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连通性论文-吴茂全,胡蒙蒙,汪涛,凡宸,夏北成

景观连通性论文-吴茂全,胡蒙蒙,汪涛,凡宸,夏北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连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PSIR模型,生态安全,多尺度,景观连通性

景观连通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茂全,胡蒙蒙,汪涛,凡宸,夏北成[1](2019)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多尺度景观连通性的城市生态源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度城市化区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生态源地的科学识别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难点。以高度城市化的深圳市为例,从社会-经济-自然叁方面要素构建DPSIR模型评估区域生态安全,并基于景观连通性的多尺度分析识别生态源地。研究表明:(1)深圳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东南部、东北部优良,中部、西部区域警告的空间特征,其中安全区、较安全区、基本安全区、预警、中警分别占比30.34%、13.49%、9.85%、9.15%和37.17%;(2)通过连接度、聚合度、内聚力和分离度4个景观连通性测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可知400 m是深圳市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最优的识别尺度,斑块最小识别阈值面积为0.8 km~2;(3)深圳市生态源地面积为753.7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7.74%,主要为深圳市东南部与西部区域的林地和水域用地,其中包含了86.87%的法定保护区,且91.92%的区域落入生态控制线范围内;(4)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多尺度景观连通性的生态源地识别方法可为城市生态源地的识别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指导城市规划。(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赵凌栋,车丁,张晶,赵进勇,彭文启[2](2019)在《基于景观指数的高邮湖湿地生态水文连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评价水位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邮湖湿地连通性的影响,基于高邮湖湿地不同景观类型及其时空动态性,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的分类解译结果,选择连接度指数CONNECT、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破碎化指数FN以及分离度DIVISION等指标,构建高邮湖湿地生态水文连通度综合指数CECI,分别对比分析了不同水位和相同水位不同年份下高邮湖湿地生态连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态水文连通度综合指数CECI可以定量表征湿地生态连通性的动态变化;随着水位上升,高邮湖湿地湖泊与河流的CECI分别从2. 79、0增加到9. 21、6. 75,生态水文连通性逐渐提升;该研究区湖泊与河流的水文连通性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湖泊水文连通性优于河流;在水位相同的情况下,从2013年到2017年,由于退圩还湖、退圩还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邮湖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的CECI从6. 27增加到7. 48,河流的CECI从2. 62增加到4. 61,生态水文连通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熊斌彬,张建军,李宝群,魏聪礼,程明芳[3](2018)在《人类强扰动活动对矿业城镇景观连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矿业城市的景观格局状况,并对其生态格局及景观连通性有很大的影响。以河北省武安市矿业开采密集区矿山镇为例,采用整体连通性指数(integral index of connectivity,简称IIC)和可能连通性指数(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简称PC)比较分析1996、2005、2014年的人类强扰动活动对矿山镇景观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矿山镇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采矿活动加剧了对景观连通性的破坏;矿山镇及其规划治理区的整体连通性指数和可能连通性指数在2005年较高,在2014年最低,且规划治理区连通性指数低于矿山镇的连通性指数。虽然2005年之后矿山镇一直进行土地复垦相关工作,但后期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复垦工作带来的积极效应,总体上再次呈现恶化趋势。(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陈晨,徐威杰,张彦,周滨,柴曼[4](2019)在《独流减河流域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 10. 1、ENVI 5. 3和eCognition 8. 9软件进行面向对象土地利用分类,基于MSPA(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借助Guidos Toolbox 2. 6和Conefor 2. 6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扩散距离,对2016年研究区GI的粒度效应、边缘效应和距离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MSP(形态学空间格局)类型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和边缘效应,较小的粒度和边缘宽度会得到更为详细的空间格局信息.②粒度效应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会导致GI空间信息的丢失或增加,直接影响MSP类型的空间配置和量化关系;而边缘效应不会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使得GI空间信息不发生改变,但对MSP类型的影响更为显着.③景观连通性与扩散距离具有直接关系,扩散距离越大,GI核心区景观连通性越高,当扩散距离增至一定程度时,所有核心区会连接成一个网络整体,景观连通性达到最大,研究区GI核心区的扩散距离关键值在2. 5~4. 5 km之间.研究显示,独流减河流域GI要素尺度效应明显但机理不同,基于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各景观类型和网络组分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数值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梅泽文[5](2018)在《基于图论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连通性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图论法,结合最小费用距离,分析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连通性在不同时期中的动态变化,依据滇金丝猴习性并结合以往研究综合得出最小费用距离阈值,依据猴群分布的地理位置,将猴群归为3个管理单元,计算出不同时期中栖息地整体以及各管理单元所在组分的景观连接度指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2000年3期中,滇金丝猴栖息地连通性指数整体上升,在1990年达到高峰值,景观连通性指数整体上处于向好态势。对景观连接度在不同时期中的横向对比情况、纵向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从景观角度分析影响滇金丝猴生存发展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1期)

