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型网站论文-毛韫琳

社交型网站论文-毛韫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交型网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地图,因果节点,空间几何模型,用户体验

社交型网站论文文献综述

毛韫琳[1](2014)在《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社交型网站改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网站改版用户体验研究方法,利用认知地图理论中的空间几何模型以及因果节点模型,对网站界面改版中的实体变化与逻辑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网站改版设计策略及设计流程。本文在阐述认知地图运用于网站界面中的理论铺垫部分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首先,文章以认知的形成为理论基础,阐述认知地图形成过程;其次,将其理论框架运用在实体网站界面中,得出网站界面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之后,利用认知地图构成要素包括参与值、有向线段、因果关系,完成对于网站认知地图的输出;最后,利用输出的认知地图完成对于网站逻辑搭建的初探。在理论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对认知地图运用于网站界面改版进行实体分析。首先,对网站实体界面进行模块划分,并搜集若干次改版前后的网站界面素材,总结出网站界面的改版形态及其交互改变方式;其次,运用眼动仪、文献查看、访谈等方式对改版形态及交互改变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且对分析结果运用认知地图的空间几何模型、因果节点模型进行系统分析;最后,获得基于用户“认知地图”的网站改版的相关设计策略并提出网站界面改版流程。本文基于认知地图的空间性及逻辑性特点,对网站进行了全新角度的分析,确认了网站改版中的空间模型分析方法,及其因果节点中的稳定值。利用以上总结对网站改版提出了科学可行的设计策略,并且归纳出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网站改版流程,用以达到网站改版的用户体验目标。(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6-01)

雷斌[2](2010)在《基于WEB 2.0社交型网站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用户规模的扩张和用户对互联网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行为特征的变化,以WEB 2.0为特征的相关需求应运而生。传统WEB 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 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WEB 2.0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 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型网站正在中国风靡并成为了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其迅速串红使到国内外风险投资商对此极其关注。中国SNS目前仍处于市场起步阶段,其特征是产品应用不断丰富,市场进入者不断增多,市场预期仍然处于相对高涨的态势。我们相信,SNS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成为成熟的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WEB 2.0来说,不可或缺的是对网站访问者输入的驾驭。用户能自行创建网站服务的内容,以“病毒”般的点对点流行方式推广它,并且按照用户的意见和喜好来完善数据质量。本论文使用PHP+MYSQL技术设计开发完成了基于B/S架构的SNS交友管理系统,设计实现了用户自我管理、好友管理、个人日志、相册、留言板、站内信等交友系统的的一系列功能。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降低误操作带来的损失,采用了验证码和日志跟踪机制,并提供了友善的用户界面,同时通过AJAX技术极大的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使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本系统。(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9-01)

张鎏[3](2008)在《社交型网站的中美跨文化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跨文化权威学者Edward Hall的文化和交际理论,文化变量对人类交流有着重要影响。社交型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国外吸引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情,几乎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对着名的社交型网站如Facebook和MySpace产生的相关社会现象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国外研究仅仅局限于其本国社交型网站,没有进行网站间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因此,随着社交型网站的全球化扩张,针对其的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显出其学术及商业上的需求和意义。然而,在中国,不但国内少有关于社交型网站的学术文章,而且大部分对此类网站关注也仅限于个人观察和市场化需求的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跨文化研究角度和定量研究方法出发,试图用文化变量对交际的影响解释社交型网站(SNS)用户使用的文化差异并对此进行实证。本文借鉴了Hofsted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和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两个解释不同文化差异的文化维度来试图探寻社交型网站使用情况和文化变量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叁个假设:假设一: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方面,中美两个文化里的社会网络社区的活动参与及个人展示,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dex)相关;假设二:中国和美国作为不确定性回避指数接近的国家,大学生在对待社交型网站隐私关注度方面和美国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假设叁:中美大学生在社交型网站个人展示和对待隐私设置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证明所有的假设是否成立,作者特别设计相关问卷在美国Facebook(www.facebook.com)用户和中国校内网(www.xiaonei.com)用户中展开调查。调查对象选取为中美高校学生。问卷共发放1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8份,中国40份,美国28份。通过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作者发现文化变量和SNS的使用方式存在相关联系并可以用来解释两种文化在社交型网站使用和偏好上的差异。数据显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交型网站中的个人展示相关,其中个人主义倾向越多,个人展示越多,在社交型网站的使用上变现为更多的上传和更新个人资料并努力使自己个人页面更为独特;集体主义倾向较多者则较少上传和更新个人资料吸引他人注意,并且不太在意个人主页是否与众不同。尽管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型网站中的个人展示体现和美国大学生不同,但是在活动参与方面两者没有显着差距。中美两国的文化维度衡量—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高低与两者大学生社交型网站活动参与不同表现没有显着相关性。数据显示被调查的中美大学生都较少参与社交型网站发起的线上或线下活动,并且对网站上的游戏参与度也不高,但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表现出稍高的活动参与度。数据也显示,在隐私关注方面,中美大学生体现的显着不同无法用不确定性指数解释,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则显示出与隐私关注度的较高相关度,其中个人主义倾向越多,对隐私关注程度越高,越在意自己在新鲜事板块的个人信息发布和浏览跟踪功能,较少与朋友分享信息;集体主义倾向较多,越少关注网站上的个人隐私,越容易和他人分享个人信息,并且不在乎浏览跟踪功能。同时,数据还显示中国大学生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上超出预计的个人主义倾向。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严格说是Hofstede的文化维度在个人层面上而不是国家层面上的验证。本文结尾也探讨了可能造成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型网络调查中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原因,指出了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并对今后社交型网络和文化相联系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2-01)

社交型网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用户规模的扩张和用户对互联网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行为特征的变化,以WEB 2.0为特征的相关需求应运而生。传统WEB 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 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WEB 2.0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 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型网站正在中国风靡并成为了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其迅速串红使到国内外风险投资商对此极其关注。中国SNS目前仍处于市场起步阶段,其特征是产品应用不断丰富,市场进入者不断增多,市场预期仍然处于相对高涨的态势。我们相信,SNS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成为成熟的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WEB 2.0来说,不可或缺的是对网站访问者输入的驾驭。用户能自行创建网站服务的内容,以“病毒”般的点对点流行方式推广它,并且按照用户的意见和喜好来完善数据质量。本论文使用PHP+MYSQL技术设计开发完成了基于B/S架构的SNS交友管理系统,设计实现了用户自我管理、好友管理、个人日志、相册、留言板、站内信等交友系统的的一系列功能。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降低误操作带来的损失,采用了验证码和日志跟踪机制,并提供了友善的用户界面,同时通过AJAX技术极大的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使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本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交型网站论文参考文献

[1].毛韫琳.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社交型网站改版设计[D].江南大学.2014

[2].雷斌.基于WEB2.0社交型网站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

[3].张鎏.社交型网站的中美跨文化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标签:;  ;  ;  ;  

社交型网站论文-毛韫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