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张忠

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张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签名,代理签名,门限代理签名,公平交易协议

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1](2011)在《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部分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代理签名、并发签名和组证明协议等方面,围绕效率、安全性分析、方案设计等开展讨论。代理签名是由Mambo等人在1996年提出的。在一个典型的代理签名方案中,原始签名者授权代理签名者代表其产生有效的代理签名,验证者在验证代理签名有效性的同时验证授权的合法性。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门限机制和代理签名方案相结合,提出了多个门限代理签名方案。在一个(t,n)门限代理签名方案中,至少要有t个代理签名者协作,才可生成一个有效的代理签名。匿名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在抵抗合谋攻击方面一直没有较好的办法,因此Hwang, Lin和Lu等人提出了一个已知签名人的不可否认门限代理签名方案,但Tzeng等人指出他们的方案会遭受原始签名者伪造攻击,并提出一个改进方案。本文首先分析指出Tzeng等人方案设计上的缺陷,然后提出一个新的改进方案,并证明新方案能有效地抵抗原始签名者伪造攻击。随后,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新型门限代理签名方案,该方案能够抵抗伪造攻击、替换公钥攻击、证书攻击以及合谋攻击等多种攻击方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方案与已有的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相比,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门限代理签名方案作为面向群体的应用,只是考虑到了代理签名者是一个群体的情况。然而,在面向群体的环境下,也可以考虑n个原始签名者授权m个代理签名者的情况。为了使原始签名者和代理签名者的利益都受到公平的保护,在2005年,Hwang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t,n)门限代理(c,m)门限签名方案,该方案允许在n个原始签名者中至少有t个人协作才能授权给由m个人组成的代理群组PG,而在PG中只有不少于c个人合作才能生成合法的门限代理门限签名。随后,Tang等人和Han等人对该方案做了安全性分析,指出Hwang等人方案的缺陷,并给出了各自的改进方案。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原始的门限代理门限方案还是后面的两个改进方案都无法抵抗合谋攻击和替换公钥攻击,然后给出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案。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公平交易协议是实现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公平交易的基本保障,该类协议要确保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占有任何优势,交易的最终结果是要么双方都得到对方的东西或服务,要么双方都没有得到。我们针对非基于TTP的公平交易协议做了研究,主要是并发签名协议。一个并发签名协议允许两方以特定的方式产生签名,他们的签名从一个第叁方验证者角度来看,是无法辨认真正的签名者的,直到某个“关键参数”的秘密值被公开释放之后,两个签名才能同时与它们实际的签名者绑定。在并发签名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取得了两个成果:第一,指出Huang等人的完美并发签名方案是不安全的,A与B都能独自伪造AB双方的并发签名,并且在并发签名产生后,参与方A和B都能伪造一个对任意消息的并发签名,为了弥补上述的漏洞,我们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并证明了它的安全性;第二,回顾了一个基于身份的公平并发签名方案,然后对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指出他们的方案不能满足强不可伪造性,即恶意的初始签名者能够成功伪造出一个并发签名,随后提出一个改进方案并给出了安全性证明。我们的第叁个研究重点是组证明协议。一个组证明实际上是两个或多个RFID标签在有效范围内同时被一个读写器扫描到的证据。根据验证后台实时在线与否,分为在线组证明协议和离线组证明协议。在线模式下,验证后台可以通过读写器和标签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而在离线模式下,验证后台无法和读写器或是标签进行实时的交互,只能异步地对组证明进行验证或是其他的处理。组证明协议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检查标签组内的所有标签是否呆在一起。例如,通过组证明协议就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一辆汽车中被标签过的不同部件是不是在一起。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类协议,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方案。然而,经过分析发现已有的大多数方案都是不安全的。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证安全的RFID协议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但是据我们所知,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组证明RFID协议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因此设计一个安全、高效的组证明RFID协议是物联网安全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首先,我们对物联网环境下组证明RFID协议的交互模型和攻击模型做了分析和描述。然后,在通用可组合安全框架下,形式化定义了理想功能Fvs和RFID组证明理想功能FGP。最后,在Fvs-混合模型下,设计了组证明RFID协议πGP,并证明对于任意的攻击者而言,协议πGP能安全实现理想功能FGP。根据组合定理,表明新的组证明RFID协议具有通用可组合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10-20)

