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容量论文-时准

生态容量论文-时准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容量,动态分析,STIRPAT模型

生态容量论文文献综述

时准[1](2019)在《河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还人民绿水青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河北省又作为京津的生态涵养区,因此对河北省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以及测度其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测度河北省2006—2016年生态足迹的相关指标,包括总生态足迹、总生态容量以及相对应的人均值,然后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的测度数据得出河北省的生态盈亏状况,再对测度出的生态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分析来研究河北省生态盈亏的具体问题所在,并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河北省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为了使生态足迹相关指标的测度结果更加准确和贴合实际,本文选用河北省“省公顷”来替代“全球公顷”,再根据畜牧产品对草地和耕地的消耗比例来确定消费畜牧产品的生态足迹所占用草地和耕地的比例。最后得出的测度和动态分析结果为:河北省2006—2016年的生态足迹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而生态容量波动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河北省较高的生态足迹主要原因在于过高的化石能源的消费,而生态容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类型土地面积小且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测度出每年的生态盈亏结果都表现为较高的生态赤字,表明河北省每年的发展都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的状态,并且随着生态足迹的逐年增长生态赤字问题愈发严重;河北省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表明河北省利用资源的效率在不断提高,其下降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降低速度较快,而第二阶段降低速度变缓,说明资源利用率的增长速度有一个下降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河北省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代价在不断下降。在对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时显示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第叁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态足迹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恩格尔系数与人均生态足迹呈正相关关系。最后利用分析结果并针对河北省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寻找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绿色农业和现代化农业,提高耕地生态容量;构建新能源体系,实现清洁发展;加强环境治理,还河北绿水青山。(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梦仪,徐姗楠,刘永,肖雅元,王腾[2](2019)在《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黑鲷生态容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根据2015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了由26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Ecopath模型,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黑鲷营养级为3.44,营养转化效率为0.302;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3.95之间,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636%,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64,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11%,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2,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001),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林群,单秀娟,王俊,李忠义[3](2018)在《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2年和2014~2015年渤海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及功能参数,评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渤海的生态容量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中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但中国对虾不是渤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生物量的增加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毛类、底栖甲壳类有负影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虾虎鱼类等生物量的增加将对中国对虾产生负影响。渤海生态系统2个时期均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2014~2015年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1982年有所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中国对虾1982年和2014~2015年在渤海的生态容量为0.810和0.702 t/km~2;与当年依据调查数据评估的生物量相比较,中国对虾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至71.68倍和585倍时,仍不会超过生态容量。(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林群,王俊,李忠义,单秀娟,左明[4](2018)在《黄河口邻近水域贝类生态容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口邻近水域是着名的贝类生产区,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是该海域重要的增养殖品种.目前,贝类底播养殖最高年产量达殖,将引起海域环境的变化,继而导致贝类死亡率30的万增t,实现产值加,影响生态15系.4亿元统的健.然而,贝类过度增康.因此,基于生态系统的贝类生态容量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水域生态系统营养通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生态系统功能群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态,并评估了贝类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为/TR为3.45、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 38.91,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TPP FCI=0.028)、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期961.24 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38),说明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不稳定.贝类生物量的增加对虾虎鱼、虾类和蟹类有正影响,对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海蜇、浮游动物等功能群有负影响.当前贝类的生物量是贝类生态容量是5.5 t·km-2,有一定的增殖潜力.模型估算得出的18.22 t·km-2,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管理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杨超杰,吴忠鑫,刘鸿雁,张沛东,李文涛[5](2016)在《基于Ecopath模型估算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日本蟳、脉红螺捕捞策略和刺参增殖生态容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2011年在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建礁3年)采用地笼网进行周年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使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3软件,构建了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型,提出了人工鱼礁区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ucus)的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功能组主要占据3个营养级;系统总流量为3 390.131t·km~(-2)·a~(-1),总消耗量为1 839.502t·km~(-2)·a~(-1),总呼吸流动量为991.909t·km~(-2)·a~(-1),流向碎屑的总流量为523.729t·km~(-2)·a~(-1);总能流转化效率为12.8%,来自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能流转化效率分别为13%和12.3%。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日本蟳和脉红螺为绝对优势种,中上层鱼类的种类和生物量较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连接相对简单且趋于线性结构,系统相对不稳定,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人工鱼礁区的日本蟳和脉红螺生态容量分别为4.038和2.482t·km-2,以每年约1.17和0.96t的捕捞量可持续捕捞10年保持系统平衡;刺参生态容量为50.80t·km-2,以每年22.38~29.85t·km-2的放流量并从第3年以每年8.95~11.94t·km-2规模采捕,4~5年达到其生态容量后停止放流,可继续按原计划采捕5年仍能维持系统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罗爽,杨品红,石彭灵,骆贞耀,徐成丞[6](2016)在《大通湖水产品生态容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运用作者新近提出的湖泊、水库生物生态容量的研究方法,对大通湖水产品的生态容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大通湖面积8267hm~2,平均水深2.0m,降水量1240.8mm;年日照1643.3h、太阳总辐射量E 105.1卡/cm~2,年可利用氮N 650t,年可利用磷P 84.605t;初级生物生态容量:G_1=E×R×q×(d_1×N+d_2×P)/2=84520t。可生产水产品的生态容量:草食性水产品产量G_1’=(1-b_1)×G_1=1.69万t;滤食性水产品产量G_2’=k×b_1×(1-b_2)×G_1=4057t;肉食性水产品产量:G_3’=k~2×b_1×b_2×G_1=270t(式中:R-太阳能利用率,d-氮、磷对初级水产生态容量权重值,q-单位氮磷量能产生的初级水产生态容量值;k-上一级生态容量转化为下一级生态容量的转化率,b-上级向下级生态容量转化率)。即大通湖水生植物类产量可达1.69万t,滤食性水产品可达4057t,肉食性水产品可达270t。(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徐莹,周祥[7](2016)在《基于多因子生态容量与GIS技术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法改进——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后,中国国有林场逐步改制,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新的挑战。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引入新的生态规划与生态容量分析技术和GIS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森林公园的生态容量、建设规模与发展边界作出更科学合理的分析判定,从而提出强化容量控制与建设用地管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改进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6年10期)