李慧,李丽,吴巩胜,周跃,李雯雯[6](2018)在《基于电路理论的滇金丝猴生境景观连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连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动植物基因交流的保护以及景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滇金丝猴活动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建立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连接度模型,分析滇金丝猴栖息地间的连通性,对于连通性较好的区域,识别出了重点保护与恢复区域;对于连通性较差的区域,通过电路理论连接度模型确定了影响今后廊道建设的重点保护与恢复区域。结果表明:各区域内部猴群栖息地连通性较好,其中中部地区最优,其次是北部,最差为南部。G3和G4栖息地斑块作为对连接各区域猴群生境斑块起到关键作用的"踏脚石"斑块是今后重点保护与恢复的区域,保护和恢复南部与中部猴群栖息地间"空白区域"的植被对于整个滇金丝猴活动区域的猴群基因交流也尤为重要。方法上,相较于图论得到的单一路径,电路理论得到的多路径更具有现势性。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可为濒危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廊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邹佳[7](2017)在《基于MSPA的城市绿色景观连通性及其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人类居住的主要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诸多问题开始浮现。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固碳释氧、减少城市大气污染、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绿色景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绿色景观连通性是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物保护领域的主要指标,是人类强烈干扰区域中的物种丰富度和迁徙过程的物质基础。本文将引入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简称MSPA)的方法,研究上海地区绿色景观连通性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植被覆盖研究。通过对上海全市叁个时期植被覆盖时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四种用地类型所占比重排序均为植被>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95-2005年植被消失的面积要大于2000-2015年植被消失的面积;植被消失在空间分布呈现:1995-2005年植被消失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周围几个区域,如北部的宝山区、嘉定区;南部的闵行区;东部的原浦东新区;青浦区、松江区的东北部等;2005-2015年,植被消失的区域相对分散,总体上有向上海外部圈层扩张的趋势。(2)绿色景观连通性。首先将用地分类图进行二值图,再使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绿色景观结构分类运算,划分出7种具有不同连通性功能的绿色景观结构类型。结果表明:1995-2015年核心区、孔隙区域为逐年下降,斑块区、环道区、桥接区、支线区域逐年增加,这表征着上海绿色景观连通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景观连通性的下降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发生在绿色景观破碎化以后;另外斑块区、支线区这两种类型的绿色景观及其脆弱,是受到人类干扰后最先受影响的区域。(3)城市地表温度研究。利用Landsat TM数据,运用单窗算法来反演地表温度,对上海叁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进行地表温度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1995-2005年地表相对温度差值高值区(升温区域)散布的面积较大且有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周围;2005-2015年地表相对温度差值高值区分布相对零散,没有集中成片的区域,其次分布的位置也不再是中心城区周围,而是演变至上海市的外围区域。上海市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其由内圈向外圈辐射状的发展趋势。(4)将绿色景观连通性与地表温度两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斑块的|R|值均大于0.8,分别为-0.879、0.849,与区域平均相对热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孔隙、边缘、环道的|R|值在0.5-0.8之间,分别为0.620、0.586、0.692,这表明了孔隙、边缘、环道这叁个类型与区域平均相对温度之间相关性为中度相关等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0)