贾晓芸[2](2008)在《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倍受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现代密码学已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数字签名技术是现代密码学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它在身份识别和认证、数据完整性、抗抵赖等方面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军事、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数字签名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实用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数字签名占用尽可能少的存储空间,密钥尽可能的短等等,在这方面人们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群签名方案的效率,如何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群签名方案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了目前方案的效率和某些缺陷,提出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特殊签名方案。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研究了有序多重签名机制,重点分析目前存在的多重签名机制的实现方法及缺陷。由于目前的多重签名协议不外乎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每个签名者独立地对同一消息签名,最后的签名就是他们各自签名的聚集,在这种签名中,签名的长度随着签名者的个数成倍增加,验证签名的时间也会成倍地增加,这使得此协议非常不实用;二是所有签名者联合起来生成消息m的签名,即签名者A_1首先对消息m进行签名,并把签名传送给下一个签名者A_2,A_2在对A_1的签名进行签名之前先验证A_1签名的有效性,这样直到最后一个签名者A_n为止,在这种签名中,当签名的算法比较复杂时,会使得签名的效率很低。多重签名本质上是多个人对同一消息的签名,本文分别基于背包公钥密码体制、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和椭圆曲线公钥密码体制提出叁种有序多重签名方案,此些方案可以成倍地提高有序多重签名方案的效率,有效地抵抗来自内部成员的欺诈行为,及时地维护签名组成员的子秘密,方便地增加或删除签名组成员。(2)基于实际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签名方案——链式验证签名方案。该方案将验证参与者分为签名验证者和链式验证授权者,签名验证者只有在经过链式验证授权组中每一个成员的依次授权时,才可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而且链式验证授权组中的任何成员(即使所有成员合谋)都不能验证签名的有效性。基于常用的公钥密码体制,如背包公钥密码体制、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椭圆曲线公钥密码体制,设计了叁种具体的实现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方便地增加或删除链式验证授权者,且当链式验证授权者或签名验证者泄漏子秘密时,可以及时地维护。(3)设计了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方案。现存的具有不同权限门限签名方案都是把特权集进行分组,然后对消息进行签名的思路,本文开辟了一种新的思想,把这种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方案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首先,提出一种特殊的有否决权的门限签名方案,该方案利用齐次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结构及其解的结构,给出了具有两种不同签名权限的签名者参与的门限签名协议。然后,考虑到现存的门限签名方案是把特权集进行分组,本文利用权重来衡量不同权限签名者的签名权利,把一般的(t,n)门限签名方案推广到扩展的(t,n)门限签名方案,即组签名权重达到t就可以得到合法签名。(4)重点研究了共享验证签名协议,基于现存协议的某些缺陷,利用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的思路,给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共享验证签名协议。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共享验证签名方案,该方案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其次,给出具有两种不同验证权限的共享验证签名方案,该方案利用齐次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结构及其解的结构,得到了具有两种不同验证权限的验证者参与的共享验证签名协议;最后,利用权重来衡量不同权限验证者的验证权利,把一般的(t,n)共享验证签名方案推广到扩展的(t,n)共享验证签名方案,即组验证权重达到t就可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根据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发现了现存算法的某些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论文结合现有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的几种关键技术,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如何提高有序多重签名的效率、设计了几种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方案和共享验证签名方案。论文对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8-04-22)

