribidensovirus,BmBDV)是一种二分DNA病毒,主要侵染家蚕中肠组织的柱状细胞,引发家蚕浓核病。该病毒与细小病毒科的浓核病毒在病毒粒子和基因组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又具有编码DNA聚合酶以及分子质量较大的次要结构蛋白的功能。通过对BmBDV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及对其功能进行预测,分析该病毒的可能起源。结果显示,BmBDV病毒基因组VD1链的非结构蛋白基因ns1和主要结构蛋白基因vp起源于细小病毒中的单义浓核病毒;VD1可能从真核生物自合成DNA转座子——波林顿转座子(Polintons)中获得了DNA聚合酶基因。VD2链的非结构蛋白基因ns3与杆状病毒中的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和细小病毒的双义浓核病毒(Ambidensovirus)同源;次要结构蛋白基因mcp起源于双链RNA呼肠孤病毒。家蚕二分浓核病毒复杂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物种间基因转移对新病毒产生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许汉奎,陈孝政[7](2019)在《动物起源与进化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植物起源与进化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动物,因为它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命形式,而且它们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彼此区别很大;除此之外要寻找最早期的动物化石也极为不易,所以在生命历史中,动物的起源以及寒武纪动物大爆发被列为当今自然科学十大谜题之一。由于动物起源与进化和植物起源与进化密切相关,所以在(本文来源于《生物进化》期刊2019年02期)

叶舒[8](2019)在《弓形虫顶质体中糖酵解酶的进化起源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能够机会性地感染包括人和家禽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并入侵这些宿主的有核细胞。弓形虫的生活史复杂,感染途径多样,并且弓形虫病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尚未研制出预防弓形虫感染的有效疫苗和针对弓形虫组织包囊的有效药物。顶质体是顶复门原虫特有的细胞器,来源于二次内共生。顶质体尽管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包含了多条重要的合成代谢途径。由于人类宿主缺乏质体,故顶质体成为重要的药物靶标。除己糖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外,弓形虫的其它糖酵解酶都有两个亚型。其中,丙酮酸激酶PYK2、磷酸甘油酸激酶PGK2和磷酸丙糖异构酶TPI2均定位在顶质体。PYK2被认为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为顶质体提供丙酮酸和ATP且PGK2被认为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并产生ATP。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定位在顶质体的糖酵解酶进行生理功能和进化起源分析,为解析弓形虫顶质体的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对弓形虫的糖酵解酶进行了定位分析,随后对顶质体的PYK2和PGK2进行功能研究,最后对定位在顶质体的糖酵解酶进行进化分析。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弓形虫糖酵解酶的定位由于此前研究所用的蛋白定位方法有一定的缺陷,故本研究采用原位融合小分子标签的方法对弓形虫的糖酵解酶进行定位分析。已有研究明确表明烯醇酶ENO1和ENO2表达在细胞质和细胞核,醛缩酶ALD1表达在细胞质而ALD2几乎不表达。因此,本研究关注除ENOs和ALDs外的14个糖酵解酶的亚细胞定位。利用CRISPR/Cas9技术介导的定点插入的方法,分别在14个糖酵解酶的C端融合Ty标签或smHA标签,结合间接免疫荧光观察14个融合蛋白的定位,结果表明PGK2、TPI2和GAPDH2均定位于顶质体,PYK2主要定位于顶质体同时也有其它细胞器定位。(2)PYK2/PGK2单敲除虫株和PYK2/PGK2双敲除虫株的构建和功能研究PYK2被认为为顶质体提供丙酮酸和能量而具有重要意义,故本课题首先研究PYK2的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辅助的同源重组法在RHΔHX虫株中成功敲除了PYK2。空斑实验和复制实验显示PYK2的敲除不影响弓形虫的正常生长。小鼠毒力实验表明PYK2不影响弓形虫的致病力。PGK2是顶质体另一个潜在的产能酶,因此本课题接下来研究PGK2的功能。用同样的方法在RHΔHX成功敲除PGK2,一系列表型实验证明PGK2不影响弓形虫在体内和体外的正常生长。随后,考虑到两个糖酵解酶都可能催化底物产生ATP,故在PGK2单敲除虫株的基础上对PYK2进行再敲除。与野生株比较,双敲除虫株对小鼠的致病力未见明显下降且仅表现出轻微的体外生长缺陷。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定位在顶质体的PYK2和PGK2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对弓形虫的生长不是必需的。(3)弓形虫糖酵解酶的进化分析敲除顶质体中的PYK2和PGK2不影响弓形虫的正常生长的实验结果使本课题猜想弓形虫糖酵解酶的重要性与进化来源有关。已报道TgPYKI与植物、藻类的PYK亲缘关系近而TgPYK2与变形杆菌的PYK的同源性高。故本研究对PGK、GAPDH和TPI进行了进化分析。从构建的进化树看,TgPGK2与蓝细菌或藻类亲缘关系较近,而TgPGK1与真菌或酵母的PGK同源性更高;定位于顶质体的GAPDH2与藻类质体或细菌的GAPDH的同源性较高,而定位于虫体胞质的GAPDH1与真菌的GAPDH的同源性更高。但是,弓形虫的两个TPI没有上述TgPGK与TgGAPDH那样明显的进化起源差异。事实上,本研究尝试用直接敲除法对TPI2进行敲除,但未成功,表明TPI2可能对弓形虫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本课题提出假设认为弓形虫顶质体中一部分糖酵解酶是虫体通过二次内共生获得顶质体这个过程中留下的,这些酶多与原核生物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虫体原本有一套来自真核生物的酵解酶。这些原核生物来源的、定位于顶质体的酶一般不在虫体生长中扮演关键角色。总之,本研究明确了14个弓形虫糖酵解酶的定位,验证了定位于顶质体的PYK2和PGK2不影响弓形虫的正常生长并且表明糖酵解酶的重要性可能与进化来源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义书,侯冠彧,曹婷,施力光,周汉林[9](2019)在《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分析儋州鸡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儋州鸡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关系,本研究对36只儋州鸡样品的线粒体DNA(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GenBank中公布的部分品种鸡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儋州鸡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关系。结果显示,儋州鸡mtDNA D-loop区扩增片段长度为1 210 bp,A+T含量为59.9%,C+G含量为40.1%,变异区在167~1 215 bp之间,高变区主要集中在167~367 bp之间,存在6种单倍型,共有20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变异度(Hd)为0.571,平均核苷酸差异(k)为6.449,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537,中性检验的Tajima’s D值为1.61643,6种单倍型可分为A、B、C 3个世系,以B世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儋州鸡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相对偏低,结合群体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发现,儋州鸡的遗传组成来自3个母系祖先,缅甸红原鸡、爪哇红原鸡及红原鸡海南亚种均是其潜在的祖先,受外来鸡种影响较小,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原始鸡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5期)