张青萍,杨柳[8](2016)在《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西南城市景观连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从结构连通性、绿当量强度、功能连通性叁方面入手,采用绿当量计算阻力系数,并利用阻力因子的分级对MCR模型进行修正,模拟生态景观连通性优化廊道,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3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度、人类干扰程度大幅增大,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景观连通性、团聚性减弱,结构连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威胁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流通;中心城区绿当量强度明显下降,3县1市地区的绿当量强度增加;阻力值分布呈4个阻力高值区,阻碍了生态流的流通,可构建2条优化主廊道及2条优化次廊道作为物种迁移和生态流空间扩散的通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黄辉[9](2016)在《长沙市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及连通性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长沙市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及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长沙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从中提取各个年份河流廊道信息,运用Fragstats3.3及Conefor Sensinode2.2软件计算出不同年份景观格局和连通性指数,并分析景观指数变化的原因及其空间差异特征,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流廊道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聚集度呈下降的趋势,分离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斑块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其中,绿色河流廊道斑块破碎化程度更高。(2)降水量、气温和蒸发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斑块面积的增减。人口增长致使建设用地扩张,进而占用水域面积。政策变化和城市规划直接影响河流廊道景观格局的变化。(3)河流廊道主要由大量的小面积斑块及少量的大面积斑块组成,巨型斑块是景观连通性核心区的主要来源。景观连通性指数值在不同阈值设定下均呈下降的趋势,景观连通性核心区面积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是小面积斑块数量不断减少,巨型斑块被分割为大型和中型斑块,使得斑块连通性降低。(4)对比长沙市6区、2县、1市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和连通性指数值,结果表明:浏阳市、宁乡县、长沙县和望城区斑块数量较多,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破碎化程度较高,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指数较低;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芙蓉区和雨花区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和连通性指数较高,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密度和分离度较低。景观格局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人口及规划。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芙蓉区和雨花区地形较为平坦,河道较宽,区域人口密集,是重点开发的区域,河流廊道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大;浏阳市、宁乡县、长沙县河流流经区域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河流形状不规则,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河流廊道受到人为干扰较小。(5)河流廊道景观斑块面积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连通性降低,连通核心区面积减少,对此提出防止水体退化、加强重要生态廊道控制、加强重要斑块和生态节点保护、实施水文连通性修复等优化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贺文龙,殷守强,门明新,张利[10](2016)在《基于景观连通性的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区位因素条件、自然生态条件4个方面指标构建阻力面,并通过构建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未利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突出了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作用,评价结果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有利于今后的规模开发利用。2)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和禁止扩展区,面积分别为17 064.67 hm~2、20 468.30 hm~2、9 723.66 hm~2和7 993.82 hm~2。由此可见,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较大。3)将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潜在雨水生态廊道、生态节点进行迭加,打破了适宜性扩展区集中连片的扩展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景观生态的连通性。本研究丰富了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可为科学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景观连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定量评价水位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邮湖湿地连通性的影响,基于高邮湖湿地不同景观类型及其时空动态性,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的分类解译结果,选择连接度指数CONNECT、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破碎化指数FN以及分离度DIVISION等指标,构建高邮湖湿地生态水文连通度综合指数CECI,分别对比分析了不同水位和相同水位不同年份下高邮湖湿地生态连通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态水文连通度综合指数CECI可以定量表征湿地生态连通性的动态变化;随着水位上升,高邮湖湿地湖泊与河流的CECI分别从2. 79、0增加到9. 21、6. 75,生态水文连通性逐渐提升;该研究区湖泊与河流的水文连通性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湖泊水文连通性优于河流;在水位相同的情况下,从2013年到2017年,由于退圩还湖、退圩还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邮湖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的CECI从6. 27增加到7. 48,河流的CECI从2. 62增加到4. 61,生态水文连通性有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连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茂全,胡蒙蒙,汪涛,凡宸,夏北成.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多尺度景观连通性的城市生态源地识别[J].生态学报.2019

[2].赵凌栋,车丁,张晶,赵进勇,彭文启.基于景观指数的高邮湖湿地生态水文连通性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9

[3].熊斌彬,张建军,李宝群,魏聪礼,程明芳.人类强扰动活动对矿业城镇景观连通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陈晨,徐威杰,张彦,周滨,柴曼.独流减河流域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19

[5].梅泽文.基于图论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景观连通性动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8

[6].李慧,李丽,吴巩胜,周跃,李雯雯.基于电路理论的滇金丝猴生境景观连通性分析[J].生态学报.2018

[7].邹佳.基于MSPA的城市绿色景观连通性及其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8].张青萍,杨柳.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西南城市景观连通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黄辉.长沙市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及连通性动态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贺文龙,殷守强,门明新,张利.基于景观连通性的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标签:;  ;  ;  ;  

景观连通性论文-吴茂全,胡蒙蒙,汪涛,凡宸,夏北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