钱可龙[3](2008)在《面向群体的加密和数字签名理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种商业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来进行,如电子现金交易、电子拍卖、电子招标和电子合同的签署等。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应对信息在产生和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完整性、保密性和认证等一系列挑战,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成为现代密码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面向群体的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工具和有效方式。本文的工作就是针对面向群体的加密和数字签名而展开的。本文主要研究几种典型的面向群体的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及在电子商务协议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广播加密、群加密、门限签名、群签名和环签名。本文对这些加密和数字签名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t,n)门限群签名方案。在应用方面,设计了一个新的电子拍卖方案,并分析了其效率和安全性。面向群体的广播加密主要用于实现在广播信道条件下的群组通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Chunbo Ma、Yue Wu和Jianhua Li在ICCCAS 2006上提出的,它将会被广泛应用于有线电视的定制服务、VPN网络和Ad Hoc群的通信等领域。群加密的概念是A.Kiayias,Y.Tsiounis和M.Yung在ASIACRYPT 2007上提出的。相比群签名对于签名者身份的隐藏,群加密的目标是在一组合法的密文接收者中隐藏解密者的身份。群加密技术将会在匿名可信第叁方的实现、普适计算中的信息存储和Ad Hoc群中层次群签名的设计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群加密的思想进行介绍,并讨论其应用背景及方案设计方法。传统数字签名方案的签名者通常是一个人,然而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往往需要对签名消息的权利进行分享,门限签名的概念就是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的。在(t,n)门限签名中,需要t个及以上的成员合作才能产生签名。群组性是门限签名方案的典型特征。群签名允许某个群体中的任意合法成员以匿名的方式代表整个群体进行,当签名发生争议时,可以由系统的权威打开签名,追踪到实际的签名者。匿名可追踪性使得群签名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一方面实现了签名者身份的隐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权威对签名者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督。门限签名和群签名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利用分组秘密共享的思想,实现了一个安全高效的(t,n)门限群签名方案,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抗合谋攻击。在群签名的应用方面,本文基于新的群签名方案,构造了一个密封式电子拍卖系统,并进行了安全性和实用性分析,该系统除满足投标者的匿名性、健壮性、中标者的不可抵赖性和公开可验证性等一般安全性要求外,还具有步骤简略、构造方便、通信量和计算量小等特点;同时该方案实现了简单的可撤销和一次注册、多次拍卖的特性。环签名是将签名者隐藏在特定的一组人中,实现对消息的签名和发布(类似于群签名),并且签名者的身份不会被追踪到。环签名不需要预先的建立过程,没有管理员,也没有签名的打开过程。环签名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泄露秘密的方式。本文对于环签名的设计基础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05)