唐康,杨若林[10](2019)在《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基因家族大小的2种方式。目前,大豆(Glycinemax)基因起源时间与进化模式的相互联系很大程度上还未被探索。该研究选择19种具有代表性的被子植物基因组,分析基因含量动态性与大豆基因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采用基因出现法,研究显示约58.7%的大豆基因能追溯到大约1.5亿年前,同时有21.7%的基因为最近起源的orphan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新基因相比,古老基因受到更强的负选择压并且更加保守。此外,古老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且更可能发生选择性剪切。此外,具有不同拷贝数的基因在上述特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不同年龄基因的进化模式。(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进化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茶花鸡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以茶花鸡为试验素材,对30只茶花鸡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序,结合GenBank已公布D-loop区全序列的19条红色原鸡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茶花鸡线粒体D-loop区全长为1 232 bp,无缺失和插入。30只个体共发现9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为3种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种单倍型可分为A和B两个分支,A和B分支均与Gallus gallus spadiceus聚为一类,推测这两个分支可能均起源于红色原鸡滇南亚种。研究从分子水平为茶花鸡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化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1].柴利芳.植物OSCA1家族的起源与进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范梅华,唐修君,贾晓旭,樊艳凤,葛庆联.基于线粒体D-loop区分析茶花鸡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J].中国家禽.2019

[3].舒跃龙.H7N9禽流感病毒的起源进化及致病机制研究[C].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研究论坛论文集.2019

[4].肖宇辰,伊丽,孟根达来,哈斯苏荣.麝科动物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9

[5].程唯珈,张行勇.“我头上有犄角!”[N].中国科学报.2019

[6].苗迪,张亚慧,邓炎春,胡朝阳,于倩.家蚕二分浓核病毒的起源及进化[J].蚕业科学.2019

[7].许汉奎,陈孝政.动物起源与进化之谜[J].生物进化.2019

[8].叶舒.弓形虫顶质体中糖酵解酶的进化起源与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李义书,侯冠彧,曹婷,施力光,周汉林.基于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分析儋州鸡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进化关系[J].中国畜牧兽医.2019

[10].唐康,杨若林.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J].植物学报.2019

标签:;  ;  ;  ;  

进化起源论文-柴利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