杨林林,姜亚洲,袁兴伟,林楠,刘尊雷[8](2016)在《象山港典型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象山港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开展科学的增殖放流工作,实现象山港渔业资源的有效养护和修复,根据2011~2014年在象山港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软件构建了包含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等25个功能组的象山港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大体上涵盖了象山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利用模型结果系统分析了象山港生态系统功能的总体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的分析结果,估算了日本囊对虾(Marspenaeus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等象山港典型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象山港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较为简单,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不畅,大量的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未能进入更高的营养层次;食物网简化,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偏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渔业资源的服务和产出功能严重退化。在不改变象山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本研究评估得出日本囊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为0.129 210 t·km-2;黄姑鱼的增殖生态容量为0.017 853 t·km-2;黑棘鲷的增殖生态容量为0.115 965t·km-2。相比于生态系统内现存的生物量,象山港日本囊对虾、黄姑鱼和黑棘鲷均具有较大的增殖空间。(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6年03期)

董世魁,武晓宇,刘世梁,苏旭坤,吴娱[9](2015)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基于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容量估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的生态容量,并提出相应的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的根本途径。本文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栖息地需求,建立了植物生物量和NDVI的关系模型,结合叁类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估测了适宜栖息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为叁类野生动物提供的可食植物量,推算了适宜栖息地和整个保护区可以承载叁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1866.07、24035.51、24035.51 km~2,叁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之间相互重迭,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基本相同;全保护区内,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分别提供了3944.91×10~4、3126.32×10~4、138.19×10~4、564.49×10~4kg可食植物量;结合叁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重迭程度及食物需求量分析,得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最大生态容量为野牦牛7951头/a、藏野驴6907头/a、藏羚羊27094只/a;结合叁类野生动物对食物资源的占有率估计,得出阿尔金山叁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变幅为野牦牛3976—7156头/a,藏野驴3454—6216头/a、藏羚羊13547—24385只/a。根据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叁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提出适当控制藏野驴种群数量、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建议,以促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23期)

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10](2015)在《提升城市生态容量 服务首都核心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首都绿化美化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中央交办的各项服务保障任务以及市委、市政府和首绿委第33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7.5万亩,城市绿化面积1019公顷,林木绿化率达到58.4%,森林(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5-04-03)

生态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根据2015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了由26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Ecopath模型,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黑鲷营养级为3.44,营养转化效率为0.302;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3.95之间,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636%,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64,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11%,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2,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001),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容量论文参考文献

[1].时准.河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黄梦仪,徐姗楠,刘永,肖雅元,王腾.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黑鲷生态容量评估[J].中国水产科学.2019

[3].林群,单秀娟,王俊,李忠义.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8

[4].林群,王俊,李忠义,单秀娟,左明.黄河口邻近水域贝类生态容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8

[5].杨超杰,吴忠鑫,刘鸿雁,张沛东,李文涛.基于Ecopath模型估算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日本蟳、脉红螺捕捞策略和刺参增殖生态容量[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罗爽,杨品红,石彭灵,骆贞耀,徐成丞.大通湖水产品生态容量的研究[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7].徐莹,周祥.基于多因子生态容量与GIS技术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法改进——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6

[8].杨林林,姜亚洲,袁兴伟,林楠,刘尊雷.象山港典型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评估[J].海洋渔业.2016

[9].董世魁,武晓宇,刘世梁,苏旭坤,吴娱.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基于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容量估测[J].生态学报.2015

[10].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提升城市生态容量服务首都核心功能[N].北京日报.2015

标签:;  ;  ;  ;  

生态容量论文-时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