彭长根[4](2007)在《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签密和签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带动着组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组通信技术的应用系统也不断涌现。因此,群体用户如何在不安全信道上实现安全通信,就成为了当前不可避免的问题,面向多方参与的群体密码体制自然成为了群组通信的技术保证。保密性和认证性是密码学研究的二个重要课题,其中保密性通过加密技术实现,认证性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实现,随着应用的需求,传统的面向两方参与的加密体制和数字签名体制,也正在朝面向多方参与的群体加密体制和群体签名体制扩展。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签密和签约体制或协议,包括体制构建或改进、安全性分析、安全性证明和应用协议设计,结合椭圆曲线密码技术、基于身份密码学和双线性对技术建立一些适合特殊应用场合的面向群体的签名、签密和签约方案。具体内容涉及到门限签名/签密、多重签名、聚集签名、可验证加密签名和签约协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了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ECC)的门限签密体制研究,主要工作有:(1).通过Zheng的签密(signcryption)思想和认证加密方案的优势互补,提出了一个能实现签名和加密有机结合的签密方案,并基于所提出的方案设计了一个可验证门限签密方案,由于方案是基于ECC设计,因而具有较高的效率。(2).针对Wang等人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同时具有(t,n)门限签名加密功能和(k,l)共享验证功能的通用认证加密方案的诸多缺陷,以及后来的一些改进方案的弱点,结合Zheng的签密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ECC的同时具有(t,n)门限签密功能和(k,l)共享验证功能的通用签密体制,该方案克服了相关体制的弱点。(3).由于Zheng的签密方案在非否认性方面的弱点和目前一些认证加密方案在语义安全方面的缺陷,基于ECC提出了一个具有公开验证功能和语义安全的签密方案,并以所提出的签密方案作为基础方案,设计了一个具有门限共享验证及消息恢复功能的签密体制。另外,我们对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本身的算法实现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是研究了基于C++算法库NTL快速实现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有关算法,并与相关的密码算法进行了比较。2.语义安全性(IND-CCA2)是加密体制的重要安全目标,它要求攻击者在IND-CCA2对局中不能以明显的优势猜测出密文C是两个明文M_0和M_1中哪一个的密文。但是目前很多具体的签密体制或认证加密体制却不能满足语义安全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文M常显式地出现在验证等式中,本文对此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能实现公开验证,也能满足语义安全。由于这些方案都是基于ECC设计,因而相对于目前的一些方案来说,具有更小的通信代价和计算代价。3.鉴于目前对基于身份的门限签密体制及其可证明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首先给出了基于身份门限签密体制安全性的形式化定义,内容包括语义安全性和抗伪造性概念;然后设计了一个基于身份的门限签密体制,并在随机预言模型下给出了安全证明,该方案在DBDH困难性假设下实现了语义安全性,除此之外,还具有选择消息攻击下的不可伪造性、鲁棒性和非否认性。该方案采用共享私钥方式来取代过去共享主密钥的方式,另外还给出了一种防止恶意成员提供假部分签密进行欺诈的方法。4.由于Boneh等人的短签名方案不具有概率签名的特性,这样Boldyreva的门限签名方案和多重签名方案也都不是概率签名体制,攻击者就可以通过收集和存储若干历史签名后实施对比攻击。本文基于一种改进的短签名体制,设计了一个多重签名方案和一个门限签名方案,并在随机预言模型下证明了它们的安全性,这两个方案通过增加概率签名的特性避免了对比攻击,并且其安全性不低于Boldyreva方案的安全性。5.研究了聚集签名技术及其应用于可验证加密签名体制的构建方法。由于可验证加密签名体制常需要一个可信第叁方(TTP)来仲裁争议,为了削弱TTP的权力,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由多个仲裁者构成TTP的可验证加密签名体制;然后基于所构建的可验证加密签名体制,设计了一个含多个仲裁者的签约协议,该协议具有公平性、非透明性、不可伪造性、非否认性和机密性等安全特性。由于本文的方案是基于无可信中心参与的秘密共享技术,并且在争议仲裁阶段,仲裁成员不参与签名的合作解密,而仅发送自己的解密份额,这在敏感信息的签名交换场合有更好的适用性;另外,由于短签名方案和聚集签名方案具有通信效率高和计算简便的优点,因而本文所扩展的可验证加密签名方案,在构造含多个可信第叁方的公平交换协议方面,更具有实用价值。由于签密方法的计算代价和通信代价远比传统的“先签名后加密(Signature then Encryption)”方法低得多,因而将签密技术引入到多方参与的群体密码体制中,计算量和通信量将会得到较大的压缩,在一些既需要保密又需要认证的群组通信场合,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对签密方法和面向群体的签密体制作了较多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7-05-01)

魏峰[5](2006)在《面向群体数字签名》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C.E.Shannon发表了“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一文,为密码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密码学成为了一门真正的学科。而1976年,W.Diffie和M.E.Hellman发表了“密码学中的新方向”一文,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密码设计思想,导致了密码学的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依赖Internet实现的信息交换和各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极大地发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技术原因和人为攻击等因素,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很可能被窃听、篡改、重放和删除,网络通信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正由于此,数字签名作为一种具有消息完整性认证、可鉴别性、不可否认性和具有加密功能的技术应运而生。 面向群体数字签名不同于传统的数字签名中单发送者、单接受者的公钥密码体制,在它的密码系统中,实体为一个群体,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和形式。因此,面向群体数字签名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字签名,如群签名、多重签名、门限签名、代理群签名等。本文主要针对群签名、多重签名及签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由于群签名能为群成员提供很好的匿名性,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唯一确定的可信机构来撤消匿名性,再加上其它安全性,使得群签名在诸如电子商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群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成为了研究的一个关注点。本文总结了群签名的发展历程,并对两个重要群签名方案作了安全性分析;证明了[TJ]群签名方案不能抵抗伪造攻击;指出了[Xu]门限群签名方案不具有强壮性、可追查性、不可冒充性。 2.签密作为新的密码技术,能够在一个逻辑步骤内同时完成数字签名和加密功能。多重签密是多重数字签名方案中引入签密技术,本文基于多重数字签密构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遗嘱签名方案,解决在实际中,往往要求代理律师在履行职责时不必知晓或者无法预先知晓遗嘱内容的问题;同时保证只有在公证人和继承人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遗嘱。 3.数字签名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抵赖,一般的数字签名方案主要防止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蒋瀚[6](2005)在《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信息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物理安全或通信双方的秘密信息传递(保密通信),而扩展到消息的完整性、认证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等方面。其中认证与保密是信息安全的两个重要方面,认证性不能自动提供保密性,而保密性也不能自动提供认证性。数字签名是认证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现代密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叁种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开展研究:门限代理签名、群签名、环签名。 商务、政务及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委托他人代替自己行使某些权力或尽到某种义务,将自己的印章委托给别人以使其代理本人进行签名是经常需要的。校长秘书在学生毕业证书上加盖校长的手写体人名章可视为校长秘书代理校长进行签名。与此相应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研究某人委托他人代替自己进行数字签名的方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所谓代理数字签名,即是在原始签名人与代理签名人之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之下,当原始签名人缺席时,代理签名人可以以原始签名人的身份对文件进行签署。本文首先在大量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代理签名进行分类的新方法,同时指出代理签名各性质之间的关系。门限代理签名方案考虑原始签名人将签名权力授权给一个群体,群体成员以门限方式行使签名权力的问题,在一个(t,n)门限代理签名体制中,原始签名者可以将他的签名权利以门限的方式委托给n个代理签名者,至少t个代理签名者合作,可以产生相应的代理签名,而任何少于t个代理签名者则不能。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已经有很多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但是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基于RSA密码体制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基于RSA的代理签名方案仍是一个未解决的公开问题。鉴于RSA在理论及应用中的重要性,基于RSA构造门限代理签名体制是必要的。于是经过学习与研究,我们构造了一个安全、有效的基于RSA体制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在本文的方案中,所有的秘密参数都是分布式产生的。 群签名方案允许某个组织中的合法成员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签名,验证者不知道具体的签名人,当签名发生争议时,可以有系统的权威打开签名,找到实际的签名者。在群签名方案中,成员删除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2003年,王尚平、王育民等人在CS97群签名方案的基础上,利用更新算子的思想,提出了一个“群签名中成员删除问题的更新算子方案”。本文指出,在该方案中,被删除的群成员仍然可以做出签名,并且可以被验证者验证,只有群管理员打开签名才能发现签名者的不合法身份,因而他们的方案存在安全缺陷。(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5-04-05)

张键红[7](2004)在《面向群体数字签名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商务活动的新模式。如何保证网上传输的数据的安全和交易对方的身份确认是电子商务得以推广的关键,可以说电子商务最关键的问题是安全问题,由于数字签名则可以解决否认、伪造、篡改及冒充等问题。因而,数字签名成了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群体签名中的群签名、多重数字签名、多重签密和代理签名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应用,对一些数字签名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在这一研究领域,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两种改进的群签名方案进行了安全分析,指出了他们存在联结性、广义伪造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攻击方法。同时分析了产生这种不足的原因,对进一步的构造安全的群签名提供了参考价值。 2.为了解决群签名中的两个棘手问题:群成员的撤销和密钥泄漏问题,我们基于RSA和离散对数的困难性问题给出了一种有效的群签名:具有前向安全性的群签名方案。与Dawn Song的方案相比,我们的方案签名和验证的总计算量仅仅需要8次模指数运算,大大的低于Song的40次模指数运算。 3.基于RSA给出两种多重数字签名方案;一种是按序多重数字签名,另一种广播多重数字签名,与其他方案相比具有低计算量、低通信量等优点。同时,结合多重签名和签密思想给出了一种多重签名模型。 4.对一种适合于移动通信的提名代理签名进行了安全分析,指出了该方案不满足不可否认性,一个原签名者可以伪造代理签名者进行签名。并给出了两种改进地方案,同时利用代理签名构造来一个代理签名链来保护(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4-04-01)

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倍受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现代密码学已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数字签名技术是现代密码学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它在身份识别和认证、数据完整性、抗抵赖等方面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军事、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数字签名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实用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数字签名占用尽可能少的存储空间,密钥尽可能的短等等,在这方面人们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群签名方案的效率,如何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群签名方案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了目前方案的效率和某些缺陷,提出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特殊签名方案。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研究了有序多重签名机制,重点分析目前存在的多重签名机制的实现方法及缺陷。由于目前的多重签名协议不外乎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每个签名者独立地对同一消息签名,最后的签名就是他们各自签名的聚集,在这种签名中,签名的长度随着签名者的个数成倍增加,验证签名的时间也会成倍地增加,这使得此协议非常不实用;二是所有签名者联合起来生成消息m的签名,即签名者A_1首先对消息m进行签名,并把签名传送给下一个签名者A_2,A_2在对A_1的签名进行签名之前先验证A_1签名的有效性,这样直到最后一个签名者A_n为止,在这种签名中,当签名的算法比较复杂时,会使得签名的效率很低。多重签名本质上是多个人对同一消息的签名,本文分别基于背包公钥密码体制、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和椭圆曲线公钥密码体制提出叁种有序多重签名方案,此些方案可以成倍地提高有序多重签名方案的效率,有效地抵抗来自内部成员的欺诈行为,及时地维护签名组成员的子秘密,方便地增加或删除签名组成员。(2)基于实际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签名方案——链式验证签名方案。该方案将验证参与者分为签名验证者和链式验证授权者,签名验证者只有在经过链式验证授权组中每一个成员的依次授权时,才可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而且链式验证授权组中的任何成员(即使所有成员合谋)都不能验证签名的有效性。基于常用的公钥密码体制,如背包公钥密码体制、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椭圆曲线公钥密码体制,设计了叁种具体的实现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方便地增加或删除链式验证授权者,且当链式验证授权者或签名验证者泄漏子秘密时,可以及时地维护。(3)设计了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方案。现存的具有不同权限门限签名方案都是把特权集进行分组,然后对消息进行签名的思路,本文开辟了一种新的思想,把这种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方案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首先,提出一种特殊的有否决权的门限签名方案,该方案利用齐次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结构及其解的结构,给出了具有两种不同签名权限的签名者参与的门限签名协议。然后,考虑到现存的门限签名方案是把特权集进行分组,本文利用权重来衡量不同权限签名者的签名权利,把一般的(t,n)门限签名方案推广到扩展的(t,n)门限签名方案,即组签名权重达到t就可以得到合法签名。(4)重点研究了共享验证签名协议,基于现存协议的某些缺陷,利用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的思路,给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共享验证签名协议。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共享验证签名方案,该方案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其次,给出具有两种不同验证权限的共享验证签名方案,该方案利用齐次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结构及其解的结构,得到了具有两种不同验证权限的验证者参与的共享验证签名协议;最后,利用权重来衡量不同权限验证者的验证权利,把一般的(t,n)共享验证签名方案推广到扩展的(t,n)共享验证签名方案,即组验证权重达到t就可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根据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发现了现存算法的某些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论文结合现有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的几种关键技术,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如何提高有序多重签名的效率、设计了几种具有不同权限的门限签名方案和共享验证签名方案。论文对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忠.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贾晓芸.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体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3].钱可龙.面向群体的加密和数字签名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

[4].彭长根.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签密和签约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

[5].魏峰.面向群体数字签名[D].陕西师范大学.2006

[6].蒋瀚.面向群体的数字签名[D].山东大学.2005

[7].张键红.面向群体数字签名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标签:;  ;  ;  ;  

等面向群体签名论文-张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